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歌曲没有十多年以前的好听了?

胖脸帅


情怀以逝,时代不复

还记得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么?还记得黄家驹一把吉他舞动全场么?还记得一首后来唱哭了多少人么。。。。。。他们是年代的音乐人物代表。

他们的歌有着时代的特征,流传至今,是一种情怀。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总让人产生共鸣,会不自觉的跟着哼唱。

情怀是时代的烙印。时代铸就了歌曲的成名,一首《吻别》,唱出了多少人的分离的心酸,一首《甜蜜蜜》,是多少人所向往的爱情。一曲《夕阳之歌》,让我们回忆起曾经辉煌的梅艳芳。。。。。。于是这些歌曲变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留下了独有的情怀。

每当旋律响起,我们甚至能想象出歌手所描述的场景,那是欢快的舞动,或是悲伤的沉默,亦或是艰难中的奋斗。。。。。。这使得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听曲中,已经融入了歌曲。

情怀以逝。属于他们的(曾经的歌手)时代以逝,转而现在的年轻歌手们,有时候,90后80后也多了一份不解,更何况70、60后,听不懂歌曲的涵义,不知道歌曲索要表达的意思,“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难道找几个初中生去唱唱歌,炒作一番便成了歌手?难道是他们有颜值,拍着电影,唱着歌,唱起rap吓死人,开上调音,美上天,这是音乐么?

旦是永远却有那么一群迷妹喜欢他们,这是我们不得理解的,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因为这是00后的情怀。个人觉得现在很多歌手没有了以往的精神,或者说在这个娱乐圈中在不断地被腐化。也许是为了钱,也许是为了在这行能够生存下来。

也许十年后的00后门会讨论着“为什么现在的歌曲没有十多年以前的好听了?”这就是情怀

以逝,时代不复。


ZKname


不知提问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听歌的?谈一谈本人的听歌生涯吧。50年代至70年代是通过有线广播听歌。那个年代,每个市、县或乡都有广播站。只要有一个喇叭,就可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听新闻和听歌。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觉得广播里的歌真好听。比如〈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国〉、〈英雄赞歌〉、〈九九艳阳天〉、〈一条大河波浪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真的好想你〉、〈大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草原夜色美〉…等等。一一对不起,第一次听到〈真的好想你〉,已经是90年代了。也是在广播里听到的。那时我正在一个宾馆上班,搞水电维修。有一阵,宾馆里的广播每天早上都会播这首歌。这是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情歌之一。是周冰倩唱的吧。一一后来有收音机了,就用收音机听歌。再后来,有了电视机和VCD机及DVD机。再后来又有了音响、歌卡和网络及智能手机。现在听歌都基本上是用智能手机和音响了。但怎么也忘不了在广播里听歌那种感觉。一一听过的歌有四不忘,一是广播里的歌不能忘,前面已经说过了,再加一首〈公社是棵长青藤〉。虽然公社已经不存在了,但歌还留在脑子里。二是收音机里的歌不能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粉红色的回忆〉。三是电视机里的歌不能忘,印象最深的就是〈亲亲茉莉花〉。四是歌卡里的歌不能忘,比如〈爱拼才会赢〉等。一一我这一辈子(虽然这一辈子还沒有完,还在继续)听得最多的最好听的歌还是在歌碟和歌卡里听的。我买过和听过的歌碟有好几十张,大多数都是DVD碟,有少数VCD碟。我最欢听的是民歌。个人专辑我买过邓丽君的、刀郎的还有凤凰传奇的、腾格尔的、宋祖英的、阿宝王二妮的等。卓依婷等人的我也买过。但港台歌手里,除邓丽君外,我认为唱得最好的应该是韩宝仪、林翠萍、林玉英、龙飘飘等。她们被称为\\四大天后\\。我认为,她们的特点是,情歌也能唱出荡气回肠的感觉来。谁说她们唱的是靡靡之音?我不赞成!一一至于歌卡嘛,我也有十来张,每张卡里都有几百首歌。歌卡里最多最集中的就是乌兰图雅的歌和降央卓玛的歌,其它的就不一一细说了。一一经典永流传,好歌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以前听过的歌大多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所以说好听。至于新歌嘛,那就需要你慧眼识珠、慧耳识珠了。一一我现在每天听的歌,既有有一定时间年限的歌,也有新一点的歌,太老的歌我已经基本没有听了。


广东1112


因为现在的所谓“歌曲”,普遍缺乏优美动听的旋律!

因此,远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听!

十多年以前的歌曲之所以优美动,其根本原因完全在于歌曲普遍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

人所共知,歌曲一般有“歌词”与“曲(乐谱)”两部分构成。

抽去了“曲(乐谱)”的“歌曲”,剩下的只有单纯的“歌词”。

而“歌词”除了具有文字联想意义上的优美之外,只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音量的强弱,是没有什么“好听”与“不好听”之分的!

歌曲之所以“好听”,恰恰是因为按照歌谱在演唱歌词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乐谱”规定的优美旋律演唱歌词!

而这正是与单纯的朗诵“歌词”的根本区别之处!

也是本提问的答案。

当然了,演唱者良好的嗓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歌曲的演唱增色。

但这种增色,首先是建立在歌曲本身就具有优美动听旋律的基础之上的!

试想一下,一个具有良好嗓音条件的歌手,演唱具有优美动听旋律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自然是优美动听!

如果演唱没有旋律的《一封家书》,任凭你的嗓音条件再好,唱出的歌声仍然也不会“好听”!

再看看现在的所谓“歌曲”,除了凤毛麟角的几首拿得出手,唱的出口的真正意义上的歌曲之外,充斥歌坛的几乎都是些口水歌:

1.普遍缺乏作为音乐灵魂的曲调优美动听的旋律。

2.从曲谱与歌词的结合方面看,很多情况下曲谱中强弱拍与歌词轻重音的结合,违背了歌词轻重音的朗读规律。

就是说,在“现在的歌曲”中,处于强拍的曲谱对应的是本应轻读的词语,而处于弱拍的恰恰是本该重读的词语。

这样的词曲配置演唱出的歌声中,很难让人听清楚歌词唱得是什么!

3.某些所谓的“流行歌曲”,更接近于“说唱音乐”。

譬如上面提到的《一封家书》,称其为“歌曲”,远不如称其为“说唱音乐”更贴切!

4.歌词直白粗俗,有的连词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5.生命力短暂,昙花一现过后,立马烟消云散。

人们欣赏音乐,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而绝非让耳膜遭罪!

既然所谓“现在的歌曲”不能给人提供美的享受,昙花一现过后立马烟消云散,也就成为流行歌曲的必然下场!

本来就是一堆口水歌式的垃圾,昙花一现过后立马被人们扔入垃圾箱,这也是其最恰当的归宿!

因此,歌曲本身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是其好听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现在的歌曲远远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听的根本原因!








千枝万叶74080886


曾经有人把2018年的音乐排行榜和十多年前的榜单做过一个对比,结果发现近一年排名前十的歌曲几乎一首没听过,反倒是十多年前的歌曲在我们的音乐播放器中不断地单曲循环。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千禧年到2018,音乐排行榜所经历的变化正是如今娱乐圈演化的缩影,“流行”这一标准正在朝“流量”转向。

最后一个“流行音乐”的盛世是千禧年前后,当时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批港台流行歌手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华语音乐黄金时代。

以当时绝对的扛把子人物周杰伦为例,从2002年至2006年,他连续5年获得最高销量国语唱片,连续8年成为台湾唱片销量冠军。和如今先有粉丝再有作品不同,那个年代的“流行明星”几乎每个人都有作品和销量等实绩傍身,是靠实力和作品让人们记住的,这是“流行”的真正意义

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横空出世,中国迎来了自己的选秀时代,“粉丝”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那个以“短信投票”为评选标准的节目中,作品和能力开始让位于“选手”本身。只不过在这个“偶像诞生”的过程中,除了粉丝的参与外同样包含专业评审的意见,所以最终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保持在一定专业水准上的民意选择。

从那时起,中国的粉丝文化开始发酵,个体的粉丝开始走向集群化,粉丝本身的商业价值开始受到关注

到了2018年,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节目的推动下中国偶像文化与粉丝文化达到高潮。

在这两档完全由粉丝投票决定偶像命运的节目中,粉丝本身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粉丝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对应着偶像的商业价值被无限放大,为了抓住个体粉丝所象征的C端,商家/影视片方的资源开始向“新偶像”们倾斜,即使他们并不是最适合的人选。

深谙此道的粉丝开始用各种破纪录般的数据向“金主”证明偶像的影响力,于是乎“流量明星”诞生了,关于“流量”的追逐也开始在娱乐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流量逻辑下的另一个表现是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过度营销与无尽煽情,似乎只有会炒作、有故事的音乐人,才能被更多的人关注,音乐节目变得像连续剧,原创音乐本身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落败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一档很好看的原创音乐综艺糊了……

这个选秀综艺就是《这!就是原创》,本来打算随便看一眼却沉迷了一整天,把三期都补完了,收获了一个上百首歌的歌单。

这节目播出了三期,在朋友圈却一丢丢讨论度都没有……实糊了。

《这!就是原创》如其名,就是原创音乐选拔,挑选优秀的唱作人,是曾做过《中国好歌曲》的“灿星”团队打造的

,两者内核也有相似之处。

这节目在开播前就有一个105首歌的榜单,由听众投票,选出了top10,直接入围第二阶段,其他95组歌手直接淘汰……

恕我直言,这top10的歌曲一大半都被十强不入的歌曲吊打。

节目组就是要表达“不在榜单上的歌曲就是会被听众淘汰”的残酷,很现实了。(但村花作为独立音乐爱好者,反而不太听榜单歌曲的haha~)

萧敬腾、陈粒、王嘉尔三位队长也分别是流行、独立、嘻哈领域的创作歌手,但他们在节目里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了哦,他们的身份是音乐捕手,拯救那些被榜单淘汰的音乐遗珠。

没有好声音好歌曲那种豪华大转椅,王嘉尔经常蹲在选手间听歌手演唱,三位捕手直到第三集才有了看起来挺简陋的椅子坐……整个节目就弥漫着一种原创音乐人互相分享音乐的氛围~

三位队长的人设也都很讨喜。

萧敬腾心里有一条金线,他的标准很严格也很简单——创作

比如这个叫印子月的选手,唱跳了一首制作得很成熟的偶像型歌曲(是为数不多的尬点之一),自以为看透了综艺节目剪辑手法的我,以为要留下一个争议选手来制造噱头了。

然鹅萧敬腾无情揭穿了她的创作能力不足,还淘汰她……难怪这个节目会糊了,不过让人非常神清气爽!

萧敬腾倾向于不选市场上已经饱和度很高的音乐,泛滥的小清新就很容易被他pass,他喜欢“未来”的音乐。

也有唱了一半被他打断的歌手,并不是要淘汰,而是要把可预知的惊喜留到下一轮。妹子一脸懵逼:我可是个唱将,很会飙高音的!

王嘉尔是个谐星担当,还是亲自为选手煲开嗓汤的暖男。

刻板印象让我觉得他可能更多留下嘻哈歌手,但他的审美足够多元

选手自选拯救区,一开始萧敬腾就在找雷鬼歌手matzka(村花也是他的迷妹),没找到就觉得他一定是去了陈粒区,没想到是去了王嘉尔区。而王嘉尔也没有错过matzka,大呼他是宝中之宝~

陈粒是感性的代名词,听歌会哭,听故事会哭,夜晚和孤独最能打动她,可能是同为创作歌手的同理心吧。

《这!就是原创》还有个优点就是不啰嗦,没有没完没了的悲情故事

捕手萧敬腾直接告诉选手,可以简单自我介绍,但不要说太多歌曲的背景,也不要聊童年的故事,这些我会从你的音乐里感受……总之唱歌就完事了。

王嘉尔显然跟萧敬腾不一样,想挖掘下选手的内心,然而连问好几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最后还被怼“我可以开始唱歌了吗”,让王嘉尔继承“你的梦想是什么”梦碎,满脸委屈。

不叨逼叨悲惨童年,惨痛爱情,就歌论歌,让整个节目节奏紧凑,密集的金曲轰炸,让我有了一种看北京台春晚的爽感!

不过爱讲故事的选手还是有的,提前为大家预警一下,邓见超的前女友生双胞胎故事,算是为数不多的尬点之二,歌也不太好听,快进掉不可惜。<strong>


《这!就是原创》的前身《好歌曲》让我觉得无聊的是,比赛后半程拿同一首歌不停改编有点让人看不懂。

本来原创歌手就是满满的库存难以得到曝光,拿出来的歌一定足够成熟,就算不够成熟也足够有特点。死逮着一首歌改的赛制,不仅让他们其他的音乐依然深锁仓库,令观众审美疲劳,也弱化消磨了原创音乐人的个性啊。

但《这!就是原创》不太一样,第二集pk阶段,第三集突围阶段,大家唱的都是新歌。有的人作品自成一派,有的人曲风多元……从听歌的角度来说,就是好听又新鲜~

舞台酷炫好看,歌曲多元又好听,节奏紧凑不拖沓,明星队长公平又可爱,但《这!就是原创》糊得很彻底。

我闺蜜追了“这就是系列”的街舞、灌篮、机甲,然而在我安利前完全不知道这档节目的存在,好内容死在了优酷的宣发手里,亏80亿真的不冤枉。

要炒作其实也不是没有点,回锅肉组的超女、吉祥三宝的女儿、南拳妈妈前主唱,网红组的学猫叫,YY前女友双胞胎的哥们,像王菲和陈珊妮合体的选手,学写歌四个月的天才少女……

明白专注内容不营销真的不适合这个年代了,这是《这就是原创》的命运,也是华语音乐如今的尴尬现状吧。


大笑村花娱乐


为什么现在的歌曲没有十多年以前的好听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之前也有这个疑问,但现在已经没有了,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十年前的时代

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之前的歌曲,当时我们基本都是使用3G手机或者MP3来听歌,最火的歌曲就是慕容晓晓的《爱情买卖》,几乎大街小巷都有人放。当时手机下载音乐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基本都是从电脑上下载然后传到手机里。当时一首歌曲要想火,基本是通过电视上的彩铃广告以及各大音乐类节目宣传出来的。

2.现在的时代

而当下,我们处于4G时代,即将迈向5G。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兴起,导致了网络歌手的层出不穷,通过直播走红的更不在话下,比如斗鱼的冯提莫、二珂等。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我们不得不感叹当下网红的打造速度,连街边流浪汉都能被人们如众星揽月般围观。快节奏的生活,使大多数创作者不想再沉下心认真创作。

这些网络歌手创作的歌曲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走红,但又能持续多久呢?

3.歌曲的深意

十年前的歌曲深意非常多,以Beyond的《光辉岁月》为例,这首歌是纪念南非国父——曼德拉的,歌词字里行间表露出一个黑人想要挣脱白人统治赢得独立的冲劲和斗争!歌词高潮部分是这样的: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再譬如陈奕迅的《单车》,这首歌抒发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以及怀念,但并不是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单车的前后座关系来表达:孩子对父亲的依依不舍。

反观当下,各大网络歌手创作的作品火爆全网,譬如广东雨神的《广东十年爱情故事》,初听这首歌感触良多,但听多了就觉得没意思,缺少某种深意。


但是,音乐的进步是需要许多创作者凝神聚力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这个时代依然有好的音乐创作人,依然有好听的歌曲。譬如《说散就散》这首歌,无可否认,这首歌是由电影《前任3》火起来的,并且原唱JC陈咏彤被袁维娅翻唱的火热掩盖了,但这首歌对男女之间的纠缠描述得丝丝入扣,一起来欣赏这几句歌词:

说不上爱别说谎就一点喜欢
说不上恨别纠缠别装作感叹
就当作我太麻烦不停让自己受伤
我告诉我自己感情就是这样
怎么一不小心太疯狂

配合袁维娅独特的唱腔,将男女之间对爱情的纠缠表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小编觉得挺不错的。

4.总结

著名思想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深处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网络的发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易浮躁,很难产出精品。所以,不是现在的歌曲没以前好听了,而是缺少经典歌曲!但我坚信,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的经典,只是还未出现罢了。


胡侃音乐


现在的歌曲确实不如以前的好听了,不是我们跟不上审美时代,而是现在的歌手没有以前歌手的匠人精神了。以前听歌听的是旋律,而现在听的是歌词。以前听的是励志,是激情,而现在大多数变味的鸡汤。10年前的歌曲要什么有什么,而如今除了歌词剩下的一塌糊涂。

歌曲是有由“词”和“曲”组成的。歌曲一旦没有曲就算不上歌曲了,歌词根本不可能撑起一首好听的曲。而且,现在的“歌词”也无以前的优美,现在很多人在唱歌的时候,只分抑扬顿挫,还有音量的强弱,要知道歌词的好听是在好的曲谱的情况下,按照乐谱带着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这就是十几年的歌曲和现在的歌曲的不同之处。

当然唱歌的人的声音,虽然会对一首歌曲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个所谓的影响也是建立者有优美的旋律之上。现在所谓的流行歌曲,除了个别几个能拿得出手之外,现在很多流行歌曲大多都是口水歌。知道什么是口水歌吗?就是这首歌没有优美的旋律只有无聊的歌词和按照一定套路来的改变高低音产生的歌曲,这种歌曲就是口水歌。

如果看到这里还有人说自己还是不了解为什么很多人非常不喜欢,现在流行的歌曲。那小编就捅破那层遮羞布开说了,当然小编一下的话并不针对那一小撮能听的过去的歌曲。

第一:现在的歌曲,普遍缺少优美动听的旋律,甚至有些歌曲的旋律还是从其他歌曲的旋律中摘抄过来的,连改变都少。不要说创作难,如果创作真的难的话,那十几年前的作曲者是怎么活的?不行就是不行,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第二:现在的歌曲根本没有遵守歌曲应该遵守的轻重音的朗读规律。歌曲的轻重音,是在强拍重读,弱拍轻读。现在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强拍轻读,弱拍重读。这种歌曲要怎么听?

第三:歌词直白粗俗,不是小编说,写这些歌词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如果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根本不会出现如此粗俗的词语。

以前,大家听歌听的是一种享受,现在听歌完全就是在遭罪,有些人还非常疑惑,为什么有些流行歌曲,只能流行一段时间,并非像之前的歌曲,至今还是流行?为什么?这点,创作这种歌曲的人心里应该有数。小编听过很多人说自己的审美跟不上时代了,说自己还是喜欢以前的老歌,有韵味,值得品味。其实小编并不认同他的这种说法,真正跟不上时代的不是我们这些听众,是那些快餐式歌手,浪费自己时间敷衍众人,还嫌众人审美不到位,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跟不上时代的人。


音乐汇萃


刘欢曾经说过:我认为因为那个时候的歌是为了艺术而创作的,现在的歌是为了娱乐创作的。

知乎上有个回答特别好:薛之谦的歌路十几年没怎么变,最后因为写段子火起来,就好像一个讲课的靠相声火起来,民谣唱了那么久,最后靠董小姐南山南火起来,其实大家哪里有时间听这些,十秒内能让我乐呵就关注,不然就换下一个,可能是现代人娱乐方式多了,听歌不如打农药,看片不如约个跑,需求低了没钱了,干的人少了,质量就差了。


娱乐超前沿


改开之初,港台歌曲传到内地,风迷大街小巷,传唱不息。歌词一般都是爱恨情仇,新颖别致,曲调朗朗上口易于诵唱,比起之前的严肃的高难度的保家卫国等宣传类的歌曲来,耳目一新的港台歌曲总觉得好听些。而改开以来,内地歌手及歌曲层出不穷,也有许多精典的久盛不衰的优美歌曲,发现这些内地的歌曲也不会比当年的港台歌曲差到哪里去,有的甚至于更好。现在回过头来听当年的港台歌曲,感觉也不过如此。九十年代初的西北风、摇滚等等内地歌曲也都风迷全国,哄动一时,现在听起来也很普通一般。也有的认为是相反,总觉得改开前的歌曲、以往的港台及内地歌曲比现在的更精典更好好听,正如题主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感受的?

窃以为,应从作者创作音乐作品、及听众选择音乐作品等角度来分析。

给予创作者自由,创作者将创造出大量的风格不同的作品。以前内地(港台的则不同)的创作者没有或很少这样的自由,条条框框太多,所以作品少而单调,听众没有或很少有选择,总觉得乏善可陈。改开后的创作自由不可同日而语,创作者作品众多,创作者也不会比港台的创作者差到哪里去,听众有了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作品。当然文化繁荣后,未免泥沙俱下、有些作者急功近利,唯名利是图,作品的质量反而下降了,这就是创作自由及文化繁荣所带来的副作用,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香花”与“毒草”共存。

正如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点荤腥就是美味,而现在物质大大丰富了,天天鸡鸭鱼肉还觉得不好吃,当然这也有食品质量下降的因素在里面。物质生活如此,歌曲这种人们所需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亦是如此。


扬州谈律师


歌曲是有灵魂的,曲谱是有意境的,歌词是需要内涵的,三者配合到一起,引起听众的共鸣才是好歌曲,喜欢的人越多,流行的时间越长,就成为经典。

以前的歌曲之所以很多经典,是因为符合了那代人的心理路径,好歌曲就想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经历,把听众带入其中,甚至忘了是在听歌,仿佛身临其境,不论什么类型的歌曲,都有各种经典,比如《爱的奉献》《草原之夜》《天边的西藏》《潮湿的心》《大哥,你好吗》《乌苏里船歌》《放弃我是你的错》《涛声依旧》《鸿雁》《红雪莲》《家乡美》《爱琴海》《风中的草原》《为爱痴狂》《西海情歌》非常非常的多。

好听的歌不仅仅是歌词也不仅仅是音乐,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韵律,曲谱的韵律和语言的韵律配合在一起,曲谱是灵魂,歌词是骨架,短短3-4分钟演绎一个故事,讲述一段历史,吐露一段心声,放飞一个梦想,绝不是简简单单生拉硬拽东拼西凑就走入人们心里的,之所以好听是人们喜爱,一旦成为噪音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很有可能毁掉的是一个艺术人生,一个词曲作者的前途。

好歌曲也需要好的歌者,一个好歌手绝不是在舞台上青筋暴跳的吼,更不是花拳绣腿的蹦,吼出来的那叫鬼哭狼嚎,蹦出来的那叫滑稽小丑,歌手需要身临其境的演绎功底,需要对音乐歌词的内涵的理解和诠释,过去那些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星,不仅仅是歌星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也应该归在词曲作者名下,当然再好的歌曲没有好的演绎者,也仅仅是一件好衣服没有好的衣服架子,走不到广大受众面前。


驿动星期六


今天看到这个话题,忽然想起人生当歌的情怀来,所以也不怕80、90、00后们嘲笑,驻足留言,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我们毕竟也年青过。

说现在的歌没有十多年前的歌好听,我不知这种说法从何处来,是提问者个人感觉还是经过大数据抽样调查?

其实按过去的说法是十二年一个轮回就存在代沟,现在又有说五六年就存在"代沟",从这个意义及角度说,现在的歌没有十多年前的歌好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问题是判断歌好听不听,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个因代而异因人而异的事。当然有人拿流行歌曲月、天榜单说事,可还是有人并不这样看,依然坚持说他爱听爱唱的就是好歌。

这使我想起我的前辈,他们爱听《志愿军军歌》《生产队开大会》《读毛主席的书》《社会主义好》。还有我们这辈一一八十年代的年青人,爱听的《年青的朋友来相会》《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这些歌别说80、90、连00后都会觉的不好听,这就是代沟作祟。

其实对于听歌唱歌我是很"外"的,因五音不全如赵丽蓉小品台词所说是个"跟不上趟"的歌盲。好在年前某智能音箱使我找到了从前,同时也同90、00后一样在这个春节里喜欢听起流行歌来,但绝没有追星族星迷们的狂热。比如表现亲情感染力强的陆树铭《一壶老酒》、大平《孝敬爹和妈》、汤朝《妈妈我想你》,甚至祈隆《又见山里红》嫣然《梅花泪》。以及当下比较励志应景,并被广大青年喜爱且广泛改编的《沙漠骆驼》一一这首歌正能量滿满,经过各行业改编很有现实意义。

就像看多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视觉疲劳审美疲劳一样,大家要求都高大上,所以觉得一年比一年办得差了档次。同样对歌曲创作说没有十多年前的歌好听大抵也如此,其实真实情况好像并不是这样,问题可能是你真没有发觉吧?!

最后说说对于听歌的感悟:一首好歌闲来用心听用心品,即使听不懂也无妨,它是一定会愉悦你心情的一一有歌的生活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