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淹死韓林兒,好兄弟張無忌為何不報仇,反把帝位讓給了他?

1999年,香港報紙採訪金庸先生,問到在他的小說中,那位主角(注意是主角而不是配角)的武功最高,金庸回答:很大可能是張無忌,他集各家之長,比較全面。

張無忌在金庸的眾多主角中,顯然不是最亮眼的一個,他論老實仁義不及郭靖,狂放又比不上楊過,屬於那種性格上中不溜秋的人。身為明教教主,他號令百萬教眾,被武林群雄推為“武林至尊”,在明教應天大會上,光明左右使,五散人,韋一笑等人已經決議正式將張無忌推為天下義軍首領,稱“明王”,打算建立大明王朝,按理說他日後必將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卻放棄了這個位置,寧願讓“奸詐”的朱元璋當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淹死韓林兒,好兄弟張無忌為何不報仇,反把帝位讓給了他?

在小說中,張無忌和韓林兒是交好的兄弟,兩人當初在遊皇城有過一段很深的交際,彼此欣賞,不過韓林兒在赴吳國公朱元璋的邀請時卻被廖永忠故意掀翻了船,淹死在了河中,而廖永忠所奉的,正是朱元璋的密旨,事後朱元璋還打算殺掉廖永忠滅口。

朱元璋淹死韓林兒,好兄弟張無忌為何不報仇,反把帝位讓給了他?

張無忌對韓林兒之死耿耿於懷,但是他卻不能指責朱元璋,因為此時朱元璋已經手握重兵,如果查他,明教勢必分裂。就算明教分裂不打緊,天下的抗元大業也會受到重挫。一直以來,張無忌都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當初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他都願意放下父母之仇和六大派和解,如今自然他還是要顧全大局。

朱元璋淹死韓林兒,好兄弟張無忌為何不報仇,反把帝位讓給了他?

眾人都說一定要殺了朱元璋,但是張無忌卻說殺了這個殺那個,各個都是好兄弟,我真不忍下手。他竟然要求大夥好好談談,把事說開就好了,張無忌無論情場上還是官場上,果然都是優柔寡斷。好在張無忌還有自知之明,自從韓林兒之死後,他“心中常自耿耿,自覺處理不了大事,久思退位”。

可見,優柔寡斷的性格,對權力的無慾無求,處理大事的才能不足,顧全大局等,這些因素都是讓張無忌放棄皇帝寶座的原因。而朱元璋後來又擊敗陳友諒,誅殺張士誠,驅逐元順帝到漠北,也就慢慢地成形成了自己的威信,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淹死韓林兒,好兄弟張無忌為何不報仇,反把帝位讓給了他?

說到這裡,我們大概還能明白一件事,為什麼有了屠龍刀(《武穆遺書》)就能夠號令天下了,而擁有了倚天劍中的絕頂武功卻不能稱王。兵者詭道也,謀的是天下,而武功再強,也只是一個人的事情,所以朱元璋贏了,張無忌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