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高跟鞋》:阿根廷作家關注旅阿華人悲劇


在阿根廷生活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恐懼感: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最為恐懼並非自己的面對死神的降臨,而是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人在一場悲劇中被死神帶走。

無論是2001年還是2013年的大規模哄搶,時至今日,不少人還對這兩次阿根廷大規模哄搶記憶猶新,這也許是阿根廷華人社團史上最悲慘的兩次災難。這樣的災難最恐怖的並非是被洗劫一空,因為可以東山再起,而是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人在災難中的離世,這樣的陰影可能會伴隨一生。日前,阿根廷作家費德里科·讓梅爾在西班牙出版的小說《高跟鞋》引起了西語國家對阿根廷這個華人移民團體的關注。

小說是根據2013年12月的那場大規模哄搶為背景創作的。在那年的聖誕前夕,科爾多瓦省的警察為了漲工資舉行了一場大罷工,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哄搶,先從科爾多瓦省開始,逐步蔓延到聖菲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經營超市的華人華僑成為了這場哄搶中最大的受害者。有媒體將這場哄搶稱之為阿根廷內戰。

《高跟鞋》塑造的是一個從小在阿根廷長大的中國少女。2003年,5歲的索尼婭被他父親從江蘇帶到阿根廷。她父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一個叫格柳(Glew)的小城市經營著一家超市。在她15歲的那一年年底,阿根廷多個城市爆發大規模哄搶,他們家的超市也難逃這場浩劫,匪徒先是將超市洗劫一空,在離開時,有人在超市內扔了一個點燃汽油罐,一把火將超市燒光。索尼婭的父親被這場大火困在了超市內而身亡。

逃生後的索尼婭在安葬完父親之後回到蘇州,和她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只住了幾個月,她在爺爺的陪伴下回到了阿根廷,在一家公司做西班牙語翻譯。她同時經常回到父親去世的地方,拜訪她曾經的鄰居好友,收集各種與父親的死亡有關所有信息,希望通過司法公正將兇手緝拿歸案,但小說並沒有以公正的司法判決,而是以索尼婭的一場有預謀的復仇結尾。

這部小說還兩條主線值得深思。第一是文化衝突。索尼婭是一個在阿根廷長大的中國少女,她儘管在中國出生,但從小接受的是阿根廷教育。或者說,她是中國人,但對中國文化是陌生的,但自從她父親遇難之後,她對阿根廷這個國家變得更陌生。所以小說中15歲的她說:“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是中國人還是阿根廷人,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是女人了,或者還依然是少女。”所以作者以高跟鞋為書名,穿著高跟鞋的少女緩慢地往返於中國和阿根廷兩種文化之間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第二,到底是靜等司法判決還是為父報仇。這是一個在阿根廷富有爭議性問題,阿根廷刑事案件的處理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五月廣場的母親和祖母就是追求司法公正的組織,他們的孩子被在幾十年代軍事政變中被殘殺或被失蹤,至今還有大量的案件依然是懸而未決的案件。但是,作為一個15歲的移民少女,父親的死亡一直折磨著她,她的心裡充滿著仇恨,她無法等到這個遙遙無期的司法裁決,兇手還逍遙法外,她何能心安,所以她需要報仇。但報仇的結果並沒有出現在小說的篇幅中。

讓梅爾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院的教授,是塞萬提斯研究者。2008年他憑藉著塞萬提斯的傳記體小說《米歇爾》獲得號角報小說獎,這個獎項在當今的阿根廷文壇具有很高的地位。

讓梅爾也是一位富有中國情節的作家。從1997年就開始跟中國人打交道。當時在他家附近有一家小超市,是一對中國夫婦經營的。他幾乎每天都會帶著兒子去這家小超市買菸,給兒子買巧克力。中國夫妻親善的笑容讓他們很快成為了好朋友,他由此也開始喜歡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他曾問他兒子,如果有錢了最想去哪裡,他兒子說最想去中國。2008年他獲得小說獎之後,他兒子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拿著獎金帶他去中國。2010年2月,父子兩到了中國,遊了北京、西安、上海和杭州。回到阿根廷之後,他就萌發了寫一部與中國人有關的小說,直到《高跟鞋》問世。

小說《高跟鞋》:阿根廷作家關注旅阿華人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