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林县强


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余姚人。原名叫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20多岁时就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之后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美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受关注并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句话,出自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公开演讲。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此文就是出自于陈布雷的笔下。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被助手蒋君章发现,已经气息全无,身体僵硬。他的枕头旁边,放着几封遗书,有留给家人的,还有留给蒋介石的。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

之后,遗书很快被送到蒋介石官邸,当蒋介石得知陈布雷已死,并且是自杀时,蒋当时的面容霎时变得惨白,眉宇之间也流露出凄怆悲恸。他仔细看完了陈布雷留下的遗书,一句话也没有再说。之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对于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淮海战役失败后,蒋在一次军政会议上,大肆批判属下将领的无能和腐败。继而又说自己,如何如何英明睿智,廉洁奉公。大有“朕躬有罪,罪在万方”的意思。陈布雷见蒋在此时都不知反躬自省,竟然一反常态的表态:“一派胡言!”

当时,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也根本没有想到,陈布雷会当众反驳自己,一脸的懵状。当时就僵在了现场,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之后才喃喃地用家乡话骂到:“书生误国,书生误国,看错人了,看错人了,大家散会!”。

除了上述原因,陈布雷本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时,觉得自己已经才思枯竭,无法再为蒋继续效力,所以只能走上绝路。陈布雷的担心和自责,是基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仅仅在他自杀两个月后,蒋介石便宣布引退下台。






文史不假


蒋介石集团太腐败了!陈布雷理想信念破灭,心死,身死而已!

蒋介石一生中有四大秘书,分别是杨永泰,陶希圣,陈布雷,秦孝仪。这四个人,杨永泰死于cc派暗杀,陶希圣曾一度投降日寇,陈布雷则是信仰破灭后自杀,秦孝仪成为蒋介石遗嘱起草人和监督人。

今天讲讲陈布雷的人生悲剧。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生于1890年,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蒋介石北伐成功后,陈布雷投入蒋介石集团的怀抱,通过自己的杰出才能,陈布雷逐渐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人。抗日战争中,陈布雷作为一个爱国者,写下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话语,大大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如下:

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

陈布雷因为杰出的才能,在蒋介石集团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被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美誉。

作为蒋介石集团的御用文人,陈布雷也是很有良心的,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他努力促使郭沫若回国,在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陈布雷也曾经对蒋介石进行规劝。

但是蒋介石是一个与人民为敌的政治流氓,陈布雷不得不昧着良心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而“兵谏”,蒋介石仓皇逃窜最终被捕。陈布雷按照蒋介石的要求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了蒋介石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

对于蒋介石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恐怖政策,陈布雷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抗战期间,周恩来总理对他说:“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这并没有让陈布雷离开蒋介石身边,却不能不让陈布雷有所转变。陈布雷自己也在“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这样有良心的一个御用文人,在解放战争后期发生了总爆发,良心最终战胜了物欲,陈布雷向往民主独立的新中国,却不愿意背叛蒋介石而去,他甚至不愿意对蒋介石再说一句共产党的好话。最终,他只能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陈布雷有7子2女,以“正直平凡”四个字教导子女,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恶浊,因此严禁子女参与政治。长子陈迟成为农产品专家,次子陈过成为内科专家,三子陈适后来在武汉测绘学院任教授,四子陈迈任上海铁路局工程师,六子陈遂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专业。

陈布雷的孩子们都很成才,但最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小女儿陈莲。虽然陈布雷禁止孩子们从政,陈莲却有着一颗政治上的良心,早在高中期间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的丈夫袁永熙就是地下工作的同事。1947年,两人不幸被捕,坚持斗争,没有暴露。

陈布雷自杀前一个月,让陈莲夫妇陪他去拜谒了中山陵,这大概是他对孙中山先生最后的交代了。陈布雷对陈莲夫妇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心知肚明却不敢说,陈布雷自杀,也许有保护这两人的目的所在。


历史知事


这个问题,咱们可以从陈布雷自杀后的第一现场说起——

1948年11月13日早晨8时左右,陈布雷的贴身勤务兵严尚友首先察觉到了异样,往常这个时候陈布雷已经起床了,但这一天却迟迟没有动静。他去敲门,情况更反常,从不落栓的房门反插着,他叫门不应,也无法进入。

慌乱中,严尚友赶忙去找陈布雷的卫士胡宏猷,待胡宏猷三脚将门踹开后,这才发现陈布雷已僵倒在床上。

据胡宏猷的回忆,他看到的情景是这样的:陈布雷双手举起与头并齐,嘴巴张开,左脚伸直,右脚弯曲,上身穿着糙米色卫生衫,两肘有碗口大的洞(长期伏案写作磨破的,平时被外衣罩住,从未看到过),内裤裤管塞在袜子里面。床头柜上有4只盛安眠药的空瓶,地上两只竹壳热水瓶全部倒空,写字台上放着几份遗书,面上的一封是给蒋介石的,开头写着“介公总裁钧鉴”。

胡宏猷的回忆真实地提供了这样几个重要信息:陈布雷死时像一名“寒士”;他用4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否则一晚上不可能写出好几份共万言的遗书。

而说到陈布雷为什么会自杀?国民党官方的说法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私下则有“殉葬”、“以死明志”、“死谏”等各种说法。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私下的,陈布雷的死似乎都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为志死、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这些说法对不对呢?都对的同时又有些“轻飘飘”的感觉。

生死离别,旁观者说出一个告别的理由很容易,但说透其中的痛却很难。说不透是因为并不能痛彻心扉地感受到当事人的那份痛。

与一言不留,决绝而死不同,陈布雷对自己的死是有详细交代的,他分别给蒋介石、副官、老友、家人留下了遗书。因为有这些痛陈其痛的东西存在,所以谈论他的死因,不如仔细看看他留在写字台上的那几份遗书。

陈布雷的第一份遗书既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所有人的——

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是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人一些可惜。
而今我是为了脑力实在使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也不能用,考虑一个问题时,终觉得头绪纷繁,无从入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复一日,把急要的问题,应该早些提出方案之文件一天天拖延下去,着急尽管着急,而一些不能主动,不但怕见统帅,甚至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为了这一些苦恼,又想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像我这样,虚生人间何用?由此一念而萌自弃之心,虽曰不谓为临难苟免,何可得乎——

请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油尽灯枯”,可以说这是陈布雷最重要的一个死因,极度的疲惫让他难以维系,国民党一败涂地的局面让他江郎才尽。

士如残蚕不能吐丝,即是死期已至!无数文人、才子证明了这一点。

陈布雷的第二份遗书是写给蒋介石的,而且是一书再书——

介公总裁钧鉴:
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期无负教诲。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值此党国最艰危之时期,而自验近来身心已毫无可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无价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纯系心理之失常,读公昔在黄埔斥责自杀之训词,深感此举为万万无可谅恕之罪恶,实无面目再求宥谅,纵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况自问平生无丝毫贡献可言乎?
天佑中国,必能转危为安,唯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回忆许身麾下,本置生死于度外,岂料今日,乃以毕生尽瘁之初衷,而蹈此极不负责之结局,书生无用,负国负公,真不知何词以能解也。夫人前并致敬意。部属 布雷 负罪谨上。

凡谈论陈布雷死因,几乎都会提到此遗书中的这一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

这是另一种绝望。抛开立场,陈布雷是有操守的,大厦将倾,国民党根基已彻底腐烂,他无法关掉自己的耳朵,只能彻底地闭上眼睛。

与此同时,“书生无用,负国负公”一说又能看出陈布雷是极传统的知识分子,愚忠。他无法像有些无骨的知识分子那样弃暗投明,而死路向前的结果又是漆黑一片,因为只能以死明志。

说到陈布雷前路的漆黑与痛苦,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涉及到他的家庭。他的小女儿陈琏是红色的,既要忠于蒋,在亲情上却又无法做到彻底的割裂,一身白羽红一根,而这红羽一根也是十分沉重,能压死人的。

陈布雷的第三份遗书是写给儿子们的——

泉儿、皋儿、皓儿、皑儿、明儿、乐儿:
父素体荏弱,遭时艰危,知识暗陋,而许身国事,性情孤僻,而不合时宜,积是因缘,常患严重之脑病,夏秋以来,病体益复不支,今乃中道弃汝等而去,如此下场,可谓不仁不智之至,内心只有悲惭,汝等不必哀痛,当念祖父逝世时仅四九岁,而父之年已过之矣。
国家遭难至斯,社会浮动已极,然我国家之中心领导此二十年来方针上绝无错误,此点汝等或不详知,为父则知之最稔,汝等务必尽忠于国族、自立于社会,勤俭正直,坚忍淡泊,以保我家优良之家风,汝等现在已长大,当无待我之嘱咐。

在儿子面前,一个父亲的内心是最真实的!

作为一介文人,陈布雷遇见蒋介石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获得了舞台,却失去了自我。从政前,陈布雷是何等的充满革命激情,富有批判精神;从政后,他成了工具,成了所谓的第一支笔,但抒写的却再不是真意自我。

久而久之,这导致了他的抑郁,并且极有可能是重度抑郁。而从他小女儿陈琏后来也自杀了这一点看,抑郁也有可能是他的家族遗传。

其实这样的评说多说一句都是多余,为什么要选择自杀?陈布雷所说的咱们未必能深切体会,但足够我们感受、理解。

有一点想必大家伙都会感兴趣,蒋介石得知陈布雷之死后是什么反应?

当天下午1时左右,蒋介石来到了陈布雷自杀现场,站在陈的遗体前,老蒋状极哀戚,当在场的陶希圣递上陈布雷致他的遗书了,老蒋流下了眼泪,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将布雷先生的遗体送往殡仪馆吧。”

随后,宋美龄也来了。

宋美龄的情绪显得十分激动,下车时甚至有些站立不稳,当见到陈布雷遗体的时候,眼泪直流。

当天下午约5时,按照蒋介石的吩咐,陈布雷的遗体被送到了南京新街口“中国殡仪馆”。

起初,老蒋要为陈布雷举行国葬,但被陈布雷夫人拒绝了,因为陈布雷生前有死后埋骨浙江杭州九溪的遗愿。

值得一说的是蒋介石为陈布雷亲笔题写的横幅——“当代完人”。

可见他在老蒋心中的位置。

聊到这,本来还想说说陈布雷的生平,但想想还是算了,历史尘封,记住一个人有时候不如记住他呕心沥血说过、写过的一句话。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这句著名的抗战宣言,陈布雷写的。


黑句本


蒋介石称陈布雷为“当代完人”,高度评价这位给自己写了半辈子材料的大秘书,但蒋介石到最后也没明白,陈布雷的死是他蒋氏王朝覆灭的前兆。


陈布雷,本名陈训恩,笔名布雷,189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他年纪轻轻便才华出众,富有民主革命精神,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当初孙中山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由陈布雷翻译成中文首先在《天铎报》上发表。

北洋军阀时期,陈布雷写文章批判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用自己犀利的笔锋,不遗余力地传播革命精神。

1927年,陈布雷遇见蒋介石,加入国民党,此后成为蒋介石重要的左膀右臂,不但给蒋介石起草各种文稿,也为他筹谋划策,逐渐成为蒋介石的重要智囊。

抗战时期,陈布雷有感于国家危难,恨不能持枪赶赴现场,他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蒋介石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宣言等,都出于陈布雷的手笔,因此被称为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陈布雷才华了得,却是一个书生气过重的人,而且清廉自守,从不贪污受贿,这在国民党官场上属于极为罕见的稀缺品。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很明显,这句话和陈布雷坚持的信念是高度吻合的,他当初之所以选择追随蒋介石,主要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想要跟着蒋介石一起革命、抗战、奋斗,共赴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但“西安事变”中,陈布雷作为下属,因无法违拗蒋介石甩锅的旨意,写了心口不一的文章,把骂名都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洗白了蒋介石,事后陈布雷在日记中写道:

“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到解放战争时期,陈布雷进一步发现自己一向崇拜的蒋委员长,原来是一个草包,而且还颇为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结果坐拥大半个中国,到了快被人赶下台的地步。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成谜。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氏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实际上,陈布雷的舍生弃世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是现实崩塌,理想破灭的必然结果,绝非一时冲动。

面对个人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差距,陈布雷多少年来一直在天人交战,心力交瘁。他看到了蒋氏王朝覆灭的命运,却又无法通过呐喊、呼吁和笔锋挽救,他更做不到弃暗投明,改换阵营。最终,倍受煎熬的他,选择了坚持理想,逃避现实,以自杀结束生命——他不想看到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权覆灭的那一天。

陈布雷死后,蒋介石亲笔篆书“当代完人”横幅,这是别人不曾得到的高度评价。李宗仁则赠挽联一副:“有笔如椽,谠论雄文惊一代;赤心谋国,渊谟忠荩炳千秋”,这是对一代文豪的最好写照,可惜明珠暗投,否则何至如此?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蒋介石文胆陈布雷之死——贾亦斌

从1948年下半年起,国共内战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相继发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华北和淮海等广大地区。国民党政府只剩下残破的半壁河山,风雨飘摇,惶惶不可终日,蒋家王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我当时正在南京,亲眼目睹了这一覆灭前的景象。

陈布雷、戴季陶的先后自杀,在当时造成了很大震动。尤其是陈布雷的自杀,闹得南京满城风雨,影响很大。关于陈布雷自杀的内幕和办理丧事的情况,我是从徐复观处得知的。我和徐复观是老朋友,抗战时期在恩施我们就认识了,我们都是湖北人,都钦佩熊十力先生并以之为师,也都和韩浚熟悉。复观的文史哲基础很好,对事物和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常常做出超乎常人意科的事情,属于“特立独行”之士。当时徐复观是中央党部联秘处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陈布雷是他的顶头上司,联秘处的工作是将国民党党、政、军的情报综合整理后,上报蒋介石,因此各方面的消息很灵通。在南京时,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见面,谈论时局,交换意见。徐复观认为国民党之所以腐败无能,在于没有人才,而人才来自于学术,因此就想办法搞了些经费,出版了一个刊物叫 《学原》,以倡导学术,批评时政,发现和集合人才。复观对国民党的批评直言不讳,蒋介石和陈布雷知道他是书生论政,也就暂时予以容忍了。发行金圆券时,陈布雷动员他将经费全部换成金圆券,以支持南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复观不同意。陈布雷沉痛地说:“复观兄不拥护国策,谁拥护国策?金圆券完了,我们也完了,还办什么刊物?”并将陈夫人私下积蓄的十几两金子全部拿出来换成金圆券,复观为陈以身作则的态度所感动,只好同意了。金圆券崩溃后,经费化为乌有,《学原》杂志也被迫停刊。陈布雷对蒋介石的决策一直是无条件支持的。谁也没有料到,这样一个人竟于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服安眠药自杀了,在南京政府内引起了极大震惊,一时猜测纷纷,各种说法都有。

大约两三天后,徐复观约我去他家吃晚饭,我也想借此了解一些情况,以解开心中的谜团。那天晚上,我按时到了他在蓝家庄的住处,可是一直等到半夜,复观才回来。他一进门就对我说:“老头子发疯了!”原来当时国民党内的一些高级将领看到军队在前线拼死拼活,待遇很差,而四大家族却在后方乘机发财,于是不愿再打仗,提出要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拿出四五亿美元充作军费。陈布雷看到形势紧急,就向蒋介石进言,劝蒋要宋子文、宋美龄和孔祥熙出钱捐饷,蒋看到一贯听话的陈布雷也不听话了,大发雷霆,打了陈一个耳光。 陈布雷平时备受尊敬,蒋介石见面总是口口声声“布雷先生”,优礼有加,现在突然遭此凌辱,加上对形势的悲观失望,因此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复观又告诉我,今天晚上蒋介石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办理陈布雷的丧事。会上出现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陈是蒋的高级幕僚,跟随蒋的时间很长,地位高,影响大,平时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而主张隆重办理丧事,甚至主张举行国葬;另一种意见认为陈系自杀,大办丧事,对外影响不好,主张从简。双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蒋介石发表讲话,他说:“现在很多人听了共产党的宣传,相信什么‘四大家族有很多财产。最为可恨的是陈布雷竟然也这样讲!他要我和宋家拿出几亿美元来作军费。我们几家哪里有钱!宋子文开始办中央银行只有几百银元,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要宋美龄出钱,她哪来的钱!”蒋介石越想越气,破口大骂陈布雷,足足骂了两个小时,大家都不敢作声,国葬一事就此作罢,陈布雷的丧事后来草草了之。我问蒋经国是否参加了会议,徐说:“蒋经国也在,只是一言未发,呆如木鸡。”陈布雷死后不久,1949年2月11日,国史馆馆长戴季陶也在广州服安眠药自杀。陈布雷、戴季陶都是国民党的元老,他们的自杀都是出于对形势的绝望,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党已经到了毫无希望的地步,距灭亡之日不远了。



鄙人石田介雄


可能是对国军失望吧...首先,陈布雷不搭攀派系。国民党上层的派系之多人所周知。蒋介石的嫡系就分四派:党有C C派,政有政学系,财有孔宋系,军有黄埔系。时常与蒋作难的其他派系则有胡汉民系、汪精卫系、太子系和西山会议派等,此外还有十几家地方实力派。以上派系相互之间,明争暗斗争吵不休,闹得国民党内乱无定权。如谁想坐稳交椅,就得选投山门,加入派系,以派系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一次重庆《新民报》的女记者问陈布雷属于国民党中的哪一派系,陈回答道:“这个问题,好比待字闺中的少女。有人问他:‘你的爱人是谁?’他势必难以答多。

我告诉你,国民党中我的好朋友甚多。如张群先生、吴铁城先生、陈果夫先生、陈立夫先生、陈诚先生、朱家骅舟生等都是。 陈布雷确是国民党中无派自重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在蒋介石的身边主事,无人能撼动这棵大树,相反各派头目都还想巴结他。但陈知 道,加入一派反而会受到限制,成为各派系攻击的目标,还不如超然 处置,周旋于各派之间。每当国民党内派系矛盾尖锐时,就利用自己 的有利地位加以调和,每当国民党内权益分配时就建议蒋尽量照顾到各派的情绪,四处充善人。所以他的人缘极好。 其次,陈布雷从不抛头露面。出人头地者往往易遭人非议。陈熟 读经书,深知历史明训,当然不蹈此辙。自当上“侍二处”主任后,还是当编辑时养成的习惯,喜好关起门来做文章。1 9 4 8年3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他被浙江省的“代表”联名推举为主席团主席候选人。他知道后一口拒绝,最后连大会都是让秘书代劳参加。其喜静不为热闹的性格是政治上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也为他好于官场不争而感动,在陈5 0岁时亲笔书幅:“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祝寿。 再次,陈布雷不取巧怠慢。陈的实干苦干,在国民党内是出了名 的。蒋介石很难侍候,难就难在布置任务时,从不考虑是否提供了足 够的准备时间。陈布雷就有这般功夫,能在蒋介石规定的期限内,如数完成,这是一难。二难是蒋随时都可能找他,从不分时间早晚白天黑夜。陈严阵以待,极少回家和妻儿团聚,吃住都在办公地点,随叫 随到。三难是蒋介石很会挑剔,所提问题常令人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可陈布雷能够应付自如,及时完成任务不说,还保蒋满意。 此外,陈布雷不奢侈豪华。陈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是很注意的。很有书生本色:不贪不沾不挥霍。他在蒋介石身边服务,为集中精力 工作,一直与夫人王充默女士两地分居,一个南京,一个上海,两人离多聚少。尽管这样,游玩、逛街、烟花巷中从来看不到陈布雷。只 有他生病的时候,才把夫人接来或回家疗养一阵。日常饭桌上也无宴 席时的场面。像陈布雷这样的人,薪金不少,可捞钱的机会还是有的,随便去哪个部门都会有人请他兼职,增加一笔收入,连秘书都会有车马费。

甚至可以办公司做生意,那更是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此种事在国民党要人中间比比皆是。蒋介石见陈布雷清苦,不但劝陈同意兼职,而且还亲自给陈联系。可陈只同意兼职中国文化服务社的董事长,因为此职是没有兼职费的。为此他的秘书都有抱怨,失去捞外快的机会。 1 9 4 8年1 1月l 2目,陈布雷,这位个性软弱,无政治远见,受封建伦理羁勒甚重,如椽大笔终为蒋氏一人所用的“文胆”,在王朝末日之时,带着“油尽灯枯”的悲叹,弃世而去。殡殓之日,蒋介石诔之日“当代完人”。这从封建文人的角度来衡量,陈布雷的一生当之无愧。


李三万的三万里


在我看来,陈布雷的死不是因为蒋家王朝的覆灭,也不是所谓的“愚忠”思想在作祟,而是真真切切,为国为民而死。

陈布雷是个文人,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下,文人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只有依附于军阀,才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也是为什么陈布雷后来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御用文人的缘故。

文人是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理想和抱负,这在陈布雷的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陈布雷的早年生活,一直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新闻的编辑。对于从政,陈布雷是从来没有想过的。可陈布雷所做的事情,确是和政治是离不开的。

他满怀理想,以笔为矛;他直言无忌,针砭时弊;他以微小的身躯,爆发出强大的能量。

文人有骨气,有气节,这一点陈布雷绝不逊色。

虽然陈布雷的名气很大,可“以文救国”的成效却不显著。为此,陈布雷才萌生了“政治救国”的思想。

前有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分天下;后有蒋介石慕名纳才,陈布雷应召从政。

蒋介石需要一个笔杆子,为自己草拟文书。陈布雷需要一个政治靠山,以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两人之间各取所需,不是君臣,也不是主仆关系。

事实上,蒋介石对陈布雷是极其倚重和信任的。蒋介石从来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称他“布雷先生”。在蒋介石的对外宣言上,那些或激情、或愤慨、或钦佩的稿子,无不出自于陈布雷之手。

试举两例如下,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的侵略,是陈布雷发出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激起了全国四万万同胞的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决心。

蒋介石宁汉分裂之时,是陈布雷“余之存在既非党之利益,故余毫不踌躇,即刻下野”,为蒋介石摇旗呐喊,带头助威。

可以说,陈布雷是唯蒋介石马首是瞻的,可陈布雷也有着自己作为文人的风骨和清高。

尽管是蒋介石侍从室的第二处主任,更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陈布雷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陈布雷并没有这么做,甚至避之而不及。从这方面来说,陈布雷是矛盾的,既想要通过政治的手段来实现救过图强的理想,又不愿在政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蒋介石的败退台湾,是压垮陈布雷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使得陈布雷的理想从此破灭,过往所做的努力都白费。

再次目睹着国破家亡的惨状,陈布雷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究竟做的是对还是错?


孔夫子说历史


陈布雷,浙江人,被誉为国民党称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也被称作国民党“第一支笔”。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的自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陈布雷是一位报坛奇才,他不遗余力的抨击北洋政府,揭露其腐败现象。他被邹韬奋称作“尽人民喉舌责任。”抗战期间,蒋介石为招揽人才,表现出谦逊态度。陈布雷被感动加入国民党。陈布雷为蒋介石起草的讲话中一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曾如“抗战宣言”一般影响全国。

作为知识分子陈布雷淡泊名利,感动于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作为权力中枢他又鄙夷政治政权夺势。抗战胜利后,他心中的“英雄”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不得民心,政治军事一败再败。经济改革失败国民党人心不稳,改革的领头人翁文灏是他推荐蒋介石任命的。或许正是对国民党的失望,蒋介石现实作为和他内心中蒋介石地位的落差。他推荐人的失败。多重因素这个文人再经受不住自杀了吧。




红雨说历史


史论纵横特别喜欢看的电影就是《大决战》系列,在第一部《辽沈战役》和第二部《淮海战役》中,对陈布雷先生均有表现,纵横最开始对历史的来源都是从军事史开始,所以对蒋介石的幕僚并不太了解,直到在大决战第二部中,陈布雷先生自杀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人啊!

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

早在辛亥革命时,陈布雷就用文章纵横捭阖,拿笔作剑,抨击清政府,介绍辛亥革命情况,为推翻满清制造舆论,可以说,在当时的民国也算有一号的人物了。

1920年陈布雷加入《商报》,担任主编,原来商报就是一个商界的文章,但是在陈布雷的带领下,转型成以时事评论文章吸引读者的报纸,尤其是在曹锟贿选、段祺瑞执政时期,陈布雷深刻批判,使其名声大噪,尤其是孙中山去世后,陈布雷写长文《精神的死与形骸的死》吸引了老蒋的重视。

1926年蒋介石通过邵子力向陈布雷示好,陈布雷为蒋介石的这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所折服,对蒋有一定的好感,不得不说老蒋对文人还是有一套的,比如,鲁迅谁都骂,但是从来没有骂过老蒋,也是一件奇事。

出谋划策,礼遇有加

在蒋介石的一再邀请下,陈布雷最终和蒋介石走在了一起,蒋介石始终对陈布雷不薄,陈布雷为了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也是出谋划策,尤其是在写文章方面,堪称第一支笔,专门为蒋介石撰文发稿。

以前,史论纵横看到蒋介石的电报,深以为蒋介石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在对外宣言或者言谈举止方面都很有理念,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写稿的就是陈布雷。

陈布雷在蒋介石宁汉分流的时候,为蒋介石撰文:余之存在既非党之利益,故余毫不踌躇,即刻下野。

你看这小话说的多硬,明明是被汪精卫和李宗仁白崇禧联合搞了下去,明明是各派相互攻击的焦点,结果陈布雷这么一写,把蒋介石推向了道德的制高点,别人反倒成了不是,蒋介石因为顾全大局,反而为其复出做了铺垫。

当然,陈布雷先生伴随蒋介石很长时间,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很多,尤其是在担任幕僚长的时间里,身体力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陈布雷为蒋介石在抗战时写的文章:“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由守土抗战之责任”,简直是脍炙人口。

第一支笔,油尽灯枯

作为国民政府的第一支笔,陈布雷是深受蒋介石信任的,在抗战胜利后,陈布雷是相当高兴的,并且希望借此机会脱离政治,过那种真正淡泊明志的生活,才华这种东西,如果单纯的为政治服务了,那么,必然不能名垂千古。

陈布雷和鲁迅就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都在民国政府任职,但是鲁迅就不参与政治,陈布雷却受了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想不参与却不行。

但是当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后,并且伴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败退,陈布雷反而想抽身也抽不出去了,在陈布雷看来,蒋介石就是他的“名主”,他要做的就是“尽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如此吧!

最后陈布雷向蒋介石进言,然而,此时军事上陷入困境的蒋介石根本静不下心来听陈布雷说什么,蒋介石竟然说:“你呀,是不是脑力衰弱得不够用了?怎么老是与我唱对台戏,真是书生误事。”

看到国民党已经难以走出泥潭,加上蒋介石对其的失望,陈布雷自觉油尽灯枯,最后吞服了一瓶安眠药,与世长辞。


史论纵横


陈布雷(1890~1948)原名陈训恩,和蒋介石是同乡,浙江慈溪人。陈布雷是他常用的笔名,由此可见,陈就是一个文人,他办过报纸,做出主编,20岁时就在报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布雷和儿子

陈布雷一生的转机出现在1927年。当年37岁的他和潘公展一同去南昌见蒋介石,蒋介石知道二人都是人才,此时他很需要一个“御用笔杆”,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通过考察和测试,陈布雷被蒋赏识,成了蒋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到1947年,20余年间,陈布雷亦步亦趋的追随蒋介石身边。为蒋介石写了大量的时评和文章,蒋的所有讲演稿都出自陈之手。陈的文章或煽情、或激昂、或谦卑皆出于蒋的喜怒哀乐。蒋的意志决定了陈的文章,说难听点,陈就是蒋的一只会叫的狗,蒋让他咬谁就咬谁,蒋让他夸谁他就夸谁,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陈在这20年间唯蒋马首是瞻,忠心耿耿为蒋歌功颂德。

时间到了1948年,国共相争结局已趋明朗化,国民党败逃台湾已成定局,此时陈布雷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家中自杀身亡。陈布雷为什么在人生巅峰自杀呢?

对陈布雷的自杀,国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国民党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而有人定论为“死有余辜,为蒋家王朝殉葬,”显然蒋介石视之为忠臣。实际陈布雷人生就像对他的评价一样,是矛盾的共同体。是正反两极。

陈布雷是一个旧世文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当自己吹捧和赞扬的偶像失败日,也是陈信仰崩溃时。审视自己的人生,一个文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前途压在蒋的身上,而蒋介石败退台湾击碎了他的美梦,同样是笔杆子,郭沫若现在扬眉吐气了,想当初他被蒋介石通缉逃到日本,想回来抗日还是陈布雷为郭沫若讲情才回来的,蒋能逃到台湾,陈觉得自己没有了退路。

由于信仰的原因,陈布雷的家庭四分五裂,女儿投了共产党,环顾左右,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也不能全怪女儿,陈的老婆生下女儿后得病死了,他把老婆的死,归罪给了女儿,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从窗口就扔了出去,多亏了天蓬挡了一下,否则女儿早摔死了,后来把女儿送人了。



▲陈布雷和蒋介石

说实话,个人原因不能击垮陈布雷,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抗战胜利以后,陈布雷觉察到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对现实的绝望,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陈布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之前就有神经衰弱的症状,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这可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