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巖畫)

編者注:王松林、田佳訓提供的《薩滿文化和中華文明》,原文比較長,所以我們分為幾個專題發表,已經發布的文章有:

2月18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論與北方薩滿神系》。

2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聖壇上的女神王國》。

2月20日發表文章《薩滿“多層天穹”觀與“三界”說》。

2月21日發表文章《“三魂說”與薩滿魂化觀念》。

2月22日發表文章《“靈魂飛翔”與薩滿脫魂術》。

2月23日發表文章《觀氣——薩滿原始氣運觀念》。

2月24日發表文章《“火練金神”與薩滿煉氣功》。

2月25 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判觀念與卜筮、占夢術》。

2月26日發表文章《薩滿神歌——高深莫測的語言魔法》。

2月27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諭的內容與形態》。

2月28日發表文章《薩滿面具的分類與原始功能》。

3月1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薩滿神偶與神像》。

3月2日發表文章《錫伯族薩滿驅邪的心理療法》。

3月3日發表文章《薩滿服飾功能結構與象徵符號》。

3月4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帽造型類別及象徵意義》。

3月5日發表文章《薩滿神鼓、法器種類及應用》。

3月6日發表文章《薩滿選徒、授技與承襲儀式》。

3月7日發表文章《神樹崇拜與滿族的神杆祭祀》。

3月8日發表文章《動物崇拜——原始氏族生存意識的反映》。

3月9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鹿崇拜民俗與藝術》。

3月10日發表文章《古代民族的熊崇拜與圖騰意識》。

3月11日發表文章《“熊節”——奇異的北方薩滿祭俗》。

3月12日發表文章《北方民族的“骷髏神”——不可思議的祖先神崇拜》。

3月13日發表文章《“神狼”形象及其原始文化內涵》。

3月14日發表文章《滿族薩滿祭祀的氏族保護神》。

3月15日發表文章《薩滿祭類祭程的上古遺風》。

3月16日發表文章《原始部落的薩滿雪祭大典》。

3月17日發表文章《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

3月18日發表文章《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3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家祭”與滿人祭祖》。

3月20日發表文章《大地崇拜的古俗與地神祭》。

3月21日發表文章《山神與山崇拜的薩滿文化內涵》。

3月22日發表文章《遼代契丹民族對日月的崇拜》。

3月23日發表文章《英雄時代的薩滿文化史詩》。

3月24日發表文章《輝煌的創世神話——《天宮大戰》》。

3月25日發表文章《《烏布西奔媽媽》的薩滿文化蘊含》。

3月26日發表文章《盜火英雄——中國神話的普羅米修斯》。

3月27日發表文章《光怪陸離的薩滿神話故事》。

3月28日發表文章《“滿族說部”與薩滿口碑傳承》。

3月29日發表文章《哈薩克史詩的薩滿文化意蘊跡》。

3月30日發表文章《《尼山薩滿》——神歌說唱文學》。

3月31日發表文章《“伊瑪堪”中的薩滿祭神儀式》。

4月1日發表文章《維吾爾族原始形態的動物崇拜》。

4月2日發表文章《鄂溫克人的紐拉薩滿與“斡米那楞”節會》。

4月3日發表文章《達斡爾薩滿起源與神靈崇拜》。

4月6日發表文章《科爾沁蒙古草原“燒博”的傳奇》。

4月7日發表文章《敖包——北方遊牧民族的守護神》。

4月8日發表文章《西南少數民族的薩滿文化遺俗》。

4月9日發表文章《納西族原始宗教舞蹈——東巴舞》。

4月10日發表文章《薩滿“跳神”原始表現形態》。

4月11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舞與滿族古舞》。

4月13日發表文章《“二人轉”與薩滿祭祀歌舞》

歡迎大家共同學習和討論,歡迎提供寶貴意見。大麥地巖畫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大麥地巖畫)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巖畫,是遍佈於全世界的一種古代文化現象,分佈之廣,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任何文化遺蹟所無法比擬的。全世界大約有70多個國家、780個地區、數千個地點發現了巖畫,已錄下的巖畫圖像約2000萬個。其中,最有名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窯巖畫距今約1.5萬年,而印度最古老的巖畫可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中國西部賀蘭口巖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製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製法是先鑿後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賀蘭口巖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巖畫為我們瞭解和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專家認為,這些刻劃、繪製在巖面上的歷史畫卷,是古人類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珍品,其作者正是北方民族作為“人神中介”的薩滿。薩滿在舉行宗教儀式後,還要把祭祀過程畫下來。這不是給人類自己看的,主要是給“神靈”觀看的,它本身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巖畫,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其生活勞動的真實寫照,是原始信仰的藝術再現,是宏偉壯麗的歷史長卷,閃射著古人類文明的曙光,是研究原始宗教史、藝術史的珍貴資料。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大麥地巖畫太陽神)

一、自然崇拜巖畫

大多數巖畫都與山有密切關係,描繪了以山神為主題的神話傳說。譬如,薩哈連(黑龍江)以北有多座薩滿神山,居住著曼君雪神等眾多神靈,薩滿要千里跋涉到神山採石,才能獲得天神的力量和靈性。同時,山林是北方氏族部落的起源地和居住地,山中的萬物生靈都有神靈主宰,所以巖畫多刻繪在山澗溝口的山坡或峭壁上,山谷前多為視野良好的開闊地帶。這些巖畫的創作地方,也是古代先民的祭祀之地,巖畫中常常出現的人面像,當為他們所崇拜的山神、天神、祖先神等形象。巖畫中大量形態各異的人面像圖形,就是多神崇拜的表現和象徵,是古代先民將所崇拜的各種神靈形象擬人化,賦予其生命和靈性,以增強原始人群向自然抗爭的勇氣和信心。

古人類曾經歷過嚴酷的冰河期,先民認為是太陽驅走了嚴寒,給大地帶來了新的生機,萬物的生長都與太陽有關,而太陽也是一位充滿人性化的宇宙大神。於是,許多巖畫中的太陽神,常常以人面像的形式出現,形態各異,圖形四周佈滿輻射狀線條,象徵著太陽光芒四射,還有將四個太陽放在一起的組合太陽圖。這些太陽神形象是自然物太陽和人面兩種形象的結合,即人的正面形象加太陽光輝。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賀蘭山岩畫)

二、神靈崇拜巖畫

巖畫中的許多人面像巖畫,形似面具,表現的是對神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形象化地記錄了遠古人類神靈崇拜的發展歷程。各類人面像所反映的本質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在古人看來,大自然是神秘而不可測的,能賜福於人,也能加禍於人,人們對人格化的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但是在這一矛盾中,人採取了乞求的形式。譬如,偶像崇拜能使人對神靈的威力增強信心,如果巖畫中的人面像,巨齒獠牙,獰厲可怖,就愈發說明神靈具有非凡的本領。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賀蘭山岩畫)

賀蘭口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佈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彩繪巖畫的發現,為賀蘭山岩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最早的薩滿形象也同史前巖畫聯繫在一起,西伯利亞地區的巖畫保留了世界最早的薩滿形象,是探析薩滿原始宗教在北半球形成和發展最有說服力的物證。

西伯利亞地區的薩滿圖畫流傳地域廣闊,在勒拿河、安加拉河、奧爾河、貝加爾湖、黑龍江沿岸和外貝加爾等地區的巖畫遺存中都有薩滿圖畫。黑龍江上游的鈕克扎石崖上,有一幅舞蹈狀的薩滿巖畫,“這個薩滿身著飾有流蘇的神服,一手握著鼓槌,另一隻手握著神鼓,在他的臉部畫著著三個大圓點,表示嘴和眼睛。”其它薩滿是構圖式的人物圖形,頭上戴著尖頂帽,手中握著空心圓狀的神鼓。上述西伯利亞的巖畫屬於公元前4—2世紀的作品,它們真實記載了在遙遠的新石器初期薩滿的形象與宗教祭祀活動,這是迄今考古工作者所發現的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蹟,是薩滿教源於東北亞的重要證據。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黑龍江沿岸巖畫)

在黑龍江下游薩卡奇——阿梁林巖畫中,也有不少薩滿跳神形態的巖畫,像是在進行祭祀活動。較為晚出的勒拿河地區的巖畫藝術要比阿穆爾河流域的巖畫複雜得多,其中有一幅女薩滿的圖像,“她身著一件華麗的長衫,沒戴頭飾,伸出的一隻手中握著一面神鼓。”中國西部也有諸多史前薩滿形象的發現。內蒙桌子山岩畫的一幅人面像與眾不同,獨特之處在於其頭頂部飾物,很可能就是原始部落中的薩滿形象。阿爾泰山脈阿巴坎盆地巖畫上的薩滿形象,手持神鼓,產生於18—20世紀。直至20世紀初還有人用這種簡括的造型手法予以刻繪。觀賞這些具有薩滿神格的古代巖面頭像,可以強烈感受到薩滿神秘文化的魅力。

三、生殖崇拜巖畫

生殖崇拜是薩滿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徵,當然,也是巖畫表現的重要內容。至今發現的有巖畫中,都有許多反映生殖崇拜的圖形,有的表現男根,有的表現女陰,有的表現男女交媾,有的表現女性分娩。還有一類屬於“印跡巖畫”,既動物和人的足跡。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甲骨文日神)

古代先民對蹄印的崇拜是不容忽視的歷史現象。這種蹄印崇拜思想,在中國起源甚早,古文獻多有記述。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曾多有論述:“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谷南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跡,體狀不同,視之便別。”《孝經鉤命決》謂:“太昊庖犧之母,居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而生太昊。”《史記·周本紀》謂:“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這裡傳說的巨人跡就是大足印。這些神話傳說,說明了足印的感生作用。這些足印巖畫是作為感生對象而存在的,是求育的手段,於是產生了足印崇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生動事例。

在桌子山的一幅巖畫中,畫面上部為兩隻似在交尾的鳥,下面是一個人面像,這是一幅崇尚生殖的巖畫。在古代,許多民族都將鳥作為圖騰,視為神靈,加以崇拜。關於象徵繁衍生殖的鳥圖騰留下許多傳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說商殷民族的祖先為玄鳥;秦女祖先吞燕卵而生大業;滿族的始祖布庫裡雍順是天女佛庫倫吃了神鵲銜來的朱果受孕而生;高句驪始祖王朱蒙是從一個大如斗的肉蛋裡“剖卵降世”的……都賦予了生殖崇拜的神秘色彩。研究者在黑龍江巖畫的人面像上,發現每個都至少有一條蛇,有的也有兩條蛇或幾條蛇。他們認為,這些人面像與原始薩滿信仰以蛇為生殖偶像的女祖先有著淵源關係,人面雕像的蛇形螺旋紋是雕像的靈魂,或者說,這些人面圖像就是由蛇偶像崇拜升格的薩滿祭祀的女祖先神像。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內蒙古巖畫:日神圖)

中國西部阿爾泰地區的巖畫,在反映生殖崇拜方面,不僅數量多、質量高、年代久,而且畫面熱烈、健美。最令人驚奇的是在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都發現了年代特別久遠的洞窟彩繪巖畫。這種洞窟彩繪巖畫有8處:阿爾泰山富蘊縣唐勒塔斯洞窟正壁上畫有四個橢圓型的女性生殖器;阿勒泰市阿克塔斯在顯著地位畫有一個女性陰戶;還有該縣的夾西哈拉海與哈巴河縣的杜阿特松哈爾溝、天山特克斯縣的阿克塔斯、崑崙山帕米爾高原東麓喀什噶爾、皮山縣的阿日希翁庫爾,這些洞窟巖畫,在手法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均為彩繪,以赭紅色為主,雜以少量的白色或黑色。畫面上的女性生殖器顯得莊嚴、神聖,給人一種神秘感,突現對女性生殖崇拜的崇高感。這已發現的8處畫面是非常珍稀的母系社會的形象實錄。到目前為止,在全國其它省區尚未發現。洞窟彩繪巖畫,是年代最古的一種巖畫,那麼,這些洞窟彩繪巖畫究竟距今多少年呢?有專家認為是在舊石器晚期,距今1萬年左右,此外,3000年以前古墓中出土的女性豐隆乳房與肥大臀部的木雕與銅塑,也是女性生殖崇拜。由此可知,在遠古時期,這裡的女性生殖崇拜是相當熾烈的。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內蒙古陰山拜日巖畫)

隨著母系社會時期人們從群婚制逐步向對偶婚發展。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就開始過渡了,女性生殖崇拜也開始向男性生殖崇拜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來在天山中部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發現的大型巖畫。這些男性生殖崇拜巖畫,規模之恢宏,造型之優美,人體之碩大,技藝之嫻熟,堪稱舉世無雙之精品。整個巖畫在12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畫面上,雕刻出數百個男女互相交媾他舞蹈的情景,其中不少男性形象、生殖器官刻畫十分突出,表現交媾動作的其下則是群列的小人,顯示了人們對強大生殖力的渴望,以及對在人口繁殖中男性地位的肯定。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動物崇拜巖畫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賀蘭山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在賀蘭山東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萬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據調查,最具有代表性巖畫遺存分佈在全長250餘公里、從北到南的十多個山口中。在賀蘭山樹林口、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發現巖畫群20多處,畫面總數約在萬幅以上。這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党項等民族的傑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區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還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享有盛譽的新疆阿爾泰山岩畫數量最多,內容多為奔跑的駿馬、鹿和羊群,其線條簡練、造型生動。有數以千計的巖畫雕刻在山體的巖壁或較大的岩石面上,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豐富多彩。

史前巖畫中被神化崇拜的動物種類很多,有羊角鹿、老虎、鳥類、馬、犬、猴等等。當年這些巖畫所處地域水草豐盛、森林茂密,適宜諸多動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時這些動物與古代先民的生活、生產具有密切聯繫。譬如,北方先民狩獵需要馬、犬的幫助,飛禽、走獸、家畜是食物,這些都是巖畫表現的內容。表現猛虎形象的巖畫,說明這種動物也是這裡的居民,先民是在與虎的鬥爭中生存的,既然崇拜而又懼怕它,於是把虎作為神靈刻劃在岩石上。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在動物崇拜中,值得單獨評介的是鹿石崇拜,這是鹿崇拜與太陽崇拜的合二為一。在內蒙、新疆等許多巖畫所在地,多有碑狀或刀狀、圓柱形巨石,正面、背面或兩側均刻有多隻鹿的圖形,故名鹿石,又多在石的頂端刻有圓形圖案,這是先民對太陽的崇拜。鹿石也體現了原始先民的鹿崇拜意識。鹿石上的紋樣完全是變形的,是幻想的動物形象,是一種神秘的獰厲的美。這些鹿的造型很生動,將鹿的外形誇張變化,形成拙樸的健美。隨各只鹿之間的空間大小、形狀不同隨意變化鹿的動態,鹿角的伸展方向和腿的長短,各鹿之間的形體互相挪讓,互不遮攔,不表現前後空間,富於裝飾美。鹿石以其獨特的個性,表現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鹿石的鹿造型,體現了先民原始的天真的審美意識,體現了遠古時代力量與命運的藝術,是古代先民留下的藝術珍品。

在巖畫的動物崇拜中,多有對蛇的崇拜。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遺存有新石器時代的巖畫藝術,具有北方洄游魚文化的獨特風格,它的藝術成就在北方古代漁獵——狩獵藝術史上,佔有重要一頁,在中國廣泛分佈的各處巖畫中,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這些巖畫,都是敲刻在沿江岸的玄武岩大圓石之上或在玄武岩的懸崖峭壁之上。當時,由於沒有金屬的出現,巖畫是用堅硬的石器,一點一點敲刻出來的,巖畫的線條粗陋而深陷,具有原始的風貌。


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巖畫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巖畫中螺旋紋和迴旋紋的廣泛使用,來自漁獵民族對蛇、對水的崇拜。巖畫中使用的螺旋紋和迴旋紋,大致可分為四種:一為浪花形螺旋紋;二為卷蛇形螺旋紋;三為蛇頭形迴旋紋;四為重圈形迴旋紋。螺旋紋和迴旋紋的起源,與當地人們漁獵生活、宗教觀念相關連。人們長期的漁獵生活,產生了對水的恐懼,隨之產生了對水的崇拜,又演化為對蛇的崇拜。蛇也就是龍,是可以生活在水中的神獸,黑龍江稱謂就是源於黑龍的神話傳說。中國北方先民創造了巖畫中的螺旋紋和迴旋紋。據考古資料,在新石器時代北起黑龍江、烏蘇里江,南至日本海沿岸,都流行這種螺旋紋,並廣泛運用到陶器的紋飾上。這種蛇崇拜紋飾,在這些沿江、沿海地區的廣為流行,成為當地薩滿藝術家創作巖畫藝術的源泉。這種蛇崇拜紋飾為後來生活在這裡的棘揭人、女真人及今天的赫哲人、奧羅奇人、尼夫赫人等民族所接受與喜愛,並在這些民族的諸多樣式的民間美術中得以延用,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調查證明,巖畫多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其內容多具有原始宗教色彩。這些巖畫所表現的史前宗教形態,顯得稚拙、純真,但又是積極向上的。古代先民相信“萬物有靈”,在現實世界之外,尚有一個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神的世界。天、地、山、川、江、海、動物、植物乃至某些有機體,均被認為其實體之中隱藏著神靈。為了讓其賜福於人或轉禍為福,必須不斷對它供奉、祭祀和崇拜。除了直接對它們的本身,用舞蹈、頂禮膜拜等形式表示敬意外,還有一種簡單辦法,便是把它們的形象憑想象描繪下來進行祭拜。巖畫以雕刻等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生殖崇拜、動物崇拜等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作者王松林、田佳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