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太子做了什么会让汉宣帝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如此严重的话呢?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其实太子只说了一句话。

太子刘奭是一个爱好儒学的“好孩子”,本来好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时,太子眼见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使用刑罚惩治下属,又认为有两个大臣仅仅因为“刺讥辞语”而身死,心里很是不舒服。于是他就借着一次跟父亲一起吃饭的时候,委婉地跟宣帝说:“陛下使用刑罚有些过分了吧,我觉得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单看这句话,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那两个身死之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呢?他们又是谁呢?又有什么“刺讥言语”呢?且听水一白慢慢道来。

二、平通侯——杨恽

1、杨恽其人

第一个身死之人便是平通侯杨恽。说起杨恽,家世可是大有来头,他的外公便是《史记》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他的父亲也赫赫有名,弘农杨氏的第一世始祖曾在昭宣两朝做过丞相的杨敞。

作为杨敞小儿子的杨恽,自己也非常优秀。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地位:曾因举报霍氏谋反而被封为平通侯。做官也是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一路由左曹升至光禄勋,位列九卿之一。

钱财:父亲杨敞死的时候得了五百万遗产;杨恽的亲娘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死后,杨敞又娶了一房,杨恽对这个后娘非常孝敬,视如亲娘,这个后娘因为没有孩子,所以死的时候亲下遗嘱将数百万财产也都留给了杨恽。

乐善好施:后母的遗产大部分都被杨恽分给了后母的几个亲戚,杨敞的遗产也被杨恽分给了穷亲戚。

按理说,杨恽怎么看也不象是该死之人。可问题就在于他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

他为官虽然清正廉洁,却特别喜欢夸耀自己的才能,说话又比较刻薄,更关键的是喜欢揭人隐私。如果同级别的官员有人得罪了他,就想加害人家,总认为自己的才能高人一等。

正因为有这个“毛病”,杨恽在朝廷里没少得罪人。

2、获罪免官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得罪人多了,自然也就难逃灾祸。同样位列九卿之一的太仆戴长乐,本来是汉宣帝刘询在民间时的“发小”,后来宣帝即位,他也跟着升官发财了。可能是官位来得太容易,人也容易飘,戴长乐也好吹吹牛,有时候一时兴起,便把汉宣帝即位过程和在民间的一些事情细节也说出去了。戴长乐可能忘了自己的“发小”已经不再是寄养在掖庭的那个小孩儿了,而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皇上。没过多久,戴长乐便被告发,直接进了监狱。

可这事儿怎么会跟杨恽扯上关系呢?

话说在监狱里呆着的戴长乐就在那儿琢磨到底是谁举报自己,思来想去,就想起了自己的“仇人”杨恽,杨恽从来就瞧不上自己,总是讥讽自己当官不是靠才能、而是靠关系,一定是他。于是乎,戴长乐一纸状书送了上去,告杨恽一个“喜欢拿君主开玩笑”之罪。就杨恽那个“臭脾气”,这事儿还真可能有,不过戴长乐诬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就这样,一对儿九卿大员都被关进了大牢,等候问斩。好在,汉宣帝也不忍杀他们,便把这一对儿都贬为了庶人,撵家去了。

3、不知悔改

假如说杨恽回老家以后,要是本本分分做人,“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一则杨敞的威望,二则杨恽也确实是有才之人,三则他这一次被贬为庶人还是因为诬告。

可是杨恽怎么可能会是个“老实人”,他可不是他爹杨敞,只会办“老实事”。

回到老家的杨恽,主要就做了三件事:农耕、做生意、宴宾客。

农耕和做生意都是很正面的事情,虽然当时做生意不是什么高尚的事儿,倒也不至于获罪。而宴宾客这个就要另当别论了,如果偶尔朋友之间小聚一下,也就算了,可是杨恽,那可是满腔的愤怒无处发泄,不喝喝酒,吹吹牛,怎么能释放心中的不满。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坏事还坏在一个好朋友的身上,杨恽有个好朋友,名叫孙会宗,任职安定太守。听说杨恽终日满身负能量,沉迷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便写信劝说杨恽一番,劝他不要再象现在这样总是大宴宾客了,最好闭门思过,以避灾祸。

杨恽看到好朋友的信,不禁笑了起来,笑朋友不理解自己、笑朝廷没有懂自己的人、笑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便给好朋友洋洋洒洒回了一封信,以嬉笑怒骂的口吻,把自己的不满都发泄了出去。信中既有对自己的辩解,又有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孙会宗的讥讽,“顺带”还讥笑了一下汉宣帝国家治理得一团糟。

4、因“刺讥言语”身死

可还没等信寄出去呢,杨恽的大侄子,时任典属国的杨谭也来劝他了,叫叔叔稍安勿燥,朝廷迟早会重新起用他的,无奈刚写完回信的杨恽好象还没发泄够,依然是满腹的怨言。不料,隔墙有耳,这段叔侄俩的对话就被一个养马的官听了去。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正巧当时正赶上有日食发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灾兆。这个养马的官便上书告状,说日食发生都是因为杨恽骄奢不悔过所导致的。

就这样,杨恽又被送进了监狱,而且还被抄家了。这一抄家便把杨恽写给孙会宗的回信也给查出来了。汉宣帝一看这这封《报孙会宗书》,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判了杨恽大逆不道之罪,处以腰斩之刑。孙会宗和杨谭也跟着遭了殃,都因为没把杨恽劝好而被贬为庶人。

三、高风亮节——盖宽饶

1、盖宽饶其人

如果说杨恽之死还有小人作祟的话,那么盖宽饶的死更象是自己作的。

盖宽饶官拜司隶校尉之职,专门负责监查京城的大小事务,上至皇后太子、正至公卿百官,他都可以一起监督,还被称为“虎臣”。

与杨恽一样,盖宽饶也不是一个贪官,而是个公正廉洁的好官。

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本来家里就没几个钱,每月俸禄的几千钱,他还拿出其中一半赏给给他充当耳目送消息的吏民,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自费“放蛇”。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2、盖宽饶的另一面

跟杨恽一样,盖宽饶也有他的“毛病”。

为人十分苛刻,自以为自己很清廉,又才能过人,却被很多“平庸之辈”所超越,自然很不开心。于是他便根据“放蛇”得来的消息,上书直谏,陷害他人;还喜欢借点事就批评朝政、连皇上的旨意也敢冒犯。

当初任职谏大夫的时候,盖宽饶就因为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阳都侯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之罪,却不成想,张彭祖当时过殿门还真就下了车,只是他没看见。结果,盖宽饶就因为举报不实而被贬为卫司马。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要知道张彭祖虽是张安世的小儿子,却过继给了他哥哥张贺,而张贺又是汉宣帝的大恩人,曾抚育宣帝十几年。张彭祖之所以被封侯也是因为宣帝感念张贺的恩情。如果换个皇帝,盖宽饶就这一次举报,不被杀,也要削职为民了。

3、免官自杀

汉宣帝也确实没看错,盖宽饶确实是个好官。

工作尽职尽责,对好的就称誉、提倡,对坏的就贬责、排斥。所以又逐步被提拔到了司隶校尉,他也挺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正如前文所说,这个职务负责的就是监查京城的。盖宽饶的性格,追查检举毫无顾忌,事无大小一律检举,什么皇亲国戚、郡国官员,无不畏惧。因此,在盖宽饶治下的京城,也是十分太平。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可是,盖宽饶始终改不了喜欢“乱告状,瞎告状”的老毛病。

后来,汉宣帝还是因为他这个怨恨、诽谤朝廷大臣的老毛病,将他罢官了。却不成想,生性刚直的盖宽饶竟想到“以死明志”,就在宫门前的北楼下用佩刀自杀了,无不为之动容。

四、汉宣帝的治国理念

面对太子“重用儒生”的建议,汉宣帝当即给出了答案:“大汉朝有大汉朝的治国方式,也就是‘王道’与‘霸道’并用。我们怎么可能还用周代的那一套,只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再说了,你眼中的那帮儒生,不过是一帮俗儒,根本不懂得洞察世事的变化,却喜好厚古薄今,连最起码的‘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楚,怎么可能交给他们治理国家的重任?“

说完这番话,汉宣帝又朝太子望了一眼,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下狠心。一想到结发妻子许平君的恩情,宣帝还是把位置传给了太子,并为太子做了很多安排,但最终还是没有避免西汉在他死后,逐渐衰败的事实。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这么说只因太子为此二人之死起非议

毕竟他也没想到,计划没有变化快,他的儿子并没有那么信任那些儒生。(

水言水语

1、从治国理论来说,汉元帝的单纯的德政理论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汉宣帝说“乱我家者,太子也"是很直观的感受。

2、汉元帝以为杨恽、盖宽饶之死只是因为“刺讥言语”,而事实上,以团队建设而论,类似杨恽与盖宽饶这类人,虽然单打独斗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讲求团队合作时,却是大忌。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杨恽,还是盖宽饶,最初汉宣帝都是网开一面的,并没有一杀了之,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个不知悔改,还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狱”,而另一个直接自杀了之,水一白只能说他们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