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祕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深綠色的金屬車身上,紅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格外醒目。每週三,隨著北京火車站站臺上的時鐘指針指向7時27分,編號為K3次的列車都會伴隨著重金屬的撞擊聲,從北京一路向北,裹挾著黃塵行駛於蒙古茫茫大漠;再往西,頂著風雪穿梭於寒冷的西伯利亞。這趟列車往返運行15652公里,共計為13個晝夜近300小時,是當今世界裡程最長的一趟旅客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1959年6月4日,橫跨歐亞大陸的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K3/4次國際聯運快速列車正式通車。當時受到技術、人員和資金等條件限制,只得由蘇聯承運。1960年5月24日,中國人的“國列”夢終於實現了,由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負責K3/4次客運任務。從北京站始發,其中中國境內5站、蒙古國境內7站、俄羅斯境內24站。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開行的第一趟國際聯運客車,早年乘坐這趟列車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政府官員、代表團、外交官,甚至是省部級以上的高級幹部。車輛的安保極其嚴格,在庫內檢修時都要有公安人員專門把守。因此,很多西方媒體當時把這趟車稱為“神秘的東方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60年間,這趟著名的“國際列車”無數次見證了中俄(蘇)兩個偉大國家交往中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1963年9月7日至10日,由北京鐵路局擔當乘務的K3次國際列車在蘇聯邊境納烏什基站遭到蘇聯邊防和海關人員的無理檢查,並在8日驅逐全體中國列車乘務員和旅客。事發後,中國鐵道部3次致電蘇聯交通部,要求對方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1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長陳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全體列車乘務員,譴責蘇聯的無理行為。而影響最大的一次衝突則發生在1974年1月19日,中國駐蘇使館隨員關恆廣乘坐K3次國際列車,在蘇聯伊爾庫次克車站被蘇聯軍警強行扣押,罪名是“企圖向蘇聯女公民索取軍事性質的間諜情報”。儘管兩國關係起起伏伏,但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始終佔據著主流。即使後來中蘇1969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珍寶島武裝衝突”,但在這條線路上的國際列車一天也從未中斷過行駛。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國際列車”的成長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友好列車”、“鬥爭列車”、“倒爺列車”、“旅遊列車”等重要階段。上世紀90年代,經歷政治鉅變的俄羅斯對生活物資的大量需求讓中國人找到了商機,這趟國際列車成為“倒爺”的首選。那個年代俄羅斯生意好做,跑一趟俄羅斯輕鬆就變成萬元戶,有的人一天就能賺一輛寶馬。而這些“倒爺”中大多數是沒有“正當職業”的,有的是刑滿釋放人員。他們經常往返北京與莫斯科,對這趟車的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中國乘警在二連浩特站就下車,而俄羅斯警察又不上車執勤,這就造成駛出中國邊境後沒有警察執勤。於是,一些膽大包天的人在 1993年5月26日到31日期間血腥劫掠車上的乘客,製造了轟動一時的“中俄國際列車大劫案”。如今國際聯運列車上釆取措施實行分段管理,北京至二連浩特一段仍然由中國管理,每趟列車上有兩名乘警。到了蒙古國,由蒙古國的乘警管理。俄羅斯也一樣,專門派出俄羅斯乘警管理。讓人擔心的安全問題再也不會出現!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火車在中俄間無邊無際的景緻中穿行,倚在窗邊的旅客,思緒或許正飛揚在北京與莫斯科60年之間。在經歷了官員、旅遊者、倒爺之後,K3/4次列車的旅客如今很多都是遊客,大家都是衝著西伯利亞的遼闊和貝加爾湖的深邃而來。旺季時常常爆滿,一票難求。自2017年5月10日起,K3/4次列車取消軟臥車,只有硬臥(四人一間,無空調)和高級軟臥(兩人一間,兩個包間合用一個洗臉池)兩種可以選擇。走進高級軟臥車廂,深紅色的仿木質包廂寧靜而古樸,踩在深藍色的花紋地毯上,靜悄悄。包間內,兩張寬大的上下鋪佔據了大部分空間,一張小桌和深紅色的沙發佔據了車廂另一角。包廂內還有一間獨立的洗漱間,洗臉、洗澡都可以完成。車廂裡可以看到中、俄、英三國語言的提示標識;每間包廂都使用羅馬數字的門牌號;硬臥包間只有4個鋪位,不設中鋪。軟臥包間床鋪還可以支起,每間包廂都設置了推拉門。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由於中國鐵路採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標準鐵軌,而俄羅斯、蒙古兩國仍沿用1520毫米的寬軌,據說是他們是為防止戰爭時期別國軍隊入侵,故意將兩國軌道修的寬度不同,以致k3次列車出境時必須把車廂輪子換成蒙古國軌道的寬度才可出發。(回國時則相反)因此列車每次出入二連浩特站“換軌”的時候,整個車廂都要被舉起來,各節車廂的標準軌底盤被撤出來,另一端早已按順序排好的寬軌距底盤,運動到車廂底下的指定位置。然後車廂整體被放下,和底盤連接好。整個過程約2小時,部分旅客留在列車上,也可在口岸限定區域活動。從1960年開行至今K3/4次列車已經更換過5次車型,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購自德國車輛生產集團下屬的阿門多夫車輛廠。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翻開《中俄國際聯運車隊50週年紀念冊》,在上世紀60年代“中俄三組”首發全體列車員在莫斯科紅場的合影裡,女列車員於惠珍和段豔蓉站在合影的第一排中間位置。這也是K3/4次列車運行至今,僅有的兩名女列車員影像資料。大概走了三趟車後,國際聯運將女列車員全部撤下。原因是K3/4次列車使用的客車車廂是綠皮車體,車廂內沒有空調,供暖來自燒煤。由於途經蒙古、西伯利亞等特殊氣候地帶,列車一年中有9個月需要採用燃煤供暖。最冷的一次是行駛在西伯利亞的原野上,溫度降到了零下62攝氏度,車廂外的綠色漆皮都被凍掉了!當列車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亞時,列車員平均每2到3分鐘就要向鍋爐裡添一次煤,一個往返下來,每節車廂平均的用煤量達到6噸。繁重的燒鍋爐工作使得列車乘務工作成了一項不折不扣的體力勞動,加之往返13天的超長路程,確實讓女同志們吃不消。因此,列車員很快就換成了清一色的純爺們。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一個甲子的時光轉瞬即逝,這輛穿行於亞歐板塊的列車,於黃沙戈壁看大漠孤煙,於萬里林海賞春花秋月,於色楞格河望揚鞭牧馬,於貝加爾湖觀碧水連天……在歐亞大陸上架起了連接中國、蒙古和俄羅斯三國友誼的橋樑。選擇這趟列車的人,把將近兩個星期的封閉時光當作了旅行的一部分,這趟列車可以讓人知道一箇中國倒爺的辛酸,也會見識到絕對成熟的旅行者……現在,你可能要在心中加上一項人生必走的旅程了:坐一趟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火車!這是一場橫跨亞歐大陸史詩般的旅行,也是一場一生一次的旅行。(攝影:李睿、正直的生魚片等)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從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鮮為人知的“國際列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