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些年吳京與一些非專業的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的票房成績好?

九月晴天


我認為一個導演的專業程度和電影票房的高低,不可絕對地成正比關係。


確實,以吳京為代表的一些演而優則導的非科班出身導演,在日益繁榮的國內電影市場取得了輝煌的票房成績。可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導演水平優於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老牌導演,因為一部作品的成功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的結果,導演專業性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當年票房慘淡的《大話西遊》,後來被無數觀眾奉為經典,這能說明導演水平低嗎?

又比如,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在當時取得很不錯的高票房,卻在觀眾心中口碑很差,能說明導演水平高嗎?


導演的作用

導演在一部電影中的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可以這麼說,如果把一部電影當作一道菜餚,那麼導演就是掌勺大廚。

劇本就是菜譜,演員就是食材,配樂、配音、服裝、化妝、道具等等就是佐料,攝影和剪輯講究適當抓取場景點與時間點,相當於是對燒菜火候的掌控。

一個優秀的導演就是要像五星大廚一樣,把這一切合理運用,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至於菜做好了,賣不賣得出去,這銷售的活可不是大廚能幹的了。


大廚的無奈

然而現實是,即使非常專業的導演,製作出了精美無比的電影作品,也不一定能夠取得高票房。比如一些文藝片和紀錄片,或者不在科幻、動作、愛情等熱門領域的小眾電影,雖然質量極佳,但都很難取得高票房。

就好比手藝再牛的大廚,八大菜系閩菜、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樣樣精通,也總有很多人不喜歡吃某些類型的菜,正所謂眾口難調。

所以,一些電影投資方為了迎合市場,看見許多觀眾愛吃肉,那就多用一些小鮮肉食材好了;觀眾愛吃辣,那就多用一些靚女辣妹食材好了,推出了一道道表面上秀色可餐,實際上嚼如臘味的雜燴拼盤電影。這一次是賣高價菜賺了不少,可下次又有幾個回頭客再來呢?

馮、張、陳這些知名導演,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經典特色作品,代表著不同的菜系。可你讓一個優秀的大廚拿著一份和食材不匹配的菜譜,怎麼烹飪出一道美味佳餚呢?此即導演無可奈何之處。


票房的成敗

電影票房的高低,最終取決於觀眾的貢獻。而觀眾在觀影之前並不能清晰知道影片質量如何,只能通過一些鋪天蓋地、狂轟亂炸的宣傳來獲取電影信息,再根據對一些演員和電影類型的喜好來決定看不看。

就好比,路過一家餐廳,看見菜單裡各種誘人的美味圖片,忽然發出“咦?這道菜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哎,不如點一盤吃試試”完全沒注意到角落裡“具體以實物為準”的聲明。

如果幸運地吃到了確實好吃的菜,才會感覺花錢不枉下回我還來。反之,就只能在肚子裡吐槽一番再勉強吞下去吧,錢都已經花了,最多下次不來這家餐廳了。

所幸,現在的觀眾經過長期的廣告欺詐教訓,口味和智商都已經越來越有提升了,菜不好吃可別怪我出去宣傳哦。


最後的小結

隨著觀眾的觀影理性越來越強,國內電影市場已趨向良性循環,如今的票房成績慢慢已離不開電影質量的影響了,這就要求製片方更加註重導演才華。

而才華這東西有些縹緲,不是說專業的就一定是有才華的。比方說下象棋吧,專業的棋手腦子裡雖然記下了成千上萬的棋譜,研究過無數的殘局難局,也難保一定能戰勝過只熟悉掌握“馬走日、象走田”等基本規則的棋手。

不是有這麼幾句話嗎:1.馬有失蹄時;2.妙手偶得之;3.無招勝有招。

以上就是我對導演專業水平和票房高低的一些淺見,你覺得它們是什麼關係呢?歡迎交流。

我是“啊嗚六二零”,轉發、關注、留言,總有一款適合你!


啊嗚六二零


非專業導演吳京,為何屢次創下票房奇蹟,不得不說他不僅遇到了機遇,更會走不一樣的路。先說說三位名導反而越來越倒退,原因也是有的。

1.馮小剛

在之前《甲方乙方》《非誠勿擾》等多部影視中,評分都還是非常高的。然而在之後,卻縷縷打臉,其實在《老炮兒》中就能看出來,當時很多人也是衝著他的名聲去的,結果卻沒想象中那麼好。以及為了宣傳自己的片子,也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2.張藝謀

不僅是導演,還指導過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他的作品《紅高粱》《活著》都是非常出色的,大部分都是反映中國鄉土情味。而去年的《影》卻未能得到很高的認可,整部片子都是水墨風格的,從頭看完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另外一方面,演員的選取大多參與了綜藝。相反的,如果繼續走以前的風格,想必會更好一些。

3.陳凱歌


最出名的《霸王別姬》可以說是無人超越的。然而到後面已經拍不出以前的水準。其實《搜索》在當時也非常出色,結合了現實生活。而《妖貓傳》更多的是在拍攝效果上更突出,以及人物的選取上,都非常的不錯。

4.吳京
在之前,吳京只是演員,更多的被稱為打鬥演員。他自己指導的《戰狼》為他創下了新的收視率,而最近熱播的《流浪地球》也成為了賀歲片的黑馬。他並非專業導演,但他懂得反其道而行之,別人不看好的,他反而去嘗試。


二扒君


當今國內娛樂圈名氣最大的,最火爆的動作演員+導演,那可能非吳京莫屬了!無論是其自導自演的《戰狼》系列電影,還是跟名氣不大的80後導演郭帆合作的《流浪地球》票房都是異常的火爆!

說到流浪地球,筆者想多說幾句,吳京是零片酬參演!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每每想到自己拍攝戰狼時缺少資金,缺少有實力的演員助陣就非常心酸!當他看到流浪地球時,就想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有夢想的電影人,所以他對郭帆說,當你成功了不要想著回報我,你就像我幫助你一樣,去幫助一位像你一樣有夢想的電影人,讓我們這樣傳遞下去!”聽的筆者非常感動!是的,電影人之間沒有同行是冤家的想法,相互幫助,團結的凝聚出一種正義的力量,並且讓這份正能量傳遞下去,這才是娛樂圈應該表現出的姿態,而不是認乾爹,養情婦,學術造假,靠輿論幫助自己在離婚時多分得財產……

言歸正傳。那麼為什麼吳京和一些非專業導演票房,卻好過馮小剛,張藝謀,陳凱歌等一些大導演?首先要肯定國內那些國際有名的幾位大導演,他們都曾拍出非常經典的電影,在這就不列舉了。但是,他們這些大導演成家成腕兒以後,拍攝的電影就多為商業片!為了在國際上拿獎,口味更要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和審美!而在西方人被多年黑化,醜化,他們不太知道中國如今已經強大到什麼程度,所以他們更願意相信中國是落後的!所以那些大導演拍的東西,國人不愛看了!再加上大導演背後都有金主的支持,他們要拍什麼題材,怎麼選角,都要干預,所以拍出的作品也不完全按照導演自己的意願在拍了!

而年輕導演則不同,他們沒有名利的顧慮。只想拍出好的作品,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砸鍋賣鐵,東拼西湊,搭上全部身家性命在一部作品上,一定會十分珍惜,萬分努力,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拍攝出來的作品肯定是精品,也必定符合國人的審美,國人的眼光!影迷當然會喜歡看!火,是必然的!高票房,也是對他們認真努力付出的回報!







超玉詡


這個問題倒讓我想起現在當紅的小花趙麗穎,一直被稱讚演技好,但是她是非專業出生的,相反很多專業出生的女演員演技一而再的被質疑。

這說明什麼,專業不應該是一個學術名詞而應該是一個形容詞,吳京與一些非專業的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名導票房好,是因為他們雖然不是專業學習班出身,也是專業的啊,這個專業體現在對某一類型題材的熟悉把控上,比如吳京對於軍旅題材電影的把控就非常到位,也體現在對觀眾需求的準確捕捉,對電影製作的精良要求上。《戰狼2》的成功就在於此。

當然從時代來說,主要也是現在電影市場大了,人民的消費能力提高了,當初馮小剛《甲方乙方》、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哪個不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甲方乙方》當年也是創造了票房紀錄的,只是那個時代的消費水平也不足以有多高的票房,另一方面也有文藝片和商業片的本質區別在。

而且專不專業看作品,現在幾位名導票房不好,恰好能說明就算是名導,作品不行也是不行的。

所以有非專業的導演票房好並不能說明什麼,知道觀眾最終選擇的都是專業的好的電影才是重要的。


森木頭senmutou


講真,這個提問的表述不準確。


首先,吳京非科班導演沒有錯,馮小剛和張藝謀等名導也並非科班出身。限於篇幅,我就以張藝謀為例。


張藝謀的專業是攝影,憑藉攝影師身份轉行為導演。

張藝謀和陳凱歌共同的老師周傳基曾對張藝謀做導演非常不看好,電影最需要的是敘事,而不是圖片。


所以張藝謀的美術場景做的很棒,但是故事是他的軟肋。張藝謀當導演後非常喜歡小說改編拍電影,比如《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


這些作品的背後幾乎是中國當代最好的作家,莫言、劉恆、蘇童、餘華。


八九十年代,張藝謀就喜歡拍中國最好小說家的作品。主要原因是小說裡面有成型的故事,可以彌補他敘事能力的不足。


即使拿到了好本子,張藝謀的導演能力也似乎並非超一流導演。處女作《紅高粱》與新藤兼人的《鬼婆》何其相似乃爾,《山楂樹之戀》與《青春祭》又有共同之處,然而張藝謀作品的藝術價值又不如前者。

然而,進軍商業電影領域的張藝謀,其實是非常猛的。


他執導的《英雄》是開創了中國大片時代。內地票房高達2.5億,是2000年華語電影NO.1,影片也走出世界,日本美國都很賣座。影片的全球票房高達1.77億(合14億人民幣)。


影片被《時代週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作,而且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以說《英雄》是一部國內叫座,國外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再來說一下吳京,《戰狼》系列讓吳京封神,也讓這個功夫小子找到了新方向。

和同門師兄弟的趙文卓不同(兩人都被視為李連杰的接班人),吳京發現了功夫可以與軍旅題材結合,弘揚愛國主義,不再將功夫侷限在武俠世界中。兩種不同的選擇,讓兩個人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吳京出現在《流浪地球》中,而趙文卓還在拍沒啥觀眾的《功夫聯盟》。

選擇決定命運啊。


言歸正傳,吳京的選擇成就了他。《戰狼2》票房56億確實創造了奇蹟。然而,如果說張藝謀的《英雄》14億的票房不如《戰狼2》似乎也不公平客觀。


其一,兩者的上映背景不同,一個是2002年,一個是2017年,面臨的是不同的中國電影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講,吳京與張藝謀馮小剛他們不屬於一個時代了。


其二,《英雄》的國際影響力明顯高於《戰狼2》,從口碑方面,證明了張藝謀在導演方面是強於吳京的。


我認為,拿票房論英雄,對於電影導演來說不公平,這是投資人最需要關注的角度,不是觀眾應該最需要關注的角度。


塵飛揚愛電影


首先說明一點,票房並不代表一切。不過吳京等人的票房高過中國眾多知名導演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那我就來聊一聊題主舉得例子

馮小剛的成名作《甲方乙方》距今已經快20年了,期間馮導也拍過很多影響力較大的電影,像《天下無賊》《手機》《大腕》等。97年到03年馮小剛基本每部電影都是大陸票房榜前三。《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更是反響巨大。算是中國一代大導。

陳凱歌,
中國第五代導演(在以前的劃分中,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學生不能稱為第幾代導演,所以馮小剛不是第幾代)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和影響。代表作《黃土地》《霸王別姬》《孩子王》《百花深處》。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導演,《百花深處》更是成為戛納電影節開幕電影。不過可能是因為《霸王別姬》我們對陳凱歌要求過高或者真的江郎才盡,陳凱歌今年的電影例如《妖貓傳》確實不盡人意。

張藝謀,第五代導演,擅長運用色彩和構圖。代表作《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山楂樹之戀》《歸來》《長城》。其憑藉《紅高粱》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中國導演。

總的來說,吳京他們現在的榮耀,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經歷過,甚至轟動世界的北京奧運會都是張藝謀導的。但是票房有了,錢賺到了,大導們也老了。他們關心的不再是票房而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導演水平,拍自己想拍而不是觀眾想看的東西。就張藝謀的《長城》而言 確實爛,但是為什麼爛?因為他在轉型,他為了讓中國電影走出中國,開始學習好萊塢的拍攝手法想融入自己的電影中。《長城》就是他的試驗品,只不過失敗了罷了。


業內人數管這種電影叫“作者電影”,有別於“商業電影”。吳京等人的票房大賣,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觀眾想要什麼,又有了前輩們對電影認真的態度,這樣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畢竟誰都不是瞎子,好壞電影還是分的清的。他們的電影主要依靠劇情和大製作吸引觀眾。

而在專業人士眼中的好電影,好導演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會浮於表面,而是把思想藏在視聽語言中,藏在細節裡,所以一些人無法找出這些內涵,自然食之無味。例如賈樟柯的《小武》《站臺》《任逍遙》畢贛的《路邊野餐》都是很好的電影 只不過不被大眾接受罷了。

總結一下,吳京等人拍的是大眾電影,自然票房高,而張藝謀等人的電影本就不是給大眾看的,看懂了很好,看不懂算了。錢早就賺夠了,現在想要的就只有獎了,那專業的評委們喜歡就好。


言司院院長


馮陳張為代表的導演走的是拿獎模式,拍的片迎合西方審美,比方大紅燈籠高高掛,黃土地,我不是潘金蓮,以批判社會為主,反應中國落後,愚昧的一面或者以中國特色為主,外國人感興趣的,比方功夫,出名的武俠電影有英雄,十面埋伏,比方中國歷史,出名的電影有荊軻刺秦王,比方京劇,出名的有霸王別姬。不能否認這些導演的才華,不然也拿不到獎。問題是當中國經濟不怎麼發達,民眾意識朦朦朧朧的時候,幾乎電影院放啥看啥,只要是得了獎的就會想去看看。後來到只要是這些大導演導的電影,觀眾很少不買單。而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社會地位提高,普通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海外,越來越自信,鑑賞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電影題材,越來越需要國際認同感,越來越重視正面和全面的中國形象,而原來三大導演導的片子明顯意識沒有跟上國人思想發展的程度,所以就被新一代有想法,有創新意識,能夠更多照顧國內市場的導演超過。


依樓看雁歸


有個詞叫“江郎才盡”,又有個詞叫“曲高和寡”,在影視圈也是這樣,“江湖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勝舊人”!誰抓住了時代的脈搏,俘獲了大眾的眼球,誰就得到觀眾的追捧,掌握了票房的鑰匙。

那些所謂的“第五代名導”們,他們都是科班出身,藝術創作嚴謹,但是又極具個人風格,往往把自己的思維理念、藝術理解灌輸到電影裡,看得懂的人奉之為圭臬,看不懂的人宛如看天書,他們的作品在頒獎禮上可以斬獲獎項無數,但是在普羅大眾芸芸眾生裡,卻格格不入。可以說,其“藝術成就”誠然輝煌,但其普及之力,弱不禁風!

影視作品,叫好不叫座,不能長久;叫座不叫好,也不能長久,既有藝術水準,又能通俗易懂,既能天馬行空,又能春風化雨,才是好導演好電影。

一個時代的輝煌終將取代另一個時代的輝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那些“名導”們也已經落伍了。這個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是普遍接受過教育但又不拘泥於“教條”的思想開放的80後90後甚至於00後,他們也是影院的中流砥柱,他們關心的不是導演們名氣有多大,影片藝術水平有多高,而是誰有創意誰有才華,誰能迎合他們的喜好,滿足他們的期待,用他們喜歡說的語言,拍他們喜歡看的畫面,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這些,“走野路子”的鬼才編導們比“學院派”的名導們強多了。





凌美小鎮


首先我們要知道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一票大導演在早年的時候其實票房號召力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開始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積攢了好口碑,後來的《天下無賊》《集結號》更是票房節節攀升,還有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搜索》,張藝謀的《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但是這些大導演卻也拍了不少爛片比如《三槍拍案驚奇》《無極》等

但是如今的商業電影很多其實是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劇本如何在流量當道的年代已經顯得的不那麼重要了,某些小鮮肉就是坐在鏡頭前發呆也有人看,票也買的出去,劇本無所謂,演員演技無所謂,加上大導演所要的文藝因素沒有表達出來導致觀眾不理解,那麼觀眾能看到爛片也不奇怪了。但是這樣一兩部爛片其實很多時候觀眾更能記得住,對票房號召力還是有影響的。票房競爭力大,各家導演百花齊放也是影響票房的一個因素。其實對於爛片的定義有些是存在兩級分化的,比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在這部電影剛上映時票房一度慘淡,並在當時成為香港人公認的爛片,但是後來在內地卻掀起不小的一萬年浪潮,還被外媒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其實形成這樣的局面大概是因為電影后期給人留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愛與救贖如何抉擇。所以爛片與否就看能不能經得起歲月的雕刻了。


反觀
吳京從《戰狼》到《流浪地球》,所選題材都是目前電影市場比較難攻克的,相對於文藝片和武俠片來說題材新穎,但是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容易糊掉,而結合當下社會的各種因素,政治也好,爛片橫行,市場需求也罷,吳京算是恰好抓住了機會,順應時代需求發展必有反響。再看個人因素,拍《戰狼》時吳京賣掉了自己的房子算是孤擲一注,背水一戰了,這種壓力的情況下也使得吳京更是傾注了畢生心血在裡面,投資《流浪地球》除了說吳京運氣好也能說明其眼光獨到,一路從配角走來,吳京比誰都能懂得,機會得之不易,要狠狠的抓,才不會浪費自己對電影的熱情和投入,好不容易爬起來怎麼會輕易倒下,所以每一部電影他都是用心斟酌的

對於這個浮躁的時代來說,科幻,戰爭類題材更能衝擊人們的視覺,加上一些現實前段更能引起共鳴,而武俠片以及搞笑片更多是一種快餐式消費,食過就忘,能沉下心去電影院看文藝片的更是少之又少。

總之希望吳京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中國電影的春天就要甦醒了,好演員的春天也要來了,做好準備吧


撞過南牆的臉


這幾年中國的電影市場火爆,湧現出一批口碑票房爆棚的電影,這些電影的導演基本上已經不是過去的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專業導演,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專業”導演,其中的代表當屬吳京和徐崢。

為什麼以前貢獻過《紅高粱》《英雄》《天下無賊》《霸王別姬》這些優秀電影的名導,現在的電影都在市場上遇冷了呢?我認為大概有兩個原因。




首先,這些中國第五代導演已不再年輕。他們都有著自己輝煌的時代,所導演的電影都有深深的時代烙印。老謀子最初的農村、城市題材,迎合了九十年代的觀眾,從傷痛中甦醒的國人在張藝謀的電影中找到了國人淳樸、厚重的內心精神。馮小剛則是開創了獨一派的“馮氏喜劇”,使無數人捧腹,感受到中國式的幽默。這些導演無一不在九十年代和新世紀初叱吒電影市場,引導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同時帶著時代的符號,迎合著觀眾。

隨著這些大導不再年輕,他們也許已經很難跟上年輕的觀眾,過去那些黃土地已經變成城鄉結合部,武俠功夫題材已不再受歡迎,慢條斯理的幽默比不過新的網絡段子。所以馮小剛才會惱羞成怒的罵“垃圾觀眾”。


其次,吳京、徐崢這些非專業導演能在當下的票房市場獲得成功,在於他們更貼近時代和獨到的眼光,他們開創了中國電影市場新的類型。比如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我不是藥神》,敢於直擊社會的痛點,關注底層的民生,並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推動了國內抗癌藥物的普及。再說吳京,他的《戰狼》系列可以說是開創了國內軍事戰爭題材的先鋒,宏大的戰爭場面媲美好萊塢大片,充滿愛國情懷的主題更是迎合了國人大國崛起的心態。更厲害的是吳京投資和參演的流浪地球,已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


所以,吳京和徐崢這些非專業能在當下的電影市場取得成功有著歷史的必然因素,老一代的導演即將謝幕,新一代的導演和製作人站上舞臺,他們更年輕,思維更新,更能抓住觀眾的需求,必然就能在如今的電影市場取得成功。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那些著名的大導曾經給我們帶來的經典,他們給中國電影帶來的巨大影響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希望這些導演還能帶給我們優秀的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