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向阳开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一片丹心向阳开

在阎肃的生平事迹中,有很多东西值得追忆与总结。而在人们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创作的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的创作,起源于1962年阎肃创作的独幕剧《刘四姐》。《刘四姐》发表后,阎肃又萌生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要创作一部大型歌剧,题材就选在了留下他成长足迹的重庆。他由此想到了小说《红岩》,想到了其中的人物江姐江雪琴。于是,利用探亲假期,他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作。在18天时间里,阎肃尽情地展现着才华。假期结束,阎肃带着《江姐》的剧本回到北京。

每当人们感叹阎肃创作歌剧《江姐》的高效高质时,他总是谦逊地说:“不是我有多大能耐,是那个故事本身太好、太精彩,那个生活我太熟。”

《江姐》创作伊始,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提出了“精雕细做,打造精品”八个字。他对阎肃说,我在莫斯科看歌剧《卡门》,主题歌非常好,《江姐》是不是也可以写一个主题歌?于是,阎肃想到了上海音乐学院邓尔敬教授托他写的红梅组歌,其中一首叫《红梅赞》。歌词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都不怕(后改为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把歌词送给刘亚楼审阅,刘亚楼看后兴奋地说:“就是它了!”

经过两年的锤炼,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在北京公演。1964年10月13日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那天毛泽东看得很专注,随后又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一个月后,毛泽东提出要见一见《江姐》的剧作者阎肃。

11月的一天晚上,那天,阎肃去红旗越剧团看《红楼梦》刚回来,一进门,他便立刻被两名女演员拉进了汽车:“哎呀,找你找得我们好苦啊!”“找我干什么呀?”“去中南海!”阎肃一愣:“那得让我换件衣服啊!”“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

阎肃就这样急匆匆地进了中南海。

进中南海后阎肃这才知道,是毛泽东观看歌剧《江姐》后被感动了,他想要见见编剧。

阎肃随着工作人员走进一个小会客厅时,此时毛泽东已经在那里了。阎肃见到毛泽东,既激动又紧张, 拘谨的不知如何是好,按说应向毛泽东行军礼,但又没有穿军装,只好傻呵呵地站在那儿。

毛泽东微笑着要和阎肃握手。阎肃赶紧给毛泽东鞠了个躬,又赶紧握住了毛泽东伸过来的手,毛泽东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泽东的手使劲地晃动着,说:你那《江姐》写得很好,你小伙子干得不错,我送你一套“毛选”,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阎肃听不太懂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儿不住地点头,连忙说:“写得不好……写不好……请主席多批评!”

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取来一套精装的《毛泽东选集》送给了阎肃。阎肃双手接过书向毛泽东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坚定地回答: “我一定好好努力!”这脱口而出的话却重若千钧。这短短的七个字,也成为了阎肃一生一世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