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速120都不到3000轉,為何尾氣檢測卻要踩到4000轉?

張必聰


汽車在正常行駛的情況下,車速達到120km/h,轉速最高也就3000轉左右,絕對不會高於4000轉,除非一些“古董車”,那麼就有可能一腳油門120轉速直接上4000,但這也只是個例。

每年的汽車年檢都會讓很多車主頭疼,不單單是因為浪費時間,更多的是心疼自己的汽車,除了對汽車外觀、燈光、剎車的檢測之外,更重要的還屬於尾氣排放的檢測。

檢測員在進行尾氣檢測的時候,一腳油門就是踩到底,轉速直接飆到4000轉,而且還要維持這個狀態幾分鐘,這個過程簡直就是車禍現場,很多汽車一下線,故障燈全亮。

而尾氣檢測之所以需要達到4000轉也是規定,簡單來說規定需要汽車轉速達到發動機最高額度的0.7倍。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輛汽車的最高額定轉速是5800轉,那麼0.7倍就是4060轉/分,汽車只有在這個轉速上持續幾分鐘,通過檢測這個狀態下的尾氣的排放情況來判斷是否達標。

雖然說這樣的操作是因為規定,但對於日常行駛來說,根本不可能上4000的轉速,即使在高速上以最高限速120km/h的速度行駛,轉速也就是在2500-3000這個區間。

而高速都是有限速的,車速高於120km/h那就是超速,帶來的就只有罰款扣分,還有汽車是通過檢測合格之後才下方的,汽油也是通過國家檢測合格之後才售賣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兩者都是合格的,那為什麼需要進行尾氣排放檢測呢?

Anywhere anytime,覆蓋全國的移動互聯網汽車救援網絡平臺,救援就在你身邊,關鍵時刻顯身手!回答車主各類養車用車急救問題,認為有用的請關注並點贊。當需要救援時,無論你在哪裡,幫你找到最近的專業的救援人。


孫行者汽車救援


看了環保工程師的說法還是有幾點疑議,想探討一下:

工程師說:尾氣檢測有二種方法,一、工況法,二、怠速法。

工況法檢測不會超過3000轉/分。好,我建議全國的車主們心疼一下,把自已的愛車踩到3000轉/分,用大腦記錄下此時發動機的聲響和消聲器排煙狀況,再和檢測時的聲音、排咽相對比。

怠速法,試問全國的所有車主,哪位天天用怠速駕駛車輛的,這完全就是脫離實際的檢測。

車輛尾氣檢測是為了尾氣排放達標,然而實際中,很多、很多車主自檢不過,花幾百找“黃牛”立馬就過,有的找些“關係"立馬也過,這難道也是檢測標準嗎?

不用隱晦,尾氣的檢測,踩在4000轉以上、以上是公開的事實。國內所有公路統統算在一起最高限速也就在120km/h,這個速度大多數車輛也就是3000轉/分或以下。當然,也有人說經常5千、6千轉的踩沒事,但這是嚴重、嚴重違法的事可以忽略。

檢測應該以實際為標誰,絕大多數車、絕大多數時間的排放都在3000轉或以下排放,難道檢測非要脫離實際另訂檢測標準嗎?經過尾氣的檢測車輛出現故障的還少嗎?難道結合實際的檢測就這麼難嗎?為大眾多著想點就難於上青天嗎?


特殊防衛


我是車圈小師哥,您身邊的用車小助手。

在汽車年檢的時候,尾氣檢車這一項目估計會讓很多人心痛,看著檢測站的引車員大腳踩油門,有些車主感覺心都快滴血了,畢竟自己平常都不捨得這樣踩油門,其實這樣的擔心真的是多餘的。


對於大多數發動機而言,發動機的最大扭矩輸出一般都在3500-5000轉之間,也就是說發動機的設計轉速完全是超過這個數值的,在這個最大扭矩輸出的轉速區間,發動機是很安全的。


只是很多在大多數的車主眼中,一般開車的時候轉速在1500-2000轉之間才是正常的,2000-3000轉之間那已經是有些激進了,如果轉速達到3000-5000轉,那轟隆隆的發動機噪音,簡直讓人感覺發動機都快要壞了。至於5000轉以上,我想很多車主或許從來都沒嘗試過,也不敢嘗試。

那為什麼汽車尾氣檢測的時候轉速會被踩到4000多轉呢,其實這種情況也不是很普遍的,主要是因為有些地區的車輛檢測站依舊還是採用老舊的雙怠速檢測法,需要通過模擬車輛的高、低時速運轉狀態,使得車輛產生不同的尾氣,通過採集兩種不同的尾氣長達15s的時間,然後尾氣檢測儀才能分析出排放尾氣的數據。


但其實這樣的尾氣檢測方式,對於車輛並沒有什麼大影響,而且現在很多的地區已經開始採用新式的尾氣檢測方式了,不再需要將發動機的轉速加到4000轉以上。


車圈小師哥


時速120都不到3000轉,為何年檢要拉到4000轉?

本人有一臺本田飛度,經常拉到4000轉,尤其是在一些緊急情況下拉到5000轉的情況也有。其實汽車適當的拉拉高轉速沒有什麼不好。一般家用車紅區轉速是7000-8000轉,拉到4000來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其實不用擔心汽車被拉到4000轉會對汽車有多大的傷害,在熱機狀態下拉到4000轉對發動機的損傷幾乎是沒有的。個人覺得也沒有太多糾結的必要,如果愛車4000轉很難達到,可能工況真的已經很差了。

這裡並不是給年檢工作人員洗白,個人也並不知道年檢發動機拉到4000轉是根據什麼來定的。但是可以判定的是對一臺正常的發動機來說,被拉到4000轉應該是非常輕鬆的事情,也沒有必要擔心發動機扛不住。

國內高速限速120,車速在120的時候轉速也就在2000-3500轉左右,這是事實。但是並不是說,汽車在車速120以內的時候不能拉高轉速。緊急加速的時候可能車速只有50轉速也能到了4000,甚至更多。高轉速在對提速要求高的情況下也是需要到。

再次重申,並不是給年檢工作人員洗白,只是想說,汽車拉高轉速到4000真的沒什麼,大可不必擔心發動機受損(完全預熱發動機情況下),除非發動機確實有隱患了。





小強說說車


因為負荷不同,汽車排放在怠速狀態和實際行駛狀態的排放差別很大,特別是氮氧化合物。尾氣檢測有兩種,一種是工況法,一種是怠速法。目前大部分車型檢測採用工況法,工況法模擬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測試尾氣,是根據車的行駛速度和負荷比例來加速的,一般不會到3000轉以上。

部分四驅車輛沒辦法採用工況法檢測,所以採用了原始的怠速法檢測,這時候發動機高速達到4000轉是有可能的。即使是怠速達到4000轉,排放的數據相比正常行駛都好很多,所以不用去質疑檢測時的發動機轉速這麼高。

看到這麼多條友回覆,覺得有必要再寫一些。

根據我們跟檢測站打交道的經驗,檢測站的檢測人員大部分還是希望你的車能夠通過檢測的。因為現在檢測站競爭也很激烈,如果這個站檢測不容易通過,這個站來檢測的車臺次就會減少,檢測站就賺不到錢。

檢測過程中發動機轉速的高低,應該是檢測標準決定的,並不是檢測人員的個人行為。如果不按檢測程序檢測,結果是無效的。

確實有一部分車檢測後會有一些不正常,不過汽油車應該跑一段距離就可以恢復正常,柴油車見過發動機出問題的。

根據我們的經驗,檢測誤判的情況還是很少的,大部分檢測造假是為了讓客戶通過檢測。

沒想到這個回答得到這麼多的評論,所以再寫一點表達一下我的看法。對於汽車尾氣檢測,國家的政策是正確的,因為車的排放控制系統是有壽命的,如果維護保養不合理,提前失效也是正常的。有些和油品有關係,有些沒有關係。如果不檢測汽車尾氣,就會有很多尾氣超標的車輛在不斷地排放有毒有害氣體,影響的是環境和我們每個人的健康。

汽車排放檢測的政策大方向沒錯,但在執行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問題,比如車託的問題,造假的問題,所以政府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應該更大一些,讓檢測站不敢造假,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檢測的目的。


捷立汽車環保


汽車年檢是每個車主都要經歷的一個事兒,所有車主對年檢
都是嗤之以鼻的,原因呢有以下幾點,一個是年檢比較麻煩,費時費錢還遭罪。還有一個是對檢測線的引車員操作不滿意,都比較心疼自己的車,看見自己的車被別人”折騰”有種小老婆被人搞了的感覺,所以沒有一個車主喜歡檢車的。


對於你說的檢測尾氣時發動機轉速高的情況其實很正常,因為現在我們尾氣檢測大多數使用的都是工況法,這需要讓車輛上滾輪上行駛,模擬各個工況條件下的尾氣排放量,綜合判定尾氣排放是不是合格。而四驅車型或多橋的貨車就需要使用怠速法進行檢測,也就怠速轟油門。為什麼要把發動機轉速拉高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工況法檢測需要測量發動機各個轉速區間的尾氣排放,所以需要把發動機的轉速拉高,不然一個有怠速值肯定是不能通過檢測的,而且4000轉對汽油發動機來說實在不能算是高,只能算是中速區間,6000轉以上才能進入紅線區。


其次就要從發動機的工作原理來解釋了,
大家都知道發動機會有積碳產生,那麼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積碳呢?就是在發動機低速和怠速運轉狀態下最容易形成積碳,因為汽油發動機在2000轉以下其實都是處於燃燒不充分的狀態,這樣的工況條件就容易形成積碳,尾氣排放也會比較高。
而對於汽油發動機來說2500-4500轉左右才是最佳的工況條件,這個轉速下發動機燃燒更充分,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形成比較少,尾氣排放也是比較低的。為了順利通過尾氣檢測,引車員都習慣把發動機轉速拉到4000轉左右。

對於尾氣排放不合格很多車主都會有質疑,覺得自己的車保養的很好為什尾氣排放超標?其實影響尾氣排放的因素太多了,比如空氣濾芯太髒,火花塞燒蝕嚴重,噴油嘴堵塞,發動機輕微燒機油等原因,只要有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發動機燃燒不充分,從而影響尾氣排放,所以不是說你做保養了發動機狀況就會一定沒問題。。


售後服務技術總監


全國車主應一至抗議和取消尾汽檢測,因這項檢測應在汽車廠家和油品供應商那裡檢測把關,而不應是在我們消費者身上檢,產品質量和油品質量與我們無關,


張老827


踩4千轉的已經很好了,很多地方直接就是地板油,發動機撕裂的轟鳴聲,直衝雲霄,其實無非就是要尾氣超標。


聽雨軒1169


年檢就是寄生蟲,年檢合格的車上路出事故你賠麼?


道無涯73676341


檢車時車輛耗油由車主承擔,改由檢測站承擔檢測員就不會把油門踏到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