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能力重要?还是教研能力重要?

立恒语文


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要从两方面看: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

二者应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的。

可以说,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若认真地去搞教研,其教研能力也会大放异彩,很具操作性,实用性,能为教学提供一些靠谱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若是一个教学能力差的老师,其获得的教育教学感知肯定是无奈与沮丧的痛苦体验。

一个没有经过教学实战出来的教育专家其教研能力再强,再能制造出一些雷人的专业术语与理论,其理记基础只是来自于对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记忆与揉和,再加上个人主观臆想,妄自推理,和对课堂走马观花式的碎片化理解得来的。

在推广应用他们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时,才发现这些华丽鲜美的教学理论并不能真正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不被广大一线老师所认可,所接受;更缺乏长久的,能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空洞理论。

教育从来不缺教育专家,但最缺乏的是对教育有深刻影响的教育专家。

正因为如此,在广被社会诟病的目前教育似乎仍会在广被诟病中默默走一下。没有哪位教育专家能站出来为目前迷茫的教育现状指出一个出路。

倒是某些特别能折腾的学校比如杜朗口,比如洋思,比如衡水,比如荆门等地方中学,依托本校教学资源,走出了一段属于他们自已的辉煌。

这些辉煌最起码能让这些学校站在了教育最顶端而熠熠生辉。

教学能力较差的老师,若从事教学研究,更会贻害一方教育。

败军之将,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何出奇制胜的奇谋来。其看似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其实只是各种军事理论的宣读机。

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显著,说明该老师在教学中,必定他的情感价值,掌控能力,经验方法,知识结构与对学生心理活动的谙熟,对教育规律的感悟都应有独到之处。

若把这些感悟与独到之处作为归纳总结后,若与教育学,心理上层面,进行适度拔高,再进行更具体的课堂检验,经过反复多次广泛的打磨出来的教学理论,才能更好的去指导教学,成就教学。

一个学校,应该首先强调的是对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立校之本。

然后,才可对一些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育,把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努力提高他们的教研水平,才会在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来更好更具有操作性地指导本校的教育教学,把学校教育一步步推向名校的台阶。

总之一句话,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和提高,必须首先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然后才可去做提高老师教研水平的工作。

坚决杜绝工作能力差的老师去从事教研。

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成就教育事业的根本途径。






一袭轻岚


作为一名教师,本位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取得的,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本位的第一位的能力,但是在高校里,有些偏颇,过于看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跑偏的节奏,高校教师的职责也一样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研究。

对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振兴本科计划里明确给出了答案,就是教师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书,大学教师也不能例外。教书当然需要教学能力,没有教学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书了。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区片县市省等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也会组织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并非是为了教研,而是为了教学。通过这些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无疑,教研活动非常重要,教师的教研能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这个能力是服从于教学能力的,教研能力是包含在教学能力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

实际上,教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正相关的。很多名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教师提供在专业领域的获奖证书,优课、基本功竞赛、论文等,特别是上课和基本功的证书,被相当看重。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证书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通过这些证书,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一个多次夺得省市优课大奖的教师,去专业水平一定是很高的。

没有得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定差,但得过高级别大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一定不差,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重视教研能力,因为从教研能力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怎么重视教研,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决不能跑偏!


当代师说


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当然,从根本在来说,教学是基础。

一,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站稳讲台,那么就涉及到教学的问题,一堂课,有学生,有老师,有知识点,有练习,还有教学设施设备,课后还有作业,那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是教学方面的,有的是教育方面的,比如说,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在哪里?重点难点怎么突破?教学设备设施如何正确使用?学生的作业存在的问题?还有学生上课不听讲怎么办?学生顶撞老师怎么办?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家长投诉老师怎么办?等等。这些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解决,就是教研的重点所在。不是说教研室的教研员才是教研,一线教师才是教研的主力军。

二,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挖,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研的过程,这种痛点,难点的解决就是最好的教研论文,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在教学当中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归结为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自然就会出现,教学和教研分割的情况,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写什么?

三,我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很幸运的跟了一位高级教师(后来被评为特级教师),她被指定为我的师傅,这种传帮带的制度我想很多学校都有,只是有的流为形式。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她每次上课都带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课堂的信息,包括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学生的表现,在笔记本上做简单的记录,课后再即使写反思。对于知识的尊重和追求,让她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也成为学校的优秀教师。现在有些老师总是反映学生上课不听,不交作业,难教,难管。其实没有捉住根本,知识就是根本,把每个学生的情况详细的记录起来,什么课,什么知识点,每次考试的得分和失分的情况,做到对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做到对每个学生的知识难点了如指掌,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能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教育,而不是泛泛而谈。讲大道理,讲空话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说服力,他们分分钟能把老师讲得哑口无言。只有在详细的数据下学生才会信服,也只有在详细的数据下才会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让学生在学业上提升信心和专注力,触动他们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教研最好的题材,而问题的解决就更能有效的促进教学的进行,促进教师的成长。


职场奶爸成长手册


教学与教研不能分离,应该回归一体!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处于分离的状态,乡镇一级有专职教研员,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有中小学各科.幼儿.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电化教育等专职教研员,省市教育学院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人员。而这样的设置最大的弊端就是教研人员脱离教学第一线。其中有的人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有的人根本没进过课堂,没有实际教学经历和经验,教学与教研两层皮,显然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甚至教研落后于教学,教研工作是被动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教育教学与教研必然也遵循着这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

广大一线担任实际教学的教师实际上就是在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总结教学经验一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在摸索教学经验和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水平。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很难出现真正的教育家?就是因为没有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把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广大教师的经验归纳概括起来.整理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可指导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论体系的专家。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苏醒459


我知道一所位于百强校前十的一所中学,该校是有这样一条校规:教研能力强的、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只做教研工作,专门为学校建立基础同步训练题库,各类考试题库,出版教辅资料,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讲台,学校常出现讲课教师不够用,学校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安排一个人同时给六七个班级讲课,设主课堂和分课堂,分课堂由年轻教师与学生一起听课、辅导,通过辅导发现讲课优秀的教师,再让发现的教师给主管教学的领导和同科教师试讲,得到肯定后再给学生试讲,学生认可后才能设为教学岗。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一句话,教得好的可能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业务功底深的可能表达能力欠佳,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都很重要!但是,一般学校达不到这个水平。


白雪清风


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我觉得还是教学能力重要一些。对于高中或者以上学的,还是教研能力重要一些。

对于每一位老师,其实我们最应当付出的还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在想不通,有些人为什么从工作第1天就想着离开课堂教学一线,最起码你从事个一二十年之后再离开,也显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所充实。

其实长远的看,很多事情都可以发生改变,但是一个人的教学能力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为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还包含了班主任管理能力,当然也包含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态度,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教学能力是一个人的根本是一名老师的根本。

不过教研能力也非常重要,最起码搞教育的人他的人脉非常广,他可以从事的事情非常多,搞个讲座弄个培训,这些都是可以的,有很多县市区我们都可以见到搞调研的人,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他们会对教学上的老师进行评比,也就是说搞教研的人起点就高一步。

无论怎么讲,我觉得对于老师来讲,还是教学能力重要一点,不能想当一个教育上的头目的话,那么教研能力还是要多一点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观点绝对不会一样。


宜城老师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本身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老师一线教学任务也相对宽松,学校图书文献、研究资料资源也比较丰富,比如有什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机构,还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所以,高校老师搞科研,既是基本功也是基本要求,高校老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是有条件,有时间、有要求的。



但就中小学教师而言,更侧重于实践性操作性,并且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每天的课时都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改作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忙得团团转。如果是班主任,还有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事务,基本上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能把这些事做完做好,就是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有时候,即使有些好点子,想把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拿出来探讨,想对教学中的创新作法进行总结,也没有多少精力去梳理和思考,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因此,对很多中小学教师,搞教研是要时间没时间、要经费没经费,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在中小学可以鼓励大家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做些教学研究。但如果对中小教师教研强制性提出过高要求,恐怕不太现实,也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比如,在职称评审中,关于教研论文一项,一直为广大老师所垢病。

所以,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上,要区分教学阶段,因地制宜;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决不能一刀切。


摩心誉处


一般情况下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首先是看他在教学能力上的表现。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技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教师的教研活动产生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每天进行的备课、上课、改作业、对学生的评价等活动过程都必然伴随着教研活动。比如说,教师在备课当中就经常遇到问题,如任何组织教学,寻找资料的过程,还有上课时突然的灵感,临场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表现等都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其实每天都在进行教研。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备课、上课中出现的灵感,把课中学生特别喜欢和融入课堂学习的方法,或者感觉教学效果、气氛特别好的方面,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归纳,深入挖掘它,或是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与别人进行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融合教育教学理念,以论文、课题等方式进行输出。这个过程就是教研过程。

教师的教研来源于教学,教研结果促进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哪方面发现教研方向和提高教研能力呢?

1.要研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正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基础,性格,家庭影响,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要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无止境,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平时教师要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杂志,不断收集新的教学信息,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加强教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我认为评价一位教师不能只看一面。


涓叶


一般来说,教学和教研分属两个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是有区别的。

一线教师,属于教学岗位。教学能力的高低,和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知识运用、知识储备、再学习能力、教学经验等密切相关。

通常,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这考量,教学成绩的一个直观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说白了就是学生考试成绩,但多年来一些相对僵化的体制弊端,造成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单一标准,至少是忽略或架空了其他方面的考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学校、老师、学生压力逐层施加的主要原因。

教研,一般是针对教材的大纲体系做系统的研究,以便为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为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提供参照标准,教研工作的理论性较强,但工作依据仍然是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

教学与教研,虽然在工作岗位、内容、职责范围上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两者又是互相渗透的。一线老师除了教学,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对教材体系、大纲要求、新理念新技能都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反过来,教研人员同样需要熟悉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在教学中实际遇到的新问题,以为教研提供新思路。


童心朵之云


我认为是教学能力重要。

一个老师的教研能力是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几乎所有的教学研究成果,都是在一二线城市最好的学校创新研究出来的,有谁见过某一个乡村学校,研究出来什么教研成果,在全国推广,一个也没有。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不同,它属于慢科学,有时候需要好几代人的共同研究,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2001年开始的那次新课改,就是在无数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然后将大家的科研成果综合在一起,教育部对我国小学教材改编,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属于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教学能力自然能培育出好的教研能力,一个老师想要把自己的教学搞好,你必然要去思索,去研究,然后不断的突破自己旧的教学模式,取得好的教学成果,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研究。

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随后的教研能力,只不过是强学能力的一个衍生品而已,也就是说,老师的教研能力到底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就要看他有没有平台和其他硬件教学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