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漯河有新十景

1、漯河小商橋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小商橋位於臨潁縣黃帝廟鄉小商橋南小商河(潁河故道)上。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長20.87米,寬6.67米。大拱競誇11.6米,矢高2.13米,矢跨比為1/5,拱券面厚0.65米,小拱淨跨2.13米,矢高1.2米,兩岸小拱腳間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並列砌築而成,主孔每塊拱石間均由咬鐵連接。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託,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據方誌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築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小商橋是一座時代較早的古石橋,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研究建築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1986年小商橋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大修。

2、許慎文化園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許慎文化園依託許慎墓規劃建設而成,是集文物保護、許慎文化博覽、漢字文化觀光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許慎(約公元58年-約147年)字叔重,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他因編撰了《五經異義》、《孝經孔氏古文說》等被時人譽為“五經無雙”;又因編撰了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被後世譽為“中華字聖”。許慎的學術成就不僅開創中國文字學的先河,對訓詁學、經學、音韻學等學科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以上學界對許慎皆懷有莫大的尊重和推崇,為了紀念這位為中華文化傳承花費畢生精力的文化先賢,自1983年開始學界先後八次在漯河召開關於許慎的學術會議。很多學者致電、致信要求漯河政府修繕許慎墓園。許慎墓位於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鎮許村莊(許慎曾經居住的村子,東漢時叫萬歲裡)東,東臨京港澳高速,西毗沙河,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文化園於2008年9月開園。

3、沙澧河風景區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漯河市沙澧河風景區,位於漯河市境內,依託沙、澧兩河而建,總面積622公頃(含水域)。沙河、澧河在市區交匯,橫貫全城,兩河清水,四岸翠綠,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景區以典型的都市休閒遊、水上觀光、水上娛樂等旅遊新業態為發展方向,不斷加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開發都市休閒旅遊項目、提升景區經營管理水平,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遊客的一致好評。2010年6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8月被授予河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11年4月被評為河南省十佳城市濱河景觀,目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建設按照整體性、生態性、趣味性、親水性原則,注重本土文化、歷史故事的展現。沙澧河風景區從西到東橫貫漯河市區,主要分為五個區段:107國道澧河橋到嵩山路澧河橋,該區段精心設計了五個景觀節點,分別為水舞漯韻、秋蟲伏梭、碧水沙洲、四面鶯歌、空中花園;107國道沙河橋到嵩山路沙河橋,該區段有“西灣晨霞”和“芳風雅頌”

4、神州鳥園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最大的鳥文化主題樂園棲鳳歡樂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神州鳥園以“潁川棲鳳”為文化依託,以“鳳凰五子”為主題形象,建成八大鳥主題園區、24個大型機械項目、豫中南最大室外兒童樂園——童話世界、動物城、三大主題場館、三大主題街區、大型鳥藝表演場等景點。園內有160多種、8000餘隻珍稀鳥類,如丹頂鶴、朱䴉、白尾海雕、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夢幻奇趣鳥王國、大型益智科普基地、時尚嗨玩勝地為您開啟浪漫歡樂之旅。八大主題鳥園:國內最大生態鳥王國、沙漠風情鴕鳥園、南美風情園——鸚鵡會所、鳥中大熊貓——朱䴉、喜鵲迎賓、遠古鳥園、仙鶴園、孔雀部落;24個大型機械項目:河南唯一遊龍戲鳳、60米高飛龍在天、大漠飛鷹(大擺錘)、高空飛翔、香帥號(海盜船)、小鳥依人(超級鞦韆)、鳳凰涅槃(勇敢者轉盤)等大型遊樂項目極致玩樂;童話世界:豫中南最大室外兒童樂園,大青蟲過山車、救火勇士、海馬精靈

5、開源金鳳凰鳥文化樂園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開源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南郊,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漯河市自然資源匱乏、無山水資源的情況下,村辦企業開源集團敢為人先、銳意創新、高端規劃、差異競爭,以休閒旅遊為特色,藉助文化創意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將傾力打造夢幻般的休閒樂園——開源旅遊景區,景區主要景點有:全國最大鳥類文化主題樂園——金鳳凰鳥文化樂園;全國旅遊特色產品博物館小鎮、中原民俗文化展示目的地——河上街古鎮;有集夢幻、探險、遊樂、益智為一體的兒童樂園——精靈王國;鳥主題博物館——金鳳凰自然博物館、受降紀念廣場等景點。 景區緊鄰京港澳高速、寧洛高速、107國道,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景區內豫中南遊客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星級酒店、仿古體驗客棧、旅遊購物步行街區、電玩娛樂中心、特色餐飲街區等設施配套完善,服務體系完整,空間佈局合理,為遊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春節河上街廟會、金秋菊花展、鳥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6、南街村觀光園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南街村景區是國家旅遊局首批命名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4A級景區,河南省著名紅色旅遊景點之一,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南街村旅遊以發展模式、教育理念、發展方針、分配辦法、生活方式及創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偉大實踐為特色,全面展示南街村獨特的紅色人文景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奮鬥,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第一雷鋒村等。十多年來,南街村以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和輝煌的成就,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參觀。近年來,南街村形成了以文化園區、工業園區、高新農業園區、村民住宅遊覽區、文化教育遊覽區、廣場文化展示區、珍奇植物園區和革命傳統教育區八大觀光內容的大型紅色旅遊景區。南街村景區是國家旅遊局首批命名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4A級景區,河南省著名紅色旅遊景點之一,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南街村旅遊以發展模式、教育理念、發展方針、分配辦法、生活方式及創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偉大實踐為特色

7、陳星聚紀念館 AAA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陳星聚墓園位於臨潁縣臺陳鎮臺陳村,建成於1889年。由於當時清政府追封他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園修建時間長達4年,墓前有華表、碑碣,墓道兩側矗立著姿態各異的石人、石獅、石馬、石羊、石猴等,整個墓園古柏森森,莊嚴肅穆。2004年11月臨潁縣人民政府把陳星聚墓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3月原省委書記徐光春批示:把陳星聚墓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促進祖國統一的平臺、弘揚中原文化的載體、推動旅遊發展的景觀。2008年6月陳星聚墓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動工興建陳星聚紀念館。陳星聚紀念館規劃佔地面積17360平方米,南北長248米,東西寬70米,修建了享堂、石牌坊、正門、掖門、生平陳列室、石橋及停車場、圍牆等配套項目。一期工程共投資1500萬元,建設工期歷時9個月,於2009年3月竣工。工程恢復了原有的石像,並對石牌坊、石彩橋、掖門、前門等進行了擴建。

8、化身臺興國寺 AA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這座臺子上的是一座寺院,名叫興國寺.它始建隋代,毀於兵火,明嘉靖年重建,寺內有600年齡白果樹一株,高4丈餘,4人合抱。如今,古老的化身臺興國寺是漯河市唯一對外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化身臺興國寺簡介化身臺位於郾城西11公里龍城鎮李灣村北約1公里處。臺高8.3米,東四寬180米,南北長130米,面積約23400平方米。屬龍山文化遺址。古碑記載:化身臺,但云其夫行於外,其妻朝暮登臺望之,心志攣凝,久而立化為石,因以名——化身臺。化身臺八方位正,五行氣和,四野拱而平,若立若陵,不圓不方,磊磊然。而鍾靈不異於靈鷲峰也。臺頂古剎興國寺之初建,不知何代,明永樂初僧人得臺槽刻其文曰:“大唐開元元年興國寺造”。即物索證,則全唐以來之盛時也。化身臺創基淵深。歷代而下,田革糜常,幾度興衰。僧人重建卓錫於此。明正德玖元(公元1506年)更新。嘉靖二十六年,當地居民積資復修,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再次重修

9、郾城文廟大成殿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郾城文廟大成殿:郾城文廟位於老郾城城區黃河西路(現在郾城文化旅遊局後院),古代時專供儒生聚學授書的地方。始稱儒宮,為唐代元和年間溵州刺史高承興建。元至正後相繼擴建。明洪武三年改稱孔廟。永樂年間又恢復原稱。明清時代又修建了16間,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建景文書院於文廟西側,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古建築群,曾經為郾城古八景之首,有魁星門、泮水池、 廊房、啟聖祠、明倫堂、大成殿等。現在的文廟大成殿是一處帶有元代建築風格的明代早期建築,據《郾城縣誌》記載:文廟大成殿系文廟的宮殿式主體建築,在文廟北段中軸線上。目前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為純木結構,坐北向南,為單簷歇山式構造,灰色和綠色琉璃瓦頂。其中升昂、斗拱等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特點,綠色琉璃瓦覆蓋殿頂,殿內立二人合抱頂樑柱,原柱上飾蟠龍形象,工藝精美,生動逼真,堪稱古代藝術傑作。殿高11米,長20.4米,寬12.6米,約260平方米,進深三間。

10、郾城九女冢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壯觀九女冢:九女冢,俗稱九女城。位於郾城縣城西北35裡新店鎮臺王村。九座墓冢大小無異,分東西兩排,東排五、西排四。南北長195米,東西80米,佔地三畝餘。長期以來,對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眾說紛紜。其主要有四說:其一,金代九女避亂,遇賊不肯受辱同死其處,遂為九女冢;其二,九女與近族兄弟爭其父遺產繼承權,被縣官錯判含冤九泉。其三,九女因避風雨,不幸遇難身亡;其四,九天玄女葬此。四說殊異,無證可考。這裡選傳說一二,供讀者品味。據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都咸陽。他即位後傳下聖旨,要在普天底下挑選美女供其享樂。他派使臣在中國東部挑選了九個美女,在送往咸陽的路上經過這裡。這九個良家女想到家中父母兄妹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想到將要遭遇的蹂躪和不幸,悲傷交加,痛不欲生。他們共同發誓:寧死不入宮。於是碰頭而亡,都死在這裡了。後人為了紀念九女的貞烈,修建了九女冢。

漯河還有老八景:

第一景:龍塔古篆

在郾城區第一實驗中學院內的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身形似古塔,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龍石柱支撐,且有古樸篆書刻於其上的柱狀文物,這就是有名的郾城八大景之一的龍塔古篆。因其建於唐代佛教名剎彼岸寺內,且為記載彼岸寺興衰始末及佛家傳經之事,故史稱“彼岸寺經幢”。又因其幢基為石刻八角形香水海池,且擁幢於其上,所以又叫“香水海石幢”。 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眾,而於佛前建之”。可以鎮魔驅邪、護佑太平。郾城龍塔古篆既彼岸寺經幢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通體高12.18米,由底盤,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幢頂等部分構造而成。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保護文物”。 底盤為直徑5米的八角形香水海池,內刻海浪蛟龍,海巖浮雕有亭臺樓閣,禪堂佛殿,高山流水,蒼松翠柏,儀仗出行,車鑾戶輿,西天取經故事,講經說法活動……。基座取須彌山之意,分上下兩層。下層是一八面體浮雕巨石,雕刻天龍八部形象,上層是八根透雕蟠龍石柱支撐的正方形浮雕巨石,雕刻四大天王神像。浮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篆文碑為主體部分,高2.9米,重九噸餘,為一方體抹稜大青石,上鐫:重修郾城縣彼岸寺銘。為八分古篆書寫。其書法鐫刻渾圓,皆為世間絕品。碑上為廡殿式護碑石蓋,雕有仿屋簷形石椽,石瓦和麒麟,雲中仙子等。 造像碑與碑座,通高近5米。碑座高1.45米,為雙層,上層雕刻蓮花臺座,下層為伎樂仙人,或吹竽、或吹簫、或吹螺、或擊鼓、或吹笛、或擊築、或舞蹈,打鼓者為雙首共命鳥。造像碑高3.09米,為八稜體,每面雕57尊羅漢和3尊佛像,共計456尊羅漢和24尊佛像。 幢頂為七伎密巖式八脊挑角飛簷,簷下雕仿木斗拱,頂端置寶瓶。龍塔古篆是我國現存古代典型多層石刻建築,連接處均為榫枘銜接,浮雕造形,圖案設計獨具匠心,石篆書寫,鐫刻刀法堪稱絕品,整體佈局、建築結構風格奇異,實屬一座大型石刻工藝珍品,至今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雕刻多取自佛教經典故事,營造一種佛家講經中的祥和氣氛。其中雙首共命鳥更有特別的寓意,這個鳥有兩個腦袋,一個勤快,一個懶惰,一個吃飽另一個也不餓,這主要是宣傳一種和諧。 按照現有的龍塔古篆碑刻記載,彼岸寺和歷代名人有著不解的緣分,唐代的韓愈、杜甫、劉長卿、公孫大娘,宋代的蘇轍、蘇軾,元代的元好問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跡。直至新中國成立前,還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來此拓片。明朝文人謝公翼在《八景新題·龍塔古篆》曰:石壇孤影映山門,古篆蜿蜒亦尚存,松雪中郎何可問,筆鋒總已重乾坤。 清朝順治進士,郾城知縣荊其敦也題詩曰:誰勒方幢石佛前,縱橫玉盤峰山顛,風霜蝕盡龍蛇跡,不使人知魏晉年。(王學儒)隱水指沙河,原名為溵水,發源於石人山。相傳在上古時期,帝堯經過訪賢,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給德高望重的巢父,巢父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不肯受任,便躲走隱居在潁水之陽,溵水沿岸,耕田而食,垂釣度日,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因“隱”與“溵”諧音,又加大家崇拜巢父,所以這裡的人們便把“溵水”變成“隱水”。隱水自西抵郾,繞縣東南,經螺彎(今漯河市西)匯澧河奔騰東去。 “隱水風帆”一景處在郾城古城南城樓之南沿河一帶。古時候,從現在的小南街往南是一條寬闊的道路,一直到沙河渡口,渡口西側有一塊巨大青石,石面光潔如玉,清亮如鏡。這裡為水上航運的重要碼頭,許多船隻常聚泊在這裡進行交易。每天早晨,旭日東昇,紅霞映照,碧水金波,白帆點點;傍晚,夕陽餘暉撒滿河面,暮歸漁船,笑語歡歌,市人登城凝望,常留連忘返,陶醉其中。更為奇特的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河面之美景盡映於青石石面之上,美妙如畫,遊人聞之蜂擁而至,爭相觀賞,“隱水風帆”因此得名,並聲名遠播。 明代詩人謝公翼曾題詩曰:城頭煙色映青山,城底清流復幾彎,何處客舟樓外過,東風吹送一帆間。

第二景 ,隱水風帆

隱水指沙河,原名為溵水,發源於石人山。相傳在上古時期,帝堯經過訪賢,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給德高望重的巢父,巢父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不肯受任,便躲走隱居在潁水之陽,溵水沿岸,耕田而食,垂釣度日,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因“隱”與“溵”諧音,又加大家崇拜巢父,所以這裡的人們便把“溵水”變成“隱水”。隱水自西抵郾,繞縣東南,經螺彎(今漯河市西)匯澧河奔騰東去。 “隱水風帆”一景處在郾城古城南城樓之南沿河一帶。古時候,從現在的小南街往南是一條寬闊的道路,一直到沙河渡口,渡口西側有一塊巨大青石,石面光潔如玉,清亮如鏡。這裡為水上航運的重要碼頭,許多船隻常聚泊在這裡進行交易。每天早晨,旭日東昇,紅霞映照,碧水金波,白帆點點;傍晚,夕陽餘暉撒滿河面,暮歸漁船,笑語歡歌,市人登城凝望,常留連忘返,陶醉其中。更為奇特的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河面之美景盡映於青石石面之上,美妙如畫,遊人聞之蜂擁而至,爭相觀賞,“隱水風帆”因此得名,並聲名遠播。 明代詩人謝公翼曾題詩曰:城頭煙色映青山,城底清流復幾彎,何處客舟樓外過,東風吹送一帆間。

第三,崇崗飲社

崇崗飲社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叫“飲社”,另一種叫“吟社”。 “飲社”。據史料記載,崇崗(今郾城西北25公里裴城鎮境內的宋崗),北門外一座古廟叫商高宗廟,是為紀念商高宗滅蝗而建。傳說商高宗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到了商朝中葉,河南中部發生蝗蟲災害,商高宗武丁便率文武百官、兵丁百姓撲打蝗蟲,使農業獲得收成,避免了一場饑荒,農民深受感動,為紀念皇恩浩蕩,自願捐錢,在崇崗北門外建築此廟。在高宗廟西,有一個二百畝大的湖泊,形狀像一個遠遠的臉盆,故名“盆湖”。湖岸楊柳環繞,湖邊蘆葦叢生,湖中水草片片,草下魚蝦肥胖,水中蓮花搖曳,泥中蓮藕橫生。農閒之時,便有許多農夫在湖裡駕小舟、蕩木筏,撒網捕魚,拉撈水草,他們哼著小曲,喊著號子,有漁歌互答、鶯曲對唱之妙。這種怡然自得的樂趣被天上的仙子發現了,後來每到夜深人靜之時,農夫不在湖中作業,天宮裡那些飄渺仙子或乘風、或騎鶴、或騎牛、或坐驢,下臨盆湖,乘興遊玩。神仙乘坐畫舫,擺下酒宴,上對一輪明月,下臨一湖清水,調好琴瑟,傾滿玉液,一邊彈唱,一邊飲酒。此時此刻,杯盤撞擊之聲不斷,絲竹歌吟之聲不絕,此美妙仙境偶被一夜行人發現,以後便廣為傳誦。 明代文人謝公翼曾題詩曰:由來飲社久消沉,廟祀高崗自古今,試看撲蝗一片石,令人猶識帝王心。 “崇崗飲社”也因此而得名。商高宗廟正殿的北山牆上有壁畫畫著這一景物,更使“飲社”一景趨於逼真。 “吟社”。據商高宗廟廟碑記載,商高宗廟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光二年,重修於明代萬曆年間,最後一次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間。高宗廟裡數十株松柏樹,高三丈餘,腰圍合抱,樹齡五百歲之多。廟內青石碑近百通,高的丈餘,矮的七八尺,高碑烏龜相馱,低碑石座固定,僅正殿的搶廈裡就有矮碑六排三十通。傳說在石碑上摩擦饅頭,小孩吃了成人,可勉災不死。所以,每當三月三、六月六廟會之際,或春節、元宵節期間,四鄉八鄰的香客,趕廟會的人們便帶著小孩來到廟中摩饅頭,久而久之,殿內石碑被摩得光亮,可以當鏡,碑上的字跡也就辨認不清了。廟內碣高碑多,號為碑林,聲名遠播。廟堂東依起伏小丘,西臨盆湖,周圍數條逶迤小渠,丘青水秀,別具特色。尤其陽春、仲秋之時,百花爭豔,風和日麗,千鳥竟唱,更加誘人。每當此時,富豪鄉紳,紈絝之弟,文人雅士,墨客騷人,常常來此踏青遊玩,觀賞廟景,結社吟詩,故有“吟社”之名。 清代詩人楊祥雲為之題詩曰:驅蝗德意足千秋,社鼓年年祀子悠,但欲斯民沾雨露,不辭萬乘廣巡遊。

第四,老檜煙籠

在古郾城東南30裡處有一條小河,名叫回曲河。小河南岸有一個村莊,叫檜樹王村。據《郾城縣誌》記載,自唐代以來,村子附近靠河岸的地方就生長著一棵檜樹,高數丈,有三人合抱那麼粗,其葉如碧海,樹如蒼龍,樹陰過畝。因其樹大葉茂,晴天能遮陽,雨天能避雨,所以這棵樹下便成了當地人納涼避雨的好去處。特別是夏季,村上的老少爺兒們便把這裡當成吃飯場兒,大家經常端著飯碗聚集在樹下,一邊納涼避暑,一邊談天說地,論古道今,其樂融融。 傳說樹上住有仙人,因此,對這棵檜樹誰也不敢褻瀆和毀壞。尤其每到陽春三月和仲秋時節,村莊裡飄出的炊煙像浮雲一樣常在巨大的樹冠上繚繞,檜樹的枝條在籠罩著的煙雲裡隨風飄動,像一條條龍蛇在遊動,遠遠望去,有一種雲纏霧繞的朦朧之美,更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老檜煙籠”這一景便由此而來。清代詩人楊祥雲曾寫詩讚道:貞幹凌霄幾百春,森森古樹抱龍鱗。樵夫不敢操斧問,煙靄雲深如有神。 明代文人謝公翼也題詩讚美曰:虯幹凌霄絕世姿,千秋雨露共相宜,村中盡日惟樵牧,不及秦皇漢武時

第五,周坡,

據歷史傳說原為周朝嫡親姬延的封地。姬延是東周最後一個帝王,死後諡號為赧王,因此他封地內的一個坡就叫赧王坡,即周坡。 赧王在位五十八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正是諸侯割據,戰亂紛起,周朝逐漸衰退的時期。公元前278年,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韓、趙、魏,即今西平棠溪及郾城一帶)出擊,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結果,由於四國的兵馬未到,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此後,秦軍攻下韓國的陽城、負黍後,直撲東周王城。姬延在西周公勸說下,被迫率領臣下和宗室,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地點在原郾城縣南部,現在屬西平縣,那是一個方圓500餘畝的低窪積水坡地。這時,實際上週朝已經名存實亡,姬延死後諡號為赧王。 姬延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君王,每天飲酒作樂,非飲即睡,不理朝政,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亡他鄉,致使八百年周朝江山毀於一旦,斷送在姬延手裡。老百姓怒恨他,又根據赧、懶兩個字的讀音相近,便把他稱為周懶王,又將周坡稱為懶王坡,當地群眾的習慣又把懶王坡念成了老王坡,一直流傳至今。據說老王坡十里之內沒有村莊,每到雨後,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水波浩渺,煙霧繚繞。從遠處觀望,朦朧中隱隱現出一座城市,城頭旌旗獵獵,店鋪林立,有蓬萊仙境之美。可是當人走近時,一切都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海市蜃樓”景象。清朝順治年間,郾城知縣荊其敦有詩讚曰:海市相遇蜃樓遠,蓬萊未到見神仙,至今傳說樓臺景,猶見周坡遍市環。

第六、鄧湖蓮歌

這一景在原郾城縣西南15公里之鄧襄鄉,即現在召陵區鄧襄鎮。據《福嚴寺碑記》載:春秋時期,鄧侯封王鄧襄,築寨而居,名曰鄧襄寨。寨的東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稱為鄧湖。湖中有一高臺,臺上有一座精美的建築,是鄧侯遊玩之所。湖內雲影波光,蓮荷搖弋,每逢盛夏,滿湖的荷花被風一吹,互相碰撞,發出響聲,如金鐘玉佩,悅耳動聽,“鄧湖蓮歌”便由此而來。楊祥元有詩讚曰:石亂雲深不記年,誰將精舍建臺巔。鄧侯歌舞無從問,湖內香分茂叔蓮。(注:茂叔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字,他寫的散文《愛蓮說》千古傳頌,後人稱高雅的蓮花為茂叔蓮

第七、裴城夜雨

這一景在郾城區裴城鎮西南之裴城村。這個村在唐朝以前叫回曲鎮,因為村的西頭臨回曲河而得名。回曲鎮為啥改名為裴城呢?因為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裴度在這裡住過,他的最大功績就是平吳元濟之亂,使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宣告結束,維護了唐朝中央政權的統一。裴度在郾城住了四個月,備受郾城老百姓的愛戴,併為他建廟立祠。至今,裴城村裴晉公祠(現在的裴城小學)還有兩通高大的石碑,碑文上記載著裴度在郾城的事蹟。清代詩人郭子嶙《過回曲河有感》詩曰:“裴相屯兵回曲河,銜枚雪夜鬥池鵝,論功可賀羊開府,銘功堪同漢伏波。”又據傳,裴城西門外有一片樹林,每到夜晚,樹林中霧靄朦朧,小雨霏霏,白鷺棲息,幽深莫測,樹林上空雁叫鶴鳴,如詩似畫,即便是清風朗月亦是如此。白天,樹林中卻雲收雨住,靜謐異常,“裴城夜雨”這一景便由此而來。楊祥元有詩讚曰:“赤誠義膽壯風雲,將士同心建大勳。自從駐師郾城後,老少喜說裴將軍。”詩人謝公翼亦有詩讚曰: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對棋枰。一行雁度長空裡,疑是當年入蔡聲。

八、召陵雪霽

在現召陵區召陵鎮召陵村。召陵,歷史悠久,春秋時代齊桓公率領八國諸侯與楚國抗衡,在此會盟,東漢時期這裡是汝南郡召陵縣,文宗字祖許慎就出生在這裡。相傳,每當夏秋之際,五更微明之時,遠處可看到召陵崗上空雪花飛舞,大地一片潔白,房屋樹木如銀妝素裹,街道村落如粉汝玉砌,一派北國風光,見者莫不稱奇。但在走近看時,一切又化為烏有,這便是“召陵雪霽”的來歷。由此,召陵又名雪城。另據《郾城縣誌》記載:南宋高宗時,抗金名將岳飛駐兵郾城,黎明時分,有一哨兵起來解手,遠遠看見召陵崗一片雪白,不禁驚叫起來,眾將士被他的叫聲驚醒,也都起來觀看,人人稱奇。岳飛仔細察看一番後,向大家解釋說:這是大氣與太陽光的一種反射。雪霽的意思是雪後轉晴,太陽一出,雪的幻景就不存在了,眾將士才恍然大悟。楊祥元有詩讚曰:彤雲散盡曉天晴,白雪皎如牛耳盟。假使苞茅不問楚,而今誰識召陵城。(注:牛耳盟,又叫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牲血,主盟的人親手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包茅,是成束的青茅草,古代祭祀的時候,用於過濾酒渣。)

王季立詩中所說的隱陽(即郾城)八景,地方誌稱之為前八景;明末至清朝再至民國,郾城還有一個八景,人們叫它後八景。前八景知道的人少,後八景知道的人多。郾城的後八景是,龍塔古篆、氵隱水風帆、崇崗飲社、老檜煙籠、周坡曉市、鄧湖蓮歌、裴城夜雨、召陵雪霽。除龍塔古篆(即明朝時期的“僧幢古碣”)保留外,其餘都是新增加的

漯河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遊玩嗎?快來看看吧!美景不容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