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專訪

4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首個採用“天平鏈”證據的判決出爐。

有趣的是,北京互聯網法院於2018年9月9日成立,如今半年有餘,才誕生了司法上鍊第一案,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天平鏈”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據開放生態平臺。根據北京互聯網法院官方的披露,截至4月11日,“天平鏈”在線採集數據達3,598,143條,在線證據驗證數據657件。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已有58例涉天平鏈證據的案件,但由於“天平鏈”強大的“威力”,相關案件的電子證據爭議很小,已經有40餘件成功調解或撤訴了。

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佘貴清在近日舉辦的論壇上也表示:

“傳統審判模式下,不認可證據真實性的情況很常見,較高比例的案件會提出鑑定申請,在一定程度上有拖延訴訟的風險。而對於經司法區塊鏈驗證的證據有較高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很少申請鑑定或勘驗程序,當事人表現更加誠信,善意度更高。

實踐證明,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點,可以在司法領域開拓較大的應用空間,客觀上對互聯網信任體系的建立也有推動作用。

通過規則前置、全鏈條參與、社會機構共同背書,把公平、公正的規則通過技術的力量嵌入互聯網訴訟中,是區塊鏈在司法領域應用可期待的成果。”

司法上鍊第一案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根據微信公眾號京法網事的披露,該案件中有3個環節涉及“天平鏈”。

Step1:藍牛仔公司之前曾向版權家(第三方存證平臺)申請被侵權證據電子數據存證,並獲得版權家電子數據存證證書,經版權家可信存證系統進行保管。版權鏈通過跨鏈操作將版權鏈區塊的摘要數據在“天平鏈”上存證,“天平鏈”返回給版權鏈一個“天平鏈”存證編號,版權鏈再返回給用戶一個包含在“天平鏈”上的存證編號以及在版權鏈上的存證編號的文件。巴比特专访Step2:通過版權大數據監測,發現本案中涉及的原告在其平臺上存證的電子數據被侵權,即收集相關的侵權圖片線索,將侵權線索存證上版權鏈,版權鏈通過跨鏈操作將版權鏈區塊的摘要數據在“天平鏈”上存證,“天平鏈”返回給版權鏈一個“天平鏈”存證編號,版權鏈再返回給用戶一個包含在“天平鏈”上的存證編號以及在版權鏈上的存證編號的文件。
巴比特专访Step3:當訴訟發生時,原告藍牛仔公司通過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平臺進行網上立案,同時提交起訴狀、用戶身份驗證信息、確權存證原文件、侵權線索原文件及包含區塊鏈存證編號的文件。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平臺調取“天平鏈”進行自動驗證,驗證結果顯示涉案證據自存證到“天平鏈”上後,未被篡改過,得出區塊鏈存證“驗證成功”的結果。
巴比特专访

巴比特獨家採訪“天平鏈”第一案的存證平臺安妮股份版權家CTO郝漢,以及“天平鏈”的技術提供方信任度CEO馬臣雲,對司法上鍊的應用實踐做了具體解釋。

巴比特: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第一案中,區塊鏈技術體現在哪些環節?

郝漢:版權區塊鏈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確權,也就是當用戶的作品剛剛完成時,可以通過APP或者網站,將作品上傳到我們的服務器上,一方面通過區塊鏈進行存證,另一方面我們會為用戶頒發數字身份證書,以及申請版權局頒發的著作權登記證書;

第二件事是授權,就是證明你的著作權以什麼方式授予了什麼人,這樣一個電子合同也會存放在區塊鏈上;

第三件事就是維權,通過我們的監測服務,如果發現有用戶使用了你的圖片但是並沒有拿到授權,我們系統會自動給作者發郵件來提醒,如果作者在後臺查看後想通過司法訴訟的方式解決,就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一鍵固定侵權證據,同樣是存在區塊鏈上。

這次天平鏈的第一案,就是通過我們的系統申請的著作權,並發現了別人的侵權行為,在訴訟過程中,我們的版權區塊鏈通過跨鍊形式接入到了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中,由此成為了第一案。

巴比特:司法上鍊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郝漢:以前用戶打一個案子需要1至3個月的時間,接入天平鏈之後,從提交材料到庭審只需要一兩週的時間。效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當事人不用去現場了,視頻庭審,大大節省了社會成本。二是很多過程被前置了,當事人一看證據上鍊,心裡就明白了,所以都不用打官司就私下調解了,也降低了法院的工作量。

巴比特:“天平鏈”第一案具有什麼意義?

郝漢:第一案意義非常重大,從司法角度來看,這次北京互聯網法院給業界樹立了楷模,從底層建設、技術論證到接入測評、審理宣判,整個操作流程非常嚴謹,最近業界英國的一個大法官發文說,要學習中國互聯網法院的先進經驗,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從區塊鏈的角度看,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和突破。之前區塊鏈行業一直想找落地場景,這樣一個由官方發起的正向應用出現,對行業也是打了一針興奮劑。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跨鏈的實踐經驗,因為此前關於這方面的技術討論很多,但真正應用的跨鏈幾乎沒有,北京互聯網法院帶頭研究討論後,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業界的跨鏈方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巴比特:作為技術提供方,你怎麼看待技術變遷對司法的影響?

馬臣雲:技術變遷對司法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上的糾紛、犯罪更加複雜,給司法治理帶來了困惑和挑戰。另一方面,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天平鏈”,對互聯網案件進行主動治理,相當於用技術的手段來解決技術帶來的問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巴比特: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未來還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想象力?

馬臣雲:我認為區塊鏈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智能合約”,它相當於將規則前置化和透明化,也就是“code is law”,這也許是區塊鏈技術作用於司法的最高級形式。

想象一下,未來一個會寫程序的律師或者有律師資格證的程序員,通過智能合約寫下一份合同模版,然後使用該合同模版的個人或企業就給合同的書寫者付費。如此一來,傳統意義上的律師、法官就都失業了,因為智能合約合同會自動執行,不需要判決。

“天平鏈”實際上僅僅將存證過程前置了,這是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初級應用,但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而未來,智能合約則是將法律條文前置,它帶給我們的想象力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