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推进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你有何设想?

奇艺分享


这个问题提的很专业。这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教学实践活动的论述:一、以学生为主体,是从教育的目标对象来讲的。不仅仅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任何时候的教育的目标对象都是学生。就连古时候“以吏为师”的先秦,后来的私塾,以及各行各业的师徒传授,只要是教学,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自己(利益集团)的接班人。反之,没有学生,就不需要教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需过多论述。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是从今天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来说。

先秦时期的“以吏为师”和师徒授业就不是“以教师为主导”。那时候学生学什么是自己随心所欲的。他们的教学特点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现在的课堂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编选教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案、选择教学方法,对以班为单位的集体统一上课。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就算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内容。

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这就是“班级制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教师为主导。(课外兴趣班除外。)

三,教学为中心,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的。

课堂教学不管怎样改革,都离不开“教”和“学”的过程。不管是“启发式”“探索式”或者什么更新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四、质量是生命,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讲的。

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有良好的效果,没有良好的效果就是失败。教学也不例外。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生存(特别是私立学校和科技学校)。没有高质量的学校总有一天会消失。

但是,评价教学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这是领导的事儿,我们不用多操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老师,整个中心任务是教学,目的就是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江湖牧人


在“导学”中演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

“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问题导学法,变“繁琐”为“简易”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此带动全文,简洁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教《七根火柴》,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这是一个————故事》。学生要填好这个空,就要对全文作了解、概括,必然就会弄清全文的情节、内容、主题。又如教《皇帝的新装》,我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然后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要求学生给本文加副标题。结果,学生在读课文之后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点,并在副标题中显示出来。接下去我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经过一番讨论研究,学生用一个“骗”字来概括。学生认识到,文中的人物,多是上当受骗,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人。而后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文中的这个皇帝上当受骗怨谁?学生弄清了这个皇帝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之后,又引导学生讨论研究了第四个问题:文中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呢?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虚伪自私是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这四个问题,诱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众多人物,特别是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引导学生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

二、情感导学法,变“苦学”为“乐学”

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沟通,抓住学生的“心”,鼓起学生乐学的风帆?我常采用的方法是:

1、驾驭教材以冶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结晶。教师应以课文为载体,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愫。如《最后一课》中的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金杯之光》中的团结拼搏的报国情,《坚强的战士》中的视死如归的爱党情……教师把握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真诚、真情、真感必将随之油然而生。这该是课堂教学多么美妙的境界。

2、先声夺人以激情。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联系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很重要的影响。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重要一环。教《背影》时,笔者运用了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父爱母爱的名诗佳篇,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虽脍炙人口,历久传诵,但称得上情挚意浓、催人泪下的,当推朱自清那父爱子,子念父,父子情深的《背影》,它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的兴趣。

3、声情并茂以诱情。在课堂教学中,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以情感染人、影响人、熏陶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它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音艺术。教师读中含情,读中融情,读中寓情,读中诱情;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教巜一月的哀思》,当我以悲痛、深沉、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时,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台下的学生也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此时,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周总理魂系中华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巍巍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三、迁移导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迁移导学,是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去学习、分析、理解、掌握新知识,产生新技能,变“学会”为“会学”。如教《中国石拱桥》,师生共同研读赵州桥部分,从地理位置、建筑年代、桥的结构、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剖析。再要求学生以这种方法自学芦沟桥部分。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以研读“春草图”为示范,从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而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在议论文教学中,我采取掌握规律,典型引路,原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迁移。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共有的内在相同因素,即:要素相同,都有论点、论据、论证;结构相似,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为);论证方法相似,理论论证、事实论证、理论事实结合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围绕中心层层论证或从几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证。然后重点分析一篇范文,进行实践,掌握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去分析其它议论文。这种迁移导学,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自学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开发学生智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四、分层导学法,变“难学”为“易学”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潜在能力等因素实施课堂分层导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学习和解决问题、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教《愚公移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②移山这件事难吗?③愚公究竟笨不笨?④有人说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组阶梯式提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连续展开,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变色龙》时,我设计了一组台阶式的问题来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③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这组提问由简到繁,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层次不同的学生会从相同的教材中得到不同质和不同量的收效。基础一般者能通过前两个问题思考和讨论,掌握课文内容,明确全文重点;基础较好者则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比较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学生各尽其能,学有所得,面向全体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分层教学要实行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使教学过程符合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求,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让学生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

五、比较导学法,变“死学”为“活学”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运用比较导学法,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求得结论,领悟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松树的风格》一文时,我先要求学生依照前面学《白杨礼赞》的方法去预习理解课文。提出:本文与《白杨礼赞》写法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借物抒情言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那么,①《白杨礼赞》借了“白杨”这个“物”,本文借了什么“物”?②白杨的特点是“团结向上”,松树的风格是什么?③白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和民族精神,松树的风格包含哪些内涵,又各象征了什么?④巜白杨礼赞》一文歌颂了北方农民以至民族精神品质,《松树的风格》又赞扬了人民的什么事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运用已知,抓住共性,揣摩钻研,比较分析,理解新知,兴趣盎然。而后,课上只需稍加点拨归纳,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又使学生领悟和明确了“引出——描绘——联想”是因物联想式散文的基本结构,并进而认识到“引出”贵自然、“描绘”贵精妙、“联想”贵深远的道理。

比较导学法因文而异,因阅读目的而异。或同单元课文进行比较,或体裁相同,风格各异的文章的比较,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或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比较等。通过比较导学,逐步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①由拿现成的知识一味地“灌”,一个劲地“填”向教师精讲指点与学生自学结合方面转化;②学生由纯客体向兼主体转化;③学生由囫囵吞枣或“看电影”式地读书向自己细嚼慢咽的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转化。变“死学”为“活学”。

六、拓宽导学法,变“思维定势”为“创造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是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想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利用作品中精彩的文字描述,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使他们在脑中产生鲜明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续写,补写,改写,扩写的练习。如在学习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对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学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后,对赫耳墨斯听说自己只能做个“添头”的尴尬心理和表情让学生进行补写;让学生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改写成散文;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杜甫夜投石壕》、把乐府诗巜木兰诗》改写成《木兰从军记》、把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改写成《大泽乡起义》的故事;学了冰心的《小橘灯》,续写《再访王春林家》;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接着写《韩麦尔先生启程》;学了契诃夫的《变色龙》,接着写《警官巧遇将军的哥哥》;学了鲁迅的《孔乙己》,让学生补写《孔乙己窃书》。这种拓宽训练,帮助学生从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学生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有着一定的创造余地,打破了思维定势,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课中的“导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年级、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学”的方法就有可能不同,“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点、疑点、热点,选择“导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用户2384565160220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喊了几十年了。个人认为:所谓改革就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完全没有跳出传统的启发示、因材施教等教学范畴。个人认为:科学、技术较过去有非常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突飞猛进,远远超越古人,但人类思想还没有完全超跃古代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正因如此,我们纪念万世之师——孔子,学习他的理念、方法、手段、措施等,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启发示等。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乐,思想易波动,可塑性大,因此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自古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是必然的主体,只是因教师个人——性格特点、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等而有所不同。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以教学为中心。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材,质量是当然的生命。个人观点,一家之说,仅供参考!!!


马井山172


方向没问题,说法很花哨。功夫不在课堂。如果学生和老师能为了一堂课查大量的资料,做好准备上课,当然是好的。就怕老师只看课本,学生压根就不知道这堂课学啥。那样就悲剧了。

不过也不用悲观,反正都是不学习,和学不会。形式不重要。

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需要严格的过程管理的,而现在国内高校最欠缺的就是过程管理。

没有灵魂的舞蹈,不就是木偶一样吗?

你说呢?


笑看炎凉冷思考


什么是质量,这个问题至今无解,通俗理解就是学生考试分数,如果这样,我就不好说什么了。


lzy139617


面面俱到,面面俱不到。专家上一堂五位一体的课让大家看看


狂澜在梦想de世界幸福在追


学生如果不学,所有的课改都是装腔作势!而让所有的学生受过度教育和高难的出题正是使大多数学生厌学的主因!课改也将是皇帝的新装,好笑又可怜的老师被迫成为了那两个骗子,大臣自然是教育专家。


水与火28896653


从孔夫子始就是这样,只不过那时没有这样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