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現在請倪光南來華為搞芯片。華為會超過芯片巨頭英特爾嗎?

馬源華


請倪光南來搞芯片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實際根本行不通。


看看倪光南的簡歷的確是很厲害,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的研究與開發,曾參與研製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19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漢字處理和字符識別研究,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


然而,倪光南院士的專業並不是芯片,並且倪老今年已經80歲了,不可能還在第一線參與研發工作。科學家真正能出成果的時期大多是在中青年,很少聽說80歲以上還會有重大的科研突破,更何況芯片這樣的尖端技術每3-5年就是一代,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更新才能站在時代最前沿。


倪光南院士對於我們最大的價值在於可以利用他的影響力進行不斷呼籲,當年他提出“技工貿”的發展路線今天看來的確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然而中國搞芯片需要的不是倪光南本人,而是千千萬萬年輕的科研人才。


高挺觀點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學家,倪光南大半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電腦的操作系統和芯片上。只可惜和他創業的是柳傳志,而並非任正非!


就在本月16日,倪光南還出席了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聯合主辦的“財經中國2019V峰會”,筆者也有幸受邀參加。在會議上,倪光南詳細闡述了中興困局的深層原因。

在倪光南看來,所有高科技產業都必須自己掌握最核心的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要受制於人,人家一句話它就要休克了。這一次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我國就很難平穩地買到美國技術了。


至於題主提到的倪光南加入華為,這個出發點自然是好的,當然倪光南現在已經是耄耋之年,想要在投入到一線在工作中是不太可能了。並且,題主把研發芯片想的太簡單了,要是僅憑倪光南一己之力,也不可能那華為超越英特爾,更何況是對於高手如雲的華為呢?

說到這裡,又要為聯想感到可惜了!明明有這麼好的人才,卻以銷售立命,也難怪被網友稱為美帝良心企業!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倪光南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如果覺得小編說的在理,請點贊轉發關注我哦!


科飛貓科技公社


華為的海思麒麟芯片已經做的相當成功了,僅次於蘋果的a系列芯片。而intel根本沒有做起來手機芯片,所以手機芯片領域,華為早就超過intel了。

首先說聯想,聯想的柳傳志在權利爭奪中贏了倪光南,把其掃地出門,憑藉著倪光南研發的漢卡站穩腳跟的柳傳志帶領聯想有過輝煌,但是20年都沒有抓到除了pc以外的任何機會,不得不說,貿工技可能真的錯了,現代商業氛圍下技術才是核心競爭力。

我們來看看聯想的的收入,2017年營收3162.6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0.48億元人民幣,中國地區營收佔據了絕大多數,並且在輸血養活美洲,歐洲市場。

聯想成立的時候,以為國服務的名義邀請了技術核心人物,科學院院士倪光南加入,當時倪光南是降薪加入聯想。加入聯想後,倪光南擔任總工,放你了聯想漢卡,聯想這個公司名字也來源於聯想漢卡這個品牌,倪光南還主導開發了具有自主芯片的激光打印機、程控交換機等先進產品。

但是因為倪光南的“貿工技”落敗,所以就被掃地出門,在之後聯想上市時,做出巨大貢獻的倪光南一毛錢都沒有得到。

華為現在的手機芯片幾乎全部都是用的自己研發的海思麒麟芯片,發展的非常好,如果倪光南早期進入華為,以技術為主張的他一定是可以獲得一些發展機會的,也有可能帶領華為走向更遠的技術領域。

現在華為發展相當不錯了,芯片僅次於蘋果,和高通不相上下,倪光南現在如果加入,可能作用也是有限的,因為華為芯片太強大了。

你認為華為有可能超過蘋果嗎?


毛琳Michael


其實,沒有必要過度神化倪光南。倪光南的主要成就,實際上都是在聯想完成的。他的主要成就是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工作都是他在擔任聯想總工程師期間完成的。


倪光南在離開聯想之後,雖然在各種場合科技創新等話題,但實際上卻沒有很大的科技研發成就。和王選、王永民等同時代計算機科學家相比,倪光南的成就顯然更小。在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中,王選和王永民可是被國家表彰為改革先鋒。

再說了,華為即使有倪光南的加盟,華為和英特爾的差距還是很大。作為芯片巨頭,英特爾可不是浪得虛名,他那裡有大把的頂尖科學家和一流的工程師。他們的能力和水平並不比倪光南更差。


另外,芯片這個行業靠的是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英特創立1968年,至今有50年的產品創新和研發歷史。而華為比英特成立的時間晚了將近20年,海思半導體創立於2004年,比英特更是晚了將近40年。這幾十年的時間應刻完成了多少技術積累,豈是華為能夠輕易超越的?

始終要明白形勢比人強這個道理。大清宰相李鴻章能力再強,他面對的也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他想要把大清打造成為英法美德一樣的世界列強幾乎是不可能的。甲午海戰中,一個小日本就讓他富國強兵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2017年華為,海思半導體的營業收入不過387億元,折換成美元,就是57億美元。而英特爾當年營收達到628億美元,是海思的11倍。可見未來20年,華為都未必能夠趕得上英特爾,你就是把英特爾的總裁挖來華為海思當總裁也不管用。


財經知識局


這個話題還是值得說一說的。

聯想控股:

2017年營收3162.6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0.48億元人民幣;其中IT業務收入2993.63億元人民幣,在該年營收中佔近95%。

2018年上半年營收1565.4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28.30億元人民幣;其中IT業務貢獻的收入1438.78億元人民幣,在該上半年營收中佔大約92%。

很明顯,在聯想控股的營收結構中,IT業務板塊收入佔比超過90%。

聯想集團:

2018財年營收454億美元(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淨利潤-1.89億美元;2019財年中期營收253億美元(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淨利潤2.45億美元。

僅以2019財年中期的營收為例,在聯想集團的營收結構中:按產品業務類別劃分,智能設備業務收入佔87.5%,數據中心業務收入佔12.5%;按地區市場劃分,美洲市場佔32.5%,其次是中國市場佔24.8%,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佔24%,剩餘部分則來自亞太市場。

2018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12.74億美元,佔集團營收的也就2.8%;2017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13.62億美元,2016財年的研發費用投入14.91億美元。換言之,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連續第三個財年遞減。

●2017亞洲企業前十大高薪經營者名單。

聯想集團於1994年2月14日上市,集團主席是楊元慶。聯想集團當前主要從事個人電腦及相關業務,主要產品包括Think品牌商用電腦、Idea品牌消費電腦、服務器、工作站、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硬件設備產品,並還提供雲服務及其他相關服務。

聯想控股於2015年6月29日上市,集團主席就是柳傳志。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的母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資控股公司,業務主要由“戰略投資+財務投資”雙輪驅動。聯想控股的IT板塊,就是聯想集團。

●聯想控股“戰略投資”包括:IT信息技術(聯想集團)、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新材料。

對於聯想這家大而不強的企業,前華為員工戴輝昨天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聯想是中科院旗下的高科技企業,但這麼多年以來,聯想其實就是一家披著“高科技企業”的外衣,在國內政、企PC市場中賺取了大量利潤。“某著名商用電腦公司的總經理曾說,我的PC就是比聯想在同樣品質下便宜1000元,在政府訂單上也根本搶不過聯想,這裡的原因就是聯想長年構築了強大的政商關係,佔據了政府市場超過60%的份額”。

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後,曾一度成為了世界第一大PC廠商,但後來又落後了,不得不繼續收購各國的PC資產以充實自己的規模,同時擴大在全球的市佔率。聯想以這樣的方式,在一味追求做大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成為了西方落後產能的接盤俠。當然,西方也樂見聯想出資接盤。

聯想集團的核心能力不是技術研發創新,而主要體現在製造和供應鏈上。在“中興事件”爆發後,國人們才更加看清了聯想的真正實力,原來大家用真金白銀支持壯大起來的聯想,根本沒什麼核心技術。就連“孫宏斌曾提及自己從學校出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聯想,並坦言當時感覺沒什麼技術含量”。

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不過就是花了一筆巨資買來了一個日薄西山的品牌,對聯想來說,此項收購,無疑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和失敗。正因如此,聯想考慮到摩托羅拉的利益,還是動了私心(寧可不顧大局),所以才在5G投票中沒有支持華為(86bis會議)。

在該文章中,作者戴輝對倪光南則給了相當高的正面評價。他寫道:

中國改革開放後,中科院實行“一院兩制”,中科院計算所創辦了計算所公司(聯想的前身)。把一個實體分離出去,在很短的時間裡投入了130餘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價值上億元的知識產權,和工資、場地、設備,以及計算所的商譽和貸款擔保能力等資源能力。

聯想創立之初,柳傳志其實算不上是真正推動聯想創業成功的核心人物。聯想在技術領域的靈魂人物,也就是聯想總工倪光南所發明的聯想漢卡在當時極其暢銷,聯想也正是由倪光南發明的聯想漢卡而得名。聯想的核心設備產品PC電腦,也是倪光南一手做出來的。倪光南還主導開發了具有自主芯片的激光打印機、程控交換機等先進產品。只是讓人感到可惜的是,柳傳志當初硬要鐵了心堅持讓聯想走“貿工技”路線,與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完全背道而馳。倪光南被柳傳志排擠出聯想後,聯想從此也就喪失了這些好不容易得來的技術先發優勢。

回到本次問題,我們都知道,倪光南今年已快80歲了。現在你說倪光南加入華為去做芯片,也不現實。但有一點,倪光南一再提出核心技術要自己掌握的觀點和主張,是正確的,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理解和支持。而在華為內部,與倪光南持這一觀點的,也該大有人在吧。


我為科技狂


每看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想罵擬題的:傻B玩意,芯片產業是一個倪光南能搞起來的嗎,要是這樣,任總早就花天價請他出山了。當今世界,芯片產業是一個技術含量高、涉及範圍廣、全球協作性強的產業、任何個人在這個行業都微不足道、塵埃都不及。最近聽說個新名詞,叫芯片生態,這個產業,是上下游協作的產物,不要說一個倪光南,即使十個倪光南在這個行業裡也算不上什麼。再者,華為之所以成功,絕不是任正非一個人的本事,而是成千上萬華為人和與之相干的人努力的結果。在華為工作過,瞭解華為企業的文化的人都知道。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去本地化就是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一件偉大的事件,就不要說華為找個倪能怎麼招了,因為倪在整個芯片產業中也真的不能怎麼招。若他個人能怎麼招,他從聯想被柳趕出來後,早就怎麼招了。

所以柳傳志也不是傻子,任老闆也非常人,任何一個人都比你我聰明,在這個行業中都比你我站得高、看得遠,一個人改變不了世界,古來如此、現也一樣、將來也是。對於芯片行業,絕不是一個企業的事,甚至都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是各個企業合作的事。任何打上政治標籤的企業都要死比,都要完蛋。


Robinson88


至少短時間不可能,英特爾在計算機芯片領域具有壟斷地位,否則的話為什麼華為不請倪光南院士來華為呢?那華為到底是在等什麼?

華為其實也是走的貿工技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華為與聯想、貿工技與技工貿、做大還是做強等諸多討論,不光我們在想,當年任正非、柳傳志、倪光南也都在討論。

很多人認為聯想為甚麼到現在還是一個組裝廠,但是華為已經成為了擁有眾多核心技術的科技巨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聯想選擇了貿工技、而華為選擇了技工貿。

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華為其實也是走的貿工技路線,只是華為這條路走通了,但是聯想最後一步“技”沒有走成功,只走好了前兩步。

聯想養尊處優、華為居安思危

聯想與華為的發展境遇有了太大的差異了。

任正非老爺子雖然背景強大,但是早期華為卻發展非常艱難;聯想背靠中科院的資源,有錢有人基本上不用擔心吃穿問題,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聯想發展的時候遇上了中國PC行業興起最好的時候,可以說是活得非常滋潤,根本沒有任何市場壓力。華為就不一樣了,華為當年倒賣設備九死一生,命脈都被掌握在別人手裡,隨時可能被別人斷貨,後來開始山寨大廠的設備,比如思科這些企業的電訊設備、交換機等等,也同樣擔心別人把你告上法庭。

因此聯想沒有走上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之路,還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趕上了PC的好時候,活得很滋潤,相反華為早期活得戰戰兢兢,就必須勵精圖治,擺脫被別人掐住咽喉命脈的發展方式。

華為不缺倪光南、芯片與芯片是有壁壘的

大家想一下,為什麼高通做不了PC的處理器呢?為什麼英特爾做不了移動處理器呢?為什麼移動處理器廠商百花齊放,但是PC處理器卻幾乎是英特爾的獨角戲呢?

電腦處理器跟移動處理器不一樣,除了蘋果、高通、三星有自主架構的能力,華為海思麒麟、聯發科、展訊等等都需要極大程度的藉助ARM公版架構,大家在很多核心架構方向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不過PC處理器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你要做就得另起爐灶,軟件廠商、硬件廠商不會為你買單,何況Android還有Java虛擬機,難道你要在PC上增加一層虛擬機嗎?

龍芯做了這麼多年,還是沒做起來,不光是這群人無能,而是現實本身就這麼殘酷,華為不缺倪光南,也許缺少倪總工這麼一位有遠見的科學家,但是科學家的idea不能完整的商業化那又有何用?

記住:好的技術一定要商業化才能有真正的價值。

任何不能商業化的工程技術,都是一堆廢紙!

這跟什麼理論物理、數論等這些基礎學科不一樣,也許不能直接用於商業化,但是好的工程技術一定是要能夠商業化才能有真正的價值的。

當年倪光南院士和柳傳志意見相左,為什麼大家選擇了柳傳志而不是倪光南呢?倪光南院士是偉大的科學家,但是未必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否則老爺子到了另外一個環境同樣能創造一片天地,就像當年仙童半導體一樣,八叛徒即使不在仙童,同樣能夠締造商業神話,謝麗爾桑德伯格能在Google成功,到了Facebook她同樣是頂級職業經理人。

誠然,華為已經拉開聯想一個檔次,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聯想畢竟還有70%的營業收入來自海外,這對於大家可能意義不重要,但是對於國家還是蠻重要的,相當於聯想每年能為國家增加數千億的外匯儲備。

聯想成不成功無所謂,只要最終由中國的企業成功就可以了,比如華為在5G通信領域的成就,比如百度在AI方面的成就,都已經是世界金字塔塔尖的成就,未來我們還會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有自己的芯片,只是需要我們太多人去奮鬥。


文章為字節跳動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專稿,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我是一名互聯網技術從業者、也是一位創業者,全網原創文章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賬號,我們一起探討互聯網、暢聊足球和籃球!

EmacserVimer


中央同意科技板推出以及中央決定劉士餘去農村供銷合作社就為中國大力支持發展自己國家的高尖端科技成為世界最強大國指明瞭方向,華為公司為全國帶了個好頭,一億四千多萬股民高興支持點贊👍👍👍。十幾年前的格力電器創業板發行價才2元5角首發上市1900萬小盤股首日開盤17元慢慢上漲十幾年至今復權價8600元一股現價45元一股市值3000多億標準的成長股,十幾年前你支持他買入用十幾萬買入一萬一千股現在全部都對現你不是億萬富翁了,所以現在科技板推出又為你們提供千載難縫的機遇,二小股票才能長大成長長大,千千萬萬個格力電器小市值科技股票急需要資金支持……。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的華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成為引領世界芯片之王!


超爽撿到100塊


你搞PC芯片老實說就是得先虧個最少十年在想盈利的好吧?

這玩意不是少一兩個領導,一兩個科研單位的事情的呢,就說美國現在英特爾或者AMD一個70年出生如今50歲左右的管理層,人家20歲讀書的時期在80年代,而我們80年代的計算機水平課程有多差的呢?

搞研發,美國有硅谷的呢,中國好像沒這種的地方的吧?美國能吸引歐美日韓印度的一系列人才來美工作的呢?我們能拉到東南亞,拉丁美,非洲老黑來幫我們做研究🐴美國即便是領先那麼多年,還是得有其他國家的公司跟人才一起來研究的了呢。

美國在某些研究的領域裡面出現問題了,可以找印度的大牛,可以高薪聘請英法的專業團隊,可以找日韓做技術,我一直都說說過的了呢,我們在很多領域上面的技術水平並非比某個國產差的呢,而是人家全球化的技術分佈跟吸引人才的計劃,我們在有本事搞,歐洲不賣專利技術過來,印度的人才不來,日韓臺的技術拒絕合作,那樣花出去的錢真的不亞於航母了的呢。

華為這個事情我還是得說,很多專利技術都是某國主導,然後收購一些企業的工作團隊來進行完成了的呢。

除非國家組織來進行芯片研究,不然這玩意足矣讓聯想這種企業三年之內倒閉的呢。

柳傳志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就說幹這個沒意義,在當時的時代來說是完全沒有錯的呢,你上哪找人才跟技術支持去?教育水平都不行,拿什麼搞的呢?別天天拿原子彈跟航母說事,印度也有航母的啊,朝鮮也有原子彈的呢,人家想幫你這個不難的呢,想要封鎖的話也是沒轍的了呢。

我還是那句話的,領導也就那麼回事,人才跟市場才是大問題的了。


Destiny71454990


抱歉啊,前兩天用的是手機語音輸入,所有有錯字,改起來費勁,現有有時間了,改一下錯字,省得大家知道我是小學沒畢業。


一,倪光南不懂技術,她只是希望國家會有芯片那個產業。

二,CPU分好幾類,摩托羅拉,三星,英特爾,還有臺灣的,聯科發,國內還有幾家。

三,CPU授權,只有兩三種,不論誰家搞,就是這兩三種,需要授權的。

四,設計CPU普通大學生都快能設計出來,但是你能做出更好的CPU嗎?

五,這個簡單的製作,拋開版權,軍方就能做出來世界任何一種CPU,但是版權問題不能使用。

六,光南同志當然知道CPU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就是給他100個億,他也只能從簡單的CPU 開始做,並且需要重新獲取版權。

七、國內CPU廠家前赴後繼,為名的為利的都或多或少的有成長起來,倒下去的。

八,Cpu生態世界已經完善,就算大家有技術可以再設計組另一種CPU來,沒有生態但是也沒法用。

九、另外說一種大家很少聽過的CPU技術: 蘇聯,蘇聯的CPU當初是 3進制的,世界獨一的3進制,在加密、傳送方面很少有破解的,沒人研究,現在不是已經封存起來了嗎。

十,所以不論誰到華為設計CPU還是需要ARM英國授權的,再繼續開發新CPU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完成的。

十一、光南同志眼光是獨特的,比如手機系統,他就任為 微信 小小加工一下就可做手機系統,我自己也這麼認為,可微信做出來了嗎,至少現在沒有。

十二,不要光南同志,華為不是已經設計出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