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庫村:2000多年前安陽河畔六國會盟封相,如今只見一堆黃土


河南省安陽市柴庫村,2000多年前安陽河畔六國會盟封相,如今只見一堆黃土。

戰國後期,有齊、秦、楚、燕、韓、魏、趙七國,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國是最為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一年。在七雄爭霸之際,曾出現過連橫與合縱兩大戰略思想。

洛陽人蘇秦曾以其成功的遊說合縱六國,聯合抗擊強秦,自佩六國相印。蘇秦,字季子,戰國後期洛陽乘軒裡(今洛陽李樓鎮太平莊)人,著名的縱橫家。年輕時,他苦學三年後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有識之人能任用自己。結果,他不僅沒有謀到一官半職,連所帶盤纏也告罄,只能賣掉車馬、僕從,徒步回到家中。見他如此狼狽,兄弟嫂妹妻妾皆譏笑他。


蘇秦遂閉門不出,發憤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一年後,蘇秦學識大進,決定再次出山。這次他決心合縱六國,聯合抗秦。通過一系列遊說活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皆信服蘇秦的合縱方針,蘇秦遂佩六國相印,率五國之兵伐秦。從此,合縱局面形成。

雖然後來“五國伐秦,無功而返”,但蘇秦努力促成的合縱抗秦還是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史記•蘇秦列傳》雲:“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戰國策》稱其為“賢人”,“天下莫之能抗”。《史記•蘇秦列傳》稱“其能有過人處”。

相臺遺址位於安陽城西5公里的柴庫村西,也稱拜相臺、封相臺。《續安陽縣誌》載:“在柴庫村西,周世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蘇秦合縱擯秦,盟六國於洹河之上,即其地也。臺為盟壇舊址,高約二丈許,周圍約十五丈,似小土山。也曰封相臺,俗呼鳳凰臺蓋轉音也。”由於年長日久,燒磚掘土,已被破壞,現僅存六米多高的一小土臺。


經考證,相臺最早是商侯上甲微遷殷之地。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春秋齊桓公在殷墟西今柴庫村相臺一帶始築城,稱鄴。故《水經注》引《管子•小匡》曰:“築五鹿、中牟、鄴,以衛諸夏也。”古鄴在安陽殷墟相地,即柴庫相臺。

安陽鄴地,先屬魏,後屬趙。蘇秦遊說趙肅侯,勸他聯合五國“合縱”擯秦。趙肅侯被他說動,拜他為國相,並派他出使齊、楚、燕、魏、韓,約六國王侯,於秋分之日結盟拜相。因趙國是盟主,又不便在趙國都城邯鄲盟約,而原魏國洹南都城即成為理想會盟之地。既是趙國屬地,又使其他五國王侯不失身價,且地理位置適中,北為趙、燕二國,東為齊國,南通韓、魏、楚三國。

當時齊、楚、魏三國已稱王,而趙、燕、韓三國則稱侯,爵位不同,不便議事,蘇秦建議趙、燕、韓三國一律改稱王,並於會前各國在盟壇下按本國所處方位建王侯簡易行宮。在蘇秦的策劃下,先擬好盟約條款。屆時六王同登盟壇,趙王居中,齊、燕二王在右,楚、韓、魏三王在左,宣誓簽約,六國合封蘇秦為“縱約長”,佩帶六國相印。由此,這裡就稱拜相臺、卦相臺。為了紀念蘇秦拜相,後來村莊稱相臺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