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阴差阳错送慈禧三百两银子,从此平步青云吗?

yybukn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故事。

先传,叶赫那拉·惠征在江苏镇江府病故以后,两个女儿坐船送他的灵柩北上回北京安葬。同时,两位女儿这次回北京,也是为了应选秀女。当她们一行人来到清河县时,素不相识的清河县令吴棠亲自送来300两银子奠仪。两姐妹很是吃惊,没想到素不相识,吴县令这么慷慨。于是,两姐妹对吴县令百般感谢。

而吴县令其实也很委屈,因为他上错船了。这笔奠仪其实是要准备送给一位老友的。但是,他见两位小姑娘刚死了父亲,也很可怜。于是,就将错就错了。

这惠征的这两个女儿就是:叶赫那拉·杏贞(未来的慈禧太后)和叶赫那拉·婉贞(醇亲王奕譞嫡福晋,光绪帝生母)。

后来,大女儿入宫成了慈禧太后以后,对吴棠厚爱有加。吴县令后来历任两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要职,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其实,这个故事漏洞很明显!

因为,慈禧选秀入宫是在1852年(咸丰二年),当时慈禧才17岁,被进封为兰贵人。其父亲惠征这个时候还活着,甚至,还仗着是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在安徽搜刮钱财。咸丰3年(1853年),惠征还在江苏巡抚杨文定手下操办粮台!等惠征在镇江去世的时候,慈禧正在皇宫伺候咸丰皇帝呢。所以,这个时间逻辑就是错的。

而且,按照清廷祖制,慈禧此时是“兰贵人”,皇帝的女人!就算是惠征活着,见了慈禧也要下跪磕头,这就是规矩!“兰贵人”是不可能出宫给父亲惠征护送灵柩的,这不符合礼制。

吴县令的升迁,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跟这个故事无关。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吴棠错送银子给慈禧姐妹,是个非常著名的清史段子,出自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吴棠,1813年出生于安徽盱眙三界村(今属安徽明光市),道光十一年(1830年)举人。关于吴棠送银子给慈禧的段子是个典型的雪中送炭故事。

话说吴棠在任江苏清河县令时,一天听说某故友的灵柩从县境的运河经过,就派遣仆人前往致送300两银子的奠仪,没料想这个仆人是个糊涂虫,稀里糊涂把奠仪送上了另外一条船。而这艘船上正是那拉氏姐妹,当时她们的父亲宁池太道惠征亡故,姊妹两无依无靠,正乘船送父亲灵柩北还,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没有料到在经过清河时,地方官居然盛情地送来了这么大一笔钱,于是心中默默感恩戴德。

而吴棠后来发现银子被送错,但听仆人回报,说是送给了两名旗装女子,知道是旗人后,心理也很是犯嘀咕,因为拿不准对方的具体身份,于是也就没有再去追索。而后来,那拉氏认吴棠为义父,那拉氏成了兰贵人乃至慈禧太后之后,不忘旧恩,吴棠从此平步青云等等。

这个段子极具戏剧性,可以说是改变成小说、演义的好材料。不过却经不起推敲,只要稍稍辨析,就能发现这个段子不靠谱。

那拉氏的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道,驻节芜湖。太平军攻打安徽时,惠征逃往江苏镇江,于1853年4月被革职,此后不久在镇江去世。

而惠征的女儿那拉氏实际上在前一年(1852年)的3月末就已经被挑选入宫,封为兰贵人,惠征去世的时候,那拉氏正在陪王伴驾,没有离开皇城的记录,根本不可能突然出现在江苏运河上。

所以,吴棠错送银子给慈禧的段子,应该是彻头彻尾的错说。但吴棠后来确实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从其多次迁升的具体情况看,实际上原因非常明显,即吴棠在当时官场上有个非常特别的风格,即整肃吏治非常严苛。

每当吴棠到任,必定会烧起三把火,而且三把火必定是烧向下属官员,纠察不法,参劾批评,常使得下属战战兢兢,而清廷也恰好运用这把利剑,调到一些需要整治的地区和省份去任职,整肃当地的官场。


海研会


吴棠的发迹是与慈禧太后的提携分不开的。据野史记载,慈禧入宫前,曾受到吴棠的意外资助,所以在日后显赫之后对其进行了报答。吴棠也从一个小小的清河县令做到了封疆大吏,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清朝官方的认可。有研究认为,慈禧报答吴棠是恽毓鼎编造的民间故事


晨光百科


没有的事,吴棠升官是靠自己的本事


范帅888


别把小道消息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