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兩步走——校本教材教研成果系列

語文教學兩步走

一、導入新課

在師生問好後,我先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以此導入新課。我講道:“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由於在早朝讀的時候我讓他們讀過這篇課文,因此我的話音剛落下來,就有學生搶答,“他是莫頓。亨特。”“爬山”“爬懸崖……”我想學生們對課文可能還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著說:“對,他就是莫頓亨特,那麼他小時候到底經歷了一件怎樣的事情呢?下面請大家先仔細朗讀課文,然後請大家代替他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

在學生讀完後,複述前,我還問學生:“你們說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有學生說:“這篇文章是記敘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說得很好,那麼,從詳略來看呢?”我接著問。學生中有人補充說:“應該重點複述我是怎樣在爸爸的指點下走下懸崖的,還應該重點描述一下我當時的心理活動。”我在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後,就讓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其間,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動,不時傾聽學生的複述,我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按提示覆述的,看來學生們對課文內容已經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經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對學生們的複述進行總結後,我說:“現在同學們對課文已經十分熟悉了,這是我們學好文章的基礎,那麼,你們再說說這篇課文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呢?”

學生們聽後,面露難色,似乎不知從何說起。於是,我決定讓同學們從我們已經學過的課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說:“大家回顧一下我們本單元學過的《滋味》,看看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稍作思考後,學生就紛紛發言,有的說:“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在寫作文的時候應該注重人物的動作、心理的描寫,這樣才能使文章生動、具體可感。”有的說:“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去品味、體驗、感悟。”

……

“大家說得很好,你們再想想這些知識我們分別使我們在哪些方面有所收穫?”我又問。

“使我們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收穫。”

“使我們在寫作上有了收穫。”

“不對,你說得太片面了,應該說使我們在語文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收穫,因為,寫作只是語文的一個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最後我就總結說:“看來大家一致認為,面對一篇新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學習,一是看在語文知識方面能學到什麼;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麼收穫。”“明白了這些,你們再說,今天的這篇課文,你能有些什麼收穫呢?你們快速瀏覽一遍課文,再告訴老師。”我又把那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們。

有了剛才的討論,學生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閱讀時自己體會最深的東西就找到了歸屬。

有的說:“作者對自己的心理描寫刻畫的十分細緻”。

有的說:“文章的細節描寫很生動,對人的心理把握很準”。

有的說:文章的語言……語言……我覺得有些句子寫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學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顯然感受到了什麼。於是我讓她念一下她體會到的句子。

於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裡噗噗亂跳。”

“你體會到這個句子寫得很好,好在哪裡,你能說說嗎?”我說。

“瘦骨嶙峋正是表現了我體質的瘦弱,與前面的8年來我一直有病相照應,而噗噗亂跳則反映了我這時恐懼的心情。這一句話就把這兩層意思都表現出來了。”學生答道。

“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我問。

又有學生念道“我聽見有人在啜泣,正在納罕那是誰時,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好在哪裡?”我問。

學生說:“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當時極度恐懼的表現,因為恐懼所以產生了幻覺。”

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們自己在下面讀兩遍,進一步體會。

我看到學生們都體會到了這些句子的妙處,於是,我問道:“剛才靖雯同學只是體會到了句子的妙處,卻不知道怎麼表述,你們知道嗎?”

“這就是說這些句子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由於在前一篇課文中學到了,因此,大部分學生馬上就脫口而出。

“我們也應該在平時的練筆中去錘鍊我們的語言,讓我們的語言也富有表現力。這就是我們今天從課文中學習的第一點語文知識。”我邊說邊板書: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並且把前面兩位的發言也板書在黑板上:心理活動及細節描寫。我接著問:“你們覺得還有沒有其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們又翻了翻書,但沒有人舉手了,我想那我這節可就按大家體會出來的知識點講吧。於是我說:如果沒有那我們下面的時間就先來體會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寫的妙處並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別找找“冒險爬山”和“脫險”這兩部分的心理描寫的重點詞語或者句子,再結合語境體會一下這些詞語或句子的妙處,在書上作批註。然後在四人小組裡交流,最後派代表全班交流。

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就讓小組推選代表分別回答。

一個學生說:“在攀爬懸崖過程中表示心理活動的詞有:全身顫抖 、冷汗直冒 、心噗噗亂跳、 心驚肉跳 、哀求啜泣 、頭暈目眩、 恐懼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動彈。”

一個學生說:“這些語句刻畫了小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

“有些什麼心理。”我追問道。

“有因為膽小而表現出的恐懼”

“有上不去又下不來的無奈。”

“有後悔當初不該來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學生說話,下面就有人說了出來。

我說:“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裡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的刻畫出了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恐懼、無奈、悔恨,委屈和還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懼”。大家齊聲答道。“這樣就讓我們很分明的看到了一個不僅身體瘦弱,而且連意志品質也那麼‘瘦’小的‘我’。我們這裡分析的是冒險爬山時的心理,那脫險的過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樣的呢?”我接著說,並且又叫了一個小組的代表起來回答。

他說:“在脫險的過程中,描寫心理的句子有‘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這似乎是能辦到的’‘我能辦到’。”

“有什麼作用呢?”我問。

學生回答說“這些句子寫出了我當時的心理變化過程,我由最初的毫無信心,慢慢變得有一點兒信心,最後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後能安全脫險。”我看他能回答得這麼好,於是我表揚了他:“劉鰲同學回答得非常好,我們讀書就要達到這種效果,將文字中隱含的信息都讀出來。要不要給他來點掌聲?”頓時熱烈的掌聲響起,看得出大家得掌聲中飽含著欽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後,說:“剛才我們體會了一些富有表現力得句子,也體會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寫,你們說,這些都是我們在哪方面得收穫?”學生們回答說:“語文知識方面的。”我又說:“那我們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穫呢?接下來,我們繼續進行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按要求動了起來,經過思考後就互相討論開來,我也不時湊過去聽他們的討論,看觀點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討論得差不多,大家得聲音也越來越小,於是就組織學生們交流。

有的說:“我們做事不要老想著最終的目標是什麼,而應該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說:“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親的鼓勵下,逐步樹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懸崖的。”

有的說:“我們要學會鼓勵別人,適當的鼓勵能給人強大的精神動力。”

有的說:“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卻怕別人說他是膽小鬼,而跟著去爬山,以致於使得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有的說:“我們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不應該棄他而去,而應該去幫助他。”

有的說:“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應該一味的想著多麼艱難,而應該鎮定冷靜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的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溺愛孩子,而應該嘗試著讓孩子自己去做,鍛鍊孩子的能力。”

我邊聽邊帶著大家評論,最後我說:“大家的發言真是精彩,有的從如何面對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的角度、有的是從朋友如何相處的角度、有的從父母應該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從我們做事應該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從鼓勵人的角度分別談了自己的收穫,有一些觀點,甚至連老師也沒有想到。大家通過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財富,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珍惜這些財富、用好這些財富。”就此結束了本課。

執教感言: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麼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於能力、過程於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麼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