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鹽田區”概況

鹽田歷史悠久,明朝屬於新安縣歸城鄉七都轄地,清朝屬新安縣富司管轄。原居民主要語言為客家話和小部分圍頭話。出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大梅沙海灣沙丘遺址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

沙頭角鎮內的中英街及界碑是舊中國貧困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

深圳市“鹽田區”概況

鹽田區

1900年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三洲田武裝起義,打響了資產階級革命從改良主義真正走上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東江縱隊在廣東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勳。沙頭角沙欄嚇村的吳氏宗祠、天后宮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漁燈舞藝術使沙頭角成為我國的“民間藝術之鄉”。

鹽田街道5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被譽為深圳樹王。

鹽田區域與原寶安縣的大部分區域一樣,夏、商、週三代為百越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鹽田區域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公元331年,即東晉咸和六年,朝廷撤南海郡,設置東官郡。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縣。其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帶。當時寶安縣轄地涉及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官郡的郡治所在地設在寶安縣內的南頭。鹽田區域部分屬寶安縣,三洲田與坪山、橫崗、龍崗等地為惠陽縣屬地。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朝廷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設在南頭。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撤東莞縣,設置新安縣(即原寶安縣),縣治仍設在南頭。

清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遷界,併入東莞縣。八年(1669年)復置新安縣。縣以下設3個鄉、7個都建置。鹽田區域屬歸城鄉第七都範圍。

1914年(民國三年),全國行政區劃整編,因新安縣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又複稱寶安縣。

1924~1932年(民國13~21年),實行區鄉編制,鹽田區域內有沙頭角、鹽田兩個小鄉;

1933年(民國22年),調整為1個鄉稱東和鄉。這是鹽田區域第一個統一全區域的建制設置。

建國後,1949年10月,沙、鹽、梅一帶為惠陽縣接管。

1950年4月,重歸寶安縣併為第三區所轄的一個鄉,後又成為一個區。

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建置,區域內一度為南天門公社(深圳轄)。11月,龍崗、橫崗、坪山、大鵬等地由惠陽縣劃入寶安縣,1959年編為三洲田公社,隸屬坪山,劃入鹽田區域。其後,區域內有時設立一個鎮一個公社,有時又併為一個公社。

1979年1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鹽田區域屬羅湖區。

1980年6月,從坪山分出,成立沙頭角管理區。8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鹽田區域除三洲田等部分山地外,均劃入經濟特區範圍。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置,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地區。

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範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

1982年9月,沙頭角鎮作為縣級鎮從羅湖區劃出。

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1984年5月,沙頭角區辦事處改設為沙頭角管理區,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原上步)、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沙頭角管理區和羅湖管理區合併組建羅湖區人民政府。

1997年11月7日,國務院批覆,從羅湖區分出沙頭角鎮和梅沙、鹽田兩個行政街道,成立鹽田區,為市轄6個行政區之一。1998年2月16日成立鹽田區委區政府,3月30日,鹽田區舉行掛牌揭幕典禮。

鹽田區位於深圳市東部、距市中心12千米,轄區面積72.63平方千米,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接,西至梧桐山與羅湖區相鄰,南連香港新界,北靠龍崗區。地理座標北緯22°32′,東經114°13′。

鹽田區屏山傍海,全區海岸線長達19.5公里,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大鵬灣海域面積達250平方千米,其中可供興建深水泊位的海岸線6.7千米。鹽田區依山傍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海岸蜿蜒曲折,海岸線長19.5公里,沙灘、島嶼錯落、海積海蝕崖礁散佈其間,是深圳最美麗的“黃金海岸”。

地質土壤

地質較古老,基岩多為花崗岩。形成土壤為赤紅壤,土壤有機質少,砂粒多;山地土壤以薄土層為主,腐殖質層薄。

地形地貌

地形北高南低,屬低山丘陵海濱地貌。背山面海,北部為梧桐山和梅沙尖,頂峰海拔885米,地貌以裸露的基岩和山林為主。地形基本由北面的山地地貌帶和南面的海岸地貌帶組成。山地地貌由高至低依次為低山、高丘陵及低丘陵。海岸地貌帶分佈在大鵬灣北側,主要為山地海岸類型,岬角海灣相間。前者崖高、坡陡,海蝕地貌較發育;後者主要由沙灘、砂堤、瀉湖平原組成,構成了基岩—砂礫質海岸。

氣候特點

鹽田區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2.2℃。每年5月-9月為雨季,年累計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2500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偏北。

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鯉魚、蛇遭、蘭圓夠、金色小沙丁、金錢魚、大眼綢、帶魚、三刺綢、盲曹和妒魚等40餘種名貴魚種,還有蝦、蟹、貝類和藻類10多種。

鹽田區林地面積有4792公頃,在鹽田區山地自然分佈的維管束植物有約200科1500種左右。其中以熱帶區系成分所佔的比例較高,常見的科有樟科、茶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梧桐科、大戟科,薔薇科、金縷梅科、殼鬥科、桑科、冬青科、芸香科、菊科、蘭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等。並分佈有紅樹科、金虎尾科、山柑科、肉實科、花柱草科、棕櫚科和露兜樹科等典型的熱帶科。另外,還發現了刺桫欏、穗花杉、白桂木、土沉香、粘木、福建觀音座蓮等珍稀、瀕危物種。

野生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24目64科19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鳶、赤腹鷹、褐翅鴉鵑、穿山甲、小靈貓等。

人口數據

2017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3.72萬人,增長4.7%。其中,戶籍人口7.49萬人,增長12.4%,佔常住人口比重31.6%;非戶籍人口16.23萬人,增長1.5%,佔常住人口比重68.4%。戶籍人口出生率24.57‰,死亡率1.75‰,自然增長率22.81‰。暫住人口出生率9.03‰,死亡率0.45‰,自然增長率8.58‰。年末已婚育齡婦女4.88萬人,其中戶籍1.96萬人,暫住2.92萬人;戶籍與暫住人口計劃生育率分別為97.22%和98.84%,戶籍與暫住人口已婚育齡婦女一孩率分別為39.75%和41.89%;二孩率分別為55.58%和54.91%。[8]

民族分佈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鹽田區有漢族、壯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滿族、布依族、蒙古族等38個民族。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7.43% ;各少數民族人口占2.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