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像是硬笔写出来似的,他的书法好不好,你怎么看?

线情并茂瀚墨书画


古人写字,并没有“像硬笔”这类说法,字的体型跟个人性情有关,所谓“字如其人”。现在有些人总喜欢诟病他人的书法线条过细,像硬笔书法,这种思维方式不值得提倡。

如今书法界的很多审美规矩,大多都是人为杜撰出来,强加于大众的。八大山人的书法虽然跟历朝代表书家难以比拟,可也算是自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小。

他的书法用笔,突出“简”和“圆”两个特点,信手而为,圆涩沉实简练,婉约多姿,自然而不刻意,有晋人风度。他的构字结体夸张变形而不怪诞,如斗折蛇行,错落有致,有韵律美感。


倚斋听风雨


我这样自学国画的人,起初就网上搜一些简单的画来临摹,其中就有八大山人,我喜欢他简洁、稚拙、大智若愚的画风,对于他的书法起初并不懂得欣赏,他的书法结构不如欧阳询稳定正经,也不像书圣王羲之那种奇正交错流畅、飘逸……

后来知道他原名叫朱耷,是明代皇家世孙,明代结束之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原来是一个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不再追求富丽、华贵的字体,只求干净、利落、遒劲……

再看他的书法用笔特点,简且圆;他的用墨偏枯成涩,波澜起伏;他的字体结构大小错落,夸张变形、随心所欲……他的书法独树一帜。

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荣华消退后的痛苦、争扎、以书画排解内心的孤独,以及尘埃落定后的淡定、自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悠乐乐悠乐乐


八大山人书法取法魏晋,格调高古,"八大体"以晚年,即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七十岁至八十岁)最具有代表性,兼俱拙重与灵动,有秃笔效果,即近似今天的硬笔。但以本人拙见,八大仍讲究笔锋和顿挫的,只不过是不再注重这些,而将其融入整体风格之中。八大六十以前,鲜有独立书法作品,但其书法脉络十分清晰,从欧阳洵到黄庭坚,从王宠到董其昌等等,可以说,八大山人于书法上下过苦功夫,终成卓越的“八大体",黄宾虹先生评价八大书法第一,当不是妄语。



星光


八大山人(约1626年一1705年) 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的书法很独特,个性很强烈。

主要体现在用笔上。一简练:他简化了用笔动作(提按转折等),笔画含蓄、沉实,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是以彻底的中锋所铸造出的坚实基础,圆浑、均匀而富有韧性的线条给人印象深刻。二圆劲:线条下笔处自然而不“切” ,笔画的外形边缘多圆少方,这或许与八大山人在六十五岁以后曾临写过大量的石鼓文有关,点画趋于圆劲,篆书应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竹外闲人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名为朱耷,出生于宗室家庭,受到父辈的艺术熏陶,儿时便能悬腕书写米家小楷。

说他的书法线条像是硬笔写出来的,或许是因为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笔画线条粗细比较均匀,力避方折,行草书之中少带牵丝,在没多看两眼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吧!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越看越让人心生喜欢。他的书法作品之中,笔画寓方于圆,力敛于内,省笔、借笔、挪让信毛为之,枯笔、湿笔并行,自由多变,但毫无夸张造作之意。他喜用淡墨,给人清雅淡然,高古淳厚,静谧含蓄之感,字里行间充满禅意。特别是他的行草书将篆书的笔法融入其中,字里行间少带牵丝,力避方折,形成非常独特的书体,趣味横生,在书坛独树一帜!

以上观点为个人拙见,不足之处请斧正!


林仔习书


八大山人喜用淡墨,除个别联句和行书篇章有浓墨之外,大多用的是淡墨,除了小楷,常用秃毫,即或行草和草书亦用柔笔,力避方折,字与字之间少带牵丝,几乎每篇都清雅、淡然、高古、秀逸,不见燥热,更无烟火。这一点,作为受过大难之人,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许与他长期淡薄的禅林生涯有着直接的关系。

书法,写的是人生,是情趣,是心境。八大书法所展示的是从艺的轨迹,更是人生的写照、生命的归宿、性灵的激越。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他的书法简朴淡雅,超凡脱俗,已经达到了寂静空灵的境界。



文琴书院


在人类制造毛笔以前,世界范围内使用的都是硬笔。从古埃及壁画的线刻,到夏商时代的甲骨文都是用硬笔(亦或者是以刀代笔)书写,绘画的。

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用在八大山人的书法和绘画上都是恰当的。铅华尽弃,复归于天真平淡,凭虚御空,化气力与无相无形。

他的书法倾向于收束笔墨,减损笔画,笔画起收转折务求简练,化金刚杵为绕指柔。

八大山人的书法是孤傲艺术主张的迹化,是心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的。

八大山人书作一幅



一方书画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八大山人名朱耷,其“字”頗多,曾有“个山驴”之称。这个“驴”包含了反抗精神;这个“驴”说明耿直的脾气;这个“驴”蕴藏着他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性。

朱弦寸断鸟无歌,纸上青鱼白眼多。

两眼人间笑与哭,只将泪点润山河。

八大山人因为是封建帝王后裔,没落贵族子孙。其基因.家势.环境给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不同于普通人的思想个性。朱耷继承了帝王家族必须勤奋读书的传教,自是好学成才,但却没有走出丧权辱国的阴影。我们看看后唐李煜的表现。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相较于李煜这样失国当事者,而仅仅只是一个王爷的八代远孙,不知进退,个性导致人生失败。“八大”二字,狂傲心态昭然若揭。“八大山人

”四字并非似同“哭笑”二字,其云牵强。“八大山人”这个号一定隐藏着一个秘密。研究历史有条件者查查其家谱,就可能知道了。

论才华,朱耷是成功者。诗书画皆得后人赞美,画是第一位的,书是第二的,诗是第三位的。朱耷又曾经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号,叫“驴屋”。其实他败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他很穷,非常困苦,衣食有忧,所以他惜墨如金。他的画简洁疏旷,他的书笔墨凝炼。环境的缺点造就了他优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也!

笔墨无多泪点多,……

……留得文林细揣摹。

朱耷的诗书多用于配画,疏旷的画长用中锋点缀。他随手用画笔题诗写字,惜墨如金,似驴耿直的朱耷养成了中锋书写,直如硬汉,凝炼有加的书法特色。

说过八大山人字的特点,让我联想起华国锋主席退休后晚年练得一手好字。他那标准的颜体,也表明了他老人家忠厚诚实的性格。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华主席的字增添了多少人对他的崇敬和肯定。他与朱耷思想是两个世界,他俩书法特点殊路不归也就不足为奇了。

莫惜香花碾作尘,还有香如故。


邓老65


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

在追求提按动作的简练上,前人也是有的。比如唐代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用笔也是很简练,也很含蓄,但仍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提按动作,也没有像八大这样“简”。唐代怀素和尚的《自叙帖》,也这么操作,但不同的字还是有轻重对比的。八大有时通篇都是在一种轻重程度上行进,很多草书作品,几乎都是粗细变化很小的线。是否虞世南和怀素影响了八大,我们不得而知。“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弘一法师,也是用笔“简”到了极致,不知是否受了八大的影响。

八大山人用笔虽简练,但却是沉实的。我们看他的字,明显能够感受到笔与纸之间强劲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涩”,能否涩得住,很关键,这是形成沉实的主要缘由。有人说八大是用秃笔写字,恐是主观臆测,未必合理。转折处,多做转,有时向右上很夸张地做圆转动作,这样,笔画的外形边缘多圆少方,形成了“圆”的效果。即使是方折,由于不着力,“方”的感觉得到弱化。

更能展示八大魄力的,是结构的处理,可用“奇崛”二字注解。他常常把上下两部分做夸张的错落处理,以至于有些怪。比如七十岁书写的《行书禹王碑文卷》,“益”下面的“皿”向右错动很多,还没有发现有人如此大胆地处理,其他作品中类似的做法用的很多。

空间上,常做大面积的空白处理,《行书禹王碑文卷》中的“卿”左上密集,右下空旷。当然还有故意的倚侧处理等,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让人“步步惊心”。当然,八大山人的书法,要说的还很多,个性如此之强,以上的总结,只是八大所独有的。我们仿佛看到那个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属于他自己的路上……


水彩帮


八大山人是书画大家。画好书也好。其书法独树一帜,线条特色鲜明,用笔简洁刚劲,富有韧性。表面是象硬笔所写,但写法却是八大书风,正如其人。超凡脱俗,孤雁出群,一般人难以启及。

书画这东西,特别是书法,好坏没有明确标准,所以丑书大行其道!书法能成家能成大家,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认的几个大家,大多是功夫在诗外,说不清道不明!八大是皇裔,遗老遗少,性格骨梗,有文学修养,书画都有几笔,具备成为大家一切因素,想不是大家也不行!至于真是水平,谁见过练八大书法成名成家的

八大的书法个性突出,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绝对是个中翘楚,只是其书名长期为画名所掩而已。个人非常推崇八大的书画,但学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他的书画与主流书画笔墨有非常多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