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清)古八景之风台踏草


登高望远,观看时象。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古人们要想看得更远,获知更多信息,通常都会站在地势高处将四面八方的景象纳入眼底。在贵阳主城区观风山上就有一处曾经的观风台,曾是历史上贵阳古八景中的“风台踏草”,也是传说中的诸葛亮南征时曾驻兵的观象台,还是明末权臣马士英的祖坟所在。图为进入观风山入口,也就是现省委组织部培训中心旁的一条小道。

风台踏草指示牌,上山的石阶就在眼前。观风山并不高,径直向上的台阶走不远,就是山腰上的一处平台,不少市民在此健身练嗓。从山腰平台沿着石阶上到山顶,只需不到十分钟,而整个观风山走下来也不过半个多小时。和黔灵山的连绵不绝相比,观风山算是个小而精致的山。现在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小山,在贵阳历史上却是有名的

 据《康熙贵州省通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贵州巡抚毕三才建亭其上,后《黔记》作者郭子章题名为“观风台”。据查毕三才为观风台写了碑记,记录建观风台以及命名的过程:“百日而台岿然落成。时甲辰二月三日,余邀中承郭公(郭子章)偕往以观。是日也,云蒸霞蔚,日丽风恬,登空中楼阁,芙蓉四面,环带三溪,东壁帐屏,西清卓笔。郭公憬然曰:‘兹其观风问俗之一奇观夫,因额其台曰观风。”


400多年前,观风台居高临下,视野绝佳。明代初建,清初观风台还成了贵阳古八景之一。据《康熙通志》记载,清朝初年贵阳就有八处风景名胜,即“贵阳八景”,其中包括“贵山耸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风台踏草”、“栖霞上月”、“南峰脱颖”、“龙洞钟声”。也就是说,今天知者甚少的观风台在清初和甲秀楼浮玉桥齐名。

新旧两种城墙交接在一起,观风山其实如今已经找不到以往留下的古迹遗物,现今修建的石板路,长廊,亭子应该都是根据以往的史料记载而修建。和旁边的甲秀楼相比显得默默无闻。有些典故记载也查无实证。

古时观风问俗与观察气象相似,观风台又称观象台。观风问俗,通过微弱的风得到准确的分析,在民间认知里,中国古代最具备这种能力的莫过于诸葛亮。所以,关于观风台的传说和诸葛亮相关。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大将马忠曾驻兵山上,以观天象,测风云。而有一些民间说法,则是直接将在此观风问俗的人说成是诸葛亮本人。图为山顶长廊


民国《贵州通志》记载:马云龙(马士英祖父)之墓在贵阳府城南观风台侧,马士英还曾到此祭拜。

马士英,明末大臣,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因与东林党恩怨历史形象不佳,但后来渐渐被历史学家正名。身为贵阳人,在贵阳留下了诸多相关遗迹:黔灵西路马家巷,白云麦架镇的马家寺,还有附近的马墓村。而观风山也因为曾葬有马士英祖辈而有名。图为圆形拱门造成隔景效果

 400多年前,观风台居高临下,视野绝佳。明代初建,清初观风台还成了贵阳古八景之一。

 诗人杨文照曾作《雨后游观风台》一诗,“乱草碧如烟,晴光落眼前。寺门缘路转,河势抱山圆。密树多藏雨,新秧半插田。断霞飞一缕,脉脉上遥天”

今日的观水路地名来源就和观风台有关系。“这条路是连接观风台和水口寺,因此命名为观水路”。







山脚有一溶洞,入口被水泥墩拦住,此图是从水泥墩旁边爬上去往里拍的,也没有相关记载。姑且作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