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刘邦在立足未稳的前提下大举东征,绝不会认为自己可以一举击溃项羽。因为项羽太强大了,和项羽作战是一项长期任务。

刘邦大举东征的战略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打破项羽的战略计划。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项羽原本的战略计划是:先征服关东六国,然后集六国的力量,攻打占据秦国的刘邦。但面对刘邦气势汹汹的进攻,项羽只能放弃计划,先对付刘邦。

初期,项羽还是挺顺利的。彭城一战打得刘邦丢盔卸甲狼狈逃窜,情急之下儿女都顾不得了。但由于没能扩大战果,使得项羽在大胜之后,反而陷入了被动。

所谓的扩大战果,就会乘胜追击杀入函谷关,一鼓作气灭掉刘邦。项羽在彭城大捷之后必然有这样的想法,但当项羽进军至荥阳和成皋一线之后,却陷入了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尴尬境地。

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高祖本纪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现在的问题在于:把项羽引到荥阳和成皋一线,究竟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而为之呢?我个人倾向于有意而为之的说法。

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考虑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在两个结果都能接受的前提下,才能去做这件事。

我们看看刘邦东征这件事: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一鼓作气消灭项羽,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此抱有希望。最坏的结果则是被项羽强力反击,刘邦集团惨败。

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刘邦集团应该怎样应对呢?这一点是战前会议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未算胜,先算败”。

如果打不过项羽,那么汉军必然要撤退。而如何在撤退中布置有利于自己的战略布局,则是刘邦集团的高管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实整个战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做好与项羽长期拉锯的心理准备。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选一个有利于汉军的地点。如果被项羽追赶,则主动撤到这个地点,构筑防线和项羽对垒。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史书提起彭城之战,总是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批评刘邦。要不是刘邦得意忘形,彭城之战怎么可能输得这么惨呢?

这种说法真是错怪刘邦了。刘邦的确有些得意忘形,但他还不至于如此昏庸无知。刘邦虽然成功地杀入了彭城,但项羽的军事主力并未收到任何打击,这支强军随时都有可能杀回彭城,这一点刘邦比谁都清楚。

观望的诸王并不支持项羽,是因为现在项羽过于强大。如果项羽不断被削弱而刘邦不断变得更强,那大家就会通过支持项羽的方式来扼制刘邦,这一点刘邦比谁都清楚。

而彭城之战的走向也证实了这一点。项羽带着几万军队长途跋涉,居然能打败刘邦几十万军队,这难道是因为项羽神勇无敌吗?并不是这样的。

项羽之所以能获得彭城之战的胜利,主要原因是诸王不愿意继续支持刘邦了。

因为刘邦太顺了,不但平定了关中,更是夺取了项羽的大本营。如果此时再不扼制刘邦,那刘邦必然会成长为比昔日项羽更为强大的诸侯。

所谓的得意忘形不过是表象,其内涵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看刘邦重创了项羽,大家是不是应该想想,怎么瓜分项羽的地盘了?或者说,刘邦是不是应该重新搞一次分封了?

当初项羽打赢巨鹿之战以后受到的窝囊气,刘邦在打下彭城之后也经历了。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此时的刘邦已经占据了秦国,当然不可能再吐出来。所谓的“重新分封”,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刘邦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还给六国。

如果刘邦不愿意做出这种牺牲,就意味着刘邦和项羽一样有狼子野心,打算侵吞各国。如果是这样,那大家都不应该继续支持这种狼崽子。

尽管刘邦很想带领大家一同杀奔齐国,灭掉项羽,但诸王并不动心。灭掉项羽也只是换了一个盟主而已,对于诸王而言有很大改变吗?并没有。

刘邦已经占据了蜀中和关中,现在他居然试图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关外,所有人都看明白了:项羽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这个刘邦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就是弱者的心声,他们绝不希望强者一家独大,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会丧失安全感。可如果他们成为强者,他们也会想办法一家独大。

这就叫“物质决定意识”。说得粗俗一点,这就叫“屁股决定脑袋”。

而就在刘邦焦头烂额地和诸王为利益交涉的时候,项羽率军杀回了彭城。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联军有多不靠谱,我已经在好几篇文章中分析过了。章邯被重重围困,联军打了半年都没能把他怎么样。章邯投降以后,联军又困在原地开了四个多月的会,凭空让刘邦捡了便宜。项羽率领各国联军打进函谷关以后,联军又把项羽困在函谷关附近,耽搁了一个多月。

现在,当复仇心切的项羽迎面撞上一盘散沙的各国联军时,结果还用多说吗?

既然利益没有谈拢,就没有人愿意继续为刘邦卖命,不愿意卖命当然就会不断向后退。于是,楚汉战争期间最离谱的战役开始了,几万楚军追着几十万联军打,刘邦差点死在乱军之中。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楚汉战争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彭城之战前,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彭城之战时,刘邦迅速崛起,大有取项羽而代之的可能。彭城之战后,项羽打破了刘邦的攻势,楚汉两个大国开始了对峙期。

当两大霸主开始对峙之后,诸王就不会再倾向于某一家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保持平衡才是最好的选择。

彭城之战后,诸王们名义上都支持项羽,但主战场就是刘邦和项羽单挑,诸王根本就没有出兵帮助过哪一家。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当这种格局形成之后,刘邦立刻决定改变战略:借助荥阳和成皋一线的地理优势拖住项羽,再出一支奇兵,以一己之力消灭六国。

绝不能再与项羽对耗下去了,这是看不到头的。更可怕的是:如果自己和项羽拼个两败俱伤,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自己和项羽一起出局!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刘邦把彭越和英布当做可以攻略的对象,不断加以笼络。与此同时,派出韩信率军东征,盯着那些墙头草,使劲打!

整个中原分成了两个战场。

第一个战场是以荥阳和成皋一线为中心的主战场,对峙的双方是刘邦主力和项羽主力。

第二个战场是辅战场,它存在于魏、赵、齐、燕、楚等各国。这个战场上的战争,主要在韩信和魏、赵、燕、齐、楚系的其他实力派之间展开。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很多人都觉得项羽比刘邦厉害,因为项羽一直盯着刘邦打,而刘邦总是在被动防御。

这当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主战场的事实。刘邦分兵以后,自己的战力本就不足。即使占据了地利,也只能被动防御,被项羽打得捉襟见肘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项羽的这种攻势,更像是一种穷途末路的拼命之举。因为现在的项羽,除了盯着刘邦使劲打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招数了。

我们再看看辅战场:韩信把魏、赵、燕、齐全部征服了;刘邦的使者随何说降了楚国实力派英布;东魏的彭越则不断地威胁着项羽的大后方。

在这个战场上,项羽可谓一败再败。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项羽很执着,他迫切地希望能够突破荥阳和成皋一线。

项羽很无奈,他只能寄希望于突破荥阳和成皋一线。

如果后撤,被他压着打的刘邦很有可能会尾随追击,而诸王正在被韩信逐一攻略,没有人能够帮他。只有尽快突破成皋和荥阳一线,项羽才有机会构建起稳定的西部防线,只有构建起稳定的西部防线,项羽才有机会与东征的韩信一决胜负。

但项羽始终没能突破荥阳和成皋一线。

当韩信征服齐国之后,项羽终于发现:自己败局已定了。

当韩信征服齐国之后,秦国被刘邦牢牢地控制;魏国故地(主要是西魏)也被刘邦控制,分为河东、上党和太原三郡;韩国被韩王信占据,而韩王信是刘邦的支持下成为韩王的;赵国被张耳父子占据,而张耳是在刘邦的支持下成为赵王的;齐国被韩信占据,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楚国实力派英布早就投降了刘邦;魏国实力派彭越(主要是东魏),也一直支持刘邦。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此时的项羽如果还想翻盘,只能寄希望于这些新兴的诸王能够保持中立。如果新兴的诸王都有野心,他们自然会帮助项羽,一起制约刘邦。

但很不幸,这些新兴的诸王都没有帮助项羽一起制约刘邦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只能与刘邦签订了一份失败的条约。在这份条约中,项羽割让了大片土地。此时的西楚,已丧失了继续作为超级大国的资本。

到目前为止,一个超级大国(汉国)独霸天下的格局正式形成。汉国不但拥有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更是把手伸进了项羽之外的所有诸侯国之内。

更不幸的事还在于:刘邦兼并天下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还把第一个兼并的目标,锁定在项羽的身上。

彭城之战并不是一场辉煌的大胜,只是项羽的垂死挣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