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oon
四朝元老兩次託孤,三馬同槽以晉代魏。公元249年,魏國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陪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之時,以“陰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說服郭太后,進而控制京城,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何晏、鄧颺、丁謐等人三族。此後,以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為首的司馬家族掌握了曹魏大權,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將大權交給了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這其中有什麼原因?下面根據《三國演義》、《晉書》和《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馬師是曹魏宗室有姻親,能有效緩和與曹魏宗室的緊張關係。
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與正妻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同母兄。他與曹魏宗室有姻親關係,曾經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兒,是曹操的夏侯本家,也是曹魏宗室。他與魏文帝曹丕關係密切,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曾奪取蜀漢上庸、平定三郡九縣、擊敗吳國諸葛瑾,因功封昌陵鄉侯。
司馬師與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婚後兩人關係應該還不錯,要不怎麼會有五個孩子,只不過都是女兒。至於《晉書》記載的,夏侯徽知道司馬師不是曹魏的忠臣,被司馬師毒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當時才公元234年,正是正當壯年的曹叡當政,司馬懿在前線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征戰,司馬家族怎麼可能生出不臣之心。距公元239年曹叡病逝有五年,距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還有15年,當時司馬家族是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的,現實情況也不允許,誰也想不到正值壯年的曹叡會一命嗚呼。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後無男,生五女。”
因此,司馬懿選擇司馬師繼承自己的爵位,是因為司馬師不但是司馬家的掌權人,還是曹魏宗親,可以調和司馬家族與曹魏宗室的緊張關係。事實正是如此,在誅滅曹爽後,司馬懿利用司馬昭與夏侯玄的私人及姻親關係,將其徵召回朝,兵不血刃傑出其軍權。
其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不同於司馬懿和司馬師,他是真的有狼子野心。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初衷只是為了自保,為了除掉已有反叛之心的曹爽,並不是為了取而代之。事實可以證明,司馬懿在誅滅曹爽集團後,並沒有廢立皇帝之心,仍然奉其為主。而司馬師掌權後,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慾望,即使在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密謀反叛事件後,他只是想到廢黜曹芳。司馬師本想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堅持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他便放棄自己的想法,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
反觀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曹髦和自己攤牌,率軍殺向司馬府時,默許自己的手下中護軍賈充和太子舍人成濟殺害了皇帝曹髦。這在古代是十惡不赦的弒君大罪,他卻明目張膽地幹了,還臉不紅心不跳。事後,他僅僅殺了小小的成濟來善後弒君這樣的大罪,安撫天下人之口。這樣的權臣,已經到了可以隨意弒殺皇帝的地步,還有什麼事是不敢幹的嗎?“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最後,司馬師與司馬昭才能不分上下,遇大事比司馬昭沉著冷靜。
在決定司馬家族命運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率領“陰養的三千死士”,佔據京城各門,穩定局勢,是這次政變能否成功的關鍵力量。在政變前一天,司馬師從容安排各項事宜,安然入睡,而剛剛得知即將政變的司馬昭由於過度緊張,徹夜未眠。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受到司馬懿的器重,然而從政變前兩個兒子的表現中,他看到司馬師遇大事沉著冷靜,將大權交給司馬師更加合適,更加放心。
至於司馬師是嫡長子,司馬昭是嫡次子,古代立長不立幼,司馬懿才將大權交給司馬師。並不是沒有這種考慮,可是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三國時期,像司馬家族、鍾家等門閥世家,為了家族的長盛不衰,繼承者並非必須是嫡子,像袁紹、鍾會等都是庶出,依然有很大的權勢。因此,司馬師只是恰巧是嫡長子而已,主要還是看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個人中誰的能力強,誰才能繼承權勢。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師和司馬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因為司馬師的能力比司馬昭更強,而且司馬師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繼承了曹操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提拔和任用寒族出身的人當官:著名的有鄧艾、石苞、王基等人。如果歷史給予司馬師時間的話,他很可能繼承曹操的遺志,建立起一種完全不同於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
可惜,司馬師死的太早,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他的弟弟司馬昭就是一個純粹的官僚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就在於理想。政治家心心念唸的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政客想到的則是個人前途、家族命運。司馬昭想做的就是簡單篡位,把曹丕和東漢辦過的手續再辦一遍,他更需要士族尤其是大士族的支持,於是他推出了一個比九品中正制更讓他們滿意的制度——五等爵制。這是一個在東周末年就已經要死亡的制度,司馬昭在這裡再度拿出來實際上是利用公、侯、伯、子、男的層級對士族的特權進行劃分,讓司馬家擁有對士族等級再支配的權力。這個建立在分封制之上的制度讓整個中國被劃分為千萬個小家族,國的概念因為離得太遠不再重要,家才是第一位的。於此同時,為了徹底掌控政權,司馬家開始讓自己的親戚佔據曹魏帝國的個個重要位置,關中都督司馬望就是開始。代魏稱帝后,晉武帝司馬炎在親戚當中大封王爵,而且是實封,不是虛封,每個王都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這實際上是開了歷史的倒車,西晉的滅亡和五胡亂華的禍根就在於此。
千古名將英雄夢
簡單來說,因為司馬師是嫡長子且能力出眾。
開個天眼從後往前看,我們可以知道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都不是善茬,如果真要論個高低的話,可能真是按年齡排的,早出生幾年的司馬師,手段遠比司馬昭要強。
司馬師跟司馬昭是同母兄弟,司馬師比司馬昭大三歲,許多時候年齡大不一定能力強,但在司馬師這裡,年齡大局勢能力強,而且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司馬師雖然出身名門,父親又是曹魏高官,可他也遭遇過挫折,在司馬師19歲時,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馬懿成為了託孤重臣之一,司馬師依仗父蔭,成了曹魏最頂級的公子哥。
據《晉書》記載,司馬師“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也就是氣質不凡、內涵豐富、名聲遠揚,而在曹魏,這種身份無疑是仕途的拍門磚,飛黃騰達不過時間問題。
進入仕途自然少不了與人交往,司馬師在當時有兩個好友,一個是何晏,另一個是夏侯玄,夏侯玄還是司馬師的大舅哥。
何晏給了這個三人團體很誇張的評價:“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最後一個是何晏形容自己的)
三個年輕氣盛又負有盛名的公子哥聚在一起,自然也會吸引洛陽城內的其他高官子弟,這幫人聚在一起談什麼呢?顯然不會是奢侈無用的事,這不符合他們心中的抱負,更可能的是談論一些跟時政、學術相關的話題。
年輕人的觀念與老臣們總是不同的,再加上他們在年輕人當中的影響力,他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勢必會對當時的主流思想和政治方針造成影響,從而招致老臣們的反感,大臣們的態度還算輕的,關鍵是皇帝不爽,朕辛辛苦苦設立的制度,一幫小子就妄加議論,簡直不知天高地厚!
得罪了皇帝,司馬師等一幫人全都被以行事浮華的名義被貶,司馬師這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驟然墜落,25歲的他回家造人去了,到27歲,他已經有了5個女兒。
27歲那年,司馬師的妻子夏侯徽去世,《晉書》給出的說法是夏侯徽看出丈夫和公公有不臣之心,然後司馬師狠心殺妻,可關鍵是這一年魏明帝曹叡才滿三十歲,正值壯年,司馬懿在前線帶兵跟諸葛亮死耗(此年諸葛亮去世),司馬師在家蹲著,沒有官職,這就敢有不臣之心了?
更可能的情況應該是夏侯徽死於傷病或者難產之類,而從兩人育有五女來看,夫妻的感情非常好,此後司馬師又娶過兩任妻子,但再沒有生育孩子。從這裡引申,妻子去世對司馬師就可能造成很大打擊,進而引發他性格的劇變,因為再次入仕的司馬師跟當初已經判若兩人。
司馬師再次入仕是在司馬懿再次成為輔政大臣後,也就是曹叡去世,曹芳繼位後。這一次,司馬師的職位是中護軍。
中護軍的職權有兩部分,一是掌握一部分都城外的禁軍,二是負責選拔武官。這個時期,司馬師的本職工作倒是不重要(儘管他做的很好),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很嚇人的事——養死士,一養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個小數目,拿來幹嘛呢?自然是為了奪權。曹叡任命的輔政大臣有兩位,司馬炎個曹爽,一山不容二虎,隨著時間推移,兩人的明爭暗鬥趨近於白熱化,這三千死士,就是司馬師養來幫助父親奪權的。
死士出場,是在那場改變司馬氏命運的政變——高平陵之變中,此時司馬懿已經被解除大部分權力,曹爽這才放心地跟皇帝出城去祭拜高平陵。發動政變的主力就是司馬師手中的禁軍和死士,如果沒有他,政變基本不用搞。
因為動用的是司馬師的死士,司馬師自然是從頭到尾參與了整個密謀,那司馬昭在幹什麼呢?《晉書》記載:“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司馬師)潛畫,文帝(司馬昭)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在政變前一晚,司馬懿把安排告訴了司馬昭,當晚入睡後,司馬懿派人去查看兩個兒子的情況,發現司馬師安然入睡,而司馬昭則徹夜難眠。
造反這麼大的事司馬昭剛剛知曉,睡不著也很正常,可他跟司馬師反應的不同可以說明司馬師的心理素質有多可怕,從頭策劃到尾,臨發動了,竟然還能安穩入睡,對現代人而言,簡簡單單一個高考就能讓不少人睡不好覺了,更何況失敗了就誅九族的政變。
從這場政變中就可以看出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分別,也可以看出他們在司馬懿心中的地位,政變時“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這小子真能幹。
政變後兩年司馬懿就去世了,司馬氏雖然權傾朝野,但還達不到改朝換代的程度,這時候把權力交給誰,司馬懿清楚得很。
平沙趣說歷史
我記得電視劇《虎嘯龍吟》裡面,司馬懿曾經對候吉說過一句話:刀已不在我手。什麼意思呢?司馬昭殺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馬懿要為候吉報仇,但是司馬師阻止了司馬懿,司馬懿感嘆:自己已經控制不了局勢了,兒子畢竟已經長大,尤其是司馬師。
這句話也能很好的解釋司馬懿死後,為什麼是司馬師接權,而不是司馬昭。換句話說,司馬師是憑藉實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馬懿有意安排的。為什麼呢?當時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權,朝中流傳這麼一句話:
及宣帝薨,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伊尹比喻的是司馬懿,說司馬懿像伊尹輔佐商君一樣輔佐魏國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後,伊陟繼續接權輔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馬師,說司馬師像司馬懿一樣有實力,能夠繼續輔佐魏國皇帝。如此看來,大家對司馬師的評價是一致的:司馬師接權,理所當然,實力使然。那麼司馬師有這麼厲害嗎?讓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下曹叡死後的權利分配問題,曹叡任命了兩位顧命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兩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權。曹叡的意圖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專權。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統領,職位為中領軍。司馬懿的禁兵由司馬師統領,其職位為中護軍。相比而言,中領軍權利要大於中護軍,兩人雖然都有總領禁軍的權利,但中領軍是禁軍將領的長官,統領下面的中護軍、五校尉以及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禁軍首領。
雖然名義上曹羲職位比司馬師要高,但其實兩人實力相當。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馬懿,統領的禁兵數目也都是3000人。請記住這個數字,後期司馬師就是利用這個數字來發動的政變。
曹爽為了壓制司馬懿,推薦司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義上升官了,但是權利卻失去了。後來曹爽為了掌控軍隊,故意策劃了一次伐蜀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曹爽的勢力已經滲透入魏國軍隊內。那麼曹爽為什麼後來被司馬懿篡權了呢?
主要原因在於曹爽太自大了,司馬懿裝病後,曹爽肆意張狂,利用手中的權利培植私人勢力,甚至欺負皇室成員,搞亂社會風氣:
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先帝曹叡的後宮妃子被曹爽安排去當歌姬、舞姬。曹爽還擅取武庫兵器,組建自己的私人練兵場。曹爽的行徑引起皇室成員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轉向司馬懿,於是司馬懿開始謀劃清君側,除掉曹爽。司馬懿找司馬師商討如何對付曹爽,商討一開始,司馬懿就震驚了,原來司馬師早有準備:
帝(景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那麼司馬師為什麼要提前陰養死士呢?而且數目是3000人?司馬師認為司馬懿被架空以後,接下來就該輪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暫時不想做這麼絕而已。自己處於中護軍的位置,遲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殺,作為家裡的長子,作為朝中最後一道屏障,司馬師必須做準備,以預防最壞的結果。
而司馬師只統領3000禁軍,曹羲也同樣統領3000禁軍,而且曹羲還有優先控制其他禁軍的權利,因此,司馬師只有自己組織力量,於是司馬師陰養3000死士,以備不測。
曹爽做夢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謀反。因此,當高平陵政變那一天,曹爽帶著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陽城時,總領軍曹羲也在其中。謀士桓範提醒他,應該留下曹羲,控制禁軍。萬一有人謀反呢?曹爽大笑說道:誰敢?
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由此不復並行。至是乃盡出也。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司馬懿領著司馬師等人,迅速佔據了司馬門,阻斷了洛陽浮橋,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門,處事果斷幹練,連司馬懿都稱讚道:這小子可以!
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因此,從整個高平陵政變來看,司馬懿是一面旗幟,真正的主力其實是司馬師。如果沒有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沒有司馬師臨危不亂的指揮,這次政變能不能成功還真的不一定。
當司馬炎接受禪讓開創晉朝後,除了追封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外,還追封了司馬師為景皇帝,因為司馬師受得起這個稱號,他是西晉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昭為典農中郎將,而司馬師為中護軍。兩個兒子相比而言,司馬師才是父親司馬懿的重要依靠。後來發動高平陵政變,正是由於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司馬懿才得以發動政變成功。在整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得當,鎮靜自若。而司馬昭則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覺。因此司馬懿死後,司馬師順利接權,這在當時是公認的實力所然,不存在任何爭議,甚至連司馬昭也認為應該這樣。
每日趣評
即使司馬懿本人,臨終時也沒有能力將大權交給司馬昭而不是司馬師,司馬昭本人,在哥哥司馬師突然去世前,對自己有機會做上那把椅子恐怕也沒啥幻想。
司馬師在司馬家的地位,可不僅僅是嫡長子,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師是司馬氏陰謀集團裡僅次於司馬懿的重要人物。
高平陵政變前,司馬懿已經離開權力中心多年,不再直接掌握軍權。司馬懿爭取的同盟蔣濟、高柔等人,和司馬懿一樣是很有資歷威望名位崇高但已經離開權力中心也不直接掌握軍權的人。司馬氏陰謀集團裡,唯一掌握一定兵權的是司馬懿的嫡長子司馬師。
司馬師當時擔任中護軍,中護軍這個職位掌握首都禁軍的部分兵權和人事權,負責首都禁軍的武官典選工作,是個十分重要的職位。曹爽讓司馬師長期擔任中護軍,是其最大的失誤。
利用司馬家的勢力和中護軍職位的便利,司馬師同時還陰養死士三千。
三千死士和司馬師以中護軍職位掌握的部分兵力,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直接掌握的全部軍事力量。
高平陵事變中司馬師的地位如此重要,自然很早就參與了政變的謀劃。而司馬昭是政變發動前夕才被正式通知政變的消息,在政變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作為高平陵政變中僅次於司馬懿的重要人物,司馬師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加上嫡長子的身份,司馬昭沒有任何可能挑戰司馬師的繼承人位置。
司馬師繼位後,也沒有兄終弟及把司馬昭作為繼承人的想法。司馬昭後來能繼位純粹是天上掉餡餅的意外。
司馬師自己沒有親生兒子,過繼了司馬昭的一個兒子司馬攸作為自己的兒子。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在平定毌丘儉發動的淮南叛亂(第二次淮南叛亂)中,戰場上遭遇文鴦帶兵襲營,驚嚇過度後眼睛被震出眼眶,不久死去。司馬師的死是一個意外,他自己之前也沒想到。此時司馬攸只有7歲,顯然無法繼承位置。司馬昭作為司馬懿兒子中的嫡子年齡又僅次於司馬師,司馬師只能選擇讓司馬昭繼承位置。
仁勇校尉
總的來說,有兩個大原因,第一,司馬師是哥哥,司馬昭是弟弟,古代主要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兩個都是嫡子,所以是哥哥司馬師繼承,第二,司馬師的能力要強於司馬昭,所以繼承司馬懿大權必然是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那為什麼司馬師死前,大權要交給司馬昭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司馬師的第一任妻子夏侯徽給司馬師生了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而司馬師的第二任吳氏,第三任羊徽瑜都沒有為司馬師生下一兒半女。
所以司馬師只能傳給司馬昭,不過司馬昭將次子司馬攸(長子是司馬炎)過繼給了司馬師,不過司馬師死的時候,司馬攸才八歲,所以是不可能繼承的,而是由司馬昭來繼承。
司馬昭死的時候,一度在司馬炎與司馬攸這兩個人選上面猶豫,因為他知道他的位子是從哥哥司馬師那邊繼承過來的,所以有過傳給司馬師那一支的想法(雖然司馬攸也是他的親兒子)。
不過,司馬昭還是有私心的,最終還是傳位傳給了司馬炎。而司馬炎在死的時候,也面臨這個問題,是傳給自己的弟弟,還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司馬衷,同樣也是由於私心,最終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衷,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死於公元251年,而司馬師生於公元208年,司馬昭生於公元211年,也就是說司馬師大司馬昭三歲,司馬懿死的時候,司馬師是44歲,司馬昭是41歲。
司馬師,根據《晉書》的記載,年輕的時候就沉著冷靜,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等人齊名。司馬師的妻子是夏侯徽,出自夏侯家,司馬師在公元234年的時候,將其毒殺。
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推舉人才都是根據才能,而不是根據私人關係的。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親自率軍駐守最重要的司馬門,這樣就控制了整個宮中,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兩兄弟的時候,司馬昭一夜睡不著,而司馬師卻能安然入睡。
歷史簡單說
司馬懿為什麼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反問一句,司馬懿為什麼要把大權交給司馬昭?中國古代,除了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上都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大框架下,繼承皇位、爵位乃至權力的只能是嫡長子,在嫡長子去世或者被廢的情況下才輪得到嫡次子、嫡三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會輪到庶出的兒子。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司馬懿原配夫人、也就是後來追諡宣穆皇后張氏所生,皆為嫡子。但是,司馬師居長,是如假包換的嫡長子!因此,司馬懿的繼承人只能是司馬師。除非司馬師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多年之後,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智商有點低都沒有被否決繼承資格,更何況是司馬師?
司馬師不但沒問題,而且能力非常強悍,頗得乃父真傳。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沒多久便去世了,他僅僅是為司馬氏謀取江山奠定了一個基礎而已,之後架空曹氏、完全控制曹魏政權以及對其他兩國作戰、穩定局面等等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司馬師完成了。等到司馬昭接班時,實際上就是撿現成的,費力不討好的、得罪人的、擔惡名的事情基本上都讓司馬師幹了。司馬昭接班後,司馬氏已經完全架空了曹氏、控制住了曹魏政權的各個角落,司馬師所立的曹髦已經毫無招架之力,這也是司馬昭敢於公開“弒君”、殺掉曹髦的原因所在。
當然,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大框架下,司馬師活著時司馬昭根本沒有什麼發揮的空間,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司馬昭,認為司馬昭能力不行。能夠穩坐權臣之位,並且滅掉蜀漢政權,司馬昭也絕非泛泛之輩。雖然吃的是父兄留下的“現成飯”,司馬昭卻不是不思進取的守成之主,這一點我們必須認清。
那麼,為什麼司馬師去世之後沒有讓兒子接班,而是選擇了胞弟司馬昭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司馬師的“兒子”就是司馬昭生的!別誤會,司馬師頭頂上並沒有一片大草原。司馬師雖然生育能力還可以,生了五個孩子,但卻都是女兒,直到去世也沒能生出兒子來。而在中國古代,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因此,司馬師只能從兄弟房頭過繼一個侄子充當嗣子,而這個嗣子就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傳給兒子,也不是自己的親兒子,江山依然胞弟司馬昭家的。與其傳位給這個過繼兒子,司馬師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直接把位子傳給他親爹司馬昭。畢竟彼時司馬昭的權勢遠在倆人共同的的“兒子”司馬攸之上,即便傳強行給司馬攸,估計他也坐不穩。而且,司馬師還會給胞弟司馬昭留下挑撥他們父子矛盾的印象,弊大於利。
有人就此認為,司馬懿當初讓司馬師接班正是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不會造成兄弟鬩牆的局面。個人並不贊同,司馬師去世時才四十七歲,而司馬懿去世時司馬師才四十三歲。更何況,司馬師已經有好幾個女兒了,司馬懿憑什麼就認定司馬師就永遠生不出兒子了?這一點根本說不通。因此,司馬懿選擇司馬師接班,主要還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當然,司馬師的能力出眾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晉朝的開國皇帝雖然是司馬炎,但真正的奠基人,卻是他的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三人。在司馬懿父子三人中,司馬師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對於繼承乃父遺志、發展篡位事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中間人”角色。
其實,司馬懿兒子眾多,他之所以選定司馬師來接班,並不僅僅是考慮到他的長子身份,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發現很多“長處”,而這些“長處”正是接班人必備的要件,缺一不可。這些“長處”,歸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兩點:
1.心狠手辣、果於殺戮
司馬懿深知欲將謀朝篡位的大事業繼續下去,那麼在選擇接班人時必須慎之又慎,因為中間一旦有所閃失,必定會讓整個家族落得被屠滅的下場。這個接班人,除了需要才能卓絕之外,在對待政敵時還必須心狠手辣,唯此方能不被對手反制,使大好局勢翻盤。司馬懿通過對諸子的考察,發現唯有長子司馬師堪當此任。
司馬師外飾忠順、內實陰詐,不僅對待政敵果於殺戮、毫不手軟,而且對於身邊最親近的人,一旦發覺有可能阻礙其實施陰謀,也會無情地予以剷除,是個嗜血如命的無恥之徒。司馬師在發跡前及執政後,曾以最殘忍的方式殺死過很多人,其中便包括他的愛妻夏侯徽,真可謂冷血至極。
夏侯徽自從嫁入司馬家後,跟司馬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恩愛的不得了,兩人婚後沒幾年時間便連生五女。夏侯徽偶然間發覺公爹和丈夫有謀逆之舉,出於好心便對司馬師進行旁敲側擊,希望他能懸崖勒馬。然而對於夏侯徽的一番好意,司馬師非但沒有幡然醒悟,反而大起殺心,最終竟將愛妻鴆殺。
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葬峻平陵...後無男,生五女。見《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
等到司馬師執政後,為徹底剷除夏侯家的勢力,竟然又誣告大舅哥夏侯玄“謀反”,不僅將他處死,還誅滅他的三族。夏侯玄是名震海內的大名士,起初跟司馬師關係非常好,如今卻因為跟曹魏皇室關係親近的緣故,竟然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寒心。
司馬師對待自己的愛妻、大舅哥尚且如此狠毒,對於其他人會怎樣,可想而知。不過從司馬懿對兒子的期望方面來看,司馬師的確沒有令父親失望,對於延續家族事業來講,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人選。
2.內心強大、心沉似海
但凡謀朝篡位的“大人物”,除了要心狠手黑、果於殺戮外,還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要具備超強、超穩定的心理素質,要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唯此才能沉穩地處理各種變故。司馬師的心理素質有多強?可以從正史記載中窺見一二。
高平陵之變的前夜,當司馬懿將政變計劃告知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後,兩人的反應卻大不相同。其中,司馬昭在得到消息後恐懼不安,以至於整晚都睡不著。可反觀司馬師,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飲食休息一如往常,晚上睡覺時甚至還鼾聲大作。司馬師內心之強大,可見一斑。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見《晉書·卷二·帝紀第二》。
不僅如此,司馬師心沉似海、行事隱秘,跟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可從他暗中豢養死士一事得到驗證。因受大將軍曹爽的排擠,司馬懿父子曾在家閒居十年時間,期間屢受猜忌。在此期間,司馬師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以極為隱秘的方式,在民間豢養了三千死士以備不時之需,這件事絕少人知道,甚至連司馬昭都被矇在鼓裡。
等到政變發生時,三千死士接到司馬師的召喚,一夜間便聚集在洛陽城,並在隨後的戰鬥中立下奇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引文同上)。至此眾人方知司馬師早蓄不臣之心,而其行事之隱秘,更是超出常人想象。
由以上兩點來看,司馬師之所以被司馬懿選中,絕非僅僅是長子的緣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心狠手辣、果於殺戮的作風,以及心理素質超強、行事隱秘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接班人”。
史料來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等
文史磚家
首先很榮幸看夠在茫茫題海中看到你的問題,並且一下子就被你的問題吸引住了。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如果您也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淵躍講堂。一個專心致力於普及百科的講堂。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就十分適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司馬懿被曹爽架空後,司馬懿開始稱病不問政事。這讓一向孤傲的曹爽更加橫行霸道、肆無忌憚。比如,曹爽擅取武庫兵器,組建自己的私人練兵場等等一系列目中無人的行為,引起皇室成員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大家開始想起了司馬懿,漸漸地請司馬懿出山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司馬懿開始謀劃清君側,除掉曹爽。當司馬懿找到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商討對策的時候,驚奇地發現司馬師原來早有準備。
司馬師早已經秘密組建一支由三千名敢死人員的隊伍,隨時準備防止曹爽的滅門屠殺。曹爽做夢都沒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動政變——高平陵政變。司馬師指揮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門,處事果斷幹練,一舉取到奪權的勝利。從整個高平陵政變來看,司馬懿是一面旗幟,真正的主力其實是司馬師。如果沒有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沒有司馬師臨危不亂的指揮,這次政變不一定能成功。而整個事件中,司馬昭則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覺。
經過這個事件,司馬懿肯定是讓自己有能力的孩子繼承權力,以保司馬家族千秋萬世。而且,司馬師的領導能力也都被群臣所折服。可以說大權交給司馬師也是人心所向的必然結果。
以上我分享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看法,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我們一起交流探討。
在此,祝願大家在2019年有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謝謝!
淵躍講堂
司馬懿臨死前把魏國大將軍的爵位讓司馬師繼承了,為什麼沒把大權交給司馬昭呢?
其中有兩種原因,其一司馬師是長子,司馬昭是次子。按照繼承順序,總要講究一個先來後到吧?雖然司馬懿不是皇帝,但也是一個高官吧,繼承法他還是懂的。其二就是司馬師的能力要比司馬昭強許多,歷史上雖然司馬昭的名氣要比司馬師大許多,這得益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的是司馬昭的政治野心很大。但是他的軍事和謀略水平不及司馬師,這在《軍師聯盟》電視劇中有所表現。
我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能力強是有根據的,且聽我一一為你道來。
1.司馬師是司馬懿和張春華的長子,是司馬昭的親哥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所以成功,得益於司馬師的外圍工作做的相當出色。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這事大家不陌生吧?也就是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上墳燒紙之際,京城曹爽人馬空虛之時,讓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了京城四門,司馬師陰養的2000千死士派上了用場,把曹爽回宮的道路都戒嚴了,針扎不透,水潑不進。沒有司馬師的謀略和膽略,憑司馬懿一個70多的老頭子能起多大的浪花?
就算司馬懿有謀略,但此時政變時,司馬懿沒有調兵權,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太傅。事實是,政變前夜,當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後,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而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2.我們來比較一下兄弟二人廢立皇帝之事。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乾脆利落沒有拖泥帶水。話說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不堪做傀儡皇帝,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司馬師派兵殺掉李豐、夏侯玄、張緝三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而後廢曹芳為齊王,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和司馬昭依然大權在握。
等司馬師因病死後,司馬昭接過了哥哥大將軍的權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沒有篡位,弄得滿城風雨,他沒有司馬師偽裝的巧妙,司馬師始終圍著老太后轉,從名義上尊重皇室,畢竟老太后郭氏說了算。
話說皇帝曹髦可不像曹芳那麼窩囊,年輕氣盛,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拔劍找司馬昭拼命,司馬昭急忙找來賈充,賈充面對曹髦,鼓動成濟用長槍刺死了曹髦,於是國內一片譁然,做臣子的公然弒君,成何體統,迫於壓力,司馬昭讓成濟做了替罪羊。然後立曹奐為帝。
暫且不管二人做法是否正確,從處理突發事件來看,司馬師做的比司馬昭更高超,司馬昭顯得手忙腳亂。所有這些,司馬懿當然不知道,但從當初司馬師聽到政變計劃時,從容不迫的情形來看,司馬懿還是很看重司馬師的,出於種種理由,把大權交給長子司馬師是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