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

軍史吐槽君


誰說沒贏過。



戚繼光調到薊州的第一戰,就是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而其中就有戚繼光原來在浙江時招募的3000義烏兵。


隆慶元年,戚繼光被調任薊州,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同年戚繼光上書請求將自己在浙江的3000老部下盡數調過來,這一請求得到了明穆宗的同意。3000戚家軍來到薊州之後,被戚繼光重新編為騎兵部隊,成為了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完成了以步易騎的步驟。

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同年戚繼光兼任薊州總兵加薊州總理,之後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可以說原來戚繼光的浙兵部隊,就是他訓練北方新軍的根基。


萬曆十一年,戚繼光被調離薊州。萬曆二十三年,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長期欠餉,群情激奮,於是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至此,戚繼光的浙兵老部隊幾乎全部消失。而在此前,他們還在萬曆援朝之戰中大顯神威,其嚴明的軍紀,甚至被朝鮮人所稱讚。這場兵變在《神宗實錄》上的記載是: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一代戰功赫赫的精兵猛將落得如此下場,也真是諷刺啊!


火器工坊


這個其實是一種錯覺,請聽小編慢慢講來。

戚家軍總兵力4000人左右,被譽為是"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南征北戰幾十年,斬首高達15萬人,戰鬥力之強,前所未有。

戚家軍的拿手好戲就是鴛鴦陣,聽名字是不是覺得很俗?是不是沒有什麼龍門陣聽上去那麼高大上。

鴛鴦陣說白了就是幾個人為一小組,有特定的作戰方式,還有變化。舉個最好例子,一個盧森堡騎兵能打三個法國騎兵,拿破崙通過改良騎兵陣型,三個法國騎兵合作,能擊敗六個盧森堡騎兵。鴛鴦陣就差不多是這個道理

但是,這確實是非常好用的陣法。我已經很多次強調過了,古代戰爭就是靠陣型沖垮對方,部隊只要被衝散,就是死路一條。

戚家軍通過軍事訓練,提高士兵素質,又通過陣型,大大提升了部隊的的協同作戰能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戚家軍還是當時世界上配備火器最多的部隊,補給也相對完善,基本上就可以說是特種部隊了。

從建軍起,大小百餘仗,就沒輸過。

和戚繼光一起調到北方去的以後,火槍隊還從步兵變成騎兵,更是威風的很。但是調到北方之後,戚繼光又重新訓練了一支部隊,這支部隊叫車步騎營。

車步騎營在北方的戰績非常好,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領三萬人來犯,戚繼光帶著這新軍去防守,兩軍對壘,戚繼光親率8000人(包括火槍騎兵),直接誒擊潰了董狐狸,還差點活捉其本人。

只是因為戚繼光新編練的新軍功績太大了,壓住了戚家軍的功勞而已。

因為戚家軍當時的主要職責就是督陣薊遼,監督作戰,自然戰績不顯。

但是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曆打朝鮮戰役的時候,不少將領就是出自戚家軍。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戚家軍抗擊倭寇時幾乎全勝,無可爭議。後來移駐長城防線,對抗蒙古騎兵的戰績也是非常漂亮。後來薩爾滸戰役時,明朝調集全國兵力,戚繼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軍也被調入遼東。但未及到達,明軍就匆忙兵分四路進兵開戰。結果戚家軍和川軍主力未及投入戰場,明軍就已大敗。戚家軍只好轉為就地駐防。後來努爾哈赤攻打瀋陽,戚家軍和川軍共約一萬兵力奉命救援,在瀋陽渾河南岸被努爾哈赤六萬八旗兵圍攻,死戰不退,全軍覆沒。而此戰八旗勁旅也死亡近萬。戚軍川軍以少對多,雖敗猶榮。此戰成為戚家軍最後絕唱。

戚家軍的覆沒,是明朝從朝廷到邊軍整體性的無能所造成的。原因總結如下:

1、明朝立國以來由文官統兵,而朝中黨爭、閹黨為害及言官干擾太多。高層政治上的掣肘及軍事體制上的弊端使明軍從戰略到戰力都大打折扣。這是總的原因。

2、明末那幾十年,朝中再無張居正,邊關再無戚繼光,已經無人能為晚明的頹勢力挽狂飆。熊廷弼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戚繼光,但頻繁換將的朝廷再不可能培養出偉大軍事家了。

3、薩爾滸戰役時,兵力尚未集結完畢,戚家軍和川軍主力還末到達遼東;冬末大雪紛飛,南方調來的軍隊不適應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戰法及配合;很多地方軍隊勿忙調來武備尚且不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朝廷就督促大軍冒然開戰。此戰導致杜松、劉挺等名將戰死殺場,九邊精銳盡失。這使晚到的戚家軍和川軍成為遼東明軍中僅有的少數勁旅。

4、遼東經略熊廷弼被免職,新任經略袁應泰新手上陣瞎胡鬧,導致瀋陽城被努爾哈赤設計輕易所取。而趕來救援的一萬戚家軍和川軍在與六倍於己的八旗兵死戰時,旁邊另一部三萬多豬隊友明軍卻被區區三千八旗兵打退幾十裡,導致戚軍川軍孤掌難鳴,無力迴天。

5、戚家軍和川軍是明朝為數不多的能夠以步兵打騎兵不落下風、又敢於死戰的軍隊。但是,因經略及以上官職都是文人擔任,他們統領各地調來的軍隊,卻無法做到將戚軍川軍以步兵打騎兵的先進戰法和敢於打硬仗的士氣傳給其他弱旅,無法形成整體戰力和統一的作戰意志。此戰以後,明軍步兵儘管火器充足,但與清軍騎兵野戰再無任何取勝希望,一觸即潰成為常態。此後的明軍只能固守堅城,又總被清軍圍城打援。

6、不可否認努爾哈赤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超級軍事人才,當時明朝無人可比。他不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強戰鬥力的強大軍隊,還極善使計用兵。當面對實力強大的明軍時,他會集中幾倍的兵力圍攻;而面對幾萬無能明軍時,他敢於只用幾千兵力就能取勝。無論誰遇到這樣的對手,都是時運不濟。


幾無成規


首先是,戚家軍數量太少,如果,明軍有十萬人可以保持戚家軍的戰鬥力,在遼東也就不會持續慘敗了。

在渾河之戰,戚金帶領3000戚家軍到遼東參戰。戚家軍在戰場上,擺出了戚繼光發明的專門剋制騎兵的車營。而且,浙江部隊是明軍當中,使用火繩槍,佛郎機最熟練的部隊。也是最接近可以擋住八旗騎兵的明軍部隊。

而且,3萬明朝援軍正在路上,很快就可以抵達戰場,對八旗軍發動反擊。在渾河岸邊,戚家軍是有取勝機會的。但是,隨著戰鬥的推進,戚家軍的彈藥開始逐漸打光了。

戚家軍在戰車掩護下,繼續使用火繩槍射擊,八旗軍接近了就直接進入白刃戰。戚家軍不僅穿著盔甲,而且還套著厚棉(阻擋箭鏃),防護力很好。除了火器,他們也配備了竹竿長矛和軍刀。

此時,朱萬良帶領的3萬援軍,終於趕到戰場附近。八旗軍立刻分兵以出擊,皇太極僅僅帶領數百名騎兵,就突入明軍援軍陣營,隨後代善等人帶領主力趕到,一舉打垮明朝三萬援軍。

隨後,八旗軍又回身繼續圍攻戚家軍,最終戚金在內的3000戚家軍都戰死在了渾河岸邊。而戚家軍所有的中級軍官120多人一戰全滅,也直接導致,明朝也再沒有能力重建戚家軍這樣一支部隊了。


深度軍事


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官 防守北方蒙古的軍隊 並非浙江所訓練的戚家軍 而是重新訓練的軍隊

《明史 戚繼光傳》記錄得很清楚:在隆慶年初,因為薊鎮經常被蒙古騎兵侵擾,給事中吳時來要求調戚繼光鎮守薊州,加上戚繼光的老搭檔譚綸剛召集了3萬步兵和3千浙江兵,於是也要求給戚繼光訓練,於是隆慶帝就任命戚繼光為都督同知管理薊州、長平、保定三鎮防務和練兵事宜。

戚繼光剛到薊州,就上書隆慶帝,提出了薊州等七營兵有7害、六不練、四弊的情況,要求隆慶帝准許戚繼光調在浙江的戚家軍殺手3000、炮手3000和招募5營西北馬軍。

隆慶帝詔回了分戚繼光權力的總兵郭琥,並升戚繼光為總兵官,但不允許戚繼光調浙江的戚家軍。

在戚繼光修長城時,隆慶帝曾經允許戚繼光調3000浙江兵過來,給各鎮官兵作為榜樣:


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戚繼光只調過一次浙江兵北上。

題主說的應該是薩爾滸之戰中北調參戰的4000浙江步兵

當時這4000浙江步兵,加入的是主將為遼陽總兵官劉鋌的東路軍,即寬甸路。東路軍合計一萬人,即非浙江兵6000人。另外還有朝鮮援軍1.3萬人。

現在來看東路軍失敗的原因:

1、東路軍並無火炮,而浙江兵在戚繼光訓練下,對火器是非常擅長的;

2、當時是2月底的東北天氣,天氣依然寒冷,南方來的浙江兵不適應寒冷天氣,這是明朝朝廷官員肯定沒有想過的因素;

3、東路軍早期穩住問答,取得不錯的戰果,但主將劉鋌貪功,急於冒進,被後金兵伏擊而死,導致東路軍主帥無人而被殲滅。

因此,薩爾滸之戰中東路軍被滅,和浙江兵是否善戰,並無關聯,主要責任在於:

善用火器的浙江兵並無火器;

讓南方士兵在嚴寒天氣作戰;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東路軍早期的戰績說明東路軍還是有戰力的。

戚家軍威名背後是務實主義

1、戚家軍能夠威名大振,主要靠三點:

配合作戰(不僅僅是11個人員配合的鴛鴦陣,更是各種長短武器、火器的遠近、攻防配合)

軍令森嚴(實行連坐法: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

重視實用創新(為對付鋒利的倭刀而創作了狼筅;追求實用在軍中大量裝備倭刀;創作了裝載兩門佛朗機炮的戰場,以炮車、火銃、護衛步兵、騎兵進行配合作戰)。

2、重視專業化兵種。戚繼光在薊州練兵上書中就提到專業化兵種問題:


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
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

總的來說

薩爾滸之戰中4000浙江兵的戰敗,和他們是否善戰並無關係,和明朝朝廷思慮不周、主帥沒有讓他們發揮火器長處、主將貪功冒進有關。

戚家軍的存在和威盛,是明朝時期難得的一股追求務實主義的思想。明朝晚期對後金戰爭的失利,和喪失務實主義有著很大的關係。有火炮的優勢偏偏爭奪騎兵衝鋒;有守城優勢,偏偏主動野戰。正如戚繼光所說的:


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

有騎兵不用,反而用步兵衝鋒!

孫承宗修築的寧錦防線,也算是明末中難得的一絲務實主義色彩。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當時戚帥的新軍防守薊州,約5萬,蒙古殘部打了幾次,越打越敗,最後投降。然後就沒人敢碰薊州,顯得沒有戰績。

後來受到張居正牽連,被誣陷有叛國可能,5萬薊門部隊被遣散。僅僅剩了4千浙兵。這4千部隊在朝鮮可是超級明星,戰績輝煌。

戚帥和養狗的李成梁死後,老奴才冒出來。如果這5萬薊州部隊沒遣散,估計建州叛軍會被殺的渣都不剩。

渾河之戰,老奴數萬輪番打7千浙兵加白桿兵,傷亡近萬,馬匹傷亡近萬,才消滅了7千部隊。如果不是豬隊友遼軍僅距離10餘里,就不救援,故意坐等7千友軍被殲,哪怕把彈藥補給上,老奴也奈何不了這7千部隊。


休閒宇宙的度假星球


題主是從哪兒得到“戚家軍在北方基本就沒贏過”的結論?是自己憑空想象還是道聽途說?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戚家軍調防北方後,對蒙古人來說,依然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大概是抗擊倭寇的戰績影響太大,所以人們很少提到戚家軍在北方抗擊蒙古人的戰績,那麼這裡我就簡單聊一聊戚家軍在北方的戰績。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奉命率領三千戚家軍駐防薊州,在這裡戚繼光又重新訓練了車步騎營三萬餘人,並根據蒙古人的作戰特點改良了原戚家軍的作戰方式,將步兵火槍隊改為騎兵火槍隊,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尤其是車營與鴛鴦陣的配合進可攻退可守,威力非常大。

在此後的15年間,戚繼光便一直鎮守在這裡,當時北方蒙古人時常南犯,戚繼光便率領部隊多次將其擊退。

萬曆元年(1573年),北蠻小王子與董狐狸進犯邊境,在嚮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後,二人在喜峰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後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再次入侵,再被戚繼光擊退,而後董狐狸的侄子董長昂侵犯界嶺,又被擊敗。董狐狸數次進犯均不可得,於是他獻關求賞,得到大明的准許。

然第二年,董長昂和他的叔父董長禿再次寇犯邊境,戚繼光當即出兵擊敗並活捉董長禿,董狐狸與董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董長禿。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後決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於是將劫掠的百姓放回,併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與董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

從那以後,戚繼光鎮守薊門,蒙古人再不敢來犯,北方邊境8年毫無戰事。

雖然後來戚繼光遭人彈劾最終被罷免,但戚家軍依然活躍在北方戰場上,是明朝北方國防力量的主力,在後來的萬曆朝鮮之役,戚家軍首登平壤,立下頭功。


戚家軍從建軍起,幾乎毫無敗績,唯一的一次敗績便是戚家軍的絕唱—渾河血戰,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圍攻瀋陽,戚家軍在戚繼光侄子戚金等人的率領下支援瀋陽,然因其他部隊的見死不救等原因,最終戚家軍在渾河全軍覆沒,從此戚家軍成為歷史,不復存在。


鹹魚閒聊


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這問題只對了一半,實際情況是戚家軍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勝紀錄,殺的北方騎兵,比倭寇還多。

戚家軍抗倭可謂戰果輝煌:新河戰鬥,倭寇死傷二百八十餘人,戚家軍僅陣亡三人;花街戰鬥,倭寇傷亡一千餘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在這場五戰五勝殲敵五千五百餘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軍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動進攻的橫嶼之戰,也是全殲島上倭寇,己方傷亡共計十三人。史料還特別標明戚家軍斬殺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盜冒牌貨。但即使是面對貨真價實的倭寇,戚家軍殺起來也不像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似乎更像一場狩獵:武裝到牙齒的獵人在追殺掉進陷阱裡的蠢豬和餓狼。

要說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狼筅在各種兵器中居功至偉,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時候就不能不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戚繼光抗倭,為什麼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槍火炮?要知道那時候已經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開國之初,沐英在雲南,張輔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銃,而且比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還早一百年發明了“三行火銃戰法”: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對付沒有什麼盔甲的步兵窮鬼倭寇,火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用火銃打同樣沒有重甲的瓦剌騎兵,那也是狩獵式的虐殺。前輩的經驗已經告訴戚繼光——火器的大面積應用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很多人看的戚繼光的抗倭,還是採用比較原始的冷兵器對砍,卻放棄當時在世界上佔據領先地位的火器不用,這戚繼光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作為一代名將而且文武雙全,戚繼光的腦袋當然沒有進水,也不會放著現鐘不打卻去鍊銅。這是不過是寫書的為了把抗倭戰爭寫得更精彩激烈一些,這才讓戚繼光憑著鴛鴦陣跟倭寇死磕。而事實上戚繼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動畫片的裡“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筆記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奧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樣,鴛鴦陣只能殺一群日本人,而戚繼光手裡是有能殺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裝著兩門佛郎機大炮的戰車。正是靠這些先進的武器,把科技轉化成戰鬥力,這才創造了輝煌戰績,並將自己的戰損降到最低點。

戚繼光的戚家軍除了以狼筅為招牌的鴛鴦陣,火器裝備也是明軍中最普及的,鳥銃(擊發裝置形如鳥嘴,不是打鳥的)的數量比京城神機營還多,就是重炮的威力與數量等少於京營。但是戚繼光還有一支特種部隊,那就是車營。史料記載,戚繼光的車營火器比為 43.60%,馬營火器比為 42.57%,步營火器比為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58.70%——跟現在也有點像,炊事班是軍隊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繼光車營的火器除了車兵個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鳥銃,每車都配置兩門發射散彈的弗朗機,更有射程超過一千米的大將軍炮,橫嶼之戰就是戚繼光先用大將軍炮一通狂轟濫炸,幹翻倭寇戰船後又轟擊倭寇大營,把倭寇打成了“罐兒裡的王八”,最後才用列成鴛鴦陣的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那場戰鬥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場教科書式的炮坦部協同作戰的典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戚家軍三千人調往薊遼,步兵出身的戚家軍火槍隊騎上了戰馬,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最後發展到車步騎營三萬,擁有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有餘,其中絕大部分是用大炮轟、火槍打而幹掉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戚繼光是一個軍事天才,我認為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孫子。他用低成本建立起來了的戚家軍之後,那時戚家軍的武器就是盾牌、狼筅(就是毛竹)、長槍和鳥統,當時一把武士刀的價格可以買到10個鴛鴦陣的兵器。戚家軍用鴛鴦陣剿滅海盜後發了財一個硬幣都沒有給朝廷,而是買了馬、大炮和火繩槍,並設計了相應的戰術體系,建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我都不知道戚繼光在沒有吃過火器的虧,而且自己又是武術大家的情況下,用怎麼的勇氣摒棄了自己的優勢,創建了這樣一支符合歷史潮流的軍隊。所以我說他是個有戰略眼光的天才,一點也不為過。戚家軍北上之後仗著大炮火槍,快馬,在蒙古、朝鮮戰場上無一敗績。但是一支近現代化的軍隊也有個致命的弱點:需要花很多錢。戚家軍在最後對後金的戰役中,早已花光了戚繼光的遺產,彈藥不夠了,所以被全殲。所以戚家軍北上失敗的唯一一個原因就是:窮啊,窮啊,窮啊!


酒之徒


這個說法是錯的!戚繼光在北疆同樣有建樹的,在戚繼光守衛北方的時候同樣沒有打過敗仗!只是因為地理環境與兵種的問題,戚繼光無法像打倭寇一樣把靼子兵嗆到糞坑裡溺死而已。

當時戚繼光在組建戚家軍的時候雖然推出了所謂的鴛鴦陣大破倭寇,但是真正讓戚家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主因是火器的使用。當時的戚家軍總共也不過8000人,但是卻有4000條槍。各種大炮150~200門,這種火器裝備密度在當時是非常恐怖的。即便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的裝備也不過如此(英軍槍炮質量更好)。所以呢,當戚家軍把火槍隊往城牆上一放,靼子兵也是一個鬼哭狼嚎四處慘叫,基本上是戚繼光所到一處,靼子兵聞風喪膽。有幾次明明城裡沒彈藥了,但是戚繼光往城頭上一戰仍然可以嚇跑靼子兵。

但是由於兵種的原因,戚繼光的這種打勝仗很難轉化成決定性的實質勝利。因為缺馬!靼子兵大多是騎兵,打敗了撒丫子就跑,這使得缺乏戰馬的戚家軍根本追不上,這與南方倭寇的步兵戰陣根本不是一回事。而且當時的火槍隊放到馬背上也根本發揮不了作用,還不如弓箭好使,所以戚繼光打勝仗都是小仗,每次擊斃擊傷靼子兵也都是幾十到一兩百人而已,對於戚繼光斬殺倭寇的戰績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