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一定要繁體字嗎?繁體字適應如今的文字教育嗎?

獨守桂蘭心


書寫書法作品要不要用繁體字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很久了,從推行簡體字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被人們討論,現在也已經有了定論,那就是傳統的毛筆書法要書寫繁體字,而像硬筆書法等實用性的書法可以書寫簡體字,毛筆書法在一些場合可以寫簡體,但是必須要做到繁體和簡體字統一起來。

1、剛開始推行簡體字的時候,是有一些過激的行為,認為既然國家規定要使用簡體字,毛筆也要寫簡體字,一些書法家也響應號召,在公眾場合用毛筆書寫簡體字,比如當時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的啟功先生就曾公開用毛筆寫簡體字,他給北京師範大學題寫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是用的簡體毛筆書法,可見當時的政策對於書法家的創作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2、後來書法家也開始慢慢意識到,書寫傳統的毛筆書法是無法完全使用簡體字的,因為古代的書法字帖都是用的繁體字,最起碼臨帖的時候無法使用簡體,加上一些字用繁體寫出來會更好看,書法家處理起來也更有藝術性,所以用毛筆書寫繁體漸漸身體人心。

3、現在文字法也有了具體的規定,書法藝術作品、學校、文物單位、牌匾等一些特殊的場合,是可以使用繁體字的,當然,大部分的正式文件還是要使用簡體書寫。

我們在平時的書法創作中,最好是使用繁體字,如果有特殊的用途,需要使用簡體書寫毛筆字的話,儘量做到簡體和簡體的統一,繁體和簡體相互混雜是不合適的。


不二齋


中國傳統書法不問來自古老的、還是來自當今的,都要立足傳統!

一.傳統書法就是中國漢字表現。

二.中國傳統漢字,就是人們所說的繁體。

三.從書法創作中講,書寫繁體字是書法創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如果在書法創作中,運用現代的筒化字,那就不是書法,是寫字。

中國傳統書法,是經過千百年來鍾煉而成的,是中國的“金字招牌”,繁體字是現代與古時的通用漢字,特別是在毛筆書法上,運用繁體字是當然的、必須的。書法作品如果非用簡化字書寫的話,就要從頭開始一簡到尾,絕對不能有一個繁體字的出現,否則這幅書法作品就廢了。

弘揚中國傳統書法,一定要立足傳統,筆墨一定要當隨時代,如果脫離了這“兩個一定要”,那這樣的“書法”,只能被“廢品收購站”回收。

總之,中國傳統書法,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堅持以寫繁體字為首要選擇,否則“脫繁上簡”將給您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一切皆毀!

謝謝大家!

【原創】中國傳統書法作品欣賞,選自筆者用繁體字書寫成的書法作品。











祥禎


說書法非要用繁體字,這個問題本身是不太準確的。準確地說,書法是要力求用原味文字來表現、表達書寫主題內容的。時下對漢字書法中的所謂繁簡字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差,有些把異體字想當然認為是繁體本原字,甚至有一些對簡體字進行逆向轉換時,出現配對錯誤。例如,“灋”字是“法”字的異體字,而並非是繁簡字的關係;簡體字“發”字的本原字對應兩個繁體字,分別是“頭髮”的“髪”和“發展”的“發”,而不是互為混亂轉化使用;“皇后”的“後”字,並無繁簡之變,不能化簡為繁地搞成“前後”的“後”字本原繁體“後”字。所以學習書法,就要了解和鑽研大美漢字的創始、發展和演變。比如,把秦代(書同文為小篆)以前的文字(文字未統一時期)稱為古漢字,之後的稱之為今漢字,把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大陸為主要代表的中文漢字稱為簡化字。其實縱觀中華漢字文字的發展演變,橫向研究日本、朝鮮等借用漢字國家文字的流變,就會深入理解大美漢字從創始之初到不斷完善再到優化簡化,猶如鳳凰浴火,並以特有的書法書寫為昇華,經過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承載演化,不斷羽化重生,是多麼輝煌而偉大的豐碑和成就!從這個意義而言,熱愛並掌握自己的文字,絕不止於繁體字簡體字轉化的問題,而是有很多知識文化需要和期待我們出發去鑽研和探索的。


郭鎮之


這是一種錯誤認識。可以說的是現在還不適合文字教育。

經過幾十年的簡體字學習,簡體字早已深入人心,換句話說就是深入骨髓了,在想改變有些困難。再說,簡體字也為什麼不好。不管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表達的意思都一樣,只不過給人的視覺感受不同罷了。

有人說繁體字顯得更有文化底蘊,這話不錯,畢竟歷史古籍都是用繁體字寫的,不認識繁體字如何閱讀古籍。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就算你認識繁體字,你也未必能讀懂古籍。古語和現在語千差萬別,絕不是認識幾個字所能理解的。

而現在人們學簡體字都只能算過關,若要他們學繁體字,他們能學幾百字都不錯了,繁體字難寫難認。所以,把繁體字強行用於教育不合理,那是本末倒置了,難道教育僅僅認字嗎?就算你能認識幾萬字那能說明什麼呢?沒有意義,教育是教人育人的,只要能利於教育的東西就要充分利用,簡體字也是如此。

再說書法,書法不是說用繁體寫就有美感。你看現在的人,用毛筆寫簡體字尚且寫不好,筆畫多的繁體字,你還想用來寫書法,這不是天下笑談嗎?

所以,國家才積極提倡簡體字,而不禁止繁體字。繁體字可以等我們學了簡體字後,自學即可,簡體字和繁體字都很多類似的地方,一通百通的,先學簡體字利大於弊。


歷史如歌


簡化字推行6O多年,經歷了三代人,因簡化字受歡迎,其間還搞了二簡,到今天一些人為廢除二簡歡呼,甚至提出恢復繁體字,包括個別政協,人大代表在會議上提出來。他們是要傳承中華文化嗎?試想真恢復了繁體字,將帶來多大麻煩,人們將耽誤多少時間,想學漢語而卻步的外國人會更多,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有人競敢提出,這代表不代表人民,掃了大多數人的興。簡化字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政府順從民意及時做了這件事,功德無量。港澳臺仍用繁體是歷史形成,與簡體比無任何好處,至於親不見,愛無心之說,無聊之極,拼音文字也照樣表達豐富的情感。文字簡化是中華之福,是前進,是向上,也是受到越來越多人們歡迎的根本所在。


老王149483347


簡體字是進步說。既然社會歷史在發展,漢字怎麼不同簡化?有些人想復古,腦子又進水了。

本來,文字是一種交流符號,是用來表達意義的,如果一個人在聽說,一個人在聽,明白了什麼內容意義即可,除非搞研究發明的文章內涵深奧一些。不過,漢字是象形體,所以出現了書法,這種書法美就勝於其它文字。

然而,社會在不斷進步,分了很多科,學習負擔重,不可再為學繁體字浪費更多時間,可省點時間用到其它課程。

當然,寫書法,繁體簡體皆可,不必強求一致。


陳子882


去“漢字”後之無盡悲哀,已經顯現韓、朝、越。急功近利、目光如豆之簡化漢字,唯一益處,避免了“漢字拼音化”之厄運,但隨之而來更多弊處,若如結構之傷筋動骨,若如氣韻之喪魂落魄,若如意蘊之形似神散,比較韓、朝、越,五十笑百罷了。國學業已衰頹,醜書已然瘋癲,甚而“詩詞大會”嘉賓,不知吟詩賦詞之蘊積,絕非主體思想、段落背景那般弱智,實乃哲理思維妙趣無窮。漢字簡化之後患,猶如“十年探索”之餘震,五六十年後,顯現必然,警惕也必然。


聞魯生


在推行簡體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就規定: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這說明什麼?

中國漢字(指沒有閹割的正體字)論結構,嚴謹非常,多依六書原則研訂,字形與字義的綰結緊密,讓人可以依形辨義;論文化承傳,現存古書都用繁體字印刷,學習繁體字,閱讀古籍沒有困難;論教學,望字生義,易於理解。

說到書法,有不少人提出古人就用“簡體字”。拜託,那只是異體或約化筆順,箇中的章法是有根有據的。


SouthCross


書法不是非寫繁體字不可。只是古代字帖都是繁體,這些繁體字在結字、用筆方面蘊含了古人的成熟技法和經驗,呈現出無可挑剔的美感。而簡化字毛筆字帖很難見到。硬筆字帖寫簡化字的多一些。筆畫極少的字歷來是書寫難點,不容易寫得豐滿厚重。一連幾個筆畫極少的字排在一起,在章法上是不易處理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認為簡化字不宜寫書法。主要是字帖少,例如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等風格的簡化字,今人誰能寫出足可供人臨摹的水平?即使有,書法愛好者也還是喜臨原帖。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在使用性日漸淡出的情況下,寫繁體字不會對簡化字的使用造成大的影響。


師範小王子


原則上來講,繁簡字體都可以寫成書法作品。認為簡體字不能入書,無異於畫地為牢。不過最好不要在一幅作品中繁簡混用。

不過現今的實際情況是,多數人堅持用繁體字來寫書法作品。這也不是有什麼規定,習慣而以。大家都這樣習慣了,一般學習者也就不想去衝破它了。會擔心寫了簡體字別人不認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寫繁體字吧。這樣就形成了具有慣性的約定俗成了。

對於草書而言,就不存在寫簡體字的問題。草書字體每個字的草法,是在歷史中形成的,有的來源於篆書(是經過輾轉變化而來的。下同),有的來源於隸書,大部分對應於楷書(當然是繁體了),而簡體字的推行才不過是幾十年的事,簡化漢字推行之後,每個字的草法早就定型了,所以並不存在簡化漢字的草寫法

寫古文字的書法也是如此,不存在繁簡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