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把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刘彻的话,有没有机会翻盘呢?东汉会不会继续延续呢?

夏天荷薄夜


这个问题脑洞历史菌来回答。

先说结论——不会。

与最高赞回答的观点相反。高赞回答中提及汉武帝刘彻的理政气势,但我要说的是:人永远无法对抗历史。

这里很想引用刘慈欣《三体》中的一段佳句:

孩子问,他们是烈士吗?妈妈说,不是。他们是敌人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历史。

历史的强大从不外露,它就是一只沉默的、不停向前的滚滚车轮,永远不会因为螳螂在前阻拦而停下。所以我要说,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大人物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超级赛亚人除外)。

一个王朝走到末年,从政策到民生,从朝廷到社会基层,大大小小的角角落落,它一定是百弊丛生的。比如汉王朝崩溃的起点——黄巾之乱。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适用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规则:连续的战乱、大量的土地兼并容易产生无家可归的流民,流民没有了生活的希望,他们就会赌上自己的一切去反抗命运的不公。大白话就是,他们会造反(详情参考朱元璋的起家之路)。



这是社会环境,我们再来看政治环境:哪怕只读过《三国演义》的历史爱好者也知道,汉献帝刘协,他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不管是奸贼董卓还是丞相曹操,他的头上一直都压着一个爸爸。傀儡之所以是傀儡,根本在于有着操纵傀儡的木偶师。所以说光把傀儡换掉是没有用的,如果二杆子精神大发非要把刘协换成刘彻来挽救大汉,估计刘彻刚刚施展出一点雄才大略就被董卓给一刀杀了。

您这不是害他呢吗!

汉武帝登基之时,汉朝刚刚经历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富民安。说句实在话,这时候只要不是位昏庸暴虐到极点的皇帝,基本都能够安坐龙椅,平稳传位。

所以说,历史,那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去改变的。真正能改变历史的,是人民。

最后说句厚道话,虽然我倾向于刘彻也无法挽救弊端丛生的东汉。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把一个人换成另一个人,来处理一件事,会发生什么,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把刘彻和刘协互换,汉献帝就不是汉献帝了,汉武帝也不是汉武帝了。

所以说,把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刘彻的话,有没有机会翻盘呢?东汉会不会继续延续呢?我真正想说的是:未可知。

这里是脑洞历史菌,谢谢各位阅读!


脑洞历史菌


那是绝对要翻盘的!刘彻理政是何等的气势!当年刘彻登基 ,也是势单力薄,内外交困。内面,外戚把持朝政;外面,各亲王不服。可他有富国强兵,扫除匈奴,一改往日一味靠向匈奴进献美女求和的气象的远大志向。在这种志向的指导下,他广泛吸纳人才,亲贤人、远小人。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对内,消灭了以窦太后为首的窦家势力,收回了兵权;对外,镇压了各反王的势力。后来,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征服了匈奴。由此可见:世上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成非常之功。


蓝天802532


不好说,这个必须视情况而定,刘彻或许有翻盘的可能。解答问题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汉末大乱的背景:

东汉末年与其他朝代末年不同,社会矛盾并没有达到临界状态,朝臣对汉室忠心耿耿,而百姓也没有彻底对汉室失望。只不过,杀猪佬何进一招棋错,邀请董卓入京诛杀宦官,导致董卓控制京师,才闹得四分五裂的结果。

其实,何进邀请董卓入京,也不完全是招臭棋,如果何进能够确保自身实力稳固,董卓入京后也不敢轻易造次,毕竟董卓当时的势力并不是很强大,而他入京时所带兵马也只有五千人。

由此也可见,董卓入京的初衷,或许真只是想诛杀宦官,顺便捞一笔好处,并未想过掌控朝政,否则也不至于只带五千人马。

只不过事发偶然,杀猪佬何进智短,董卓还未赶到京城,他就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后,见天子被宦官劫持,群臣流落在外,十分狼狈,自然产生轻视朝廷之心。再加上,何进死后,他这支部队人数虽不多,但无疑已成为京城最强悍的武装势力,这时候,董卓自然野心勃勃起来。

董卓入主京师后,因讨厌低能的少帝刘辩,改立机灵过人的陈留王刘协,是为汉献帝。废长立幼,董卓掌控朝政的野心暴露无遗;但废昏立明,又足以说明,董卓只是想做个权臣,并没有篡汉的野心。

连董卓这样的枭雄也没有想过篡汉,汉室其他朝臣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后来被世人骂作“篡汉”奸臣的曹操,也拒绝与董卓合作,并起兵讨伐董卓。响应曹操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路诸侯,汉室之得人心可见一斑。

既然如此,汉室江山为何又沦落到四分五裂的地步呢?原因有四点:

其一,汉献帝刘协当时是个九岁的孩子,没有多少威信可言,大臣们虽然忠于汉室,但让他们为了一个九岁的娃娃拼命,积极性不会太高。

其二,汉献帝刘协是董卓所立。刘协的威信本就不高,又是“汉贼”董卓所立,自然更难以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诸侯讨伐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董卓废黜谋害了少帝刘辩。

其三,董卓的实力强大。董卓入京时,虽然实力不足,但站稳脚跟后,迅速兼并京城各武装势力,比如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掌握京城兵权,实力大大增强。加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不易对付。

其四,诸侯军内讧不断。诸侯军内讧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对新皇帝的不认可,对董卓大军的畏惧,缺乏一个有威信且英明的主心骨。

由于种种原因,讨董事业以失败告终。诸侯军遭此一挫,再也没兴趣勤王。再加上,董卓之后,李傕郭汜继续乱政,更甚于董卓,朝廷的威望日渐凌迟,天下诸侯对勤王就更没兴趣,反而更愿意维持现状,天下便因此四分五裂。

这个时候,别说汉武帝,即使汉高祖复生,也无能为力。因为天下诸侯都已经积累自己的私产,而且也习惯了没有天下共主的局势,更重要的是有的甚至想自己做皇帝,又怎么可能再忠于皇帝?

即使皇帝足够英明,清除了朝廷上的权臣,但不过掌握朝政,却政不出京城,最多维持唐末的状态,藩镇林立,表面上认可朝廷,实际上各自为政。

但正如前文所说,当董卓刚入京时,汉室并没有失去人心,如果董卓所立的皇帝不是年幼的汉献帝刘协,而是成年的汉武帝刘彻,以刘彻的雄才大略,未必没有阻止局势恶化的可能。比如主动配合董卓,下令禁止诸侯出兵,亲自讨伐不听诏令的诸侯,给人造成一个皇帝和董卓是合作者,而不是傀儡的假象,强化朝廷的威望。只要朝廷的威望尚在,那么,翻盘就只剩下解决权臣的问题。如此,便要相对容易得多。


赵营平


如果把汉献帝换成汉武帝,东汉的依旧历史无法改写,因为翻盘与否的机会并不是全靠能力,而且要考虑到年龄问题,而时间上就给不了汉武帝机会。当时汉献帝继位时候,还是个几岁的孩子,如果等到亲政的时候,历史已经是另一番天地。

东汉的没落有着深层的原因,外戚专权,权臣当道,皇帝换得如同走马灯。所以既然无法摆脱历史的桎梏,人心自然就会向背,而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必然就会形成。所以到汉献帝时候,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英雄际会的时代悄然而至。

所以说,如果换成汉武帝刘彻,第一步要做的还是夺权,夺权就意味着除掉董卓。然而除掉董卓的方法不外乎曹操手持七星刀挺而走险,然后就是王允使用美人计。但是除掉董卓之后,西凉兵依然是攻入京城,劫持汉献帝。因为王允除掉董卓后已经晕的找不到北,而天下诸侯只会坐壁上观、伺机而动,汉献帝的命运无法改变。最后,遭操还会扮演救火英雄,因为只有他能看出汉献帝的利用价值。

那么落入曹操之手的汉献帝换成汉武帝呢?命运依然无法改观,因为所谓的皇帝已经是曹操手中的玩物,留着是因为老操图个好名声,杀了世人也不能把曹操骂死。所以,无论换了谁在曹操的手里都是一个命悬一线的傀儡。如果而天下诸侯为了汉献帝和曹操拼命,就算是救出了汉献帝,而他们的险恶用心也不会比曹操好到那里去。何况没有人会那么做,虽然当时汉献帝的皇叔刘备顿足捶胸、痛哭流涕,折腾半天还是有心无力,也说不准他是在表演节目。



而当天下大势已定,刘备蜀中称帝、曹丕继承大魏政权、孙权坐稳江东,谁还记得汉献帝的存在,谁还把这朵昨日黄花当做一盘菜来炒。也许到时候性格懦弱的汉献帝还想着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刚愎果断的汉武帝只能谢罪列祖列宗。所以历史造就的现实,并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或是随着某个人的意志去转移,因而改朝换代就会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反问一下,汉武帝真的比刘协更好么?

汉武帝绝对是我国彪炳史册的人物,他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第一次将西域置于中华帝国的控制之下,他征服的脚步完全可以说达到了他那个时代古中国人所了解的所有地域。而且他开创性的设立内朝,从此君权绕过以丞相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制约力量,直达帝国版图的任一郡县,为后世帝王专权开创了全新模板。

汉献帝则是亡国之君,一辈子活在权臣的阴影之下,先是董卓,后来被李榷,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逃出,发出勤王诏书,响应者了了,被曹操在洛阳找到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满朝公卿和他一起变成了一堆饿殍。被曹孟德的一碗肉汤感动的稀里哗啦。到了邺都被曹操牢牢攥在手心里,连自己怀了孕的爱妻伏皇后都救不了,最后娶了曹操的女儿当了他的的女婿。皇帝当到这个份上,用现在的话说,我也是无语了。

从成就上来看,汉武帝要比汉献帝强无数倍,但是你要是真把他们对调,结果还真不好说。中国有句老话: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汉武帝,汉献帝都是皇帝,但是他们一个有权,一个无权。

汉武帝的成就,不光靠的自己雄才大略,他也是碰着了好爹,好爷爷,爷爷汉文帝从藩王在动乱中继承大统,内治权臣,外弱强藩,不光坐稳了位置,还实实在在的把握住了帝国的权利。父亲汉景帝时期彻底打残了敢和中央大声说话的王爷们,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位置到了汉武帝手里,他最起码可以算是富三代,你看看孝武本纪,老刘在位时,最重要的是做两件事修仙和打匈奴。太史公对汉武帝的终极评价“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这其实算是恶评了。

简单点来说,老刘在位时,四方无事,他喜欢奢靡,喜欢修仙求长生,各种折腾。白白耗损中国去打匈奴。最后折腾的民不聊生,自己差点做了秦始皇第二。

说到这,深受电视剧汉武大帝影响的愤青们肯定会骂我,汉奸,软骨头,苟且偷生。可是你真的沉下心来读读史记,你会发现,汉朝从来没有嫁过真公主给匈奴,更别说汉武帝的姐姐,匈奴对这点也心知肚明,但是很少点破。所谓的匈奴对汉朝来说更像打家劫舍的土匪,从未真正威胁帝国的统治,当然平城之围例外。史记里说匈奴是“不羞远遁”,就是一句话汉兵一来我就跑,而且跑得快。

知道怎么雄才大略么,你得有本钱

汉献帝没啥光辉历史好讲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其实非常正面,很少有人黑他。

我就举个例子,我认为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汉献帝的看法。

范晔评价汉献帝: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简单点解释,汉朝气数已尽,汉朝亡国怨不得汉献帝。

因此,我认为,汉武帝代替汉献帝汉朝也续不了命,时也,命也啊。


醉美木渎


这虽然是一个假设,但我认为并不能翻盘

1,首先从人物本身来看,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但却穷兵黩武;汉献帝刘协年幼懦弱、无甚作为。单从人物性格来看,换成刘彻上,好像有那么一丝的可能逆风翻盘

2,从东汉末年的历史大背景来看,东汉乱于黄巾,灭于诸侯,兼之外戚宦官专权弄政。莫说献帝只是一稚童,即便是汉武帝亲临面对末年这纷乱的局面亦无可奈何。

3,要想翻盘就得明白汉灭更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两汉四百年被王莽的新朝从中分开,光武帝刘秀起于绿林,借助大世家门阀势力光复汉室,从此,刘家之天下就为士人共治,天下皆归顺于豪门世家所代表的士人阶层,小地主小吏所代表的寒门成了世家手里的筹码,但起码能活下去,而平头百姓却在皇权、世家、官宦、匪霸、异族的层层盘剥蹂躏中求生,东汉两百年,土地兼并大到极致,百姓无以为继之下才有黄巾之乱。后期的皇权也要仰世家鼻息,所以灵帝才会培养外戚宦官与之争斗,可无甚鸟用,还把好好的天下搞得分崩离析,自己弄了个身死道消。

4,归根结底,东汉末年要想翻盘,唯一的路子就是把牢牢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中的人才、经济、土地、军队、粮食给通通拿回来,才有可能,不然的话别说只是简单的献帝换武帝,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起上也不够看


我们都是好奇宝宝


这就好比年底打牌,抓到的牌不好,换牌呗,试想换牌的事情可能发生吗――不可能,因此,这东汉末年分三国时候的皇帝汉献帝刘协,换成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这事挺玄乎的,要是谁能,那是骗人的,但要说不能,好像就写不下去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就按能来说,中国古语:“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英雄都是有其独特的成事背景的,离开背景谈英雄,本身就是不成立,也就是说像刘彻这般英雄式的人物,放在西汉末年那是中兴的明主,放在东汉末年很可能就是昏聩的庸主。

作为国人必须相信“此一时彼一时”,必须了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移世易,不能拿西汉末年豪强并起的年代去要求汉献帝刘协,同时也不能够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年代去衡量汉武帝刘彻够不够英雄。


西汉末年刘姓宗族的凝聚力虽然经过八王之乱后大打折扣,但相对于东汉末年来说,至少还有大批的刘姓宗族子孙存在,从概率论上来说,出现一两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强力人物可能性都不小,再一个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下是从刘邦子孙后代的手里糟践的。

但无论如何刘姓仍然是天下第一豪强势力,要说搞事情刘姓宗族应该是能力最强的一派,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刘姓宗族已经日落西山,势力不复当年了,即使出现了一个自称是中山靖王后代的刘备。

但三国乱世,蜀汉建立已经十分不易了,而且能力只够得上三国势力中的一极,不但如此,根本就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甚至连攻下偏居一隅的东吴实力都没有,汉献帝刘协则是曹操手里的一颗棋子,刘姓宗族势力已经完全衰落了,换谁都白瞎!


历史三日谈


应该翻不了盘。

有一句蛮不错的名言: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时间、地点和人事物都必须正确是成功的要素。

汉献帝和汉武帝对换,即便汉武帝再牛气也扭转不了乾坤,郁郁而终的可能性比较大。

汉武帝的时代,最大的压制是窦太后,还有就是治国理念的冲突,一切还算太平,更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不仅安定,还能有节余。

汉献帝时代就悲催了,首先他这个皇帝是被换上的,也就是被董卓废掉前头比刘协还具有资格的少帝而另立。

很显然,董卓并不是认为汉献帝有多贤能,无非就是彰显权力,展示掌控能耐。

更重要的区别,窦太后怎么算都是汉武帝的家人,因此不少权力冲突都是以家事解决,而汉献帝就不一样了,董卓只是外臣,连外戚都算不上。

内外有别,董卓完全逾越礼法,更是对皇帝掌控是无所不用其极,汉武帝落到他手中也只能由雄狮变成绵羊。

最终历史还是会沿着其轨迹发展,落魄的汉献帝(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只能传檄天下,奈何群雄鹰扬,袁绍肯定是不理会,只能看曹操。

曹操嘛,要是这位落难皇帝展示雄才伟略,那么绝对会更加提防,所以汉献帝(汉武帝)表现得越厉害,恐怕受到曹操的限制会更严厉,毕竟曹操要是想独揽大权就得限制皇权,二者冲突,手握实权的曹操肯定是占据上风。

历史照其轨道发展。


鸿哥iouyh福小铺


没有机会,一点机会都没有。

刘彻被封的是汉武帝,其实在封号中,武是一个偏贬义词的封号。

汉武帝的英明神武,基础是文景之治,没有文景两边朝的修养生息,给他攒下来这么厚的家底,他是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的。

当时汉武帝上台时,国库充盈,穿钱的绳子都断了。等到打完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还有哦农民暴动,所以最后下了罪己诏。

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军事,北逐匈奴,一扫汉代初期时候的军事疲弱,让一个民族重新站起来,但是治国水平有限。我们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东汉末年,税负高企,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能治理天下的皇帝,轻徭薄赋,与民生产。而不是一个武皇帝,不然灭亡的更快。


Flying飞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