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其實從19世紀末期,美國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石油,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日本野心很大,他們實施南方作戰的終極目標就是荷屬東印度,因為那裡有他們垂誕三尺、夢寐以求的石油。

在戰鬥時期日本每年對於石油的需求量是480萬噸,而日本只有800萬噸石油的儲量,所以日本要是能夠佔領荷屬東印度就能解決石油的問題。

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當時日本燃油的80%依賴於最大的潛在敵人美國,高級燃油如航空汽油,依賴程度超過了90%。日本為了自給自足,去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又勢必導致與美國發動戰爭,所以日本舉棋不定。

石油等戰略物資更是依賴美國。據美國國務院估計,當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軍需物資有54%依賴從美國的進口。而美國在1939年突然終止《美日商約》則使日本感到美國對日本的安全的威脅。而東南亞許多地方擁有豐富的能源。


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當時日本每年大約需要500萬噸石油,但自給率不足10%,而荷屬東印度年產石油高達800萬噸。

因此,佔領東南亞地區可以有效保障日本對外軍事戰略所需要的能源。一位美國學者也指出:"日本想利用英國在歐洲的失敗控制它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是一個擁有驚人資源的地區,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將中國的漫長戰爭進行到滿意的結局。"

最終日軍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得罪美國多去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所以導致抗日戰爭提前結束,中國免了許多無妄之災。


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1,形勢的逼迫.

在武漢會戰後,由於西方的經濟封鎖,日本的戰爭儲備即將枯竭.日奔將面臨前線補給不繼,國內軍工業停產的窘境.所以日本迫切的需要東南亞豐富的資源,為本國工業輸血,否則將要從中果灰溜溜的撤軍.

2,談判破裂.

開戰前日美舉行了門茭談判,日本希望利用三國同盟以及在太平洋的軍事優勢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華和東南亞的利益,停止對日本的經濟封鎖.但美國人並不買帳.

3,軍事優勢.

美國的工業和經濟比日本強,這是肯定的.但軍事實力日本相比,則沒有明顯的優勢.在戰前美國在太平洋只部署了包括9艘戰列艦,3艘航母在內的115艘戰艦。而日本海軍卻擁有包括10艘戰列艦10艘航母在內的245艘戰艦,並且戰前日本海軍的噸位已經達到美國的80%以上,殲滅了太平洋艦隊之後,美國海軍將遠落後於日本海軍。


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所以日苯敢跟美國開戰,不要受現代的影響,二戰前的美國還不是霸主,當時他在日本人眼裡只不過是空有財力而沒有實戰經驗的少爺而已..

日本的計劃就是開戰初期全殲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的戰列艦和航母,趁著自己掌握著絕對制海權的時機吞併東南亞和中過,或取道印度與德國匯合,或北上奪取西伯利呀,或東進夏威夷控制太平洋...


二戰時,日本偷襲珍珠並不是發瘋了,還是被逼無奈


縱使美國的工業再發達,一艘航母的建造時間也需要一年半至兩年。利用這個時間,迅速解決掉陸地的麻煩,全力發展海軍和空軍,依靠太平洋上島嶼的防空力量和預警體系,配合海軍將美國海軍阻擋在國門之外,並且利用先進的戰術和偷襲尋找機會一次一次的殲滅來犯之敵。

戰爭不是全靠實力說話的,還要依靠戰術,實戰經驗,指揮,時機和運氣.比如中途島海戰.如果因為工業比不上就沒得打,那現在全地球乾脆直接併入美國大一統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