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深绿色的金属车身上,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格外醒目。每周三,随着北京火车站站台上的时钟指针指向7时27分,编号为K3次的列车都会伴随着重金属的撞击声,从北京一路向北,裹挟着黄尘行驶于蒙古茫茫大漠;再往西,顶着风雪穿梭于寒冷的西伯利亚。这趟列车往返运行15652公里,共计为13个昼夜近300小时,是当今世界里程最长的一趟旅客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1959年6月4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K3/4次国际联运快速列车正式通车。当时受到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条件限制,只得由苏联承运。1960年5月24日,中国人的“国列”梦终于实现了,由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国际联运车队负责K3/4次客运任务。从北京站始发,其中中国境内5站、蒙古国境内7站、俄罗斯境内24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第一趟国际联运客车,早年乘坐这趟列车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政府官员、代表团、外交官,甚至是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车辆的安保极其严格,在库内检修时都要有公安人员专门把守。因此,很多西方媒体当时把这趟车称为“神秘的东方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60年间,这趟著名的“国际列车”无数次见证了中俄(苏)两个伟大国家交往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1963年9月7日至10日,由北京铁路局担当乘务的K3次国际列车在苏联边境纳乌什基站遭到苏联边防和海关人员的无理检查,并在8日驱逐全体中国列车乘务员和旅客。事发后,中国铁道部3次致电苏联交通部,要求对方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列车乘务员,谴责苏联的无理行为。而影响最大的一次冲突则发生在1974年1月19日,中国驻苏使馆随员关恒广乘坐K3次国际列车,在苏联伊尔库次克车站被苏联军警强行扣押,罪名是“企图向苏联女公民索取军事性质的间谍情报”。尽管两国关系起起伏伏,但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始终占据着主流。即使后来中苏1969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武装冲突”,但在这条线路上的国际列车一天也从未中断过行驶。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国际列车”的成长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友好列车”、“斗争列车”、“倒爷列车”、“旅游列车”等重要阶段。上世纪90年代,经历政治巨变的俄罗斯对生活物资的大量需求让中国人找到了商机,这趟国际列车成为“倒爷”的首选。那个年代俄罗斯生意好做,跑一趟俄罗斯轻松就变成万元户,有的人一天就能赚一辆宝马。而这些“倒爷”中大多数是没有“正当职业”的,有的是刑满释放人员。他们经常往返北京与莫斯科,对这趟车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中国乘警在二连浩特站就下车,而俄罗斯警察又不上车执勤,这就造成驶出中国边境后没有警察执勤。于是,一些胆大包天的人在 1993年5月26日到31日期间血腥劫掠车上的乘客,制造了轰动一时的“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如今国际联运列车上釆取措施实行分段管理,北京至二连浩特一段仍然由中国管理,每趟列车上有两名乘警。到了蒙古国,由蒙古国的乘警管理。俄罗斯也一样,专门派出俄罗斯乘警管理。让人担心的安全问题再也不会出现!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火车在中俄间无边无际的景致中穿行,倚在窗边的旅客,思绪或许正飞扬在北京与莫斯科60年之间。在经历了官员、旅游者、倒爷之后,K3/4次列车的旅客如今很多都是游客,大家都是冲着西伯利亚的辽阔和贝加尔湖的深邃而来。旺季时常常爆满,一票难求。自2017年5月10日起,K3/4次列车取消软卧车,只有硬卧(四人一间,无空调)和高级软卧(两人一间,两个包间合用一个洗脸池)两种可以选择。走进高级软卧车厢,深红色的仿木质包厢宁静而古朴,踩在深蓝色的花纹地毯上,静悄悄。包间内,两张宽大的上下铺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一张小桌和深红色的沙发占据了车厢另一角。包厢内还有一间独立的洗漱间,洗脸、洗澡都可以完成。车厢里可以看到中、俄、英三国语言的提示标识;每间包厢都使用罗马数字的门牌号;硬卧包间只有4个铺位,不设中铺。软卧包间床铺还可以支起,每间包厢都设置了推拉门。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由于中国铁路采用轨距为1435毫米的标准铁轨,而俄罗斯、蒙古两国仍沿用1520毫米的宽轨,据说是他们是为防止战争时期别国军队入侵,故意将两国轨道修的宽度不同,以致k3次列车出境时必须把车厢轮子换成蒙古国轨道的宽度才可出发。(回国时则相反)因此列车每次出入二连浩特站“换轨”的时候,整个车厢都要被举起来,各节车厢的标准轨底盘被撤出来,另一端早已按顺序排好的宽轨距底盘,运动到车厢底下的指定位置。然后车厢整体被放下,和底盘连接好。整个过程约2小时,部分旅客留在列车上,也可在口岸限定区域活动。从1960年开行至今K3/4次列车已经更换过5次车型,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购自德国车辆生产集团下属的阿门多夫车辆厂。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翻开《中俄国际联运车队50周年纪念册》,在上世纪60年代“中俄三组”首发全体列车员在莫斯科红场的合影里,女列车员于惠珍和段艳蓉站在合影的第一排中间位置。这也是K3/4次列车运行至今,仅有的两名女列车员影像资料。大概走了三趟车后,国际联运将女列车员全部撤下。原因是K3/4次列车使用的客车车厢是绿皮车体,车厢内没有空调,供暖来自烧煤。由于途经蒙古、西伯利亚等特殊气候地带,列车一年中有9个月需要采用燃煤供暖。最冷的一次是行驶在西伯利亚的原野上,温度降到了零下62摄氏度,车厢外的绿色漆皮都被冻掉了!当列车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时,列车员平均每2到3分钟就要向锅炉里添一次煤,一个往返下来,每节车厢平均的用煤量达到6吨。繁重的烧锅炉工作使得列车乘务工作成了一项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加之往返13天的超长路程,确实让女同志们吃不消。因此,列车员很快就换成了清一色的纯爷们。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一个甲子的时光转瞬即逝,这辆穿行于亚欧板块的列车,于黄沙戈壁看大漠孤烟,于万里林海赏春花秋月,于色楞格河望扬鞭牧马,于贝加尔湖观碧水连天……在欧亚大陆上架起了连接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三国友谊的桥梁。选择这趟列车的人,把将近两个星期的封闭时光当作了旅行的一部分,这趟列车可以让人知道一个中国倒爷的辛酸,也会见识到绝对成熟的旅行者……现在,你可能要在心中加上一项人生必走的旅程了:坐一趟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这是一场横跨亚欧大陆史诗般的旅行,也是一场一生一次的旅行。(摄影:李睿、正直的生鱼片等)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从北京到莫斯科,揭秘鲜为人知的“国际列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