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四川彝区行】李书刚——大山里的“背包警察”

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公安局渔门派出所有这样一位民警,他常年把派出所“背”在了身上。一个人就是一座“微型派出所”,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十年如一日,他是行走在大山里的“背包警察”,背起的是维护基层治安的桥头堡,心中所想的是做服务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他就是全省基层基础工作先进民警——李书刚。

20年前,家中突然被盗,快速破案的盐边警察成为13岁的李书刚心目中的英雄,自此立志做一名警察。10年前,梦想成真的他分配到盐边县公安局渔门派出所,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从警10年, 一直战斗在派出所基层一线,在李书刚的履历上,没有侦破大案的鲜花和掌声,也没有街头擒凶后的雷霆一击,但他把心和家都安在了渔门,忠实并快乐地履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

警察当起“背包客”

渔门派出所辖一镇一乡,辖区面积56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近三万人,流动人口高达万余人,治安状况复杂,群众对优质警务工作服务需求量很大。

工作之初,为了尽快熟悉社区工作,李书刚从“人熟、地熟、情况熟”这一社区民警的基本功练起。他的肩上常背着一个背包,里面装着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必备物品,还有烟、糖、急救包、童话书和奥特曼等小玩具。他说,“玩具与糖可以拉近和小孩的距离,这样和大人沟通就容易了,自己爬山累了,还能吃点糖果来补充体力。”

背着他的背包,李书刚三天两头扎进社区、村组,行走在山路上,与居民拉家常、帮着村民干农活;采用QQ和微信“渔门卫士”便民直通车,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帮助返乡农民工、学生、特困人员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居住证,还为偏远地区的群众提供送证上门服务。

走访群众解困难

2015年一个炎热的日子里,他在走访中发现困难老人鲁兴珍身体有病、不能远行,独自留守在家照顾一个2岁的孙子。老人住在高山上的土墙瓦房内,交通不便,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孙子李其涛出生几个月以后其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李书刚与鲁兴珍和她的孙子结成了帮扶对子,每次见面,背包里面的糖果、童话书、玩具便成为李其涛最爱之物。

为完善资料,李书刚协助补办了李其涛的出生医学证,帮助其上了户口,并上门为祖孙二人办理了二代居民身份证件。为了解决祖孙俩的生活问题,李书刚还协调村社解决了饮用水、困难补助等难题,平时也时常自掏腰包给她们送钱送物。

在李其涛3岁时,李书刚主动为其报名上了幼儿园,平日里还帮助接送。为方便联系,李书刚将手机号留给老人,但老人不会用手机,他坐下来一遍一遍反复教。如今,鲁兴珍早已把李书刚当成自家的“儿子”,有了大事小事就打电话找他,有时也会在电话里拉拉家常;李书刚工作闲暇时也常打电话关心着老人、孩子的生活起居……

温情执法化矛盾

“为民执法不能简单执法”是李书刚的工作信条,他牢记“为民执法必须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的信条,全力在办理每一件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温馨。

家住渔门镇的葛红兵和葛红美是两兄妹,郑继宏和郑继兰是两姐妹,因葛红兵与郑继宏结婚,两家人成为了一家。2017年6月,原本一家四口人却在渔门医院上演了拳打脚踢的全武行,导致郑继兰、郑继宏受轻微伤。李书刚接手这起伤人案件后与每一位当事人谈心,通过多次交谈,李书刚了解到双方的矛盾源起于十年前家里的房屋、土地的分配,由于各自打着盘算,但从来没有和对方进行有效沟通,吵架倒是时常发生,十年间,心里的疙瘩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怨气越积越深,终于在医院里爆发了。

李书刚通过细致、耐心了解,分析找准问题的关键,多次召集四人调解,最后双方在调解室里相拥痛哭,多年的积怨随着泪水化解殆尽,亲情破镜重圆。

心灵帮教改陋习

一名15岁的初中学生黄某某在校期间存在恃强凌弱、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是老师、父母眼中无法管教的问题学生,校方万般无奈之下劝其转学,李书刚另辟蹊径,与黄某某交朋友,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开展“一帮一”帮教活动,耐心帮助其树立信心,重新步入课堂。

李书刚利用下班休息时间,经常到黄某某家中走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聊天沟通,成为黄某某的课余辅导老师,两个多月后,终于使黄某某渐渐有了好转,黄某某表示一定珍惜学习机会,遵纪守法,重回课堂。黄某某的每一次进步,李书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但及时送上鼓励和表扬,还在生活小事中给予持续热心帮助,逐步消解心中的阴影。变坏易改好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四年不断耐心帮教,黄某某的不良陋习逐步改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

群众的心在李书刚日积月累的贴心服务中焐热了,3万多辖区群众,既是他的服务对象,又是他扎牢基层治安基础工作的力量源泉,成为警民一家亲的活典范,得到辖区群众、同事和领导一致好评。从警以来,李书刚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八次个人嘉奖,被评为盐边县公安局办案优秀能手、优秀法制员、缉毒能手;被中共盐边县委、盐边县人民政府评为盐边县首届“大笮卫士”;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基层基础工作先进民警。

熊猫新闻记者 鲍金宇 盖世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