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巴基斯坦是怎样成为死敌的?

李顺Leesun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历史上原本属于同一个国家,都是英国控制下的殖民地,与中国、伊朗、缅甸、阿富汗等国家相邻,处于亚洲的南部。可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为互相仇视的两个国家了呢?

(印度和巴基斯坦区域图)

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冲突不断和互相仇视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三点: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归属问题。

一、宗教冲突。

古代印度曾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佛教徒大一统的天下。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远赴印度地区求取佛经的事件。到了公元7世纪初期,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的盛行和对印度的渗透,印度佛教日渐萎靡,大部分原属佛教的地区,被伊斯兰教侵吞蚕食,转而成为了穆斯林的地盘。

但佛教毕竟在印度大地上树大根深,没有被扼杀殆尽,转变成了印度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博弈,持续了很长时间。到13世纪左右,整个印度就几乎被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所控制。到了16世纪,印度建立了强大的以穆斯林为主导的莫卧尔帝国,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还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可是这样的平衡,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而被打破,18世纪中叶,英国觊觎莫卧尔帝国的广袤国土和丰富资源,悍然入侵印度,意欲将印度变成了自己最大的殖民地。到1858年,莫卧尔帝国消亡,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此时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了共同抵御英国的殖民统治,暂时放弃了仇恨,联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但各自也在心底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1885年,印度教成立了国大党,甘地后来成为了国大党的英雄。1906年,穆斯林也针锋相对地组建了穆斯林联盟,后来推选真纳为主席。

其后,两党便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宗教展开了角逐,也为后来的“印巴分治”埋下了祸根。

(消亡的莫卧尔帝国)

二、印巴分治。

随着二战的爆发,英国已经无暇他顾,无力再对印度实施有效的殖民统治。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将印度自治提上了议事日程,派出内阁使团和印度各党派商讨自制方案。

对于英国最初提出的联邦自治,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均无异议。但仅仅1天后,国大党出尔反尔,要求重新制定方案。这时的穆斯林联盟,借机提出独立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想法。

1946年8月16日,数千名穆斯林在加尔各答市区举行集会,支持建立穆斯林国家,和印度教徒产生大规模冲突。直接造成超过5000人死亡,双方之间的仇恨进一步深化。

面对混乱的局面,英国只好匆忙地组建临时政府,以维持印度的秩序,缓解两个宗教之间水火不容之势。但英国人心知肚明,联邦自治方案已经流产,印度分治已成定局。

临时政府维持到了1947年,英国为了尽快从印度抽身,派出蒙巴顿接管印度,筹备印巴自治方案。6月,“蒙巴顿方案”出炉,印度被分成了以穆斯林为主的东、西巴基斯坦国,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联邦,以及其余的王公土邦。由此,印巴分治成为既定事实。

但这个分治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土邦的归属。虽然在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土邦可自行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联邦,但克什米尔地区一直没有明确归属,这为今后的印巴冲突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克什米尔王公)

三、克什米尔冲突。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近500万,和多个国家毗邻,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印度独立后,占人口多数的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恰好克什米尔王公是印度教徒,希望加入印度联邦。

在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宣布归属印度联邦后,就爆发了为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其后又陆续于1965年和1971年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印度实际控制了克什米尔大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只得到不足1/3。

同时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由于印度公开支持东巴基斯坦独立,导致东巴基斯坦脱离,建立了孟加拉国。

虽然印巴至今冲突不断,但两国都是拥核国家,谁也不敢小觑对方,两国就在这样的不断冲突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参考资料:《印巴关系与克什米尔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巴基斯坦小,与印度各方面差距甚大,国土、人口、经济、军事,等,都差了一大截,因是自从两家分开,印度始终在惦记着它,不只一个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作为南亚第二大国,与印度较量几十年,不曾沾过便宜,曾经吃过很大的亏,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被肢解,肢解出去一个东孟加拉,国土面积占了16%,想来也是无奈,也不再惦记,国力不济,所追求的目标自然务实,未来不致被印度吞并。现在的印巴,都是实事上的拥核国家,谁再想吃掉谁不太现实,谁也不想打一场核战争,然而国力不对称,巴基斯坦不遗余力发展军力。

宗教矛盾重重。曾经流血千里,正是不共戴天,骨子里互相仇视,穆斯林曾经的国教,一朝让位印度教,如肉中之刺,蒙巴顿英国有名的浪荡公子,他的方案,你可以说草率,但符合老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想法,两家倒是接受了他的方案,但冲突开始了,在旁遮普的冲突,至少有50万人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影响之大,仇恨之深,以致于今日。加之被肢解之苦,克什米尔纷争,两家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流血克什米尔。不能兼并此地,印度还说哪里话来;不能没有克什米尔,绝不能让印度世俗主义得到胜利。印度说,巴方逮住机会就会袭击它,印度亦非善茬子,正如此,每年两国在此地的冲突不下几百次,绝不相让,每隔几年有了气力便会大打出手。一次不成功会更加努力,因此一次次兵戎相见,为了国家荣誉,唯有枪炮说话。绝不会暂忍一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时常小动作不断。

砍掉了脑袋。没有摆脱头痛,这是尼赫鲁的名句,巴基斯坦的独立,使印度无法接受,一直视为大国理想的重挫,所以,纵然杀得山河失色,也要完成“统一”。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印度以为再没有了大的威胁,登顶南亚霸主宝座,更风光了,绝不能容忍巴基斯坦这个政权长期存在下去,因而有机会便收拾,一山不容二虎,然而形势越来越不由自家左右,前有大国支持,后面各自发展自核武,印度大业变得虚无飘缈,越来越觉得遥遥无期。


魂舞大漠




在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只是在印度成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后,长期的发展导致现在的巴基斯坦地区基本上都是穆斯林人,不同于印度人,这就是印巴分治的根源。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全球各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民族意识逐渐崛起,衰弱的英国遭到了殖民地国家的挑战,独立的势头一天比一天明显,那些原本从英国学校毕业的政治精英们更渴望自己的民族能够独立成国。



最后一任印度总督是蒙巴顿将军,他也是唯一的一个副王。因为英国的女王也是印度的女王,副王就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权势之大。但他非常不喜欢印度,因为他的老婆和尼赫鲁两个人私通,为他戴了一顶绿帽子。

蒙巴顿将军被迫主持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但他耍了自己的心眼儿。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宣告独立分治,巴基斯坦分成了东、西巴基斯坦,北边还有克什米尔地区由他们投票决定自己的归属问题,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战争不休的根源。



克什米尔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社会的上层是印度人,社会的下层是穆斯林人。因此大部分克什米尔人都愿意归属巴基斯坦,但他们中间的上层却现已归属印度。

印度和巴基斯坦则都想吞并这一地区,并且蒙巴顿在实行分治的时候,政策比较简单粗暴,强制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人赶回了印度,把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人赶到了巴基斯坦。


在整个驱赶的过程中,双方爆发了暴力冲突,有不少人都在冲突中死去。再加上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从此就爆发了,这就是蒙巴顿为这一地区留下的创伤和导火索。

双方之间的暴力冲突迅速失控,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据保守的估计,在旁遮普地区双方就有50万人失去生命,1200万人无家可归。再加上双方背后的政府在撑腰,慢慢就演变成了战争。

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一个人,那就是甘地。这个印度的英雄,以自己一人之力在调解着两个国家和种族之间的冲突,减少了不少的流血牺牲。



1948年到1949年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则取得了剩下的一部分克什米尔地区。强大的印度,通过自己的蚕食政策,在60年代初期完全占领了这一地区。

1966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印度大举进攻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不少双方争执地区的山脉。第二阶段,巴基斯坦攻入了印度的旁遮普省,给这一地区的印度军队以重创。后来双方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于9月份停战,但双方有争议的问题仍旧没有答案。


1971年,东巴基斯坦发生了社会动乱,印度军队早就做好了准备,趁势杀入了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主导下,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国土面积迅速缩小,印度最终确定了自己在南亚大陆的主导地位。

从这时起,巴基斯坦就失去了和印度对抗的能力,不得不展开和中国的合作,以此来对抗印度。巴铁一词就来源于此,就是说巴基斯坦是中国最铁的兄弟,比朝鲜越南还要铁。

印度先是依靠苏联,后来又投靠了美国,展开了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对抗。巴基斯坦则背靠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与印度展开了反击。双方的战争断断续续还在开打,但基本上仍维持了过去的对峙局面。


新知传习阁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成为“巴铁”,除了“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更多的是两国共同的邻居——蠢蠢欲动的印度,毕竟国际关系上有个规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两国怎么往死里面“较劲”,从印巴边界的仪仗队换岗仪式上,就可以略见一斑。

下图,两国士兵为拼气势大劈腿狠瞪眼,跺脚跺的恨不得把地面踹个窟窿,一股浓郁的火药味扑面而来。
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的人,我倒是都接触过,他们生活习惯类似——印度能出来留学的,基本都是中高种姓,几乎吃素,所以不吃猪肉;巴基斯坦人是穆斯林,也不吃猪肉;吃饭都用右手抓;两国人都喜欢大冷天上面穿羽绒服,下面光脚穿拖鞋(我们这里供暖好,室温高);还有就是最让人迷惑的,两国都是摇头yes,点头no!!!!


两国人从外貌上也傻傻的分不清(不过有巴基斯坦包头巾或者穿黑袍的女生,这个倒是比较好认,但不是所有女生都这样穿);而且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和印度的印地语听起来也很像,说英语基本一个调调,很难懂。比如,隔壁的华北理工大学就同时接收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留学生,因为怕弄混了,给分别放在了公寓楼的两头,平时基本没有交集,倒还相安无事。

这两国家在1947年才正式出现的,并没有“源远流长”的国耻家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怎么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了?

一提到印巴分治,大家想到的往往想到的是英国爸爸在一旁“坏笑”。

与大一统的中国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分裂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从17末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趁莫卧儿王朝衰败,印度四分五裂之机,成功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殖民统治。

注意下图,印度版图面积的巅峰竟然是“英属印度”时期。
英国殖民者没怎么浪费枪炮,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成了英王王冠上最闪亮的宝石。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
这期间,虽然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顺民,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灵和信仰绝不能被亵渎。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妇女儿童死于暴乱中的仇杀。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发现,印度这片热土上,不论种姓贵贱、或者民族归属,大家最重视的是“拜神”和种姓的高低贵贱。

毕竟,印度大陆上有160多个民族,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四大主要宗教;还有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

这么复杂的情况,够印度人自己折腾了,他们内部折腾累了,自然顾不上一致对外。

于是,狡猾的英国人为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有意识的对占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进行分化瓦解、挑拨离间,试图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削弱对殖民统治的反抗。

在英国这种殖民政策的“煽风点火”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到了二战结束,英国衰败的厉害,越来越扛不住“日不落帝国”的重担了,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向美国的太平洋沿岸转移,拦都拦不住。

此时,英国几乎丧失了独立干预海外事务的能力,已经无力控制庞大的殖民体系。加上战后民族独立的历史潮流下,印度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在1947年,英国人决定“体面的”从印度大陆撤离。

早在前一年,英国艾德礼政府就与印度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展开了艰难的协商。国大党的尼赫鲁坚持一个印度,穆斯林联盟吵吵着要建立“巴基斯坦国”。像其他诸多非穆斯林国家里的穆斯林一样,很多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尤其是北方邦聚集区的穆斯林,首先将自己视为穆斯林,然后才是印度人,他们对印度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虽然有一些穆斯林领袖热烈拥护国大党,主张团结印度教徒、共同摆脱英国统治实现彻底民族独立,但他们还是不能带动整个教派,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为了拉拢人心,也逐渐倾向鼓吹分治方案。

在谈判过程中,激进的穆斯林开始在印度各地挑起种族冲突。孟加拉省、尤其是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发生了严重的骚乱,并很快升级为种族大仇杀....

加尔各答的暴乱中,在穆斯林暴力袭击下,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参加了骚乱,强悍好战的锡克人手持弯刀,在穆斯林聚居区里展开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英印当局出动了4.5万军队,才平息了暴乱。据统计,骚乱后,加尔各答清理出了3500具尸体,扔进河里和大海里,被报"失踪“的遇难者估计高达 2万人。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一方面煽动和参与仇杀,一方面又互相指责对方是种族仇杀的策划者。英印政府在旁边简直看傻了眼,平日里安贫乐道,整日拜神的阿三们互殴起来,战斗力简直跟纳粹有的一拼。

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出台了。将庞大的印度分成了3块,其中一块就是现在的印度,另两块是巴基斯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东巴变成了孟加拉国,西巴就是当今的巴基斯坦。由于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非常的不信任,还提出了个幺蛾子——划界者必须与双方毫无关系,要由对印度完全不了解的英国人进行,以保证划界人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

最终,划界工作由一位上议院法官在总督府闭关两月,用一张并不太精确的地图完成的,期间未与任何印度本土人接触过。以闭门造车的形式,硬是给印巴两国划好了分治的国境线。

结果,这个国界划分的漏洞百出——将穆斯林的聚居地划给印度,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却划给了巴基斯坦。比如,旁遮普地区没划利落,又引发了新的一轮骚乱....

之后,基于《印巴分治方案》,英国体面的撤退,但该方案却没明确规定土邦(相对独立的省市,名义上归土著王公——”大君“管辖)归属问题,只是附带说明:土邦可以基于地理联系加入印度自治领或巴基斯坦自治领,但不允许独立。试想如果有土邦与印巴同时接壤,这个土邦该归属谁?事实上,就存在这样的土邦——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大君是印度教徒,而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克什米尔不同区域分别倾向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克什米尔大君说了也不算,何况连他自己都提前逃到了印度。期间,英国还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了联合国,联合国除了磨嘴皮子,也没什么好办法。

印巴都顺势想兼了并克什米尔。三次印巴战争由此爆发,两国的仇恨越积越深。而且,作为两国“拥核”国家,成了南亚次大陆最不稳定的因素。


实际上,印巴分治并不是传闻中描述的那种单纯“幸灾乐祸的留下隐患”或者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给印度人民的后殖民主义政策”。

事实上,英国也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换了两套人马,协调了印度本土各方意见后做出了协商式决定。毕竟,如果英国不能谨慎的处理好退出最大殖民地的事宜,必定给英国其他殖民地,甚至本土留下诸多隐患,甚至会撼动英国的已经及岌岌可危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声誉,被全球人民耻笑。

而且,英国对印度也是下了本的,多少有点感情。英国创建了印度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铁路网(现在还用着)、发展本地工业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资产阶级,其精英阶层最后影响了印度的未来。所谓的“帝国主义阴谋论”着实有点夸张了。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跟前“宗主国”英国关系倒是都不错,均为英联邦的主要成员,还非常的看重这个身份。比如,巴基斯坦曾被中止会籍4年,结果急坏了,各种的表现,终于在2004年5月被恢复了身份,这才算松了口气。

最后说一句,如果当年印巴没分治,甚至连缅甸部分地区也留在印度领土内,印度会作为一个大一统多民族国家而独立。那么,中国不但缺少了好邻居巴基斯坦,而且还要面对拥有近五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6.2亿人口印度.......这个压力,想想就后怕。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很简单,

英国在背后使的坏!

就如很多人认为,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矛盾,是出在印巴分治上差不多,但最主要的是英国人蒙巴顿坏啊!

英国可以容许印巴两国独立,但绝不会让两国今后过得很舒服!因此,英国刻意的会给两国制造一些遗留问题!

于是,在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中,故意没有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分清,这才导致后来这一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

这是英国刻意给印巴两国制造的麻烦,不仅如此,英国还给我国与印度制造了一个麻烦,那就是“麦克马洪线”,这里不多阐述!

1864年,3月,英国册封古拉伯·辛格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由此,克什米尔地区成为英属印度帝国体系治下的一个土邦,英国不干涉土邦的内部事务,但土邦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



到了1947年,印巴分治时,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在“蒙巴顿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因此,印巴双方都宣布对该地区拥有主权!

但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间同样存在矛盾,随着印巴分治,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教徒也想将克什米尔划入到巴基斯坦治下!


于是在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群体发起了武装起义,印度随即宣布支持克什米尔境内的印度教势力,并派兵支援!

于是,印巴两国第一次战争爆发,此次战争共持续到了1949年1月,在联合国的介入下,两国才休兵罢战!

但在此后,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左右两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克什米尔的一丝丝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两国的极大关注!

在后来的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

可见,并非是印巴两国天生就见不得对方,而是克什米尔地区存在,导致了两国最终走向刀兵相见的局面,最终成为生死大敌!

如果当年,英国人在“蒙巴顿方案”中明确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落实清楚,两国达成共识,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战争与分歧呢?
可见,殖民者坏啊,不论到了什么,都不忘给人挖坑,这就是殖民者的本质吧!


汶与川


据外媒2月27日报道,巴基斯坦军方证实,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击落了“侵犯巴方领空”的2架印度军机。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对印度军机实施空中打击的目的是表明“自卫的态度和决心”。另据路透社报道,巴基斯坦军方表示,逮捕了一名飞行员。实际上,在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本同属一个国家。那么,为何最后他们分裂成两个国家,并且成为死敌,不死不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探究那段鲜为人知的的历史。



这一切都要从印巴分治说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曾一度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随着英国卷入二战,为了争取印度参战,英国人承诺印度战后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受损,无力维护自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于是乎,邪恶的英国殖民者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分裂。

正是在英国殖民者的推波助澜下,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产生的一系列不可调和的政治、民族、宗教冲突,最后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相残杀的流血冲突。到了这个地步,建立统一的印度是不可能了,那就分家吧。

于是乎,1947年6月4日,英国殖民者宣布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在印巴分治的方案中,印度被分割成: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诞生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新的国家。地理上的分割,导致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在此期间,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造成了两个国家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印巴两国的关系。

后来大多数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尔归属未定。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争夺的重点,并且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在1947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双方经过了激烈的战斗,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后,印巴双方后续又发生了两次印巴战争,各种小的冲突不断。至此,双方成为死敌,不死不休。反过来想想反击战,印度的獠牙已经显露,如果没有巴铁的牵制,印度对于我们可就真的是一个大麻烦了。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一部分,而与印度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英国把它成为殖民地之前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印度”先前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全球民族运动的高涨,印度也跟着搞起了独立运动,且英国政府也无法维持对印度的统治,只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印度的宗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袄教等,而最大部分人信仰的是印度教,还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两边信仰不一样,于是就有了摩擦。

祷告是伊斯兰教徒每天必做的功课,这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而印度教徒就在清真寺门口跳舞。

而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穆斯林的教徒就故意印度教徒面前吃牛肉,恶心他们。

长此以往,双方的矛盾越积越多,慢慢的就形成了两个阵营,以真纳为首的穆斯林派,和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教,两边是谁也不服谁。

民族主义和宗教的累积的矛盾,让双方活的很累,都有想分家过日子的念头。当时印度地区的英国总督蒙巴顿和印度精神领袖甘地,两人都不赞成印巴分治的想法,他们让真纳和尼赫鲁谈判,希望双发能和平解决这个问题。

但由于两个首领在这个问题上互不退让,最终谈判失败。蒙巴顿和甘地被迫无奈的默许了印巴分治,为了保证分治的公平性,两边还请了英国做了公证人。

于是,1947年6月3日,在蒙巴顿的主持下,提出了一个《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部分。印度教徒多数的地区划给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方归巴基斯坦,并在8月15日之前完成这个分家。

英国为了提高所谓的分家“科学性”,便派了一个叫拉德克里夫的律师来帮忙划分两个国家的边界。但拉德克里夫对印度的情况是完全不了解,只能凭自己模糊的认知和老旧的资料,在规定的36天内,画出两国边界线。

对于拉德克里夫这个半吊子的划分,真纳和尼赫鲁都很窝火,两方都觉得自己吃了亏,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规定的时间到了。于是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真纳成了巴基斯坦总督,8月15日印度独立,尼赫鲁担任新印度的总理。


随着两个国家的独立以及英国的撤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开始了迁徙,但因两个国家的分开导致了以前的资源也要分成两半,比如田地、河流、道路等,甚至图书馆的书也要分两部分,A-K的字母分给印度,L-Z分给巴基斯坦。

两国划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积月累的宗教矛盾引发的大屠杀,这次的屠杀导致1250万人流离失所,约100万人死于战火之中。

除了宗教引发的矛盾,还有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更想加入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则是印度教徒,更倾向印度。所以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问题没有解决清楚,随后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两边先后打了很多年的战。

而孟加拉国则是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个巴基斯坦,由于两个地方毫无关联,后来东巴基斯坦也搞起了独立,成了今天的孟加拉国。

直到现在,印巴矛盾依然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双方边境还是动不动就会擦枪走火,严重时还会出现局部战争。

印巴分治是一个悲剧,但对我们来讲是件好事,如果没有分治,巴基斯坦不会和我们是好朋友,那时我们面对的是更强大的印度,我们受到的威胁也将会更大。


挚滗画畫紅尘


印巴成为死敌,除了宗教和人种问题,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克什米尔争端,曾引发两次战争,至今各占一块。另一个是孟加拉国独立战争,印度几乎摧毁了巴基斯坦的海军,让巴国9万名士兵投降,伤亡惨重,颜面尽失。

1947年,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已经无力统治庞大帝国的英国,决定将其最大的海外领地印度,分成三个部分:以印度教徒为主的部分成为独立的印度国,人口2.3亿;以穆斯林为主的东西巴基斯坦独立成巴基斯坦国,人口近8000万。

其余的500多个土邦,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选择加入印度国或者巴基斯坦国。这些土邦,此时的总人口为8500万。这便是印度末代总督、英国的蒙巴顿勋爵主持制订的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

500多个土邦中,情况极为复杂。比如,有的邦以印度人居多,但王公却是穆斯林,情感上倾向巴基斯坦,另一些邦则相反。因此,王公的选择,往往不是大众的选择,而大众的愿望,王公又不愿意去实现。一些邦国无论作何种选择,印巴两国中,总有一国会干预。

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的克什米尔土邦,是当时印度最大的邦国。克什米尔的居民,以穆斯林为主,但王公辛格,是印度教徒,议会也是亲印度的。辛格希望克什米尔独立并得到印巴两国的正式承认。

1947年8月,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外债延期偿付协议,同月,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举行起义,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被镇压下去。10月,巴基斯坦以此为由,派兵占领了克什米尔。辛格王公于是通过蒙巴顿勋爵向印度救助,蒙巴顿建议他索性宣布加入印度。

在此情况下,克什米尔签署了加入印度国的协议,印度也以此为由派兵进入克什米尔。但巴基斯坦不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也不撤军。这便是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克什米尔的南北分别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管辖。

孟加拉原来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时,孟加拉省被一分为二,西孟加拉归印度,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更名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印度迅速表态予以承认,并派出军队开进东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自然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当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占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9万多巴基斯坦士兵无条件投降。除了在东巴打仗,印巴军队在西巴基斯坦也激烈交火。印军数次攻击巴基斯坦重要港城卡拉奇,摧毁了巴基斯坦大部分海军力量。

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孟加拉国的独立。此后,印巴之间虽未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地区冲突依然不断。两国之间的核竞争,更是被卒业地区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两国关系有所缓和。


世界真的很大


现在我们都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死敌,两个国家长期互怼。可是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来是一家人,后来为何又分家呢?这说来就话长了,且看我慢慢分析来。




历史上的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大国。在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尔王朝时期,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都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承如印巴分治后世人看待这件事一样,印度与巴基斯坦走向分裂到后面关系交恶,是成也宗教,败也宗教。宗教问题,正是导致印巴最后不欢而散各自分家的最大问题。




在没有分治前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生互存的国家。彼时的印度,最大的两大宗教流派便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自莫卧儿王朝灭亡后,便长期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一直到1885年,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印度人才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14年后的1906年又成立了以穆斯林为主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但是两党之间因为宗教问题和政治理念不同,关系向来不太融洽,1920年,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决定脱离国大党,并于1931年通过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地区的统一称呼。彼时的巴基斯坦,包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巴基斯坦这个新名称的横空出世,无疑让印度的统一稳定埋下了不稳定因素。而事实上在印度民间,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关系向来就很微妙,因为宗教理念的不同,流血冲突常有发生。1942年,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远在东方的印度殖民地的统治也是摇摇欲坠。1946年,英国派出内阁使团与印度各党派商讨印度自治问题。但国大党对自治方案并不满意,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致使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难得的一次统一联盟破裂。此后穆斯林联盟宣布退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印度的计划,转而寻求建立一个新的穆斯林国家。这一次的内部分裂,引发了印巴分治期间的第一场大屠杀,8月16日,两派在加尔各答发生相互残杀,上千人因此丧命。印度局势已经无法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走向分裂已成大势,穆斯林与印度教、锡克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大印度国家。最终在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的主导下,印度被一分为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于1947年8月14日宣布独立(东巴与西巴领土不相连),以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为主的印度则于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印度至此走向了分裂,这就是当时轰动国际社会的“印巴分治”。




可是,印巴虽然分治了,但矛盾依然没有消除。除了最大的宗教矛盾问题,印巴分治还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其中,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还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两国在之后还爆发过多次印巴战争,都跟克什米尔问题有关,两国至今还在克什米尔各自屯有重兵,随时都会开打。印度还利用各种手段,促使与西巴基斯坦不相连的东巴基斯坦单方面宣布独立,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共和国,这就更加重了印巴之间的仇恨感。


从目前来看,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印巴两国之间还很难做到冰释前嫌。两国关系依然很紧张,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做不成朋友就只能做敌人了。套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两国之间解不开离不断的关系应该再恰当不过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国布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印巴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爆发了一些冲突,双方相互打飞机,冲突不断升级。于是有人就要问了,这两个国家是怎么闹成今天这样的?


这就要说起历史上知名的印巴冲突了。

印巴两国,矛盾的根源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

克什米尔这个位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不足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印巴两国争夺的对象。

为什么印巴两国不能划定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从而停止长久的纷争呢?

因为两国都想尽量的多占这块地,利益相关,因此无法轻易退让,那个国家做出退让,其领导者都会被记在历史书上,谁愿意背这千古骂名。

说到克什米尔问题,就要说起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十八世纪中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众所周知的东印度公司,总部就是设在这里。二战之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英国一看保不住印度了,就准备无奈放手了,但是英国在这里使了个坏,根据印度国内民族成分复杂的情况,将印度分为两个国家。

这就是著名的“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国最后一个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把印度分为印、巴两个自治领。基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风俗等差异,印度教聚居之地划给印度,穆斯林聚居之地划给巴基斯坦。而在印巴中间的这个叫克什米尔的地方,民众近百分之八十都是穆斯林,但是这里还的领导者克什米尔邦王确是印度教徒。

于是克什米尔的归属就两边摇摆不定了,最终印巴两区都想争夺这块地方,当年就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两方互不相让,后虽经联合国调停,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就这样,印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时而关系紧张,时而暂时和平,最近这段时间,两国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