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当学渣是什么感觉?

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17年高考进入真·大神云集的清华经管学院,从此开始了在学霸群中挣扎的学渣生活。

在清华当学渣,往往是这么一种痛苦的状态:无法与自己和解。

努力学习和防猝死之间的矛盾

低绩点和高理想之间的矛盾

提高GPA和做好社工之间的矛盾

刷票圈放松和看到大佬又在秀/卖弱因而想关票圈之间的矛盾

好不容易取得了一点成果想放松放松,看见比你牛逼的舍友比你还要努力时又再次挑灯夜战的矛盾

想往能赚大钱的行业走和投身自己喜欢的方向之间的矛盾(但多数人的情况是,根本找不到喜欢的方向)

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在耻笑你那“没什么用”的努力。


别人告诉你,“走出清华发现自己是个正常人,在清华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个智障。”你也想着熬过大学就好了,出去之后就能拿清华的招牌在求职市场叱咤风云了。

但在清华的四年里,四周的黑暗,让你似乎已经看不见前方的光明了。


夏安x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所带的学生中有几个考入了北大清华,但他们当年的高考成绩并非绝对顶尖,比如排名在全甘肃理科一百名。这样的成绩,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可以被清华录取,不过专业很一般。


当然,这些同学在高中都是绝对的学霸,毕竟在甘肃,除了西北师大附中和兰州一中,要考入清华绝非易事。就是这样的学生,进入清华后,学习非常不乐观,被归入到学渣队伍里。

1、入学成绩排名倒数,起步就慢人一拍。

北大清华绝对是高手云集,而目前各省的高考水平参差不一,整体来说,南方学生更有实力,高考成绩也更高。而类似河南、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近百万考生,最终进入清华的,是顶尖中的顶尖。

于是,按照高考成绩排名,就会发现同在清华的某系的班上,学生的成绩差异非常大。甚至教育发达地区学生心里会说:你这成绩,到我们那里复旦浙大上交都考不上。可他如今就在一个班,差距怎么能不小。就开始就差,往后日子不好过。


2、学习非常被动,成绩不乐观。

以我的这个学生为例,虽然也很刻苦,但就是学不过其他地方来的学霸。一个学期过后,成绩稳稳垫底。为了应付考试,他甚至在期末考试前的一星期住在了图书馆,如此拼命学,付出远高于高考前。

可是最终的结果,成绩依然居后,其他方面也表现欠佳,以至于连保研资格也没有,要知道这样的学生在清华是很少的。有句话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不考研的,因为人家要么出国要么保研,再加上直接就业的,剩下的没几个。


3、压力很大,挫败感很强

这一点倒和优秀初中生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度下降相似。曾经是中学生膜拜的偶像,如今成为学渣,心理落差非常大,自然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挫败感会一直伴随大学四年。

另外的一种学渣,则完全是自我放弃,荒废学业,最终甚至连毕业都成问题。网上热议的四川天才学霸张非就是如此,三次考入清华北大,但每一次入学后都沉迷游戏,以至于成绩非常差,遭遇退学。


总之,在清华当学渣,真不是一段好的人生经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这些学生会时不时地想,如果当初考得是其他低一层次的名校,肯定就不会如此被动,当起了学渣。

这也提醒2019年的考生和家长,是勉强进更好的名校,还是在低一级的名校学得更好,要做出理性选择。


优学优考策略


这个问题我很有发言权!

当初我高中成绩并不好,学校里都得排一两百名,并且我们学校也不是个好学校,历史上也几乎没有能考上清华北大的。

所以我在高中时就是个学渣。

可是在高三,我意识到的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开始奋发图强。有人会说高三了还能来得及吗?我说,如果你够努力,够专心,抛开杂念,一心学习,也!来!不!及!

可是我要说的自己的事情,可以算得上奇迹了。可能因为我本身智商比较高,只是之前没能专心学习吧,当我一旦认真起来时,居然成绩飙升!高考前一百天就已经到了年级前三十。虽然那时依旧不可能考上清华。但是这不是还有100天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更加努力,因为我坚信,我可能会是近年来我们高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我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事实也证明,我确实是个考试的料。我逐渐超越一些班级里的好学生,我逐渐让老师刮目相看。

直到考试前的最后一次联考,我已经排到了年纪前五。当然,这样的成绩依旧不可能上清华。

所以最后几天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挑选了几种体型重点看,我把自己赌在了这几种类型的题目上,押对就金榜题名,押不对就都完了。

有人会说我不明智,可是运气不也是实力的一种吗?

当最后一门考完,我长舒一口气,我几乎确定了我的结果!

果不其然,当十数天后我看到我的成绩时,我低头一笑:

果然没考上。


有趣灬



看到这个回答,真的是深有感触啊。空讲道理似乎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里我想先讲讲我的故事。自己高中是数学竞赛全国三等奖,通过保送生考试进入清华的。由于保送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调剂进入了生医系。因为自己对于生物缺乏兴趣,所以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开始想转系的事情了。其实回忆起来,在入学之前我想过转很多院系,比如我高中最喜欢的数学,比如眼下最火热的经济管理,比如清华第一大系电子,等等。不过,还真是没有想过物理系。高中的自己比较贪玩儿,因为数学竞赛耽误了太多课程,其中也包括物理。恰巧,基科班有二次招生,一个高中学长告诉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基科班的二次招生。印象中当时是有16个人报名参加了二次招生,最终只有六位同学通过,其中居然有自己,当时感到非常的兴奋,自己居然在清华这个牛人辈出的集体中第一次参与这种大考就能够胜出但是,当我去基科班报道的时候,我发现我们这一届是第一届改回小基科,也就是说数学系不再有基科班,只有物理系保留两个基科班。也就是说,我转入了物理系。当时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协议已经签订,我不可能刚刚转过系又再转一次系,所以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我早已做好了物理系压力远大于其他院系的准备,也早已做好了身边的同学也略强于其余院系的准备,更做好了和身边同学在基础上的巨大差距的准备。就像小时候打乒乓球比赛,教练时常告诉我们的一句话:现在的对手比你要强,那你就放下包袱全力去拼,没准儿就能拼下来了,拼不下来至少也没有遗憾!记得数学系一楼那几个小教室是我大一上经常去自习的地方,每天到它关门我才想离开。有时候,也经常会躺在中间的草坪上,慨叹一句:我怎么走错门了?每天晚上自己都是最后一个离开,以至于数学系的保安同志都认识我了。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轻车熟路;可是基础物理学原理与试验,去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还记得当时最头疼的事就是陈曦老师又布置作业了,最难过的事就是抱着基原作业抓耳挠腮的时候了。记得每次写作业,都有大量的问题向室友请教,逐渐的室友会感到不耐烦,有的时候还在自己问问题的时候加上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当时觉得自信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从那以后我基本没有在作业方面请教过除了

同学之外的任何人(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我的初中、高中、大学校友陈源同学,他不仅拥有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品格,更是乐此不疲的在各个方面帮助我,在我入学最困难的时候为我提供了相当多的帮助)。所以,经常是一次作业就写好几天。眼看着室友不到半小时就做完,而我却要耗费很长时间,自信心几次走在崩溃的边缘。好在自己还是挺住了,从做不出来到每次作业都能完成,虽然花费的时间还是比别人要长很多,自信心也慢慢的在回来。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听说了物理系有一个叫做「学堂班」的组织,貌似有很多学习很好的同学在里面。当时自己心里就在想:我还是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作业写好吧,这个和我关系不大。很快,基原期中考试临近了。虽说自己还是水平不济,但是还算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试也觉得考的还可以。可是,当自己去看卷子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血淋淋的71分。物理、基科一字班的同学们都知道,陈曦老师那次题目出的相当的简单,平均分似乎超过了85。这时,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有生以来的最大挑战: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行?我到底是不是脑子笨不适合学物理?自己当时就陷入了这种迷茫和纠结当中,不能自拔。还记得有一次足球系队训练结束,我们一起去吃饭,当我在抱怨自己不行的时候,我很清楚地记得胡某同学说的一句话:人家都搞了三年竞赛了,你才学了半年,你怎么知道人家就行你就不行?于是,「变本加厉」的早出晚归,成为了我日常的作息。看着身边的人生活丰富多彩,我却连基本的足球和乒乓球训练都没有时间去保证,其实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过,为了不再考一个很难看的成绩,我还是继续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学着我之前并不很喜欢的物理。慢慢地我发现了,物理原来还是很有趣的!后来找陈曦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那个学期的基原期末考试,我的卷面成绩似乎是 满分 。但是,第一个学期的成绩似乎并不理想(排名在后一半,已经挺差的了),自己的收获也没有自己预期的高,很多需要会的需要学到的东西都没有学好。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既然自己已经开始喜欢物理了,那就要尽力去学到更多的更有趣的物理,再加把劲!大一下半学期,是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时间。自己当时已经想好了要在物理上面试一试了,奈何家里面给自己的压力还是很大,父亲觉得学物理有点辛苦,建议我转向一个更加轻松或者更加有收益的专业。于是,我顶住巨大的压力继续学习,记得当时就是憋着一股劲儿想要证明给父亲看看我自己是能行的,学物理也并不是那么没有前途。还记得大一下的考试周,自己在连续熬夜(三天加起来睡了不到9个小时吧)之后吐在六教6B403的一口鲜血(大概在考试周第三天的中午12点左右),想起了那一个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想起了看着越来越舒服的物理书,想起了一次次撑不住的时候,姐姐(我之前的回答里面有提到)和朋友们一次次的鼓励。虽然我没想到自己回来到物理系,但是来到物理系之后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学期,我就可以把名次从70多名搞到10多名(总年度年级排名30多一点吧,10多名是第二个学期的排名),就可以学到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学到过的有趣的知识,有趣的物理。后来,自己慢慢地开始对成绩不再那么care,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物理本身当中。本科四年来,我在培养方案之外多选了9门研究生课程,在课程之外至少读完了100+篇文章和若干本自己感兴趣的textbook。虽然和大神们仍然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但是自己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认同的方式。现在,我推研到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开始了理论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也算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路,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说了这么多,我想要总结几句了:

1. 不要盲目和他人相比,也不要刻意回避比较和竞争。

在清华,听到过很多人抱怨自己被大神虐得死去活来,也听到过诸如「不要和大神们相比,只和自己相比就好」的劝告。虽然这些都是现实,劝告说的也非常有道理,但是我想说,我们既不要因为大神们的出色表现而否定自己的能力,更不要因为这个来回避和他们的比较和竞争。前者叫做「被问题打倒」,而后者则叫做「刻意回避问题」。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大神们的差距,然后正确的认识到这样的差距,不卑不亢的面对这样的差距,在这种差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之所在,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记得文小刚老师说过,在别人定下的标准下做到最好,只能叫做中等人才。能在摆脱这样的束缚,并能够找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顶尖的人才。这一点,也是自己做的很欠缺的地方,今后还需要完善。

2. 理性的分析问题,反省自己

这句话老生常谈了,我想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我想说的,就是每当自己抱怨被大神虐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有没有从内心深处好好的去分析一下,你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和造成这样的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抱怨完了,该做什么做什么,抱怨之前甚至连这样的思考都没有,我认为被虐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并不是一句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大话,也不是一句大家从小就会背诵的空话,而是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准则。

3. 摆正位置,不卑不亢

又是一句老生常谈。但是,别人我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却经常忽略这一条。我认为,所谓「不卑不亢」,在这里就是面对自己和大神们的差距,不是一味的否定自己,自甘堕落,也不是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赶上这样的差距,而是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自己需要追求的东西。例如,我是搞凝聚态物理的,我为什么要在一些化学课上和化学习的同学一较长短?再例如,我是做理论的,为什么要像做实验的同学一样,把各种实验仪器搞得一清二楚?事事都要争第一,不仅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会淡化自己本该做好的事情,从而影响自己今后的工作。虽然看似老生常谈,但这也是自己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的话。摆在这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勉励自己!

最后,祝所有和我一样的「学渣」能够摆正位置,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清华并不是一个唯分数论、唯荣誉论的地方,所有人都可以非常优秀,在自己所擅长的、喜爱的领域里面。

加油!

这个考试周比较闲(没有考试,出完了考试题,只剩一篇term paper了),再来回忆一下我大学四年和物理系学堂班的故事吧。回忆起来,还是很坎坷的。。

(下面的故事从大一下结束,大二上开始那段时间起)

很快,学堂班面试来临了。我想,我既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为什么还要自备,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呢?如果我发挥好是有可能进入的啊!抱着这样试一试的心态,我参加了第一次学堂班面试。其实自己当时没有打算成功的,可是“一败涂地”的面试还是让自己很不开心。记得当时问了一个很简单的电磁学的问题,结果我一时没有想起来。记得翟荟老师的教诲:认真的学习态度固然是好的,可是以后希望你能更多的注意一些物理本身的东西,多思考少推导。自己的第一次学堂班面试过去了,不尽人意,却也不温不火。大二一年,我谨记翟荟老师的教诲,在每次看书的时候加上了一些思考,多去思考一些物理本身的东西。这一年我的进步很大,尤其是在陈曦老师的热力学课程和徐湛老师的量子力学课程上,感觉自己的物理水平有了质的提高,逐渐地也能够提出一些还算不错的问题。那年暑假,我选择了到高等研究院做seminar。大三一上来不知怎么,自己的劲头非常充足,选了很多的课程,自己还同时看很多的书和文章,包括量子场论之类的。很快,第二次学堂班面试快到了,这一回,自己不像上一次一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这一次我认为自己一定能进去的。记得当时面试的时候自己简单讲了一下生活中我思考的一个热力学问题,讲的还算清楚,老师问的问题也答出来了,觉得自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结果,依然是入选失败!很不愿意回忆当时是怎么过来的,总之,那段时间和面试之前的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日过得浑浑噩噩,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般。手头摆着很多看了一半的书和文章,还有一堆未完成的作业,自己都没有心情去完成,记得自己每日有时候连洗脸刷牙都省掉了。自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难道我这些年来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么?我真的适合学物理么?萌生去意的我找了材料学院的一位老师准备做点东西,为转行离开物理做准备,可是发现自己根本集中不起注意力,虽然自己决心要从这个阴影里走出来,可是依旧不甘心,觉得自己这次不该失败,更觉得自己不能退缩。终于,我还是回来了,回到了高研组里继续学习我喜欢的理论凝聚态物理。大三下学期我还在组里面办起了本科生的reading course,组织我们组的本科生一起看一些书,自己对于理论物理的热爱慢慢回来了,慢慢地又能够抛开其他事情,钻进繁杂的费曼图中算的昏天黑地。时间很快到了大四上,纠结了一年的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高研继续自己的博士生涯。这一年虽然过得跌宕起伏,但是感觉自己的水平依旧提高了很多,通过王亚愚老师的课程(「实验凝聚态物理选讲」,清华物理系的小伙伴们,这门课强烈推荐啊!!!),觉得自己真的还算不错,王亚愚老师也对自己赞赏有加。“你这急匆匆的干什么去?”“学堂班面试呢!最后一次机会了啊。”“大哥你怎么大四了还面试!”“我还想再试一试,不甘心啊!”这是一堂乒乓球校队训练课结束之后我和我姐的一段对话。这次,感觉自己的心态已经很好了,正如我们组的一个师弟所说,“你的实力已经不需要进入学堂班来证明给谁看了。”其实这次学堂班面试表现的不是太好,觉得自己表现的过于强势了。自己先入为主的讲了很多自己在做和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被李师群老师表扬了一下,但是觉得还是有些不尊重台下的老师,自己也非常想去找那些老师道歉。“这次一定没问题了!”出了教室之后我告诉自己,虽然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在意。过了大概一个月时间吧,我收到了学堂班通过的消息。虽然说自己觉得自己的水平本该更早的进入学堂班,可是得到消息的一刻,我还是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个自己追求了三年的荣誉,终究还是来临了,虽然觉得来迟了,可是这是对自己三年来刻苦奋斗的最大的肯定!

我知道,在我的背后,有那么一些人指手画脚的说,「大四了才进学堂班,渣渣!」可是,这件事情,可是自己在大学本科生涯中,最值得自己骄傲的一件事情。学堂班,我追求了三年。有希望,也有彷徨和消沉,但令我骄傲和自豪的是,没有放弃。

四年前,我和物理系在清华园邂逅;三年前,我和学堂班在物理系邂逅。三年,我终于成功了,虽然这份迟到的荣誉让我凭添了很多困扰。

希望,和我一样的「清华学渣」们,能够摆正位置,认清自己,

做你想做的,爱你热爱的!---------


飘落的白羽毛


我舅舅是八十年代北大外语系的,他说当时他们系有8个省状元,最后毕业的时候只有6个了。有些人习惯了第一,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甚至都考不进前十,完全接受不了就退学了。而且省状元之间差距也很大,体现出来的省与省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也很大。我舅舅只是市状元,江苏文科第三,他说他比同班北京的同学最多能高200多分。


辉75075867


算不上学渣吧,总学分绩在系里刚好在50%的位置,去掉几个退学和转到下一届去的,正好在我前和在我后的人人数相等。

但有些鸟人牲口就是猛的无以复加,大一就把吉米多维奇数学5000题干掉了。各种物理图景清晰明确,数学模型切实有效。上理论力学,能跟着王青老师一起陶醉于推理,这就算了。电动力学考试,这些牲口考两个小时就全对交卷了,可怜我们从下午熬到晚上十一点多。

这些学霸后来基本上都做学术,最后在各个大学做教授啥的。

普通的,像我这种都混技术界。胜在安稳。

面对那一类人,心态放平衡就好。


饲养土豆的勇士


普通985不知道有没有发言权,进了大学你发现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高中阶段我是运气好拿到自主招生名额直降一本线考进来的,高考分数就比一本高几分,中学时代的特长到了大学让我非常出众,但是真的实打实论学习,实话实说很多人真的天赋爆炸,也有很多人专精一门,非常非常的厉害,有的时候自己就会想自己的智商跟他们感觉好像不是一个级别的,我更倾向于全面型的发展,但在我们学校,你发现这个维度高了一层甚至几层。也许这才是考一个好大学的意义,不只是所谓的名校光环和虚荣感,也有给你看到更优秀的人的平台。言归正传,学渣是因为你在的集体是中国顶尖的智商集合体,在这种环境下对意志坚强的人的发展大有好处。没人甘心成为学渣,但是只要你能在能做的到的前提下靠近更优秀的人,未来之光就不会远离你。


庆幸你没逃脱


我的高中班,全是学霸。没办法,一个100万人口的市,我的高中就招120人,就是那种倒数几名都重点大学的。我是在大学找到了足够的自信。长得帅,篮球好,成绩根本无所谓。踏入社会后,才发现,别人怎么那么蠢,文的武的随便搞什么都是第一。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就是个高于平常人的生活而已。帝王将相,青史留名,想都别想。说白了,学霸也好,学渣也罢,不过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已经飞过。


真理是我亲戚


刚进清北这样的学校,心理要有准备。

高中,你是一骑绝尘。

但是,现在,你的上铺,临床都是省状元,最差也是县状元。

看书都是过目不忘,触类旁通。

而且,很多人才艺也很牛,

琴棋书画,从幼儿园就开始学。

世界各国,游学的差不多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理任督二脉已经打通。

如果,你只是一个县的前三名,又没什么才艺,见过的世面也少,那么,马上变学渣,心理落差会很大,如不及时调整,会影响一生。

如果不幸成为学渣,也没关系,绑上几个学霸,让他带你飞,毕业后,做其帮手,人生也可以开挂。

放平心态,出去还是学霸。

我认识一位,在大学期间,多科补考,但是,现在做到司长。

牌子值钱,能上还是上吧。

如果认可这个答案,敬请关注后转发,谢谢。


聊聊考试


 

  一个从小喜欢科学、立志当一名科学家、但有一定写作底子和天赋的小姑娘,考上了清华物理系。眼看离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又近了一步,但是彷徨与纠结、抽丝剥茧之后,她发现其实自己很难实现理想,但不能真的当一位幻灭者,又要找到出路,于是重拾写作,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潜能其实超出自己和众人的想象......

  1、为什么要关注郝景芳:其实与清华标签和获奖无关

  前天,也就是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上午,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中国80后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它和星云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颁发)一起被称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郝景芳,1984年生于天津,22岁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两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但理科出身的她,后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博士。她热爱写作,曾是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02年),但她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科幻题材,而非青春文学。她甚至放弃了被保送北大中文系的机会,而是参加高考,考到了清华物理系。

  看起来,郝景芳是个十足的“学霸”,但她却自称“学渣”。她的理想是做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但到了清华读了本科、硕士研究生过程中,觉得“清华的大牛实在太多了”,她大学四年压抑到极点,称自己为一位“幻灭者”。最终她或主动或被动转到人文社科方向读博士,同时在科幻作家方向越走越远。

  学习哥从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努力去探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痛楚、理想与笃定给我们的启发。今天我们关注郝景芳,其实是为了弄明白她为何自称“学渣”,以及背后的学习方法及兴趣探索方面的故事。

  

2我真的是一个学渣:不是每个清华学子都叫学霸

  现在的互联网上,“学霸”“学渣”等成为高频词汇。如果粗看郝景芳的简历,清华大学美女、从物理学硕士到经济学博士,知名的科幻作家......只此三项,就已被众人立马判定为金光闪闪的学霸、学神了。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标签化”的写照吧。好处在于一个榜样标本能够迅速被传播,激励更多的人;坏处就在于,它把一切的过程给简化,甚至忽略了。

  郝景芳自称“学渣”,源于她对于大学时代自己彷徨的回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华觉得自己是学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觉得。成绩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觉就是很渣。”

  整个大学四年,她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对自己越来越失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期许太高太高了。她9岁时看《十万个为什么》,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也是她坚持考入清华的原因。另一方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清华的大牛太多了。她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自己之前众人眼中的优秀形成了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与压力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大一第一学期力学考完试,整个人都不好了,觉得大学生活怎么是这样的。后来持续追赶、奋发向上、努力自习,追到了大二考数学物理方法,考完就哭了。我去,这还不如大一呢可肿么破。

  我当时考完试跑去抱助教大腿,想装可怜蹭分,助教给我一张同班同学的满分卷子,那整张卷子那么干净整洁,写满了云淡风轻的潇洒,给了我极大震撼。那就是自我感觉最渣的时刻。

  大学里,这种碾压的次数太多了。本科的时候,偶尔鼓起勇气找班里大牛问一道怎么都做不出的题,大牛实事求是地说:这道题我觉得比较简单,你看看讲义吧。问题在于,人家不是装逼,也不是藏着掖着,是真的觉得太简单了。

  非常不巧的是,那段时间,郝景芳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经常跑医院。而医院是个负能量集聚的地方。所以她在清华本科的几年,实际是过得最压抑和痛苦的几年。

  自称“学渣”虽然有自我要求严格的意味(真的学渣,可能从没意识或不承认自己是学渣),但至少与众人眼中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考入清华等“美学女霸”的风光,是完全不搭的。只是,还是那句话,人一般注意结果,忽略过程。

哪怕今天她获得了雨果奖,也未必有太多人关注她过往的纠结与挣扎。但这个过程,对她今天的成就,却是至关重要的。

  3、唯一的自我拯救之途,不是无限制地想,而是行动,马上行动!

  在大学本科时代行将结束的时候,她是一个“幻灭者”,也是一位“癫狂者”。前者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是一种静态心理的形容;而后者呢,写满的是疯狂与焦虑,是一种动态的写照,那就是:不甘心,不管怎么折腾,一定要找到出路,找到答案。

  今天的郝景芳回忆过去那段痛苦时光,她的忠告有两条:

  一是,千万不要给自己背负太过沉重的枷锁,“人一旦做每件小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那就什么都无法做成了。于是更崩溃。”她说。

  二是,不要闭门造车式地思考人生,而是应该走出去,干起来。对于处于这种自我困境中的人,对他说“你很棒”无济于事,因为他不相信廉价恭维;对他说“放弃也好,想开点”更无济于事,因为那样他会加重自我贬低。郝景芳说,“实际上,当人进入内外交困的气馁状态,唯一的拯救路径不是无限制思索,而是行动,是某种一小步一小步让自己可以动起来的事。不管方向是不是最佳的,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点一点的改善,就是心里重要的能量来源”。

  她是幸运的,她找到了出口,那就是继续写作。2006年开始重新提笔写作。至今整整十年了。

  4、找到自己的兴趣太过重要,不到轻视那些原有的禀赋

  郝景芳在5年前接受清华学弟访谈的时候说,每个人生活生命当中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困惑,一定要找到一种载体,去释放这种情绪,而这个释放的过程,就是找到出路的过程。

  到此,她的心路历程大家基本看到了:一个从小喜欢科学,立场当一名科学家,但有一定写作底子和天赋的小姑娘,考上了清华物理系,眼看离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又近一步,但是彷徨与纠结,抽丝剥茧之后,发现其实自己很难实现理想,但不能真的当一位幻灭者,但又要找到出路,于是重拾写作,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潜能其实超出自己的想象。

  学习哥说

  其实,很多同学都想学习好,成为众人敬仰的“学霸”。但是付出了无数努力之后,却发现自己仍被无情地碾压,根本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哪里。

  这些同学不明白的是,比起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更重要。发现兴趣,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越早越好,这个过程最好是主动探寻,不要忽略自己具备但却不以为然的禀赋,而去设置和争取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标尺。也就是说,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做独特的自己!

  

  《北京折叠》来源于郝景芳之前在北京城中村居住的经验。她在这篇小说中构建了一个这样的场景:

  大概在 22 世纪,北京空间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小说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又来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这里面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情,但这种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显得不寒而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