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综合内科张医生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对糖尿病人来说,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如何把血糖降下来,而血糖能降到多少才合适,也是一个让人焦心的问题,看着经常上上下下变化的血糖,总是或多或少对自己的降糖效果有担心。其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没有必要为几个数字过于担忧,如何理解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从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降到正常血糖范围那是最理想的结果了,在“至少”与“最理想”之间是有一个区间的,这也就给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可浮动的空间,意味着不同的人在控制效果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其次,来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么?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并非像感染了细菌病毒一样所导致的,是长期高血糖损害了血管内皮后,大量的脂肪沉积其上,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最终引起心、脑、眼、肾等全身器官的病变所致。所以,对糖尿病人来说,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还要同时对血脂、血压等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对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内皮受损后引起血管病变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即使血管内皮有受损,发生病变的程度也会大大减轻;临床上对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更是最理想的目标,特别是对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比控制血糖更为重要。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管病变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有了病变的血管对高血压的承受能力下降,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病变,而且还可能使斑块及血管破裂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病程较长及老年患者来说,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相当重要,患者的获益比一味地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值更为重要,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也并非不可以。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的治疗应当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应结合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它指标的控制情况来要求,简单总结如下:

  •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控制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 病情较长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的基础上,重点应关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是否能控制达标。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作为一名健康医疗工作者,经常有患者问小糖,我一定要控制血糖吗?不控制行不行,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小糖只想说,您现在可以不控制,但等以后有了并发症不要后悔。

血糖不是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应该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因为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不同,血糖的控制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病程短、较年轻的患者,是建议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来控制的,也就是空腹在6.1以下,餐后在7.8以下。一般的糖友建议空腹控制在7以下,餐后控制在10以下。对于年级较大、病情较长,出现了心脑血管并发症或有低血糖倾向的患者,血糖的控制标准可以酌情放宽。空腹控制在9以下,餐后11内即可。

那不控制血糖会有什么后果呢?

1.短期来看,如果不忌嘴导致血糖过高,是很可能出现急性并发症的,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酮症酸中毒,其次是高血糖高渗状态。曾经泰国就有糖尿病人一口气吃了很多榴莲,结果血糖爆表,进院抢救无效身亡。

2.长期来看,血糖过高会渐渐诱发各种并发症,比如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失明。肾病,严重者会肾衰竭,靠血液透析或换肾来维系生命。糖尿病足,严重者截肢,并且截肢后也通常活不了多久。心血管疾病,脑梗、心梗、猝死,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说,糖尿病要往严重了说,还是挺严重的。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糖友会在评论里反驳,我就不控制血糖,还不是活到了60多岁,啥毛病没有!那您再等几年看看呢?再好的身体底子都会被高血糖渐渐磨坏。那些不控制血糖还活到了70岁的人,控制血糖也许就能活到90岁!

最后奉劝大家,不要比坏的,要比好的,积极控制血糖肯定不会错的。


糖人健康网


这个是不一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大多数时候,只要血糖达标即可,而这里的标准则是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决定的;

一般来说,对于病程时间较短暂的中青年患者来说,如果没有相关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那么他们的血糖水平应尽可能的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应小于6.1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则应小于7.8毫摩尔每升;

另外,当患者年龄偏大、病程时间较长且存在糖尿病并发症或高血压、冠心病等伴发疾病时,所谓的正常范围就不太适用了,一般来说,只要这部分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毫摩尔每升以下即可;如果有必要,该标准还可以再放宽松一些。

值得一说的是,考虑到不同的患者在体质和患病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血糖水平的具体达标范围还应当因人而异;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只追求所谓的正常,还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需求,如果您想了解一下适用于自己的标准,建议您去找专科医生具体评估!



综合内科张医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者说是侥幸吧,认为自己血糖不控制也行,认为血糖稍微超出一点也没问题,很多血糖的高的患者会用别的病人没控制也没事来安慰自己,但我想说,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别人有病难受会说给你听嘛,毕竟有的并发症难以启齿的。

最近一个同事的母亲糖尿病并发症爆发,心脏,大脑,肾,都不行了,而且眼睛也突然看不清了,就是因为平时血糖高没有注意,认为自己岁数大了高一点也没问题,结果一来二去,发展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正常血糖的范围是多少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该是3.9到6.1,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的,但血糖在7.0以下,身体也是健康的,只能说是血糖偏高,这种情况通过运动就可以降下来,影响不大。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所以经常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益无害。

为什么一定要控制血糖范围

血糖范围是衡量糖尿病严重与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餐后血糖,更是重中之重。根据研究发现,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好滴,是影响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因素,所以如果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不高,糖尿病并发症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为什么都害怕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因为持续血糖增高,会导致器官和毛细血管病变。一般血管多的器官,像眼睛,肾,心脏,大脑,肝,都会受到影响,另外,血管的远端,像脚,因为本身对血液氧需求就高,一旦长时间血糖增高,会导致糖尿足发生。

很多糖尿病晚期患者,不控制血糖,导致并发症严重,一般眼部和肾还不是严重的,严重的会导致脑部缺血或者心脏缺血,直接危及生命。

很多时候,糖尿病会导致身体感觉不到疼痛,一些像心绞痛等症状,感觉甚微,也容易导致死亡。


还有一些男患者,持续血糖增高会导致性功能障碍,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糖尿病的危害在于各种并发症源源不断,当多种并发症一同发作的时候,马上就会进入危险期,所以预防控制血糖其实就是控制并发症的可能,让身体更健康。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月亮湾拉布拉多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本身不可怕,让人可怕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或者过低导致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低血糖昏迷等等

慢性并发症有:可以波及心血管、大脑、肾脏、视网膜、双足、神经系统等全身各重要脏器和组织。

这些急慢性并发症要么致残要么导致患者死亡。

血糖过高或者过低给患者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的,故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而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了、糖尿病病程的长短、糖尿病有无伴发心脑血管病变以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或者有无反复低血糖以及极个别患者的特殊要求,来选择适合个人的控制血糖范围。

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mmolL.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标大致如下

1、空腹的时候血糖控制目标值为

理想范围是:4.4~6.1

可以接受的血糖控制范围<7.0

血糖控制不理想>7.0

2、进食后血糖控制目标如下

理想范围4.4~8.0

可以接受的血糖控制目标<10

血糖控制不达标>10

3、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8~10

以上血糖单位均为mmol/L

从以上可以看出血糖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佳园道


血糖是血液里葡萄糖的浓度的重要指标,糖是供应人体的一种能量物质,当碳水化合物入体直接转化成糖,糖再由胰岛素的作用下带入细胞,一小部分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部分是在细胞合成脂肪以备供能。

所以,血糖的稳定是判断糖尿病的基础指标,如果血液糖多细胞糖少因此就形成糖尿病。长期的高糖也就是糖尿病,对血管的破坏非常大,在人体,多余的糖和蛋白质,脂质结合会形成不可逆物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它是破坏细胞的单位,也是人细胞衰老的最大原凶,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元凶因素。

因此,血糖异常的人群,要正确意识血糖的危害,及时就医控制血糖,还需要抗糖化!



变啦陈海兵


不一定,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范围是不一样的。一般患者血糖尽可能的控制在正常范围。

比较理想空腹测血糖3.9-6.1mmol/L,餐后1小时测血糖≤8.33mmol/L,餐后2小时测血糖≤7.22mmol/L,餐后3小时测血糖≤6.1mmol/L。<strong>

不过老年糖友和糖尿病长期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放宽条件。


养生大讲糖


俗话说,强压龙头不喝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律性,都有个度。一味地蛮干,破坏了它的规律,一定会加倍受到 惩罚的?

很多糖友(包括本人)都干过这种笨事,一味地追求标准,强制性逼迫自已的血糖与正常健康人的标准靠拢……甚至不惜少吃、不吃食物,宁可多吃几种药加大胰岛素剂量……。

当然这里边更少不了我们的指导医生的一份功劳!

自我调控,血糖不向绝对标准靠拢,控制在上下标准中间(你的血糖指数与正常人一样,你还是叫糖尿病人吗?)。然后用食物去调整,略高一点想法在进食时间、烹饪方法、食材选择上下功夫,总会找到办法!因为不用药,所以免去了低血糖的烦恼。

本人十多年的经历与实践,糖人的命主要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上。如果医院能治好它?没得说。目前糖尿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头两个大的问题,医生除了给你开药降糖、加药降糖……还有其他办法吗?而谁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按倒了葫芦起了瓢,倒霉的终归是病人……

且活且探索吧。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没有诽谤别人的意思!


自控糖人杰


这个情况要视年龄大小和病程长短来定,不能教条刻板的一刀切,血糖和血压一样每天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上下波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正常范围数值也要相应的放宽提高,而不是血压血糖数值越低越好,这是一种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