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都是實體店幹倒電商,而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呢?

三日薑糖


題主說國外實體店幹倒電商過於誇張了,亞馬遜還是很強大的,但確實去實體店購物的更多



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

①、歐美大多都是五天八小時工作制很少加班,消費者有更多時間去購物消費。

②、歐美實體店的物價比網店便宜,歐美的購物日“黑色星期五”物價更是大減價,而網店物價大多和實體店差不多而且自己還要支付高額快遞費。

③、由於國外快遞業不發達,一個快遞要一個禮拜或半個月才能收到,所以更多人傾向於去實體店消費。

中國電商幹倒實體店確實是事實,像家樂福、沃爾瑪等一些大型超市這些年關了很多家店,這也促使很多實體店向電商一體化轉型。


中國出現這種現在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

一、房價過高房租太貴,致使很多實體店的物價大都高於電商的物價。

二、中國的公司工作時間大都是996、997工作時間太長沒有時間去逛街消費,就算偶爾放一天假也不想出去想好好休息一下。

三、中國快遞業太發達,很多城市都可以做到當日達、次日達,所以很多消費者都願意足不出戶在網上購物。

四、移動支付的崛起,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這讓很多人變得越來越懶。


胖胖福利社


說起實體店,我前幾天去人名廣場會朋友,沒有拿包,朋友買東西不好拿我幫她拿個購物袋,沒牌子的。在來福士上面,朋友看見卡西歐,說我買的就是卡西歐,他們有紅色手錶,你要不要看看,我一看是一個很小的櫃檯,而且我不準備買卡西歐,但是我想買紅色的,於是就停下腳步讓店員拿紅色給我看看,結構她根本愛搭不理,本來可以不試,我心情不好,硬讓她拿出來我試試。這就是部分實體店的服務態度,在上海既然我到奢飾品區逛了,別管我穿什麼,拿什麼,有沒有化很誇張的妝,遇到喜歡的幾千塊的東西購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很多營業員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做服務,我也是佩服的。

其他的實體店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現在除了衣服,和化妝品我基本上網上買,方便,省心。


阿萍說養生


淘寶很多年了,我一快50的老男人,從不喜歡逛街,前年開始慢慢轉實體店了。因為女兒長大了常和同學逛街買東西回來告訴我,讓我去品牌有打折區打折期看看。從頭幻腳去優衣庫和迪卡農,一干元可以買一堆回來。關係是質量好,不會有假的,尺寸可以試正確,不用寄來寄去。每次去還真能發現真有好東西。其他東西也可以在網上看好價格,去實物試,對方報價高,你不能說網上的買多少,會讓店主反感,真接報網上的實價,店主都懂,基本都能成交,上個月買一個永恆摩托車頭盔開價680,我說200吧我帶著,店主也成交了。網上旗艦店268。



騎士202036500


主要是價格吧!去實體店看看,哪個件衣服鞋子不是要幹掉半個月生活費的?中國人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大部分實際上還處於溫飽上面一點點而已,買這麼貴的產品怎麼可能下得去手。以前沒得選的時候咬咬牙以後也就認了,有了電商之後,多了一條選擇渠道,肯定是選價格低的去買!

我記得我上大學那個時候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600塊錢,扣除吃飯300塊,每個月也就剩個200多。然後班裡再組織個活動啥的也沒剩多少錢了,買衣服都是買那種淘寶15塊一件的T恤或者19塊一條的褲子,鞋子也是買幾十塊的那種,全身上下不過百。去實體店行麼?我們當時的同學們去實體店都是隻看不買的,過過眼癮。

工作之後,第一份工作是2000塊每月,但是工作之後各種花銷更多了,房租水電費還有時不時來的同學結婚(畢業那會特別多)。反正手裡經常是沒錢的,月初還能吃點好的,月末經常得吃泡麵。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拼夕夕會火,有句話說得好,明知那是假的,但是我也就有能買假貨的錢。所以,收入才是大問題!在溫飽邊沿,花前月下是奢侈的。誰要有個千兒八百萬,也可以買兩輛寶馬,開一輛砸一輛。


優己


個人認為還是中國的市場規範性的問題,無論價格和品質,都一塌糊塗。我看很多朋友提到說房租幹倒了實體,我不認同,因為實體雖然承擔著房租等經營成本,但店面也具備著電商所不具備的很多優勢,比如說服裝,為什麼實體店變成試衣間,試好了本應直接購買,為什麼又要轉向電商?這才是值得剖析的。

通過我的一點經歷和感受,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幾年前去日本旅行,日本就可以算一個實體明顯強於電商的國家。通過我的觀察,以及跟導遊一段時間的交流,我覺得有這個幾個關鍵點。

一,品質。在日本理論上是沒有假貨的,在正常的市場上能賣到的一定是真品,原因很簡單,如果被查實有不軌的經營行為,懲罰力度是相當驚人的,所以敢於以身試法者會少很多。我曾見過像真維斯佐丹奴一樣方式賣貨阿迪耐克的店,在國內標價不菲而且一定要端正擺在華麗貨架上的運動鞋,在這裡是一堆堆的,好像國內的地攤貨一樣。但是,不用懷疑,都是正品,但是價格比國內低不止幾個級別。當然,導遊告訴我日本市場並非沒有我們所謂的假貨或者仿品,但是一般是在相對集中的低端市場,而且,人家也會很明確的不拿這些當正品去賣,僅僅是顧及那些這個層面的消費者。

二,價格。我在日本期間有個不經意的發現,相同的商品,無論在大到商場還是小到街邊店,價格幾乎沒有差別,或者說標價幾乎完全一致,差別僅僅在不同商家有沒有優惠活動或者折扣。這點我諮詢過導遊,答案是品牌商家對自己的商品都是有指導定價的,而且執行很嚴格,所以無論何處,標價是一樣的,差別僅僅是不同商家從自身經營出發給出的讓利空間不同。

三,體驗。去過好幾個大型百貨,沒辦法,跟團遊,購物用會是旅行行程中的重要項目。日本百貨店給我的感覺跟在國內是有巨大差異的。品質和價格前面說過了,也就不再贅言。印象是在豐田汽車體驗中心旁的大型百貨,一進去,發現很多日本消費者進門是拎著旅行箱的,然後我就請導遊解惑。導遊說,去商場購物,是日本人生活中最喜歡的消遣當時之一,購物本身僅僅是進入百貨後的行為之一,除了能享受到購物過程中極致的服務外,有免費兒童遊樂區,有免費按摩,購物積分可以換取豐盛餐食和娛樂,跟在國內商場給的那些所謂優惠總覺得像是在欺騙消費者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日本,真真感受到顧客是上帝。

綜上三點,大致能夠理解日本電商幹不過實體的原因。品質,整個市場不允許假貨,電商也就沒有了投機取巧的機會;價格,統一執行定價,電商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而且網購還要花費不菲的快遞和物流費用,並不划算;體驗,不光是電商看得見摸不著的劣勢,網購整過過程完全沒有購物的氛圍,更談不上休閒和消遣,所以體驗也很差。花著同樣的錢,買著同樣的商品,但是一不能試,二得不到任何的優惠,三獲取不到任何購物滿足感,最後還要承擔著高昂的物流費用,那網購豈不是很愚蠢?因此,在日本,電商確實幹不過實體,電商僅僅是在一些細微處,比如說需要購買一些市面上不常見不好找的貨品,日本人才不得不求助於電商。


王鵬SPS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就是外國,對吧?外國究竟是指的哪個國家呢?世界那麼大,每個國家的情況都千差萬別,很難一概而論。不過我猜題主的潛意識裡,這個外國其實是已經有所指的,美帝對吧?那就拿美帝來說吧,也就它能跟中國的情況大概對等起來了。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以我的觀點,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二是人力成本的不同,三是市場容量的不同。

第一,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中美兩國在電商起步階段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是完全不一樣的,像亞馬遜一出道,面前站著的就是沃爾瑪這樣的巨人,量級完全不一樣,而且人家在美帝市場都存在多少年了,周樹人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沃爾瑪與美帝人民的關係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原本只是買東西和賣東西的關係,處著處著就處出感情了,處成了一種文化,一個傳統,儼然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清晨,爹地戴著副太陽眼鏡,踢著人字拖,在後面慢悠悠走著,在一旁媽咪拖著一個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小女孩,一頭長長金髮的小男孩推著一輛購物車衝在最前面......據說有一個調查發現,美帝人民很享受這樣的購物過程,顯然,這種購物體驗是電商購物暫時無法提供的。行為學上不是有一個說法嗎?一旦人的消費習慣養成,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改變的。反觀中國,電商剛起步那會就沒這種問題,大家的消費觀念就是一張白紙,任你寫上什麼東西。所以,當淘寶將當初唯一有點威脅的亞馬遜KO了之後,基本就是“為所欲為”了。因為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給了中國電商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二,人力成本的不同,我覺得是決定電商能在中國突飛猛進,生根發芽的核心原因。電商是很依賴快遞的行業,如果沒有那些不分白天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中國電商的發展就不可能能這麼快。這兩年,阿里從馬總到他們的公關軟文,無一例外都在強調他們“阿里雲”的牛X,意思無非是想跟外界說,“看,咱們阿里可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我也不否認阿里在IT技術方面的牛X,但是,“快遞小哥”同樣功不可沒。道理很簡單,“高科技”亞馬遜沒有嗎?他沒有的是“快遞小哥”,他們有的是“快遞大爺”,他們送快遞的員工可做不到中國“快遞小哥”那樣不分白天黑夜的穿梭,他們要的是工資不菲,休假福利要到位,我保證亞馬遜發夢都羨慕他的對手阿里有這樣一幫人在幫他打天下。如果以美帝快遞大爺的標準來運作,我同樣敢保證,現在中國快遞體系的中流砥柱:那些安插在城中村不起眼角落裡的小站點們,會倒閉一大片,中國快遞體系分分鐘陷入癱瘓狀態。到了那個時候,你“阿里雲”再牛X,都於事無補。問題講到這,我們也可以順便問自己一個問題,像中國快遞的這種便捷性和低價還能維持多久?睡著的人總會有醒來的一天。

第三,市場容量確實也是不一樣,中國電商今天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但你看社區連鎖小商店,什麼全家,美宜佳,小7,等等,越開越多,因為消費群足夠龐大,一些人喜歡在網上超市買零食,有的人就是喜歡逛這種小店的生活感,每種分流都足以撐起一個行業,這大概也是美帝區區中國五分之一人口所無法辦到的。


陸以外


簡單的說,這個問題應該是問,為什麼中國的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那麼,為什麼實體店越來越難做呢?關鍵還是在於成本太高。在我們的家鄉,2010年剛剛開設萬達廣場的時候,配套的金街銀街生意很火爆,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吃一個飯都要排隊半個小時。可是現在呢?生意至少下跌一大半。再進入萬達廣場內部,原本還有一個萬達百貨,由於百貨業集體蕭條,這個項目已經在四年前中止了。這些商鋪的價格都很貴,主要體現在租金上。比如,超市入口一個賣零食的鋪子,也就是七八個平方米,一個月租金要5000+。但是他們的生意並不是很好。現在網絡發達,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在網上購物。所以,這些商鋪老闆的生存壓力都很大。如果租金繼續上漲,他們也就只能關門打烊了。

這個就是我們的零售業的現狀,供大於求,租金虛高,客戶分流,說“冬天來了”也不為過。其實,外國遲早也會這樣,網店遲早要擠垮絕大多數的實體店。不過,由於國外的物流業還不發達,所以被延緩了。


懷疑探索者


這是兩個概念。別人支持實體店扶持實體店是因為別人政策是以人為本。提高就業率,儘量讓每個人工作,體現價值。別和我扯什麼淘汰不淘汰的。我們國家15-6億人口。個個都虛擬經濟了,個個都電商了,那不會這些的人註定餓死?那我們現在的政策為什麼要扶貧呢?扶貧是指什麼?是有關權力部門對現在的社會進行平衡。如果繼續發展虛擬經濟搞電商搞雲什麼商務,你真能指望低保能養活人?貧富差距只能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只能越來越多,財富集中在了少部分人手中。這樣的社會難道就是真正的安定嗎?所以目前就美國和日本而言,為什麼不大力發展電商推廣電商,而是要注重以人為本的實體經濟,是別人沒那個技術嗎?當然不是,而是讓老百姓有工作的幸福感。呵呵😄瞎說一通,只是發表下個人建議

別用科技使人淘汰更新社會。誰家沒幾個窮親戚。真的是他們不思進取嗎?呵呵


三千煩惱世界


中國電商之所以對實體衝擊如此之大,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結果。

1.電商爆發之前,中國並沒有零售連鎖巨頭,所以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加上中國的房租地價普遍較高,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實體店商品價格也就降不下來。有了網購平臺後,人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久而久之由佔便宜心裡變成了愛網上消費的行為習慣。而國外的消費者之所以更喜歡線下購物,是因為他們的零售業體系非常發達,有很多連鎖巨頭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周到服務。

2.中國雖然地域面積很大,但人口相對分佈密集。而物流配送單位面積內人口越多,物流分攤成本越低,加之中國普遍勞動力成本還是低於發達國家,所以物流業發展速度也非常之快,這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反觀發達國家,一般都是地廣人稀,勞動力昂貴,所以物流成本非常高,也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商發展。

3.我國有關電商的法規制度,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導致初期市場準入門檻非常低,平臺各項管理也沒有國外嚴格,所以同樣產品網上要比線下便宜不少,消費者自然選擇更便宜的購買渠道。

4.國人普遍生活壓力較大,幸福感不強,活的比較累,工作時間相比國外也較長,所以很多人下班或者放假時候,更願意選擇休息而不是去逛街。

5.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爆發式增長,使得消費者幾乎人人都會用手機網購,方便快捷,更加減少了去實體店購物的慾望。

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各平臺的更迭發展,線上價格優勢已經逐漸減小。而實體店經過這些年被電商狂風暴雨般“洗禮”後,也逐漸的提升起了服務品質與客戶體驗。相信不遠的將來,實體店終會回到正規當中,與線上實現融合與互補的局面。


禹歧觀點


中國的國情跟國外不一樣吧。 沒去過批發場的,建議去看看。 衣服為例,批發拿貨30-40, 路邊擺檔的開價120, 討價還價後,80成交。 實體小店開價280,還價後,200成交。 大型的實體連鎖,開價200, 沒得減, 但來個第二件半價。 網商實價賣60, 活動減5元。 另外,實體店什麼都是純棉,真皮, 網商問客服一般都會說真話。 再不,來個無理由退貨,退款。 這種情況下,你買誰的。 美國為例,就多了很多超大的超級超市,裡面包羅萬有,累了坐下來吃個便宜餐,一逛就起碼2-3個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