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歐合作“高光時刻”

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首次出訪歐洲三國,為中歐關係發展注入了新的政治動力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新年首訪也聚焦歐洲。高層連續到訪歐洲,彰顯了中國和歐洲在彼此對外合作版圖中的重要性,中歐關係迎來“高光時刻”。

最初,高層的互信並沒能消除外界的雜音。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舉行前夕,西方媒體還在炒作本次會晤聯合聲明“難產”的消息,認為中歐分歧突出,可能達不成共識。直到當地時間4月9日,雙方團隊用一份富有成效的協議封住了圍繞中歐合作的不和諧聲音。在中歐聯合聲明宣佈後,多家境外媒體第一時間予以報道,稱這是一個“突破”。

由於所處地域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各異,中歐之間難免存在分歧,但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中歐間的共同利益足夠達成聯合聲明。

中歐相互交融的經濟利益是雙方深化合作的堅實基礎。歐盟連續15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多年保持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2018年雙邊貿易額達6821.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目前,中歐之間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超過百萬美元,每兩天的貿易額相當於雙方建交時一年的貿易額。同時,雙方在和平與安全、可持續發展、人文交流、技術創新等領域的合作也不斷加強。

中歐一致的發展目標和廣泛的共識是雙方深化合作的最大前提。歐盟在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發佈之初,就表達了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加強合作的意願。而作為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受益者,中歐都是多邊主義、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支持者,雙方只有切實加強合作,鞏固和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才能更好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和繁榮。維護全球貿易秩序,中國需要歐盟,歐盟也需要中國。

何況,通過此次會晤,中歐高層還進一步擴大了雙方的共識,而當彼此間的共同利益擴大之時,意味著彼此間的分歧也將同步縮小。求同存異下,聯合聲明不僅發表了,還收穫了眾多具體成果:包括提出在2020年達成高水平的中歐投資協定;確認展期《中歐科技合作協定》;明確推動中歐5G產業合作;重申雙方堅定支持以規則為基礎、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並致力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的立場;雙方將繼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泛歐交通運輸網絡對接等。就此,其成為李克強眼中,一份明確了中歐下一階段共同努力方向,內容豐富、成果豐碩的文件,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口中“共同的勝利”,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認為的體現歐盟對中國和中歐關係的信心的協議。

通過一系列務實合作,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瞭解到,“一帶一路”與歐盟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對接帶來的是機遇,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也不是排他的小圈子,而是中歐合作多層次的有益補充。

前不久,意大利、盧森堡相繼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使得積極響應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歐洲國家達到了22個。4月11日,借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召開之機,中國與克羅地亞也發佈了政府聯合聲明,聲明中,克羅地亞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稱將派高級別代表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以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為基礎推動合作。

不畏浮雲遮望眼。中國和歐洲雖然地處亞歐大陸兩端,相隔萬里,卻不能讓距離和文化擋住彼此相向而行的腳步。中國正在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歐洲也素有開放的傳統,中歐有必要抓住雙邊合作的“高光時刻”“擰成一股繩”,不斷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擴大互利共贏,共同促進全球治理,既為中歐民眾帶來福祉,也為世界格局注入穩定性和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