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許這就已經足夠了。

2、漢朝大將軍衛青

衛青的能士和作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衛青很謙卑。因為是“私生子”出身,衛青從小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和困難,生活的歷煉,使得他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很謙卑。後來因為衛子夫這個裙帶關係的影響,他得到了漢武帝的器重,並被掛帥征伐匈奴。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二是衛青才華出眾,《資治通鑑》中記載:“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這說明他騎射功夫是一流的,應該和李廣有的一拼,而且力氣也很大,應該和項羽有的一比。

三是衛青禮賢下士。《資治通鑑》中記載:“青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這說明衛青與部下交往時很注意禮節,絲毫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對手下的普通士兵更是噓寒問暖,關照有加。也正因為這樣,衛青手下的將士都願意為他效力和賣命。正是因為這樣,衛青才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他五徵匈奴,每次都以勝利告終,創造了五連捷的奇蹟。尤其是經過河南之戰和漠南之戰,衛青取得了輝煌戰績,從此成為漢武帝尊寵的權臣、士兵尊崇的將軍、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3、唐朝大將李靖

唐高祖李淵在塞外與突厥打仗,而李靖就覺得李淵有謀反的意向,於是就去當時隋煬帝所在的江都告密,因為道路堵塞而沒有去成,當李淵攻克長安後,知道了李靖的意圖,就要殺李靖,這時候李靖大叫起來:“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唐高祖覺得李靖的話充滿豪情壯志,也很感動,而且,李世民又堅持替李靖求情,於是,李淵就放了李靖,李世民把李靖召入了他的幕府。

唐高祖李淵想殺李靖,李靖大叫後又被釋放的情節很像張守珪要殺安祿山,安祿山大叫“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而被釋放。所以,這件事情渲染的嫌疑很重。這件事情的合理的解釋大概是這樣:李靖的確對李淵的圖謀有所察覺,這當然因為李靖本人也是個政治風雲人物,也有很強的政治洞察力。作為隋朝貴族成員,當然反對李淵。而李淵、李世民之所以對李靖網開一面是因為一方面創業之初需要爭取前朝貴族的支持,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李淵、李世民對李靖也有所耳聞,否則李世民也不會讓李靖進自己的幕府。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在這之後,李靖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李靖的軍事生涯,唐太宗概括為“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分別為平定江南,擊潰東突厥,打敗吐谷渾。

4、功高蓋主主不疑的郭子儀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特點郭子儀用兵,能夠充分發揮諸將的積極性。在作戰時,並不在具體細節上一一安排,而是讓諸將隨機應變。 李光弼治軍嚴整,軍紀嚴明,與郭子儀大為不同。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在兩軍作戰時,光弼指揮若定,臨陣有很周詳、仔細的作戰計劃。各將目標明確,彼此配合應援。光弼本人則重在督戰,極少親入敵陣作殊死交鋒,這與太宗截然不同。光弼用兵比較沉穩,絕少冒險。他佈陣的原則是要進可攻,退可守;僕固懷恩由 在戰略決策方面,光弼也比較審慎,既不不顧實情冒險決戰,也不懾於敵人的一時強大而一味退卻。相比而言李光弼較強一點。

中國古代的四大良將,他們不僅戰績輝煌,最後還都得到善終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