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景物“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是必然的嗎?

蘿崗中一375


在筆痕呈現的同時,其揮寫過程中,水墨團塊分佈的過程中,其位置的安排很關鍵。

至於是否近大遠小,近主遠次,要看畫中的意境。

墨塊的分佈中,凡是距離近的,其位置應靠下,越遠越向上移。這樣的分佈水墨團塊,其在水墨呈現中,就會產生由近及遠、順勢推衍的水墨痕跡節奏與距離上的美感。


此為申世輝老師課堂教學小稿,講解的是因一次潑寫,兩次重疊而形成的豐富筆痕變化。使單一的水墨層次中,由於筆痕的斑駁而不平,墨色在重疊的過程中,形成了淡墨的層次,墨色的相疊相破,墨痕上虛實相生的水墨變化。


近景的重墨是在中遠景墨色未乾時疊加上去,與淡墨相疊交形成了虛的墨色邊緣,與幹紙相交的部分形態明確造成了局部上的虛實變化。


部分內容摘自《申世輝潑墨散鋒大寫意山水畫》。

多有不當,僅供愛好者交流。


神韻靈動


謝謝你的提問。我覺得你說中國畫的景物是“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完全不是對中國畫科學的概括。還加上一個“必然”。這就是西畫的一套了。

中國畫的技法有透視的方法,也有構圖佈局的方法。都沒有被“近大小”和“近主遠次”限制。


例如,花鳥畫有些畫面是,遠近區別並不大。有些畫近處反而次要,遠處才是主要。

中國畫的透視,實際上是“近小遠大”和“近大遠小”分不清的。

比如說,畫一張桌子,這樣的立方體,往往是“近小遠大”,而畫山水畫和人物畫,也往往有近小遠大的作品。

至於畫山水畫,比例不合適的情況非常多,但是,也不影響中國畫的寫意表達。


正因為中國畫有自由表達的繪畫美學趣味,所以,就沒有一種固定的必然的畫法。

不如說。按常理近處應該濃遠處應該淡,這是一般繪畫技法。

但是,中國畫也有近處淡遠處濃的藝術處理方法。

所以,你要在中國畫中找到一個“必然”的畫法,那是徒勞的。

你可能是用西畫的方法衡量中國畫的佈局透視處理。

西畫的焦點透視方法,決定了它的“必然”畫法,而中國畫是沒有“必然”畫法的。


比如墨應該分五色對吧?但是,也有用焦墨畫人物山水畫的。

近處的景物,既可以主也可以次,遠處呢,也同樣可以主,可以次,這就是中國畫藝術的開放性思維,而西畫的透視邏輯本身就是一個封閉性邏輯,所以,不能按照西畫的邏輯思考中國畫。


千千千里馬


大多數如此,但不絕對。

近大遠小,近主遠次,符合一般人視覺習慣,近代西方畫論畫法東漸,這種方法更加得到普遍認可和遵守。

但是,中國畫講究散點透視,對於遠近,主次的關係靈活辯證,畫意氣韻需要,對於近大遠小近主遠次等所謂規律是可以打破的。“兩小兒辯日”中講: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就是這種辯證智慧的體現。

如畫秋山行旅,元代風格都是山大人小,但是行旅圖,自然是人為主;深山藏古寺,山巒疊嶂之間,畫一二個擔水上山的小僧人;花鳥畫中,密密麻麻枝丫間畫一兩隻小鳥,這些畫眼所在都是畫的主要之處,可就不見得畫得多大了。

中國畫的長卷,散點透視最明顯。當代畫家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卷》也是典型散點透視構圖;雖然局部是近大遠小近主遠次,但是整體長卷中,哪裡是主?哪裡是次?應該說抗洪前線的氛圍才是主呢。

注:下圖攝自黎雄才《武漢防汛圖卷》











長劍不出鞘


“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是繪畫法理論術語。

是不是必然?這個問題要根據畫者的視覺感受,立意和構圖的需要,乃是取決於觀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即視覺的方式方法。因而,在繪畫上“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毫無疑問的是指那些與繪畫造型要求有關的視覺規律,並且是為了說明和揭示在繪畫創作及欣賞藝術活動中的感覺規律而產生和發展的……

個人觀點,大家交流








楊嘉銘


方寸之間,咫尺千里,氣象萬千,說的就是中國山水畫的宏大意境,《千里江山圖》、《瀟湘夜雨圖》、《長江萬里圖》敘說的是我們祖國壯麗美好的山河。

山水畫博大精深,意蘊無窮,這與歷代山水畫家們得出的“近大遠小”“近主遠次”的構圖法則離不開,山水畫構圖平遠,可一覽萬里晴;山水畫構圖高遠,可一覽眾山小;山水畫構圖深遠,可探盡深山之幽邃。


陳會衡水墨山水

中國山水畫可居可遊,散點透視法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近大遠小,近主遠次的法則,又加強了山水畫的層次關係,比起西畫的構圖更主觀,更靈活,更浪漫。


陳會衡山水畫家


“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是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專業術語。指以描繪自然山川為主的繪畫,在中國繪畫領域中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中國的山水畫不同於西方的風景畫,它容量大,意境富於變化,具有氣壯山河、宏偉壯觀的偉大。



中國繪畫的空間處理比較自由靈活,既可以“近大遠小”或“近主遠次”,畫重山巒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畫長江萬里。其特別講究“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寫意”、“意境”,等藝術手法。中國畫最忌純客觀的描繪自然景觀的現象,畫家要通過自己的審美情趣,對自然景觀、山川河流進行取捨,加工改造,補充虛構,表現出藝術形象性的審美理想。



中國山水畫不但要“近大遠小”,而且還要“外師早化”,“中得心源”,繪畫構圖的藝術手法。表現出畫家的藝術風格,對自然界事物進行藝術加工,把自然美昇華為藝術美,給人們藝術性的審美享受。


黃智637


“近大遠小”和“近主遠次”在中國畫構圖裡,並不是必然的規律,或者可以說,中國畫不受這兩個構圖規律限制。



國畫構圖講究二元關係,跟道家思想的“一陰一陽”相吻合,體現在具體構圖中,就是疏密、大小、主次、濃淡等要素,這些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在畫面中需要通過構圖、筆墨和技法等,加以綜合平衡,最終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中國畫構圖又講究散點透視,這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和平行透視有所不同,散點透視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可以隨心進行時空串聯和重組,最終達到直抒胸臆的目的。

而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則大都強調科學性,注重自然物像的立體感和寫實性,不像中國畫造型,是欲在平面中,構造出微妙的立體層次感(如浮雕般),並強調“寫意性”。



既然中國畫不按西畫的“套路”出牌,那麼,“近大遠小”和“近主遠次”的構圖規律,也就根本限制不了中國畫“隨心造型”的自由度了。

但也不是說中國畫構圖不講究規律和標準,恰恰相反,它的構圖規律最難把握好“尺度”,就像那些二元關係,在畫面中必然會產生對立性,如果畫者善於解決矛盾,並能處理的和諧互溶,那麼就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of一畫


“近大遠小”,常態;“近主遠次”未必。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有把主要物象置於中景,甚至遠景的。





塗之人995


我是題主,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是剛剛看到一篇關於傳統中國名畫中桌子遠大近少的評論文章,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

我沒畫過規則方塊方面的作品。但近似情況經常嘗試,也就是主要景物在紙張的哪個方位著墨問題。本人的心得是上部或下部都可以,只要處理得當,同樣感覺每。附圖,請朋友們指教。



蘿崗中一375


中國畫面上的"近大遠小"及"近主遠次",還有"近濃遠淡",是一種常態的表達,不是必然。拿山水畫來說事,可用反常手法將"近濃遠淡”畫成"近淡遠濃",這樣的表達形式,得看濃淡比例的大小墨塊,既可更加強化"近淡"畫面的"近主遠次",也可造就"遠主近次"畫面。國畫這一反常的表現,還得深解國畫那一套靈動的畫法畫論,更應"天機自得""自悟自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