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词最开始起源于民间民歌,后来经过文人不断修改润饰,尤其是进入宋朝,名家辈出,词发展到鼎盛状态,词的创作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歌相抗衡的文学形式。但是词始终是配合音乐歌唱作为酒宴筵席助兴之用。

所以就跟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会有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就是“词火人不火”。历史上有很多诗词脍炙人口、人尽皆知,但是他们的作者却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像前面提到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几乎人人都读到过,爱不释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王观;像“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人人倒背如流,脱口而出,但是却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罗隐。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以及今天我们要读到的这首词,可谓字字精彩,最后七个字就连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也一字不落全“抄袭”。足见这首词之精妙。

忆王孙·春词

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李重元,何许人也?不详其生卒年,亦不详其字号,只知是宋徽宗年间人。他留世的作品也不多,一共4首。可见其人是多么不出名。但是这首词很出名,还入选了《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乍一看,用的都是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文学中的基本意象。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读完题目忆王孙,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首句一读,脑袋里立马蹦出来两句诗——崔颢“芳草萋萋鹦鹉洲”和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但是其实这两句诗也是化用了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这里的王孙都不是指一个叫“王孙”的人,而是用来代指行人、游子。萋萋是指春草茂盛。整句词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伤心的底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

第二句,一个柳字,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在里面,读罢一种萦绕在心间的忧怨久久挥之不去,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更添伤悲。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第三句,“杜宇声声不忍闻”,杜鹃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结合此情此景,更能触发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到此已经是忧从中来,愁不忍闻。但是词人觉得还不够,还需要更进一步,怎么进?“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最后这七个字可以说将整个愁怨放大到极致,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后唐伯虎将这七个字一字不落“抄袭”到自己的《一剪梅》作为首句。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人说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这首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读这首词,就像是见阔别多年的故友,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词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虽然作者李重元不闻其名,但这首词堪称千古佳作。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他的其他三首作品一并录之: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忆王孙·秋词

宋·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

明月斜侵独倚楼。

十二珠帘不上钩。

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一个不出名词人的绝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连唐伯虎也“抄袭”

忆王孙·冬词

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

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诗词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关注十二读书,每天共话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