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灑汗水寫春秋 ,一片丹心獻教育!品《小橋流水》體驗教育生涯

甘灑汗水寫春秋 ,一片丹心獻教育!品《小橋流水》體驗教育生涯

流逝的時光如同湧動的大潮,明明暗暗、起起落落,帶走了多少往事,湮沒了無數記憶,最後留下的都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珍藏、珍念。

甘灑汗水寫春秋 ,一片丹心獻教育。

《小橋流水》是作者劉慧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三十多年來勤耕不輟的經驗與生活感悟,是作者積極從事理論寫作和文藝創作的一大成果,是他追憶、省思過往後沉澱下的人生影像,是他一生情注家鄉,投身於教學的印證。

劉慧橋,侗族,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木杉村人,1983年自貴陽師範學院歷史系畢業後回到家鄉當老師,之後一直投身於教學第一線,精心哺育學生,現為天柱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天柱侗族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貴州省侗族學會特約研究員。

人生就是一條路,有捷徑,有曲折,有康莊大道,有阡陌小路。劉慧橋之所以會走上教育這一條路,大概是深受父母的影響。他的父親劉定柄在解放前先後擔任過邦洞小學校長和甘洞小學校長,母親也曾在甘洞小學任語文教員,這使他從小就愛上了教育事業。他愛讀書,特別愛讀歷史小說,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就看完了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有許多有關近現代歷史的書籍。但由於歷史的變故,他在“文革”中未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加之年幼、體弱不勝農事,於是他連看牛時也找書作伴,什麼傳奇故事小說、尺牘古訓、偉人語錄等都讀,書伴隨他度過了苦澀的青少年時期。

後來,在“文革”結束的那年春天,劉慧橋幸得在施秉工作的叔叔把他帶到施秉縣牛大場中學插入初二下學習。1977年秋,考入了施秉縣紫荊中學高中。並於1979年回到天柱縣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糸,實現了他從小就追求的人生抱負。在貴師大,他除了上課、自習在教室外,餘下時間基本都在圖書館。在圖書館,他博覽群書,廣泛吸收新鮮知識,積聚了紮實的知識根基,這就為他後來從事歷史教學和寫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大學畢業走上教學崗位後,他就把全身精力投入到了教書育人的神聖職業中。對工作的熱愛使他在工作之餘也筆耕不輟,對文字有著滿腔熱愛之情,先後在《中國史學視野》《天津日報》《文史天地》《貴州日報》《貴州政協報》《貴州都市報》《貴州大學報》《貴州侗學研究》《文化廣角》《杉鄉文學》《黔東南日報》《黔東南人物》《黔東南政協》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教學論文、人物傳記和散文等將近100篇。他說,要把這些散記梳成集,權作退休後紀念,別人留房產、證券給子女,他留一瓣心香。

《小橋流水》是劉慧橋工作與生活的結晶,內容充實、豐富,視角獨到、詞調優美、筆法雋永、韻味醇厚,引人深思。全書分為“本土記憶”“風物覽勝”“歷史研究”“民間逸聞”“民族研究”“人物傳記”“往事追憶”七個章節,共收錄了作者自2001年以來在各大刊物、媒體上發表過的學術論文、教學論文、人物傳記和散文近100篇,內容跨度從工作經驗、教研論文、民族研究、民間逸聞到經歷感受。

作者說:心有所感,情有所繫,把那些塵封的侗鄉動人故事、藏於煙雨深處的瑰寶挖掘出來,與人共賞、品鑑,他說這比喝酒、打麻將更有意思。於是他一發不可收拾,買了臺普通照相機,趁著假期或週末到鄉村去,一是為了鍛鍊身體,二則是遠離城市的喧囂,去感受濃郁的民俗風情,捧一把淨土端詳、喝一口清泉潤渴、聽一首山歌消困、寫一篇遊記釋懷,如此這番把一切定格成永恆的記憶,慢慢品味,經過沉澱後昇華,久而久之便把所見所得所感所悟付諸方格印成書。

細細品味《小橋流水》,會發現作者對寫作的滿腔熱情,對教育工作的勤勉與奉獻,字裡行間,都飽含著作者對家鄉教育的熱愛,對家鄉民族文化的深切情感。該書是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於2016年6月公開出版。(圖文/ 劉 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