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代号名称】“秃鹰”行动

【别称】“D”行动

【规范称呼】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奠边府高潮战役

【英文名称】Operation Condor/Operation D

【密级】秘密

【发起者】法国情报机构外部和合同管理文件服务的特种部队

【运作进程】1954年4月28日-5月10日

【目的】削弱越南炮兵对被围困的法国联邦驻奠边府驻军的攻击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奠边府

【背景】

亨利·尤格纳恩·纳瓦雷是法国陆军上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并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担任法国远东远征军的第七任和最后一任指挥官。纳瓦雷在法国战败的决定性战役中统率全局。

纳瓦雷于1916年进入圣赛尔军事学院,1917年5月随一支骑兵部队“侯赛因将军”被派往前线。

到1917年8月15日,他获得了一个排的指挥权。

他于1918年4月21日被提拔为少尉。

他因在1918年9月28日至1918年10月4日期间的模范服务而被授予“古尔十字勋章”。

1919年3月,他被转移到叙利亚,然后在1922年被占领军转移到德国。

1927年,他被送到了战时学院。

1930年至1934年,他参加了安抚阿特拉斯和摩洛哥南部。

从1934年到1936年,他是“铁甲骑士团”的队长。

从1938年到1940年,他被派往德国总参谋部情报处。在那里,他提交了一份代号为“亡命之徒”行动(Operation Desperado)的提案,概述了暗杀希特勒的计划。该计划几乎没有得到他的上级路易斯·李维特上校的支持,最终被总理杜亚德·达拉迪尔否决。

1940年6月22日停战后,纳瓦雷被任命为阿尔及尔马克西姆·韦根将军情报和反间谍局局长。

1942年,当他因反德活动而被召回时,他进入了地下,成为了抵抗运动的领袖。他在法国解放时指挥了第一军的一个装甲团。

1945年晋升为准将,派驻德国,担任过第五装甲师司令、阿方斯·朱因元帅等多个职务。

1953年5月之前,他一直留在德国,1948年至1949年期间,他在阿尔及利亚短暂地被任命为师长。

纳瓦雷于1952年被任命为军团将军,相当于中将。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1953年5月,纳瓦雷取代拉乌尔·萨拉恩,成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军队指挥官,当时正值越南民盟战败之际。法国政府希望稳定局势,以便以有利条件开始和平谈判:军事胜利不再是一个目标。

纳瓦雷的指示是:确保他指挥的部队的安全。相反,他于1953年11月20日开始了“蓖麻”行动(Operation Castor)。5个法国营空降到奠边府山谷的清谷芒,这是一个20公里长、6公里宽的山丘环绕的盆地。纳瓦雷希望把越民拉进一场激战,他希望在那里击败他们。

法国当局直到行动开始6小时后,才知道这一消息。

几乎立刻就出了问题。法国的阵地遭到了周围山丘沉重的、出乎意料的炮火袭击。部队无法执行谷底以外的任何任务,限制了巡逻和当地反击行动。通过空运或提供空中支援变得越来越困难。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1953年12月3日的情报报告显示,4个敌方师接近“奠边府”,纳瓦雷发出接受战斗的指示,并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举行“奠边府”。

到1954年1月,他开始探索撤退计划。他很快意识到任何越狱的企图都是自杀性的。

使情况复杂化的是,纳瓦雷于1953年12月12日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行动,投入了将近两倍的部队,在距离“奠边府”400多英里的越南中南部执行“亚特兰蒂斯”行动(Operation Atlante)。纳瓦雷认为“亚特兰蒂斯”行动是他主要的努力,他不相信“奠边府”会是一个决定性的行动。他甚至推测失去“奠边府”在战略上是可以接受的。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纳瓦雷没有考虑到损失会对军队士气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国内战争政治支持的损失。

到1954年3月13日,对奠边府的袭击已经开始。法国驻军人数约为13000人,越南民团聚集了5万多人。

在取得一些初步成功后,“亚特兰蒂斯”行动迅速陷入了一系列越共对法国车队的伏击之中。在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法国无奈终止了“亚特兰蒂斯”行动。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为了扭转越来越明显的颓势,法国人又准备发动新的攻势——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战争,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而对于法国人而言,这就是拟议中的“秃鹰”行动。

4月22日,雷内·科尼将军坚持与亨利·尤格纳恩·纳瓦雷将军就“秃鹰”问题作出决定。

纳瓦雷将军于4月27日批准了这项任务。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行动经过】

1954年4月28日,“秃鹰”行动付诸实施,但战事却是4月30日才正式发动。

“秃鹰”行动,由一位叫让·萨西的老牌情报官指挥率领突击队混编。

让·萨西是法国陆军上校和情报局官员,曾是法国和远东地区的“杰德堡”,外部和合同管理文件服务第11突击伞兵团的突击队长。马奎斯通过突击队混编担任法属印度支那的首领。

“杰德堡”行动(Operation Jedburgh)老将让·萨西率领由游击队员组成的“马洛-塞万”突击队穿过丛林,他们降落,然后步行一整天前往奠边府。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让·萨西

萨西的目标是“在法国联盟驻艾莉安山部队的帮助下实现某种突破,以包围为越南民盟战斗人员提供补给的苦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突袭这些弱小的敌人”。这一行动的完成,将给敌方的战线带来巨大的混乱。

和他们的北越突击队员一样,突击队混编的法国伞兵也穿着越共民盟的黑色常规服装“小男孩”(部队制服),以迷惑敌人,并配备了轻量的冲锋枪和步枪,这些武器是执行打击和运行伏击行动的合适武器,以对付警卫外的后勤车队。苗族游击队员穿着传统的黑色服装,系着红丝带,大部分是赤脚的。

先头的“萨姆-诺亚”小组,因为它离奠边府更近,加入了萨西的突击队混编,并把它派遣到前哨站。根据萨西的说法,指挥突击队距离“伊丽亚娜”部队只有几十公里。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虽然一切正常进行,但“伊丽亚娜”部队于5月1日失败。

这种失败已经无法抑制。最终,奠边府于1954年5月7日,也就是被围困54天后,“伊丽亚娜”战败、投降。尽管萨西的紧急纵队发现了奠边府罕见的幸存者,他们从丛林中逃了出来,大约150人。

第二天早上,和平谈判在日内瓦开始。这也意味着“秃鹰”坠地。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后续】

法国政府所期望的任何谈判优势,都因纳瓦雷的错误估计而丧失了。

战后,军事陪审团指控杰纳勒尔·科尼将军——他命令奠边府的驻军从他在河内的基地投降——由于“紧急部队”突击队混编空降得太晚,行动失败。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关联性】

“秃鹰”行动属于军事战术行动,自身没有行动序列,但与先前“蓖麻”行动、“亚特兰蒂斯”行动组成了法国在越南江河日下的溃败进程。

此外,“秃鹰”行动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收尾之战。关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法国的所有军事行动,“历史脉动”将在其后以一个专辑的方式专门呈现,希望对法国军事感兴趣的及时关注本头条号。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影响】

“秃鹰”行动直接导致第一次印支战争结束。

并且,对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整体走向,“秃鹰”行动已经没有任何的抑制与阻挡作用。殖民者的前景越来越渺茫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不能把趋势归咎于“秃鹰”行动,但至少是这个趋势的最为关键的“最后一击”。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评论】

亨利·尤格纳恩·纳瓦雷将军的无能,被认为是造成“秃鹰”行动溃败的罪魁祸首。因此“秃鹰”行动是纳瓦雷的“滑铁卢”。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代号说明】

本行动有两个代号“秃鹰”、“D”,最终“秃鹰”成为正式对外传播的代号。

对于“秃鹰”,不笨不需太多的解释,就可以理解法国人凶悍的用意。

但是“D”作为代号,确实有一定来历的。前文曾经提到,纳瓦雷在1938年到1940年之间提交了一份暗杀希特勒的计划,代号为“亡命之徒”行动(Operation Desperado)。因为行动被否决,也使得纳瓦雷一直耿耿于怀。这次行动,激发了纳瓦雷的心底之愿——“亡命之徒”的心愿,因此把行动命名为“亡命之徒”行动。但“亡命之徒”这个代号并不符合法国人的文化,因此只将首字母提取出来,替代了单词的意义。

可行动的最终结果令法国人郁闷——“秃鹰”、“D”完全失效,而原因竟然是纳瓦雷的愚蠢、无能,可谓是讽刺意味爆棚。


“秃鹰”行动: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最后哀鸣时刻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请劳动您宝贵的小手指,或关注、或评论、互收藏、或转发,这将成为坚定“历史脉动”为您地提供各类行动计划不竭的强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