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真谛!而学校里教授们的人格魅力、做事风格则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学风!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隐着不少名人旧居,这其中就不乏昔日的大师们·········

一、东堂子胡同75号 蔡元培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先生像

1917年元月的北京天气格外寒冷,一辆马车停在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前,众多北大校职员工早已在这里守候等待着新任校长的到来。当蔡元培先生步下马车时,校职工按照惯例鞠躬敬礼,他们没有想到,新校长并未目无旁人的傲慢走去,而是脱帽予以鞠躬回敬。正是这“鞠躬回敬”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新校长的与众不同,更是由此拉开了北大辉煌的帷幕········ 在担任北大校长的十年间,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为北大延揽众多英才,促进了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故居外部 燕都拍摄

尽管曾身居要职,但蔡元培先生一生俭朴未置一宅一地,在北大任职期间,先生先后在西城、东城、宣武租房居住。其中位于东堂子胡同的75号院保存最为完好,且意义重大,蔡元培先生1917年至1923年间在此居住,期间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这座宅院也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故居内部 燕都拍摄

现在的故居大门为倒座房后开,并不是最初的大门,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为一三进四合院,其中第一进院的倒座房就是当年蔡元培先生的会客厅。2000年东堂子胡同西口拆迁改造,蔡元培故居原本是要异地重建,但后经政协委员建议及北京市领导批示,蔡元培故居原址保留并对院落进行修缮维护,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每周一至五对外开放。

二、东总布胡同32号 马寅初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马寅初先生像

东总布胡同32号院是马寅初先生于1950年5月购买,整座建筑为西洋风格。围墙较高,院内建筑是一栋二层西式楼房,现在马寅初的后人仍在此居住。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马寅初故居外部 燕都拍摄

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在1914年马寅初便已经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享誉国内的知名学者,并于191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27年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南下杭州,并于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在民国政府任职期间,马寅初依旧保持学者本色,同时兼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马寅初故居内二层西式小楼 燕都拍摄

1948年底,马寅初借道香港,转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并于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自东城区沙滩迁至海淀区原燕京大学校址,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为避免远道奔波,马寅初被安排在燕南园63号居住,在此期间因发表《新人口论》而遭到错误的批判。1960年马寅初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又搬回东总布胡同32号。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并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为表彰他对于人口学的贡献,1993年3月,被授予首届中华人口特殊荣誉奖。

三、 西海西沿2号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

1918年深秋,一位六旬老人步履沉重的迈出家门,家门口的什刹海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就在投湖自尽的几天前他曾问25岁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道:“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像

梁巨川是清末官员、学者。光绪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民政部主事等官职,1918年面对民国初年国家的种种乱象梁巨川投湖自尽,以求警醒世人。

该碑原立于积水潭畔普济禅林寺山门外的土坡上,是梁巨川的生前好友彭翼仲所立,后毁于文革时期。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外部 燕都拍摄

梁巨川虽仕途黯淡,但为人正直清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在一次拜访著名报人彭翼仲先生时,梁巨川被沿途什刹海畔的风景所吸引,随在此置业作为书斋使用。这就是今天的西海西沿2号。从1914年置宅到今已历经百余年。

1925年梁漱溟搬到此处居住,为了纪念父亲,梁漱溟特意对院落和花园进行修缮及部分增建。并在父亲生前住所的北屋廊下悬挂“桂林梁先生读书处”匾额一方,左右配以对联一幅,上联:“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惜吾道不敢惜吾身”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漱溟先生像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民主人士、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1916年,年仅23岁的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究元决疑论》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注意,梁漱溟被邀请到北大担任讲师。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内部 燕都拍摄

1952年,梁宅西花园部分被总政总政文工团征用。作为报偿,总政出款与政协一起将旧居加以翻新油饰,并在通往西花园门处增盖西房三间作为附设用房。房屋修缮后,已在颐和园内居住两年之久的梁漱溟先生搬入,并一直居住到1966年。

四、兴华胡同13号 陈垣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陈垣先生像

1992年北师大著名教授启功先生欲将自己卖画所得善款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当大家都建议启功先生用自己名字命名奖学金时,启老则以自己的授业恩师陈垣先生的书斋——“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命名奖学金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当年正是陈垣先生的慧眼识珠将只是初中肄业但却颇具才华的启功招致辅仁大学。

现在位于兴华胡同的13号院就是陈垣先生的故居,从1939年搬入至1971年去世,先生在此居住了32年。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陈垣故居外部 燕都拍摄

这是一座标准的两进四合院,这里不仅是陈垣先生的住所,也是学生们经常看望先生求教学问的地方,启功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就曾提到,当年他和余逊、柴德赓、周祖谟四位年轻教师就经常在老师的书房里请教问题、聆听教诲,也因而被戏称为“南书房四行走”。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陈垣故居的第一进院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大杂院 燕都拍摄

除了学术方面陈垣先生还十分重视师生们的个人仪表,辅大青年教师牟润孙平常不太注意修边幅,经常忘刮胡子,每逢这时去见陈校长,陈校长就用手朝他的下巴一指,他就知道又忘了刮胡子,惶恐不已。后来就养成每见陈校长必先摸下巴的习惯,但百密仍有一疏,有一回临见校长之前,忽然发现又没刮胡子,回去已来不及了,赶紧跑到陈校长隔壁不远的余嘉锡先生家借刀子现刮。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陈垣故居二进院已辟为陈垣先生纪念室 燕都拍摄

兴华胡同离辅仁大学很近,陈垣先生自1927年起辅仁大学校长直至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在此期间,先生不仅为辅大聚集了聚集了朱希祖、马衡、余嘉锡、邓之诚、沈兼士、刘半农、范文澜、罗常培等国内一流学者,还和全校师生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岁月。

七七事变后,辅仁大学因有德国教会背景而成为沦陷区中一座坚守民族尊严的孤岛。在校长陈垣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拒绝日伪当局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日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教材。陈垣校长为师生讲述《日知录》和《鲒埼亭集》,以顾炎武、全祖望等抗清志士的民族气节勉励学生。在全校师生的坚守下,辅仁大学成为整个抗战时期北平唯一没有悬挂日伪国旗、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

1952年5月19日,私立北京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师范大学,原辅大校长陈垣出任合并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昔日辅大的学风、校风也被陈垣校长带到北师大。当年被陈校长格外器重的启功先生日后更是成为北师大知名教授。

五、新开路胡同73号 刘瑞恒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刘瑞恒先生像 图片源自网络

提到刘瑞恒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要提及他曾担任校长的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那可是大名鼎鼎!这座百年学府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医学人才,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刘瑞恒先生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先生于1913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在上海红十字会和中国哈佛医学院工作。1918年,经伍连德医生推荐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外科医师。1924出任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成为协和医院首位担任院长的中国人。1929年开始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校长,成为协和首位担任校长的中国人。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刘瑞恒故居外部 燕都拍摄

协和医院在建院之初,还在附近择址建设了两座别墅区和几栋专家住宅,专供在协和医院工作的高级教授们居住。现位于新开路胡同的73号院就是协和当年为刘瑞恒先生建造的住宅,是一处带花园的二层小洋楼。但在1926年居住在此的刘瑞恒先生可无心欣赏这典雅、宁静的庭院风貌。他卷入了一场公案········

1926年3月8日,协和医院迎来了一位病人,这就是已身患尿血症的社会名流梁启超。经过透视,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瘤,遂予以手术割除。术后解剖此肾,果见有一大如樱桃的黑点,后经化验为良性肿瘤排除癌症。但却由此引发一场中西医之争,陈西滢、徐志摩、鲁迅均卷入这场争论中。后来不知怎么着,原本的中西医之争却演变成“医生由于判断失误,将梁启超健康的左肾切去,而将病变的右肾保留”,一时间“梁启超错割腰子案”被闹的是满城风雨,作为主刀医生的刘瑞恒更是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但事后证明,这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谣言,所传之言并无确凿证据,包括与梁家十分熟悉的费慰梅在其所著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提到的梁启超“割错肾”的信息来源也是听一位朋友“告诉的”。

在梁启超去世后,其子梁思成在《梁启超得病逝世经过》一文中也提到其父“入协和医院检查多日,认为右肾生瘤,遂于3月16日将右肾全部割去,然割后血仍不止。”而梁启超本人则在手术后发布一则《我的病与协和医院》的英文声明,该声明至今保存在协和梁启超的病例档案中,这份声明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并在《晨报》中发表,在声明中梁启超特别提到“右肾是否一定要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

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一次历史病案展览,一大批珍贵病例档案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其中就包括梁启超的英文病案。这份原始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梁启超先生住院、检查、手术的全过程,也击碎了缠绕在刘瑞恒先生身边的流言蜚语。

时光荏苒,抚今追昔!这些代表一个时代的大师已离我们远去,他们留给后人的除了一处追思以往的故居,更多的还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学术成果,这些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借鉴与思考!

(作者 燕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