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对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京津冀的要求

为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对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京津冀的要求

吴建南教授

【汇议君说】吴建南教授在下面这篇演讲中,重点梳理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研究团队对考察城市发展指标维度不断摸索的历史,其背后折射着对城市发展基本理念的价值判断变迁史。通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指标体系对城市治理绩效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中国三大城市群中有两个城市群内部发展非常不均衡,一个城市群内部发展相对均衡。这个结论似乎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顶层设计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是“更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想先从我们的研究思路说起。我会讲到这种思路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起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又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近些年来,围绕城市的各种指标评估,从单项到综合,包括部分国内的排名,从联合国人居署到欧盟的城市治理评估,应该说不算少。

我们曾经认为,考察一个城市的治理绩效,最重要的是居民的感知度,这或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维度,可能也是一种相对靠谱的方法,即从城市居民的深度访谈中,我们能够得知城市在公共安全、环保、经济、交通等方面治理的好坏。

基于此,我们做了一些居民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居民认可度比较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看得出来,安全感是居民首要也是满意度要求最高的城市治理维度。

以安全感作为关键的衡量指标,经过我们的研究,包括调查取样、深度访谈,得出的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黄山市,排在第二位的是张家口市。显然,这个结果和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去考察城市治理得失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它似乎只反映了一个维度,即老百姓希望得到什么,这并不能说不重要,但确实显得很局部、不完整。

2015年10月份,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2017年我们开始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维度,构筑指标体系,衡量省域和城市的治理绩效。研究下来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省域的治理绩效和城市的绩效存在很大的差别,只能采用其中一个考察维度,否则会出现结果打架的问题。也就是说,假如按照省域的排名看治理绩效,排在前面的省和排在前面的城市,对不上号。城市治理的效果和省域治理的效果不一样。

当然,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资源聚集程度比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农村等原因造成的结果。那么考察治理绩效,用哪个指标体系更有说服力呢?我自己觉得可能考察城市而不是省域更好一点。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评估基础应该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城市发展的25个指标,用这25个指标测量了36个城市的治理绩效。结果显示,这36个城市分组差异非常明显,整体上提升的空间都非常大。

那么具体到今天会议主题——长三角一体化,中国的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治理绩效如何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三个城市群,珠三角内部差别最大,珠三角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广州,一个是深圳,很明显高于该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京津冀的三个城市北京、石家庄和天津,也是明显高于群内其他城市。唯独长三角,差别不大比较均衡,所以从群的高质量发展来看,三大城市群中至少有两个内部的差异非常大,显然不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也大不相同。

目前的模型分析只纳入36个城市,包括32个省会城市和4个副省级城市。数据比较全的是24个城市,还有一些城市数据不完整,下一步工作还要细化、深化并拓展,尤其是要把城市群的指标体系考量进去。

此外,我们要不要做一个全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数报告?我想如果条件具备,应该做这方面的研究,上海正在对标世界最先进的城市,这种对标需要我们拿出国际最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本,供中国城市作参考。

同样,面向国内城市群,比如说长三角,也需要给出一个体现长三角特色的指标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给长三角地区的26个城市,或者更多的城市做一个整体而详细评估。根据这个评估结果,或者说城市治理绩效成果,再对长三角一体化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落地支撑和技术依据。

本文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在2018年12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会议主办方授权独家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