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影《老師·好》叫好

為電影《老師·好》叫好

最近有一部電影《老師·好》深受觀眾熱捧,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這部影片猶如一陣清風、一泓清流。我看電影不多,也曾為《戰狼Ⅱ》《流浪地球》而血脈僨張、激情滿懷。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更對教育題材的影片情有獨鍾,比如《放牛班的春天》《起跑線》《天才槍手》等,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常為國產教育類電影稀缺而感到遺憾。最近看了于謙老師主演的《老師·好》,我不禁對該片創作團隊心生敬意,更為他們的匠意經營叫好。

這部影片之所以打動我,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是難得一見的國產教育題材電影,致敬語文老師,體現語文人的理念、情懷和初心。尊師重教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一直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他們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承擔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時代重任。但如今在我國,基層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卻成為一個沉重話題,尤其是在南宿一中那樣的小地方,以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大聲疾呼:“我們再窮不能窮教師”“要讓優秀人才願意做教師,用最優秀的人才培養更優秀的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老師·好》創作團隊傾力關注教育,精心打造這樣一部電影,而且吸引了張國立、楊立新、吳京、劉威、何冰、馬未都等名人加盟助陣,高揚起尊師重教的旗幟,代表著文藝工作者的良心,極為難得,也是值得敬佩的。

第二,影片以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學校園為背景,高三(3)班教室後面牆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和黑板報上那稚嫩的彩色粉筆字,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30多年前,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和苦樂芳華。我是1976年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在河南老家當民辦教師,教過小學、初中、高中,不僅教語文,也教政治和歷史。和苗宛秋老師一樣,也在南宿一中那樣的學校教語文,當過班主任,遇到過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比網上一則調查,54%的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是“主播”“網紅”,青少年普遍缺乏責任、擔當、家國情懷,信仰、敬畏、英雄氣概,這部影片在培根鑄魂上的價值也就更加深刻,教育意義也愈益深遠。

第三,影片講述了語文老師苗宛秋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的中學教師形象。他對學生表面冷峻嚴厲的背後,是一顆溫暖善良的仁愛之心:獲得地區先進工作者的那種自得;他面對安靜出車禍、衣服上沾滿鮮血時的無盡悔恨;劉昊生病他拿出一個月工資時的慷慨;解救洛小乙遭到一幫地痞圍攻時的無奈……于謙老師對苗宛秋那種精氣神的精準把握,把一個語文老師演得活靈活現,顯得真實、真誠、真切,這讓我倍感親切,也大大增強了我的教育自信和語文自信。我從學語文、教語文,到編語文教材、研究語文教育,深知語文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因而對語文充滿熱愛,情有獨鍾。如果我再有機會當老師,我一定會投入更多的愛,讓我的語文課堂更加生動豐富、更多歡樂歡笑;引領著我的學生,汲取民族智慧,培育中國精神,樹立文化自信;讓他們說鏗鏘有力的中國話,書端方平正的中國字,讀文采飛揚的中國書,寫揮灑自如的中國文,做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我想,這也是影片命名為《老師·好》的深意所在。

當然,正如人們常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影片中也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那時的中學老師也常為學生補課,但絕不會收費。苗老師教上世紀80年代的高中語文,宣傳海報上卻拿著90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本,等等。但相比於這部影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這就只是白璧微瑕,絲毫掩蓋不住這部影片的璀璨光輝了。

(作者 顧之川 系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2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