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這句被引用過無數次的話,放在當下中國車市,卻再適合不過。

無疑,2018年是中國車市自1990年以來遇到的首個負增長年份。“至暗時刻”、“凜冬來臨”……陰霾情緒蔓延在車市的每一個角落。

但西諺也有云: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意思就是,“烏雲背後總有一條銀色的’曙光線’”。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對那些體系實力佔優、產品覆蓋全面且已瞄準好轉型方向的頭部車企來說,“凜冬”讓他們面臨著市場增速放緩的“最壞時代”,但也恰恰是他們拋離競爭對手,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率的“最好時代”。

在這個“亂雲飛渡”的外部環境之下,車企需要“穩”——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更需要“變”——應運時代而生的創變。

對此,東風日產大概是過去一年車市當中,最具“發言權”的頭部車企。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東風日產共計取得1,166,696輛的終端銷售記錄,同比增長3.9%,逆勢再創同期新高。更令業界關注的是,除了銷量節節高升外,東風日產的市場佔有率更是穩步提升。與2017年同期相比,東風日產整體市場佔有率由4.9%上升至5.3%,其在合資品牌中的市場佔有率也從9.2%上升至9.8%。

無疑,這份“成績單”體現了東風日產“穩”的一面。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如果我們僅僅將目光“盯著”東風日產時下銷量與市場份額,那很可能會忽略了這家“頭部車企”在百年汽車產業變局中一個頗具含金量的“歷史轉折點”——2018年,東風日產推出了中國主流合資車企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行+”車聯繫統,智聯版車型全年銷量超過30萬輛。

這正是東風日產“變”的階段性成果。

可以說,成立15年來,從0到1000萬輛,東風日產以一種“自我節奏”從容不迫地領跑中國車市——在逆市面前巋然不動,不懼“亂雲飛渡”;在行業鉅變前夜持續“領先半步”,主動求變。

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一番話,更是道出了“變”的戰略意義:

“沒有能守得住的基業,只有向前拼的企業。大家看到的是東風日產穩的結果、穩的成績、穩的成就。但這背後,更多的是變。只有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東風日產這樣體量的企業,更是要持續保持衝刺,甚至是用衝刺方式跑馬拉松,才能保持領先。對於東風日產而言,無法用慣性前行,只有以變革衝鋒。”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贏在起跑線很重要,但贏在轉折點更關鍵,這就需要“穩與變”的“大智慧”。

那麼,作為頭部車企,東風日產如何在千萬輛級別的體系上,探尋“穩與變”的黃金分割點,由此既能在時下寒冬中腳踏實地、砥礪前行,又能夠在汽車業百年變局當中仰望星空、果敢創變呢?

這是一個足已讓業界細細咀嚼的疑問,更是車企同行上下求索的汽車業“時代之問”。

對此,功夫AUTO 試圖從東風日產連續四年超越百萬輛背後的三條主線——體系夯實的“耐力”、智能化迸發的“活力”、文化與科技雙核驅動的“動力”,一探頭部車企“穩與變”經營哲學的“大智慧”,希冀為寒冬中的汽車業帶來前行的“指南針”。

在“靜水流深”與“銜枚疾進”間,再造千萬級體系的 “耐力”根基

寒冬之下,考驗車企的不再只是企業的短期爆發力,更是其可以穿越牛熊週期的“耐力”所在。

如果我們將車市競賽看作是一場 “馬拉松”,那麼,2018年已從“衝刺賽”進入到“耐力賽”的關鍵轉折點。

作為東風日產衡量體系能力的最佳註腳,2018年東風日產已經連續4年取得了超過“百萬輛”的銷售成績。同時,東風日產更創造了中國汽車史上最快達成1000萬輛整車產量的速度紀錄。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東風日產強勁的銷量背後,離不開研發、製造、營銷、服務、管理等全價值鏈的發力。他們之間相互合力,構建出東風日產“千萬級”的體系根基。

具體到研發能力方面,從最開始的70人發展至如今1300人的技術團隊,便是東風日產研發的“底氣”所在。從導入技術,實現國產,到共同開發,自主創造,如今的東風日產技術中心不僅成功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引領技術革新,更能進一步反哺日產全球。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在製造層面上,東風日產整車工廠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ABM)工廠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實現8年6冠,發動機工廠則驕傲地實現了5連冠。持續在製造端為產品競爭力提供堅實保證,幫助東風日產打造出與國際同步、國內領先的工程技術核心競爭力。

同樣讓業界津津樂道的還有營銷能力,圍繞日產智行,構建體驗館、體驗營、城市展廳三大品牌陣地,東風日產打造出消費者可知、可感、可觸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在體育、音樂、文化等多領域展開跨界合作,一系列智能化、IP化的營銷舉措也讓東風日產的鮮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在渠道和服務方面,客戶放心、渠道夥伴潤心的承諾貫徹始終。東風日產不僅客戶滿意度長期位居合資品牌第一陣營,渠道盈利能力也持續得到提升。

可以說,告別了勇猛精進的15載青蔥歲月,曾經“狼性十足”、“血氣方剛”的東風日產,如今更加註重步伐的穩健。而千萬級體系能力,也進一步為東風日產奠定了無懼寒冬的“耐力”根基。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穩”不代表著固封自守,“穩”是為“變”奠定基礎,從“穩”出發再“求變”,成為東風日產這一年來銳意變革的“底色”。

譬如,在組織機構變革層面上,2018 年,東風日產成立了全新的 4 個部門,分別是移動互聯部,新能源部,客戶發展部,智聯開發部。而這些部門分屬於不同的職能部門,有的在技術中心,有的市場營銷總部,還有的歸總經理直管。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的部門都是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運用強大的技術支持而設立的部門,不是憑空而來,更不是拍腦袋而來,而是在體系力再造中,必然要補齊的節點。成立4個全新的部門編制在一個合資企業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是東風日產多年以來一次非常重大的機構變化。這足以窺見,東風日產體系力再造的變革力度與決心。

由此可見,東風日產“穩中求變”,有的放矢,在“靜水流深”與“銜枚疾進”間,於2018年實現了再造體系力,確保東風日產現在以及未來5年乃至更遠未來強大的競爭力。

在傲立“智高點”與捕捉市場“小趨勢”之間,迸發智行科技“活力”

大環境愈是低迷,愈應保持“創變”之心。

縱然東風日產擁有千萬級的體系“耐力”,但如果不從企業內在尋找的“活力”之源,“耐力”也難免會有枯竭的一天。

對東風日產來說,從製造型向科技服務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智行科技已經成為企業的“源頭活水”。

正如東風日產副總經理陳昊所言:

"通過日產智行給汽車賦能,帶給汽車一種生命。車從原來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變成有溫度的合作伙伴。東風日產未來五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普及日產智行。”

12月,第七代天籟上市之夜,更是日產智行的一次集中“綻放”。11個日產智行互動體驗區——靈·隱智界分次林立,包括“光·起”、“心·浸”、“制·衡”等層層推進,清晰向外界釋放出智能動力、智能駕駛、智能互聯為核的日產智行,全面發力的雄心。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實際上,這一整套日產智行科技,在過去一年中,經過市場檢驗,成為東風日產錘鍊體系並在這場馬拉松式的繼續前行的動力。

除此以外,去年上市的軒逸·純電通過將日產全球純電銷冠——LEAF聆風和家轎之王——軒逸的優勢基因進行深度融合,為中國消費者創造出專業可靠的純電家轎“爆款”。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而在第七代天籟ALTIMA上搭載的日產革命性VC-TURBO發動機,則完美解決了動力與油耗不可兼得的難題。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配合已全面覆蓋東風日產所有主力在售車型的NISSAN i-SAFETY智能防碰撞安全系統,再加上逐步引入的ProPILOT、ProPILOT Park等領先輔助駕駛技術,以及陸續搭載在主力在售車型上的“智行+”車聯繫統,東風日產在“日產智行”元年,成功地將智行科技逐步深入到產品的每一個細胞之中。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據東風日產透露,至2022年,共計10款智行車型將持續投放。集場景化、體驗化、智能化一身的線下空間,也將以每年3-6家的速度,輻射更多城市,甚至是三四線城市,讓更多消費者近距離感受日產智行的魅力。

無疑,站在“智高點”來審視汽車業百年未有之變局,東風日產在車市馬拉松之中,通過智行科技將獲得“活力”源泉。

但更令功夫AUTO印象深刻的是,從智行科技的技術演變以及在市場的推廣普及,我們不難看出,東風日產在面向汽車“五化”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捕捉消費者需求的“小趨勢”,以一種腳踏實地的“進取”來讓消費者、經銷商、主機廠處於良性的互動當中。

這大概就是“領先半步”在智能化領域體現,彰顯東風日產“穩與變”的“大智慧”。

文化、科技“雙核驅動”,以“相生共贏”之變為企業再添雙倍“動力”

美國著名政治專家“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的要素,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軟實力”,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大到國家、社會如是,小至企業、個人亦然。

企業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地,是經過多年積累而成,絕非一日之功。如果企業文化一旦不好,那麼也如同肥沃的土地不斷流失養分,最終變得貧瘠,寸草不生。東風日產對企業文化的堅守、傳承與呵護,是極其重視,並且不惜投入的。在東風日產,每一個內部員工的活動,每一個辦公區域的佈置,每一次企業文化的宣講,都不亞於做一個新車上市的用心。

同時,東風日產企業文化的強大之處還在於,它激活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位員工都把自己當成企業這艘大船的主人和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休慼與共,保證這艘大船的平穩航行。

回顧東風日產2018年在企業文化方面的“薪火相傳”,東風日產經營管理總部副總部長鄭樂華表示:

“2018年的體系力再造變革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優秀企業文化的薪火相傳。東風日產的快樂文化、做事文化、容錯文化已經廣為人知。雙方股東的合資合心,也被業界所稱道。這些文化就是東風日產要堅持和傳承的。”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這裡,我們不妨再次借用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的話:“技術是企業這艘大船遠航的動力,文化則是它的壓艙石,保持定力,精準發力,才能保證東風日產最終能抵達目的地。”

在技術創新、文化傳承的“雙核驅動”發展路線指引下,東風日產製定了“到2022年,挑戰合資品牌TOP 3”中期事業計劃:到2022年,東風日產銷量達到160萬輛,在合資非豪華陣營中市場佔有率超12%,盈利能力達到行業前三,品牌好感度、客戶滿意度、企業經營質量、產品質量均進入前三。

憑藉著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兼備的“雙核驅動”發展路線,東風日產已然找到了通向新中期事業計劃目標的“指南針”。同時,“雙核驅動”也將是指引東風日產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生活引領者的“動力”之源。

把握“穩與變”的方法論讓耐力、活力、動力成為發展“合力”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在車市低迷的陰霾下,東風日產之所以依舊能夠逆市前行,贏在轉折點上,這離不開東風日產千萬級體系的穩健“耐力”,智行科技創變“活力”以及科技文化雙核“動力”。

然而,之所以“三力”能夠形成“合力”,終究離不開東風日產在寒冬中“穩與變”兼備的方法論。


這家“頭部車企”以“穩與變”大智慧,再造千萬輛級體系力


“變是常態,我們必須隨時感受市場的脈搏,根據市場和環境的變化來不斷調整自身的姿態和動作,確保能夠適應市場和環境。只有適應環境和市場的企業,才能穩。所以,穩是結果,變是過程。東風日產的穩,是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日拱一卒的創變、創新換來的。大家看得見的是穩,看不見的是變。而這個變是內在的,是內功。”

面對車市“寒冬”之下,陳昊發出這段鏗鏘有力的話語,更令業界對東風日產刮目相看。這不僅展現出了企業家的魄力與定力,更體現了東風日產面對逆市寒冬的信心與韌勁。

如果說,耐力+活力+動力處於橫軸之上,“穩與變”處於縱軸之上,東風日產在過去一年以“大格局”“大智慧”,構建了“頭部車企”的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座標,成為寒市中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從而在這個寒冬中給出了“暖心答卷”。

功夫拍案

其實,我們在探討“穩與變”這一思辨題目時,我們更應該回歸常識,迴歸到“基本面”,從而實現行穩致遠。

對此,東風日產中方掌門人陳昊一番話道出了車企“穩與變”的核心。

他認為,在這個強調變化遠超以往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習慣了“比誰跑得快”,很少有企業崇尚“比誰跑得遠”。汽車行業的競爭從來就是一場“持久戰”,不管即將來臨的變革有多劇烈、多顛覆,競爭終究會回到“基本面”。

快與慢只是一時,需要的只是戰術;近與遠才是關鍵,更需要戰略。展望2019年,東風日產提出,以穩健的體系、堅定的內核、明晰的航向,開啟“人·車·生活2.0時代”。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擊水再出發。那麼,這家“頭部車企”在2019年又將如何在耐力+活力+動力基礎上,演繹“穩與變”的新故事呢?這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