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这里是秦国东面的门户,也是秦国的赋税重地,失去了河西地,秦国几乎等于门户大开,自秦献公开始,秦国就努力的想收复河西,但奈何占领这里的是当时的战国霸主——魏国,这时候的魏国正是如日中天之时,能力抗周边赵、齐等强力诸侯国的合攻还能获取最后的胜利,而秦国却因为继承权问题搞得国内政局动荡,国力衰弱,单靠秦国自己,那肯定是没有指望的。而后来的局势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秦献公直到死去也没能完成这一任务。收复河西,为秦国打造东面的战略屏障的任务落到了他的儿子,秦孝公身上。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公元前361年,公子嬴渠梁继位,他就是那个扭转了秦国国运的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格局已经形成,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变成了一个吉祥物。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天下乱象已现。关东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秦国军队在多年和戎族的战斗中磨练得嗜血好斗)

​因为公叔痤的压制而在魏国郁郁而不得志的商鞅在听说了秦孝公的招贤令之后决定搏一把,他来到了咸阳求求见秦孝公。并向秦孝公介绍自己的治国之策,但商鞅也不确定作为一个偏远小国首领的秦孝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变法,自己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发挥自己的政策能不能得到重视,于是就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在通过这两轮试探确定了秦孝公的图谋之后,商鞅才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商鞅变法是秦国得以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的根本)

​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垦草令成功推行后,秦孝公和商鞅已经在秦国国内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正式推行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356年,以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政策为核心的一系列新政被颁布实施,秦国变法正式开始。当时的战国诸侯们谁也没有在意秦国这么一个边陲小国的变法,这为秦国变法营造了安稳的外部环境。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治世不一道,治国不法古。——商鞅)

​商鞅的新政推行了仅一年多,秦国就小试牛刀在西山击败了韩国。第二年,楚宣王迎娶了孝公的女儿,秦楚两国关系也稳固了下来。变法推进到第四年,秦国和魏国结盟。这不仅昭示了秦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也说明秦国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关东诸侯国的认同。秦国成为了霸主国当中的一员,正式走上了战国争霸的舞台。

变法成功的秦国逐渐显露出了狰狞的面貌,但此时一个从献公时代就悬在秦国头顶的利剑又冒出了闪闪的寒光——河西。秦国想要争霸中原,河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要地。但这里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魏国占领了。几十年间,魏国在这里苦心经营,早已经把河西地区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筑垒地域。在敌方经营已久的筑垒地域与优势敌军交战,这是兵家大忌。秦国必须蛰伏等待,等待一个魏国无暇他顾的机会。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秦魏河西大战的示意图)

​魏惠王并没有让秦孝公等太久。公元前354年,魏军分别在邯郸、襄陵与赵、齐作战,魏军名震天下的精锐——武卒部队被悉数调往这两个地方参战。秦国的机会来了。秦孝公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他派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又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防守,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韩国是魏国的盟友,或者说臣属国,一向以魏国马首是瞻。秦孝公的这一举措意在切断韩国增援魏国的通道,保障攻击河西地区的秦军侧翼。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魏武卒,由著名军事家吴起训练,是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中最强大的步兵)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国守军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并拖延时间以便腾出手来反击。次年,在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后魏国成功同赵、齐两国讲和。怒火中烧的魏惠王集中魏军主力反攻固阳。秦国虽然在变法中逐渐强大起来,但毕竟变法时间不长,凭借秦军的战斗力短期内快攻快打倒是没什么问题,一旦魏国集全国之力与秦国硬碰并陷入长期对峙,秦国底蕴不足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到那时,非但河西之地保不住,怕是变法的成果也要毁于一旦。这时候,商鞅变法中关于刑罚的内容显露出了他强大的威力。秦孝公采用了商鞅“以退为进”的办法,主动放弃安邑和部分河西地区土地。要是放在变法之前,这种决定是绝对无法获得秦国国内公卿贵族们的支持的。而君主与贵族意见相左正是秦国连续动荡的主要原因。但托商鞅的福,这次秦孝公的决定得到了毫无保留的支持。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魏武卒在和秦国军队的较量中曾经斩杀50万秦军,然而这一次,他们却败了)

​当然,支持归支持,为了显示攻取河西之地的决心,秦孝公还实行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举措——迁都。公元前350年,他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咸阳这里距离河西和中原地区更近,秦军从此地出发攻击河西的难度大大下降。公元前341年,魏军在马陵遭到齐军伏击,损失惨重,大将庞涓战死,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元气大伤。在连遭重创之后,魏国国力已经不足以压制周边的诸侯国了,这其中就包括了秦国。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商鞅率军进攻河西,魏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国,碰见这种挑事儿的刺头自然是要坚决镇压的。魏惠王派公子印率军前往迎战。魏军虽然连逢大败,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是秦军和魏军在河西硬碰,最后哪怕是赢了也要元气大伤。到时候周边赵、楚。韩等国怕是不会放过这个趁火打劫的机会。深知秦国实力的商鞅设计诱捕了魏军主将公子印并趁机突袭魏军。还没开打主将就被擒的魏军自然不是对手,大败亏输。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吃过一次亏的魏国这次可不敢小瞧秦军了,魏惠王很快就增派援军截击秦军。但没想到秦军并没有等着魏国打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于岸门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外援断绝后,驻守的魏军自然不是秦军对手,在秦军的轮番猛攻之下很快就崩溃了。秦军进占曲沃地区。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秦军连战皆胜,正是趁胜追击的大好机会,但就在这节骨眼上,秦孝公去世了。失去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在秦国国内举步维艰。阻碍变法的顽固势力有所抬头。为了稳定国内政局,也是为了泄心头之恨,继位的惠文王在国内公卿贵族的支持下处死了商鞅,然而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毕竟是成功了,而且收效显著,这时候谁也不会傻到完全废除变法让秦国变成之前的老样子。但即便如此,秦国也因为这一轮的政治动荡而错过了乘胜收复全部河西地区的机会。这一耽误就是八年,直到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双方在雕阴附近激战两年多,魏军最终不敌已经完全军国化的秦军,死伤达8万有余,主将龙贾被俘。遭此大败,魏国再也无力保持在河西地区的影响力,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但是秦国并未就此罢手,取得了河西地区只是秦国河西攻略的一部分,为了确保河西地区的稳固,秦军又进攻魏国河东地区,并连续攻占了汾阴、皮氏、焦、蒲阳等地,直抵魏国的肴山长城。

商鞅变法​边陲秦国鲸吞河西十五城!连遭重创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陕西险的兵马俑至今依然无声的诉说着那支不可一世的强大军队)

​被秦国按在地上连续摩擦的魏国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曾经的边陲小国的实力,自知难以像以前那样制霸天下的魏国被迫割地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至此,黄河以西全为秦所有。秦国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但这个突出部也成为了秦国的命门,在秦国占领河西后直到嬴政横扫六合的漫长时间里,关东诸侯们曾经不止一次猛攻河西,河西地区也因此而成为诸多战争的主战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满了七国士卒的鲜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