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判南宋这个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后代为“余孽”?

(说历史的女人——第720期)历史上每到改朝换代之时,或者国难当头之际,都会有一帮特殊的人物跳上历史舞台,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命安全而卖国求荣。这些人都会被后世冠以“汉奸”或者“卖国贼”的称呼,不过这其中有一些人物会受到争议,比如说他的投敌叛变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被逼无奈,从而择主而事,会受到一定的同情。但也有些卖国者却永远不会被人原谅,他的做法罪大恶极,永远被人唾骂。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说一个人,此人是南宋末年的大卖国贼,一生至少有3宗大罪,皆不可赦,其一是屠杀老百姓,其二是残杀少林寺众僧,当然最严重的是他捅了南宋王朝最后一刀。就是说,南宋在亡国之时,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希望,但在关键之时,此人的卖国投降,帮助元朝对宋人进行了致命一击。为此他得到了千古骂名。欲知此人是谁,他到底该不该遗臭万年,请看本期分解。

朱元璋为何判南宋这个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后代为“余孽”?

一、因追缉海盗有功而被宋朝重用的穆斯林富豪。

这个留下千古骂名的人叫蒲寿庚(1205—1290年),又称蒲受畊,号海云,他是宋末元初时著名穆斯林海商,其先辈是西域(今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先辈于公元11世纪移居中国广州,经营商舶,富甲一方。

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蒲家从广州举家迁往泉州定居。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蒲寿庚当然也是个精明的商人,尤其善于跟外商打交道,所以他精通汉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南宋时期,他既担任过泉州舶司提举,同时也因为外贸累积大量财富,成为泉州首屈一指的富豪。

南宋末年,南海海寇猖獗。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袭击泉州,官兵难以抵挡。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兵击退海盗,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大权在握。自此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凭借宋朝廷赋予的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以宋政府的名义,牟取暴利。

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他拥有大量海船,据学者考证,当时他就拥有世界罕见的载重量达200多吨的海船。

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当时宋朝南方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1276年,朝廷又任命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赋予其更大的政治和贸易上的权力。当时的蒲寿庚可谓是,只要他跺跺脚中国东南沿海地皮就会震三震的人物了。足见此人得到南宋朝廷的器重,也足见其在宋朝得到的好处。

二、国难当头,蒲寿庚吃里扒外,叛宋投元。

可是,就这样一个得到宋朝巨大的权力和利益的人,却在国家遭难之时吃里扒外,忘恩负义,做了一个大汉奸卖国贼。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宋都临安(杭州)。国难当头,得到朝廷极大好处的蒲寿庚此刻应该做点什么?

说实在的,蒲寿庚开始还是有点良心的。众所周知,蒙古军善于骑射,擅长陆战,但弱于水战,特别是海战。当元军听说东南沿海的蒲寿庚拥有很多海船,控制强大的水军,并且老于海事,就打算招降他。所以在元军进攻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便派人招抚蒲寿庚、蒲寿宬兄弟,但蒲寿庚没有答应。

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颜功陷临安,年仅5岁的宋恭帝投降,南宋已经基本灭亡。南宋遗臣保护恭帝兄赵昰进入福建,同年五月,年仅8岁的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即宋端宗),另立朝廷,以图恢复宋室。

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进入福建。为逃避元军追杀,南宋丞相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保护宋端宗赵昰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欲以泉州做为国都,同元军对抗。宋室希望得到蒲寿庚的协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

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娃娃皇帝宋端宗抵达泉州,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国难当头,泉州城里的汉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出钱出物支援朝廷和义军。若宋庭能以泉州这座富庶的重城作为基地抗击元军,此后就不需要一路逃到崖山这个荒岭去和元军决战。以泉州城池之坚固,经济之富庶,人力之充足,宋军完全可以长时间坚守以待反攻,从而光复宋室;即便守不住,也可以由泉州向澎湖和台湾转移,如是,则中国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朱元璋为何判南宋这个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后代为“余孽”?

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历史给汉人开了个玩笑。拥有重兵和强大经济势力的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他“闭门不纳”、“闭门拒命”,居然禁止宋军进入泉州。无奈,张世杰只得护送幼主端宗一干人继续南逃,撤往广东。

但是宋朝众臣咽不下这口气,再说宋军的船舶军资都已经严重不足,张世杰临走时便强征蒲寿庚家族的商船,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船400多艘。这一举动把蒲寿庚彻底逼到了与宋廷为敌的地步。于是愤怒的蒲寿庚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室身上,蒲寿庚杀宋宗室及士大夫等约3000余人。

不仅如此,蒲寿庚竟主动投靠元军。他派亲信孙胜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军。于德祐二年(1276年)十二月初八,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这样元军不费一枪一刀就拿下了富庶的泉州。

蒲寿庚降元后,把所拥有的大量船舶交给元军,协助元军进攻残余宋军。元朝廷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等要职,蒲寿庚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1277年七月,蒲寿庚又任镇国上将军、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等职。

1277年七月,不甘心的张世杰从广东潮州率军回师泉州,与义军陈吊眼、畲族许夫人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蒲寿庚的战役。这是一场关系到蒲寿庚及其家族命运的生死战,也更是一场关系到大宋王朝甚至一个民族命运的生死战。如果宋军胜,则宋朝攻下泉州,宋朝可保最后一口气,汉民族政权也许可以保全下去,至少不会很快覆亡,但是蒲寿庚家族可能消失;反之,如果蒲寿庚胜,则宋朝完全丧失最后的一丝元气,而蒲寿庚及其家族可保。

在一个家族和一个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历史将如何选择?

战争之初,胜利的砝码曾一度偏向宋军。因当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蒲寿庚的守城兵力再强,也只是地方军队,在具有优势的宋政府军队面前也难以抵挡多久。因为当时的宋军已没有退路,面对亡国的危险,文弱的宋军也只有奋力一搏才能保住最后的希望;再加上泉州城内又有宋朝遗民的内应,形势对蒲寿庚极其不利。眼看胜利在望。然而,在这最关键时刻,历史又给宋朝,或者又给汉人开了个玩笑。

看看泉州城守不住,商人出身的精明的蒲寿庚再出奇招,他一方面派遣孙胜夫去杭州向元兵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金泳等部将顽强防守,“晨夜血战”。到1277年十月,张世杰围泉州城70多天后,眼看要拿下了,却因元军元帅唆都率大军来援而失败。无奈,宋军残部只有再次南撤,回到广东。泉州之战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宋朝军队的士气,基本摧毁了宋军最后的希望,当然也大力巩固了元朝在福建和东南沿海的控制。

三、降元的蒲寿庚屠杀百姓和少林寺众僧,犯下滔天大罪。

投降元朝的蒲寿庚可谓官运亨通。1278年三月,蒲寿庚被元朝廷任命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继续升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这个大宋奸简直混得风生水起。

1279年二月,春风得意的蒲寿庚又率军奉旨(他好意思说奉旨,呵呵)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追歼南宋小皇帝。最后南宋三杰之一的张世杰率军与元军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也是南宋王朝的最惨烈一战,或者汉民族历史上最惨烈一战,1279年三月十九日,宋军全军覆没。南宋三杰之一的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良之臣也随之跳海,史载当时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演绎了一场华夏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最惨烈,当然也是最屈辱的一幕。至此,大宋王朝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此次战役之后,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蒲寿庚的拒宋降元,南宋还不至于很快亡国,甚至还有翻盘的希望,

是蒲寿庚对即将亡国的南宋捅了最后的致命一刀。这是他的最大罪状。前面说过他还有两大罪状,即屠杀老百姓和残杀少林僧人是怎么回事?

蒲寿庚降元后,引起泉州人民的公愤。为了维护其无耻统治,蒲寿庚在元军帮助下,随即在泉州城内外展开了大屠杀,心系汉室却手无寸铁的万余百姓被夺去了性命。泉州的许氏家族奋起抗敌,起兵抗击蒲寿庚,因掩护宋朝君臣南逃,后被蒲寿庚残酷屠杀,几乎被灭族。元兵实行剿乡灭族策略,不仅火烧晋江许汉青、许夫人的家乡许宅巷、陈厝坑,迫使二乡的许、陈、曾三姓族人四处奔逃。南诏许姓氏族因为抗元,也惨遭清剿。这些账当然要记到蒲寿庚头上。

当时蒲寿庚的大屠杀还包括上面提到的屠杀宋朝宗室。因各种资料记载有出入,有记载是数万人,有记载是数千人,没有准确数字,但一般认为3000人以上,这也破了一项历史记录,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个本国地方官员决策并执行的,对朝廷宗室大屠杀规模最大的一次。

蒲寿庚的屠杀还包括对淮兵的残杀。所谓淮兵,是指从两淮战场上一路退下来死不降元的一批疲惫而无防备的宋军,这批宋军以淮人为主,数量在一万上下,精锐兵将2500人。虽然当时整个南宋在南撤时号称掌兵十余万,但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从忠诚度来说,真正的核心军事力量,就是这批淮兵。蒲寿庚对淮兵的屠杀也是他的一大罪状。

蒲寿庚的卖国行径不但使广大老百姓所痛恨,就连六根清净、看破红尘的出家僧人都为之愤怒了。当时福建南少林,即泉州清源少林寺僧众集体出面反对蒲寿庚降元,遭到蒲寿庚和元将奇握温思的残酷镇压,他们率元军万人冲进少林寺,屠杀了千余僧众,全寺只剩数十人逃出。残杀出家僧人,也是蒲寿庚一大不可宽恕之罪。

总之,蒲寿庚叛宋降元,性质极其恶劣。泉州穆斯林世代受到南宋优待,他却在南宋危难之际恩将仇报,屠杀泉州的南宋皇族、官员,为了讨好蒙元,又屠杀了数万平民,连蒙古人都感到吃惊。当时蒙古灭宋,相对之前已经相当收敛。在四川钓鱼城丧命的蒙古大汗蒙哥,临死前曾留下遗嘱让蒙古人对钓鱼城进行屠城,但后来的元军也没有付诸实施,而此刻的蒲寿庚却对自己的同胞痛下杀手。所以后来有人为蒲寿庚辩护,说他是为了保全泉州才投靠蒙元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此人的投降不可原谅。

四、善恶终有报,蒲寿庚家族在元朝末年被元人捅了一刀;到明朝又被朱元璋补了一刀。

1284年八月,蒲寿庚被元朝任命为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又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蒲寿庚可谓荣耀之极,其家族也显赫一时,其子孙后代在元朝也十分得意。

不过善恶终有报。到了元末,蒲寿庚的家族却遭到了元朝人的捅刀。

元朝末年,历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蒲寿庚家族又故伎重演,复制蒲寿庚当年的做法,企图叛元。他们勾结当时的提举泉州市舶使、色目人那兀纳作乱。但这次蒲寿庚家族不再像宋末那么幸运了,他们被元军强力镇压,当地的蒲家乃至许多西域人都被灭门,蒲寿庚等人被掘坟戮尸,还有遍及泉州城内外的清真寺,也在战乱引起的宗教仇杀中几乎尽被捣毁。

还没完,蒲氏家族的噩运并没有随着元朝的灭亡而告终。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又对蒲寿庚补了一刀。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重新夺回了被元朝蒙古人夺走的对神州大地的统治权,他对曾经投降外敌的蒲寿庚极度厌恶,所以就对蒲寿庚的后人处以“极刑”。

朱元璋为何判南宋这个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后代为“余孽”?

​朱元璋宣判蒲寿庚的后代为“余孽”,特令将泉州的蒲寿庚这一脉的蒲氏全族全部打入贱籍,世代不得入仕。此时的蒲寿庚作古早已百年以上,却又被明朝人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三百”。而这道命令,在当时的以仁义著称的儒家社会并没有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公道自在人心,在当时人们的心目当中,这就是蒲氏屠戮赵宋宗族、背叛南宋王朝的报应。尽管蒲寿庚的恶行不应该让其后代背锅,然而,背锅者只有骂他的祖上吧。

结语:蒲寿庚此人做为一个阿拉伯后裔,他在中国的南宋王朝可谓是极大的既得利益者,被南宋朝廷赋予很大的权力,可是后来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却恩将仇报,反戈一击,助纣为虐,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一个民族为敌,实在不是一般的汉奸或者卖国贼可以形容的。他在投敌之后,不仅大肆屠杀宋朝宗室,又大量屠杀普通老百姓,甚至是僧侣,都是滔天之罪。他对于曾给予他财富和权力的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不救就算了,反而捅上一刀,无论如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实乃一千古罪人也。(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宋史》《元史》《泉州人名录·蒲开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