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乐凤村——摘下“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通讯员 韦付增

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乐凤村——摘下“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村民领取低产茶叶改造所需的肥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诗人陶渊明描绘东晋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如今,在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乐凤村这个偏远乡村也有着同样的情景:茶林层层叠叠,桑树郁郁葱葱,通村道路曲折延绵,村寨屋舍俨然,百姓勤劳富足。去年,全村人甩掉了“穷帽子”,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极其不便。”该村二组瑶族村民李大姐讲述道路硬化前的状况,她说前年村里硬化了道路,男女老少都拍手叫好,主动让出土地,甚至到现场帮工,“这条路我们盼了很久,这下方便了”。

路通了,群众的思想也通了,村委会副主任李锦勇率先在村里流转土地,种上30亩桑树、10亩百香果树。“去年销售桑叶、百香果收入近3万元。”李锦勇说,村里有不少群众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他大胆做一些尝试,改种特色作物,并且尝到了“甜头”。今年他打算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乐凤村村部是2018年建立的,主楼灰瓦白墙,操场宽敞整洁,坐落在半山腰上。“第一书记”李慈辉驻村以来,抓党建促脱贫,组建乐凤村党员突击队,在田间地头、村头[弄][山]尾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点赞。

“茶叶、山茶油、八角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我们结合县里的‘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群众发展产业,还成立村民合作社引导群众外出务工。目前,群众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李慈辉介绍道。

“茶叶是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我们鼓励村里的鲜茶加工企业搞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的鲜叶销售和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李慈辉说,近几年村里鼓励发展桑蚕、土猪等特色产业,并初显成效。“去年,我们建设了大蚕房,新修建了公路和一批集中饮水工程,并对全村140户贫困户进行改厨改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在该村天冬中草药种植基地,笔者看到负责人邹书信正查看青苗的成活、长势情况。他大学毕业后在南宁创业,不久便回到家乡,当上了村治安专干,协助村“两委”做好党建、扶贫等工作。这个园林园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快瞄准了村里的好生态,发展灵芝种植产业。“做了4年,每年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效益不错。今年实行禁伐,没有木头,灵芝事业搞不成了!”有想法的邹书信另谋出路,一次外出学习机会让他偶然接触了天冬,经过考察后便大胆回到村里流转2亩良田试种。“3年亩产值1万元以上,比种植稻谷和玉米好多了,如果试种成功将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发展。”邹书信说。

“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在南宁上班,现在家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背着鲜茶叶到村口售卖的茶农向大姐说,之前女儿上大学,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负担,现在不用操心了。她欣慰地说:“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务工,都有稳定收入,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的房子盖得漂亮,大家衣食无忧,乐凤人盼来了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