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這5個誤區,99%的職場人都中招了。

前言:人人都知道做計劃的好處,哪怕是不做計劃的人。但如果你踩中下面五個誤區之一的話,那計劃可能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了。

誤區一:無目標導向

編制計劃的第一個常見誤區就是:無目標導向。

很多人編制的年度計劃都是無目標導向的規律性重複計劃,比如今年我要每天早起、看100本書等等。這樣的計劃看起來很勵志,但只強調了過程,而沒有結果驗證,完全起不到計劃該有的效果:

1、沒有目標,計劃就失去了預演的意義

計劃是在紙面上、對實現目標的行動所做的預演,如果沒有了目標,那也就失去預演意義了。

就像每天早起這樣的計劃,壓根沒必要預演,每天按時做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利用早晨的時間,6個月內完成某本書稿的寫作,那這個計劃就很有預演的必要了。

因為它不僅僅是起床就行,還需要制定每天早起要做的事情。

2、沒有目標,計劃就失去了糾偏的核心價值

計劃預演後,產生的最大價值就是提供了一個基準,從而可以讓我們判斷執行是否產生了偏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偏差,針對這些偏差需要採取何種對策。

沒有目標導向的計劃,是沒有偏差的,沒有偏差也就不會有任何改進了,哪怕錯了也是每天機械重複,結果就是“十年的努力經歷,不到一年的經驗沉澱”。

因此,編制計劃時一定嚴格從目標出發來分解任務或工作,以終為始,這樣計劃才能起到它該有的價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誤區二:計劃大而全

編制計劃的第二個誤區就是:追求大而全的計劃。

比如,一個一年期的企業創新項目,事無鉅細什麼都想編列在計劃裡,甚至詳細到八個月後的每一週做什麼都列得清清楚楚。

這樣的計劃看似很用心,但可執行性幾乎為零,它至少存在下面3個弊端:

1、浪費太多的精力在計劃的更新上

大而全計劃的特點是各計劃項特別細緻,除了編制計劃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外,每天還需要大量時間來更新計劃的執行情況和變更。

太多的精力花在文檔上後,反而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執行實際的工作了。

2、打擊計劃執行的意願

只要任務或項目稍微複雜一點,實際執行的進度跟計劃的進度100%是不一致的。

計劃項越細緻,這個執行差異就越大,幾天一過,差異就會大到幾乎沒有指導性了,因此人也就失去按計劃執行的意願了。

3、對變化的適應度差

計劃是我們對任務或項目執行步驟的一種預演,這種預演是基於一定的外部環境、內部執行力假設開展的。

但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執行力,都有很多你不可控的因素。

比如,特朗普發起貿易戰導致客戶的業務量下降,某個團隊成員生病住院了等等。

因此,計劃基於的假設是有很大可能會發生變化的,而大而全的計劃因為過於細緻,很難適應這樣的變化。

那如何避免大而全的計劃呢?

遵循近細遠粗的原則即可。

比如一個年度計劃,近期的1個月計劃編得稍微詳細些,第1周的計劃甚至可以具體到每天,但第2個月的計劃就需要粗放些,第3個月及往後的計劃就可以更粗放了。

隨著計劃的往前推進,再以此為原則滾動細化最近一週、最近一月的計劃。

那大而全的計劃是不是就一定不能編制呢?

也不是。

某些情況下大而全的計劃也是適用的,這種情況就是執行的任務已經有很成熟的方法論,按照歷史經驗來做就是最佳選擇,而且外部變化很少。

比如,普通的建築項目或者複製性的軟件開發項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誤區三:急於求成

新手編制計劃時,除了容易大而全外,還會急於求成。

比如,明明至少要三個月才能幹完的事,恨不得將計劃排成一個月就能做完。

結果因為執行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兩天一過激情就被打擊沒了,成了典型的三分鐘熱度。

編計劃之所以會急於求成,這跟個人的性格和外部壓力都有關係。

1、個人性格

有人是急性子,什麼事都想趕緊看到結果。

像“拔苗助長”成語故事的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自己忙了一夜將禾苗都拔高了一節,結果禾苗不僅沒長高,反而都死了。

因此,如果發現急於求成跟自己的性格有關,那在編計劃時,就要提醒自己“勤於始者怠於終”,適當放慢點速度。

2、外部壓力

有時候,急於求成是由外部壓力造成的。

比如,一起畢業的同學,現在別人都月薪5萬了,自己還在為月薪1萬元奮鬥,這時在編制個人學習計劃時,就會急於求成了,恨不得在一個月內將所有知識都給學了。

無論急於求成是有自身性格,還是外部壓力造成的,比較有效的一個應對方式就是:

在編制計劃時,充分考慮客觀資源的限制,做好可能遇到挫折的準備和各種風險應對措施。

有了嚴格的風險管理,即使計劃編制得急於求成,但因為有風險儲備的額外時間和資源,綜合下來整體計劃還是相對合理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誤區四:沒有彈性

編制計劃的第四個誤區就是:沒有彈性。

絕大多數人喜歡做的計劃是下面這樣的,日程排得密密麻麻,恨不得每一秒鐘都給利用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將計劃排得密密麻麻,沒有彈性的主要原因是兩個:

原因一:高估自己的執行力

編制出沒有彈性的計劃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高估自己。

社會心理學上的“過度自信效應”已經證實,100%的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沒有例外,哪怕表現悲觀的人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高估自己的幅度比樂觀的人小很多而已。

比如,美國的一個社會學實驗表明,100%的高中學生認為自己跟他人相處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這在數學上是絕對不可能的),93%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引用自邁克爾·加扎尼加《人類的榮耀》

因此,在自我高估下,就很容易排出日程苛刻的計劃了,雖然99%的情況下都做不到。

原因二:缺少風險意識

編制出沒有彈性的計劃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缺少風險意識。

在項目管理中,區分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和新手項目經理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風險管理做得怎麼樣。

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因為吃過無數交期延時、成本超支的虧,所以深深地理解,管項目其實就是管理各種風險。

而新手項目經理還沒吃過這些虧,在自我高估的加持下,往往無視風險。

那如何編制出一個有彈性的計劃呢?

①放大任務的反饋週期,比如以天為單位,改成以周為單位。

②每天留出足夠多的空白未計劃時間,用作彈性機動。

你可以在YouCore公眾號回覆“周計劃”,獲取一個超級有彈性的個人周計劃模板。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誤區五:死守計劃

編制計劃的第五個誤區就是:死守計劃。

比如,一個原計劃4個月上線的系統,現在已經執行3個月了,連產品設計文檔都還沒確認。

但依然死守4個月上線的計劃,逼著所有人在1個月完成原計劃3個月要做的開發、測試工作,這個系統哪怕上線了,質量也可想而知。

造成這種死守計劃的主要原因也有兩個:

原因一:思維惰性

一個高質量的計劃,無論是編制還是變更,都需要高強度的腦力活動。

一些人際關係複雜的項目,還需要大量的溝通技巧。

因此,有人怕麻煩,就寧肯死守原計劃。

原因二:誤解了尊重計劃的本質

一個不被執行人員尊重的計劃,幾乎是毫無價值的。

因此,為了保證執行力,我們都會反覆強調一定要尊重計劃。

因此,一些教條主義的項目經理,就死守著計劃,不允許調整。

但其實尊重計劃裡的“尊重”,並不是說計劃一點都不能變更,一旦編制計劃時的假設發生了變化,就需要變更計劃,執行新的基準,否則計劃對執行就沒有指導價值了。

只不過這個基準不允許隨意變更,而是必須走正式的計劃變更流程才行。

因此,要發揮計劃的指導作用,就必須經常定期做覆盤迭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規劃應該避開的5個誤區!

小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我們每個人可支配的成本(時間成本、資金成本、機會成本等)有限,同時受限於人類當前的認知,我們對外部環境又不可控。

因此,只有提前在紙面上做一次或多次預演,才有可能避免無謂的成本浪費,從而在有限的成本內完成任務或項目。

計劃的本質,就是為實現目標做的預演,同時提供了執行中的基準,保證執行時有了偏差後能及時回到“主航道”。

但如果你踏入了下面的五個誤區,那計劃的預演和執行基準就沒有意義了:

◆誤區一:無目標導向

◆誤區二:計劃大而全

◆誤區三:急於求成

◆誤區四:沒有彈性

◆誤區五:死守計劃

具體要怎麼走出上面五個誤區呢,這就需要你做到下面五點:
1、以終為始,嚴格從目標出發制定計劃。2、實際編制計劃時,遵循近細遠粗原則。3、樹立嚴格的風險意識,在編制和執行計劃時做好風險儲備和應對措施。4、避免“高度自信效應”,給計劃留足夠的彈性。5、隨著計劃推進,積極覆盤迭代,既要尊重計劃,又要適時做計劃變更。

更多內容……

敬請關注【職場見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