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文化高于李卫,雍正在处置弘时的时候,为何还要询问李卫?

用户69331504


李卫是雍正府里出来的奴才,对雍正那是一万个忠心耿耿。而张廷玉,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打工仔。李卫可以把雍正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而张廷玉却不能。所以,张廷玉和李卫对比,李卫和雍正关系走的最近!

我们来举两个个例子,看看李卫对雍正有多忠心。

第一件事,李卫“越权”查封恩科考场!

恩科取士时,副主考李绂发现试题泄露。主考官张廷璐觉得此事不好查,不同意李绂终止考试的建议。李绂马上去找老主子三爷帮忙,结果,三爷说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三爷让李绂找李卫,说李卫敢接这个案子。果然,李绂找到李卫后,李卫真就敢带兵查封考场!

要知道,恩科取士可是大事,没有圣旨就私自扰乱考场,可是死罪。而且,李卫当时官职是江苏巡抚,也不是“学政”一类的官员,根本轮不上他管这件事。可是,李卫就是有这个胆子管了。他就看不惯下面人欺瞒雍正。

李卫怼主考官张廷璐的时候说:

“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李卫!”

虽然,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本次恩科主考官,但是依然被怼的哑口无言。

第二件事,李卫进刑部大牢殴打曾静!

曾静等人不仅在外面谣传雍正夺位不正,是杀父继位。而且,还到岳钟琪大营中游说岳钟琪谋逆!不过,雍正虽然将他关进了大牢,却下旨不让任何人对曾静用刑。雍正的意思是要用“仁义”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李卫知道曾静这个人干的事以后,气坏了,撸起袖子就要到大牢里揍曾静。此时,张廷玉等大臣不同意李卫的做法,劝阻李卫不要去。可是,李卫没听他们的。李卫觉得,你们这些大臣都是“打工仔”,不把皇帝当“父母”。李卫就不行了,他这条狗命都是主子的,谁敢对他主子不敬,非拔了那些人的皮不可。

于是,李卫闯进大牢,将自己反锁进去,对着曾静就是一顿猛揍。李卫就是要给主子出气!

而此时,刑部大牢里面的官员却是看乐子的心态,有说有笑。在这些官员心里,就不恨曾静这样的人!而张廷玉考虑的多,怕李卫打曾静影响不好,赶紧告诉了雍正。其实,张廷玉多虑了,有李卫这样忠心护主的奴才,雍正那是美到心坎里了!而其他人知道雍正有这样护主的奴才,也会觉得雍正有魅力。同时,心存忠义的人,也会敬佩李卫敢为主子出头!

也是因此,雍正来了以后,只是把李卫罚奉一年。要知道,巡抚一年俸禄才155两银子,跟本没多少,不指望着俸禄活。巡抚的主要收入是“养廉银”,江苏巡抚一年能拿一万三千两"养廉银"!而且,雍正根本不追究他抗旨(不准打曾静的旨意)的事,之说李卫是“不顾官体”(不注意形象)!所以,雍正对李卫的处罚只是做做样子!

而对于那些在现场看乐子的官员,却处罚非常重,要革职!雍正说他们:

“身为刑部大臣,对这样的无君无父之人,竟然没有半分愤慨之心!居然围观取乐!”

弘历也骂这些官员:

大清国怎么养了你们这批忘恩负义,麻木不仁的东西!

俗话说得好,咱们养只狗还希望它在自己有事的时候,能替自己吼两声,替自己出出气,更别说雍正培养一个奴才了。李卫这一顿揍,肯定让雍正非常开心,没白疼李卫这个奴才,没白培养李卫这个奴才。

试问,张廷玉这个打工仔能这么不计后果的忠心护主吗?而且,弘时的事,真是雍正自己的家事。家事就要家里人自己商量,不能外扬。而李卫,就是雍正“家里的”。所以,雍正会找李卫商量此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尽管张廷玉是雍正的肱股之臣,但是就与雍正的亲密关系而言,张廷玉远不及李卫。

除了十三爷胤祥,李卫可以说是雍正在朝堂之上最为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这还要从李卫的传奇而又特殊经历说起。李卫原本是扬州地面上的一个小叫花子,被前去江南筹款赈灾的雍正救了下来,从此成为雍正潜邸的奴才。随后,李卫在雍正和邬思道的策划下,跟随年羹尧前往四川,监视年羹尧,也正是出于对李卫的信任以及对他能力的认可,才将如此重要的事务交给了他;李卫跟随着年羹尧也是迅速成长,从县令到粮道再到布政使,职务不断提升。雍正登基之后,李卫先后担任江苏巡抚,直至做到了两江总督,成为了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

李卫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如果不是雍正,自己别说娶妻生子、位极人臣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雍正对于李卫不仅有着再造之恩、更是有着救命之德,所以从李卫跟随着雍正的第一天起就全心忠于雍正。

张廷玉则与李卫的情况完全不同,他是康熙朝的遗臣,是康熙留给雍正的。

尽管张廷玉也忠于雍正,但是他更多的是忠于皇权,忠于儒家传统思想,最后才是忠于雍正本人。

并且不同于李卫的是,即便是换了别的人做皇帝,张廷玉依然是尽心尽责。但是李卫和雍正都非常清楚的是,如果换了别人,李卫自然不会有今天这般的地位,所以,李卫对于雍正的忠诚是发自内心而又非常坚决的,雍正对于李卫的信任也是长期积累的。这些都不是张廷玉所能企及的。


张廷玉的回答或多或少,都会夹杂着“自私”的成分,只有李卫才是全心全意站在雍正的角度。

张廷玉对于雍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臣,但是张廷玉归根结底还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在说话办事的时候,除了要尽忠尽责之外,也是要为自己的考虑的。

雍正对于弘历的喜爱与器重已经表现在了方方面面,可以说,尽管雍正还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弘历已经成为雍正的继位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可是即便如此,包括张廷玉在内所有朝臣必然因为这是雍正的“家事”,而更多的采取的是搪塞态度,因为谁清楚干涉帝王家事的后果,也更加担心日后遭到的有可能惩罚,所以从张廷玉等人之处,雍正很难得到大臣们内心的答案,因而雍正也就不再去“为难”他们。

而李卫所考虑的角度则完完全全不同,他会站在雍正的角度,并不会在乎个人的得失,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雍正考量,同时,这个时候也只有敢去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雍正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去询问李卫。


其实雍正已经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找到李卫只不过让自己稍微宽一宽心。

此时雍正的内心必然是无比挣扎的。一方面,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兄弟阋墙,已经到了自相残杀的地位,另一方面,自己为了江山的稳固和朝政的稳定,必须做出牺牲一子的决定,说不难过、不纠结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而雍正询问李卫,既是在听取自己最为信任的人的意见和建议,更是让自己的心得到些许的宽慰。

而在询问了李卫之后,雍正也最终将一切决定了下来,为了弘历顺利登基以及在这之后的朝政稳定,雍正忍痛除掉了弘时。


雍亲王府


在电视剧里,廉亲王逼宫以后,张廷玉就消失了。

为了渲染悲凉的气氛,十三爷病故以后,张廷玉,马齐都没再出现,雍正遭遇朝臣集体冷暴力,一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按说军机处一共五个人,廉亲王怡亲王隆科多,一下去了三人,不可能不补充。张廷玉和马齐年龄都很大了,估计也不容易支持了,很可能告老还乡了,整班军机大臣换了新的。

历史上张廷玉是雍正提拔的,康熙时代还没入军机。可电视剧里他的资格可就老多了,早就是军机大臣了。他的年龄也比历史上真实的年龄大得多,到雍正末年应该已经七老八十了。

关于弘时如何处置,剧中雍正就问了弘历本人和李卫两个人。为什么问李卫?一个是信任李卫,另一个是他已经是孤家寡人,没别人可问了。

他一问李卫,李卫立刻跪在地上,说:“什么事奴才都能给皇上办,可这事,奴才没法说呀。”

连李卫都没法说,可见雍正一个能交心的臣子也没有了。当然李卫毕竟不同别人,最终还是冒死拐弯抹角进了杀弘时的建议。

等到雍正杀了弘时,真的是家破人亡了。皇后死了,秋月不但死了,还给留下一句“告诉邬先生”,现在长子也死了,弘昼装疯卖傻离心离德,弘历其实也和他不是一条心。他信任的手下,邬先生走了,十三爷死了,张五哥也离开了。到最后他身边竟然只剩下一个乔引娣!

问李卫,正是想表达雍正内心的孤独。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我答我答。

我记得二月河说过:

张廷玉是宰辅。也可以说,他属于皇帝,更属于朝廷。他,张衡臣,是国家大局的平衡者。

张廷玉从青年到老年,都保持思想、言行绝对站在“公平”“公正”“公开”这三点上面。

而弘时,诶!是又不知耻, 还不知足。而且,他连作恶都毫无章法。暗杀弟弟的事,和其它一切鬼鬼祟祟的事 雍正不想公开。雍正当然不问衡臣了。

可是,弘时实在罪在不赦。

最亲密的战友——老十三骑鲸而去了。

还有谁知道肺腑,能商量点痛不可言的事?只有狗儿啊。

我记得,狗儿好像说,啥事奴才都能给您办,这事奴才没法说。

若弘时有一点可恕,狗儿怎会不求情?

没法说,意思就是弘时很该死。这话,奴才嘴里,是不可以说出的。


莘县村民


李卫是雍正改革积极的摇旗呐喊者,只要改革继续进行,李卫这一批能臣干吏必须使用,为了让弘历的皇位做的稳一些李卫一大批积极改革分子的意见比较重要



君王墙头树降旗


其一、雍正已有内心确信,必须处置弘时避免九子夺嫡之事重演;其二、因为张廷玉不是雍正的家奴,而是治国重臣!张是不会参与帝王家事的,尤其是选立继承人的敏感问题,这一点从张在康熙时期烧了举报太子的信也可看出来。所以雍正是不会问张廷玉的意见,即使问了也没有结果。而李卫出身家奴,属亲信,可靠。


小个子62449607


李卫为雍正心腹,张廷玉则是中立臣子,不一样。李卫更是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