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何到死都没踏入老家半步?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袁世凯这人那可是咱大华夏历史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北洋军阀的扛把子,还是他们的鼻祖,将整个大华夏搅动的翻天覆地的人。但有一个字号贴他那大脑壳上到现在扣都扣不下来——窃国大盗。原因无他,著名的二十一条以及他那白日做梦般的皇帝梦,一代枭雄的标签离他就渐行渐远喽,就剩下一个字——奸,外加这窃国大盗四个字。

所以他的事,还真值得大家伙掰扯掰扯,那么题主的问题如何回答呢?老梁先给大家伙来个总结,接着呢详细的和大家伙说道说道。

老梁觉得有句老话挺应景的:清官难断家务事。袁世凯之所以到死都没有回老家,就因为他那个破家的烂炕头上蹲了一个心眼比针眼还小的当家大哥,这东西别的事干不了,就喜欢和袁世凯对着干。而咱这袁世凯能咋办?只能是憋着一肚子的委屈,不配他玩了呗。所以袁世凯到死都不想踏进老家半步。

说道这里,那些个好奇心很大的朋友,就要问了:“老梁,这袁世凯对他大哥做了嘛事?让他大哥这么惦记着他,搞得袁世凯都不想回家?”

就这破事,咱还得从根上讲起。

开头的事

袁世凯的老爹袁保中在他们老家,河南项城那嘎达是有名的乡绅,除了兜兜里有钱之外,就是能生养。短短几十年的功夫,就整出了六个儿子,三女儿。

瞅着子孙满堂的样子,老爷子很开心,但回头瞅瞅自己的兄弟袁保庆,官做的挺大,女儿整出几个,这好不容易整出个儿子里,还搞了个夭折,夫妻俩那个哭哦!

老爷子也挺心疼自己的兄弟,转过脸看自己的妾刘氏生下的大胖小子袁世凯,但这当妈的也不争气,孩子哭的哇哇的,愣是出不来几滴奶水。

老爷子一拍大腿根和自己兄弟袁保庆商量:“把俺那小子,过继给你当儿子吧,我这也是没办法,他那个妈不争气,没奶水,眼瞅着孩子都饿瘦了一圈,你看这整的!”

袁保庆一听,很乐意,这就把袁世凯接到家里,刚刚夭折了儿子的牛氏把袁世凯当亲儿子养,把个袁世凯喂养的脑袋挺大,身子挺肥,不爱学习的混世魔王。

说道这里,有人就要问了:“袁世凯咋就成了混世魔王了?”

咱举个例子掰扯一下,当年袁世凯不爱学习,但袁保庆还是给整了个教书先生,天天拿着一把戒尺对着袁世凯吆五喝六的,这就被袁世凯给嫉恨上了。有一天乘着月黑风高的时候,袁世凯脸上挂上几只萤火虫,藏树后边,先生路过,他跳出来扮鬼,把个先生好悬没吓死。第二天先生,直接辞职不干了,把个袁世凯乐的满大街晃悠。

咋说呢,看着小时候的袁世凯个性就是一个混蛋,但人家特孝顺,成年以后两母亲,一个生母,一个养母走哪带哪,生怕俩老人家受半点委屈。

老袁家的哥哥

咱转过头来再瞅瞅和袁世凯作对的哥哥,这人叫袁世敦,是家里嫡出的老二,用咱普通话讲就是大房生的二儿子。

但老大夭折,这老二就成了家里的“长门”。这人论学习也不咋地,这科举和他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只能凭着家里底子给他捐了一个“盐大使”有帽子没位子的虚衔。不过这帽子再虚,他也是正八品,还有当年满清办法的盖有吏部大印的营业执照。就等着有人挪出个位置,自己蹲上去就得了。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在朝堂上哪也是风光无限好,就把这所谓的家族长门给踹到了淮北搞了个候补呆着。

大家伙都知道这朝廷里有人就是好办事,虽然是候补,但袁世敦还是捞了不少的重要差事干着,这叫啥?这叫捞资历,这资历足够了,加上背后这么一运作,咱就不候补了。

赶巧了山东来一巡抚,就把捞资历的袁世敦给请去做了候补知府,管着一摊子事。要说这事慢慢熬吧,总有个出头之日。

但山东这地界义和团的拳场多如牛毛,这啥东西多了都容易出事。其中一个叫李长水的领导和教民发生了冲突,这满清的大头兵一介入先把义和团的拳民给逮起来了。

李长水不干了,这就通报了自己的上级,朱红灯这就带这三百人来撑场子和满清的大头兵就干起来了。

袁世敦这就捞了个镇压的差事和朱红灯干了起来,但朱红灯还真是个人物,把个袁世敦打的大败,损兵折将的死了不少人,最后是被袁世敦给诱捕了。

这事搞定之后,那个赞赏袁世敦的山东巡抚走了,来了新的山东巡抚,这新官和袁世凯不对付,他拿袁世凯没辙,这就借着这件事下手整袁世敦,要来个杀鸡儆猴。

得,袁世敦瞪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珠子,就以“纵勇扰民”的名义给革了职。帽子丢了,袁世敦那个气呦,拍着胸口,跳着脚骂袁世凯不是个东西,自己替他遭了罪,还不出来给自己说个话,他有这么个弟弟感觉丢人。得,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那也是在风口浪尖之上,他的根基也是不稳的,如果他真的给自己的哥哥出头,那后果也许就是被踢出了朝堂,再想回来就难了。其实袁世敦这破事,他也不想想,只有袁世凯不倒,他出来那是早早晚晚的事,但谁让袁世凯摊上这么个只能看见自己利益的小人哥哥呢?

这不到了后来,这事平息了之后,张之洞给袁世敦求情,袁世敦这事才平了,袁世敦这才官复原职。

你瞧瞧这事闹的,没有袁世凯的面子,晚清这么大一个大臣能替他这芝麻绿豆大的玩意求情,开玩笑呢吧,但袁世敦这人就是不明白一直就嫉恨这袁世凯。

原因

这不,袁世凯的亲妈熬不住岁月的摧残这就走了。袁世凯哭着陪着老妈的棺椁这就回到了项城,想要葬到袁家祖坟里。

这个时候,袁世敦乐了,拍着大腿根叫好:“俺是袁家的长门,这袁家的事就得听俺的。你妈活着的时候,是个妾!她死了,还是个妾!这祖坟哪是不能要的,瞅见没祖坟边上,那有一块块塌了地,就塞哪吧|!”

袁世凯可是个位极人臣的主,又是个大孝子,您不让入祖坟,还塞了祖坟边上,这说道哪里,袁世凯都不能这么干。

好说歹说就是不同意。给袁世凯来个下马威的袁世敦高兴蹲大门口瞅热闹,。

袁世凯没办法只好另选了一处地,把母亲葬在了另一块地里。

母亲没能葬在祖坟里,成了袁世凯的一块心病。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袁世凯和袁世敦就断绝了所有的关系,而且再也没有踏入老家项城一步。就是死的时候,留下遗嘱葬在了安阳,没有葬到项城的祖坟里。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去年过年的时候有一条新闻被刷屏,就是中国首富恒大老总许家印回家乡看望父老乡亲,虽然已经刻意低调,但是阵势在那了,看起来还是很震撼,2900亿身家,富贵还乡,想想这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纵横年轻的时候,做梦都想有一天在外面混的出人头地,开个豪车回到家乡,哎,现在的确是回乡,在外面混不下去,村子里都拆迁了,家家是豪车,再看自己,为了供我读书,父母把地卖了,拆迁没有我家的事,每天骑个电动三轮车在回迁楼里走,别人都会指指点点,XXX家那谁读个大学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换车胎)

衣锦还乡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然而,最一开始他却是一个贬义词,就连许家印老板都表示,自己这次回乡“不为衣锦还乡,只求回报乡梓”。

为什么许家印不说自己是衣锦还乡呢?还要从这个成语的典故说起,这个成语最早是说楚霸王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别人劝他定都咸阳,以图天下,然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句话就成了后来的衣锦还乡了。

结果我们看到了,项羽的霸业最终未成,刘邦以关中之地休养生息迅速崛起,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夺得天下,这一个衣锦还乡让项羽丢的是整个天下。

人在成功后,衣锦还乡并不难,难的是“衣锦不还乡,还乡不锦衣”!

从这方面来说,袁世凯在飞黄腾达后再也没有返回老家,也算是一个明智的人。

袁世凯虽然也深受古代封建思想影响,但是相对来说,袁世凯有一些另类,这也跟他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古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维护古代的等级制度,而袁世凯并非嫡长子,所以处于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存在,袁世凯本身就是庶出,又被过继给了叔父,从幼年开始,袁世凯一直在济南和南京、北京等地读书,属于一直在外闯荡,与河南老家走动的就很差。

而袁世凯学习又不好,参加科举考试,连续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中举,后来由文改武,通过战场厮杀建立军功一点点崛起的,所以传统儒家要求人注重礼法这一点,在袁世凯身上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说袁世凯有点另类呢?就是因为袁世凯考不中科举,后来主持清末新政的时候,亲手终结了科举,袁世凯被骂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得罪了不少读书人。

袁世凯能够走到清廷的高位,那是一步一个脚印,刀尖上添血自己闯出来的,不像他的哥哥袁世敦是嫡出,不用科举依然可以捐个官来当当。

后来袁世凯崛起后,也是给了袁世敦开了些后路让其去当官,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也把袁世敦调到山东,结果在镇压义和团的时候,袁世敦清剿不力被清廷罢了官。

有资料显示,袁世敦被罢官完全是有人想要搞袁世凯,搞不了袁世凯就拿他哥开涮,借助他大哥来搞抨击位高权重的袁世凯,估计当时袁世敦也对袁世凯心生怨恨。

依照纵横来看,肯定是袁世敦能力不足,你要是没有纰漏,别人怎么会抓到你的把柄。

当然,袁世敦不这么想,他就是认为袁世凯这个弟弟不好。

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立马就开始发难,想必袁世敦在家乡也肯定说了袁世凯很多坏话,后来袁世凯生母去世后,袁世凯回到项城葬母亲,当时袁世凯已经是朝廷高级大员,慈禧还亲自下旨恩赏他母亲为正一品封典。

按照母以子为贵的道理,即使其母亲是妾室,也可以入祖坟的。

结果袁世敦坚决以小妾不得入祖坟为由不让袁世凯的生母埋到祖坟,最后袁世凯只能另选一块地方埋葬母亲,从此以后,两兄弟的芥蒂就没有打开。

据说袁世凯在安葬完事离开项城时,指天发誓,就是死了都不再回来!袁世凯死后,果真就葬在了安阳,实际上袁世凯还是挺明智的,伤心之地还是不要回了。

当然,尽管袁世凯后来再也没有回乡,但是袁世凯主政期间,张之洞还为袁世敦平反,朝廷准许袁世敦官复原职,其实,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尽管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大事方面还是不糊涂的,袁世敦死的时候,丧事还是山东巡抚孙宝琦帮忙操办的,这些人给的可不是袁家的面子,而是袁世凯的面子。


史论纵横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项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偏偏就应了那句话,“富贵不还乡”自出名之后就再也没有踏进河南项城老家半步,就算是在死后,也是安葬于离袁家祖坟相遥千里的安阳。

那么,民国的开国功勋袁世凯为什么至死都不愿意回到项城呢?这还要从一段兄弟间的隔阂纠纷说起。



1899年,山东境内掀起义和团狂潮,而此时的袁世凯正由工部侍郎调任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运动。而此时的袁世敦(袁世凯哥哥)则是济南的一名军官,而且还是济南的候补知府,可谓是前程可期,这个时候他正全力的同义和团战斗,打算多攒功劳,以求成功上位,但是,偏偏袁世敦就打了败仗,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放走了朱红灯。这个时候朝廷震怒,再加上袁世凯政敌的煽风点火,所以袁世敦索性就被朝廷直接免官回籍。

这期间袁世敦也指望着弟弟袁世凯能够帮自己一把,毕竟袁世敦能够有这处分还有着袁世凯政敌的功劳呢。可是,袁世凯见哥哥如此,却选择置身事外以回避引火上身。这个时候两兄弟就开始出现隔阂,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后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其生母故去,而袁世凯便向朝廷请假将母亲的灵柩带回河南项城老家,打算让老妈落叶归根,埋入项城袁氏祖坟。可是,袁世敦拒绝了这一请求,因为袁世凯的生母是“庶母”,所以没有资格埋入袁家祖坟。袁世凯大为恼怒,与袁世敦据理力争,可是拍板权在袁世敦手中,在封建家庭长兄如父,袁世敦才是一家之主,所以袁世凯也是无可奈何。



其实袁世敦的这个理由非常经不得推敲,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袁世敦因为当年之事怀恨在心,偏偏不如袁世凯之愿,以满足自己多年来对袁世凯的怨恨。袁世凯在袁家碰壁,只能将生母埋入自己新买的坟地,但这件事情也在袁世凯心中成了一个阴影。从此以后,袁世凯与项城袁家再无往来,直至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最后归葬彰德的洹上村。


妙龄老翁谈历史


袁世凯做为清未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虽在史界饱受争议,但做为一代枭雄,其历史定位还一直倍受关注。

褒者讲他是推翻清王朝的功臣,贬者讲他是窃国大盗。好在历史自有公断。


袁世凯科举无望,投军行伍。竟逐步发跡,抗倭援朝使他渐露头角,天津小站练兵,使他成为清朝新军的统领。

本题的提出,发生在他山东巡抚任上,老母去世。本应葬在祖莹。

中国封建礼教的规制是很严格的,那怕您贵为巡抚。袁世凯的母亲属小妾,而长兄则为正室嫡长子。按旧礼制,妾的坟应低半穴,尽管袁世凯哀求甚至下跪,终不得同意。愤怒之下,另择坟地葬了其母,此生再无踏进项城。


袁世凯妻妾十一人,他选择了其中的一位祖籍安阳洹上,在此购得三百多亩地,以修建袁宅和新建坟莹。直到五十八岁因尿毒症去世,埋在这里,称为袁林。


这位袁大总统虽饱受争议,乡土观念还是很强的,当时流传京城的:只要会说河南话,就把洋刀跨。极能说明这一点。

他的孙子袁家驹就是著名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长朝来为中美交流做贡献,其他孙子、曾孙辈也都在国内外各领域各行业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