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制造了新型隐身材料,可使物体在红外探测仪下“隐形”

近日,由我国从科学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张学同团队,研究发现的一种红外隐身材料,拥有坚固、轻便、可折叠等性能,可在不需要额外能源的情况下躲过红外探测仪的“法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

我国科学家制造了新型隐身材料,可使物体在红外探测仪下“隐形”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都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能力与其表面温度直接相关。因此,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红外探测器都可以测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并获得不同目标的红外图像。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通常是改变目标的热辐射特性,但这些隐身材料大多存在耗能持续、应用范围窄、响应慢等缺点。

在这项研究中,技术人员制造了一种强度高但柔软的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这种薄膜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将这种薄膜用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浸泡并进行防水处理,就得到一种轻薄、坚固、柔韧,但红外隐身性能优异的复合新材料。

由于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本身是一种很好的隔热材料,而聚乙二醇受热时会储存热量并软化,凝固时又释放热量后重新硬化,在模拟太阳光照下,覆盖目标物的复合薄膜可以从太阳吸收热量,达到抑制升温目的,就像周围环境一样,使得目标物体对红外探测仪“隐形”。当夜幕降临时,薄膜会慢慢释放热量,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另外,选用合适厚度的气凝胶薄膜覆盖在发热目标与相变复合薄膜之间,也能做到让发热物体“隐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